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九赤壁赋(45分钟,55分)一、语言文字运用评价(33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泛:漂浮B.倚歌而和之倚:循、依C.白露横江横:笼罩D.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曾经【解析】选D。曾:副词,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2.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哀吾生之须臾耳得之而为声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月出于东山之上寄蜉蝣于天地D.举匏樽以相属挟飞仙以遨游【解
2、析】选D。A项,前者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者为代词,“它”。B项,前者为形容词词尾;后者为语气词,“吗”。C项,前者为介词,“从”;后者为介词,“在”。D项,均为连词,相当于“而”。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徘徊于斗牛之间B.挟飞仙以遨游C.凌万顷之茫然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解析】选B。A项,“徘徊”,古义为“明月停留”,今义为“人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C项,“茫然”,古义为“旷远的样子”,今义为“完全不知道的样子”。D项,“东道主”,古义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为“请客的主人”。4.下列与例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3、例句:顺流而东也A.侣鱼虾而友麋鹿B.舞幽壑之潜蛟C.晋军函陵D.击空明兮溯流光【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为名词用作动词。A项,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B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为其然也B.而今安在哉C.而又何羡乎D.凌万顷之茫然【解析】选D。A、B、C三项均为宾语前置,D项为定语后置。6.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B.诗经中的名句名篇常常被后代的文学作品引用,本文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都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月末那一天叫“晦”。“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D.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重大创造。“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解析】选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是曹操的诗。7.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5分)译文:_(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5分)译文:_参考答案:(1)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2)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
5、砍柴,与鱼虾做伴侣,与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酒杯互相劝饮。8.名句默写。(6分)(1)(2020全国卷)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月亮时圆时缺,“_”。(2)苏轼在赤壁赋中的“_,_”借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侧面写箫声的艺术魅力。(3)赤壁赋中苏轼以“_,_”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答案: (1)而未尝往也而卒莫消长也(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9.请仿照示例,从杜甫、苏轼、辛弃疾三人中任选两人写两句话,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示例:李太白颠簸蜀道,纵酒放歌,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_。_。【解析】本
6、题属于命题式仿写,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这类题目没有前后文,不需要考虑意义内容上的前后关联,只需考虑句子本身的句式和意义关系。但所选人物必须从所给人物中任选两个,然后再写两个句子填写在横线上。要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答案:示例一:杜子美伫立草堂,满目萧然,喟然一叹,就是一段历史示例二:苏子瞻泛舟赤壁,追古抚今,随口吟诵,便是千古绝唱示例三:辛幼安驰骋沙场,挑灯看剑,信手指画,铸就一部传奇(任选两例即可)二、阅读鉴赏能力评价(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22分)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7、。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
8、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
9、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
10、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解析】选C。“呼”的对象是“卒长”,中间不要断开,排除B、D两项;“急”补充“事”,中间不要断开,排除A项;“虽禁军且为我尽力”,意思是“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尽力”,语意联系紧密,中间不要断开;”涂潦”作“不避”的宾语,中间不要断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B.台,也叫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是专门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
11、为“乌台”。C.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这里是说杭州百姓为苏轼立生祠,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则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来纪年。【解析】选D。干支在古代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之年,已经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B.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数次在杭州任职,苏轼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C.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
12、。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减少危害。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解析】选B。“数次”错,苏轼在杭州任职两次,从“再莅杭”可以看出来;“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错,还用来排泄湖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5分)译文:_(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5分)译文:_答案:(1)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
13、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关键点:庐,名词用作动词,搭建小屋;分堵,分段;卒,最终;全,动词,保全。)(2)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却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关键点: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用;庶,副词,但愿,表示希望。)14.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3分)答:_答案:苏轼访察关中利弊,为百姓、衙役减少损失。苏轼在徐州任上解除黄河水患,保全徐州百姓。苏轼在杭州任上,修建“苏公堤”。【名师点拨】文言文翻译两原则、五方法1.两原则(1)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2)“信、达、雅”的原则。“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
14、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多余。“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雅”,就是要求译文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2.五方法(1)留:凡古代的朝代、年号、国号、日期、人名、地名、官职、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专有名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换: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是字词翻译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3)删:把可略的字、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4)调:把文言倒装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的语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5)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内容。【培优自选】1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15、项是(3分)()A. 属文日数千言属:写作B. 除大理评事除:任命,授职C.以虞水之再至虞:担心,忧虑D.轼二十年间再莅杭莅:到【解析】选C。虞:防备,防范。16.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例句:母程氏亲授以书A.河决曹村B.泛于梁山泊C.城不沈者三版D.民皆动摇,吾谁与守【解析】选B。B项与例句都属于状语后置句。A项省略句,省略介词“于”;C项“城不沈者”定语后置句;D项“吾谁与守”宾语前置句。附【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就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
16、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要输送南山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要经过砥柱险处,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损失减少了一半。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流入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位上涨,水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人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一定不能让水冲塌城墙。”又把富人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对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
17、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那些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没有被淹没的城墙仅有三版。苏轼在堤上搭建小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最终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调发第二年的役人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却不敢说,用诗来讽谏,希望有益于国家。御史李定等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所作的诗是诽谤皇上的,(将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怜惜他,把他任命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苏轼与农夫老翁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
18、自称“东坡居士”。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疏浚,茭白根积为田,剩下水面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容纳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容纳湖水,就疏通这两条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中的湖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在堤上种了木芙蓉、杨柳,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的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为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66岁。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