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综合检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传统中,和谐世界是诗人们从来追求的境界,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诗歌创作中重要的题村,同时,又是诗歌美学中重要的理论支柱。 在我们中华文化的思想宝库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诗人从事诗歌创作重要的理论源头。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万物具体形态的原始物质是“气”,万物都是禀赋了“道”而成了自然本性“德”,又禀赋了“气”而成了形态和形体之“形”。老子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以自然为法的精神影响了历代的中国诗人,而庄子在庄子齐物论中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2、”则在许多优秀诗人的笔下,成为他们表现人生和世界最高的境界追求:“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这种境界的追求和创作实践,在中华优秀的诗歌长河中,形成了山水诗、边塞诗和田园诗的流派和传统,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李白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范成大的“信步随芳草,迷途问小童”、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这些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歌佳句,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基因,渗入每个中国人的血液,变成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人文理想和生命追求。
3、这种创作实绩经过历代诗歌理论家和美学家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中国诗歌传统的重要理论主流。唐代王昌齡首提“意境”一词,并称“理入景体”“景物兼意入兴”;宋代范希文提出“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明代谢榛提出“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到了晚清王国维则在人间词话中完成了意境之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有高格,自有名句”“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也”“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些为我们熟知又为许多人淡忘的学说,构成了中国传统诗歌理论重要的内核:意境说。这种美学理想,表现的是意与境,情与景,神与形,交相融洽,高度统一,达到神形兼备的境界,而其反映和
4、表现的人类理想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世界和谐共处的境界。 作为中华诗歌传统中重要的财富,当代中国诗人十分重视在创作中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创造出更美、更加富于艺术魁力的诗篇。当代著名的青海诗人昌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范例。昌耀创作的大量诗篇,表现了青藏高原神奇的高山大川和人文精神,展示了高原大自然的天地精神和在这种精神熏陶下的人性魅力。昌耀在答记者张晓颖问文中写道:“青海的大自然,青海壮美的山河,也给我的诗注入了一种阳刚之气,这对我的诗的风格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青藏高原养育了昌耀这位诗人,诗人昌耀又用笔创造了一座新的高原。(摘编自中华读书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
5、的一项是( )A.和谐既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重要的题材,又是诗歌美学中重要的理论支柱。B.我国诗歌创作的主要理论来源于老子道法自然和庄子的天人合一C.在中华优秀诗歌长河中,各大流派均有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歌佳句。D.意境说这一中国传统的古典诗歌重要理论直到晚清王国维才最后完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为依据,论证诗歌的创作要坚持以自然为法的精神。B.关于如何创作与享受诗歌,文章先引出话题,接着逐层分析,最后举例进行印证。C.文章采用大量的举例论证,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诗歌创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D.文章从思想源头入手,把创作实绩和理论举
6、要结合起来,揭示了中华诗歌的传统。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没有对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可能不会出现山水、边塞和田园等诗派。B.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的基因。C.人与自然一旦失去和谐,中国诗歌美学中重要的理论也会跟着失去其作用。D.是青藏高原神奇的高山大川和人文精神孕育出了当代著名的青海诗人昌耀。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梨花白刘建超 梨花白在老街唱红时,年方十六岁。 梨花白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拜在梅派名师门下。在老街首次登台时,正值梨花满天,一院春色,师傅便给她起了个艺名梨花白。梨花白登台唱的是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梨花白扮
7、相俊秀,嗓音甜润,念白、唱腔、舞蹈、水袖,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深谙梅派风韵,把老街人听得如醉如痴。梨花白走出戏楼已是午夜,一轮弯月苍白地挂在丽京门的檐角,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一辆车轻轻地来到她的面前,拉车的是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子。老街人歇息的早,天黑收店,吃饭睡觉。半夜里是不会有啥生意的,尤其是个拉车的。“这么晚了,还没有收工?”小伙子憨憨地笑笑:“我是在等你,天黑,路上怕不安全。”梨花白好生感动。说了句:“去怡心胡同。”车子在青石板路上轻快地颠簸起来。老街的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从丽京门到戏园子,一色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在戏班子唱戏时才热闹一下,沿街两边卖各种小营生的摊贩忙碌着,多半
8、是些卖小吃、水果的。在这里可以吃到纯正的不翻汤、浆面条、绿豆丸子汤。戏散人静,青石板路便又恢复了冷清。车子在青石板路上微微颠簸,却很舒适。许是太累了,梨花白在轻微的颠簸中闭上眼睛睡了。拉车的小伙子放慢了脚步,双手攥紧车把,让车子走得更平稳些。怡心胡同到了,小伙子不忍心叫醒梨花白,车子拐过头又跑了回去。梨花白醒来,看见小伙子气喘吁吁,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梨花白连忙表示歉意,小伙子乐呵呵地说:“没事,我爱听你唱戏。只要你有戏,多晚我都等你。我姓程,你叫我程子就中。”程子真的每次都等着拉梨花白,并且说啥都不收钱。梨花白说急了,程子就呵呵笑,说:“那中,啥时候你给我唱出戏就中了,我爱听贵妃醉酒。”一个
9、雨夜,程子送梨花白回家,发现胡同门口有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程子也就没走,躲在一个屋檐下。梨花白住的二层木楼上果然传出了动静。程子飞一般蹿过去,跑上二楼,推开了门。几个汉子满嘴酒气,梨花白单薄的身子缩在床角发抖。几个痞子对程子来搅和他们的好事极其恼怒,三五下就把程子打翻在地。程子满脸是血,依然倔强地站起来。痞子头儿说:“看来你真是想逞能了。那我成全你,今天我要不了女的就要你。你是干啥的?”“拉车的。”“靠腿脚吃饭啊。那好吧,今天我废了你的腿,就放过这个小妞。”“咋都中,你们别欺负女娃。不然,就是打死我,我也拽个垫背的。”痞子掏出了刮刀,程子的一双脚筋被他们生生挑断。虽然那几个痞子后来被法办了,但
10、是,程子只能坐轮椅了。程子学了剪裁手艺,在丽京门下开了“贵妃醉裁缝店”。每天接送梨花白的是她师兄洛半城。老街人都说梨花白和她师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就是等不到他们结合的消息。动乱的年月,剧团由造反派接管,梨花白被当成资产阶级的黑苗子遭受批斗,发配到街道去扫大街。程子转着轮椅,找到“靠边站”的洛半城,说:“我听着剧团里演李铁梅的那主嗓子不中,不洪亮。英雄李铁梅声音不洪亮咋能鼓舞咱老街人们。你和剧团头头说说,可以让梨花白伴唱,这也是接受改造,接受教育嘛。”剧团头头觉得革命群众说得有理,就把梨花白抽回团里,在幕后为演李铁梅的演员伴唱。老街人知道后,都去听梨花白唱戏,听戏的人多了,剧团头头挺高兴。中秋
11、时节,梨花白发烧,嗓子不佳,她和剧团头头请假。头头瞪着三角眼不允许中秋节快到了,要过革命化的中秋节,死了都要唱。结果梨花白在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时,倒了嗓子。剧团头头说梨花白故意破坏,还是想着那些才子佳人。在戏园子的土台子上,不但批斗打骂梨花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梨花白直唱得气若游丝,昏死过去。从医院出来,梨花白彻底失音,别说唱戏,说话都如蚊子嗡嗡。洛半城气愤难平,把剧团头头狠狠揍了一通,从此不再唱戏。一个艺人,不能唱戏,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梨花白来到了洛河边。圆月朗朗,秋水依依。梨花白的脚刚刚踏进河水,却听到洛河桥上传来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
12、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竟然是程子。梨花白哭倒在程子怀中。动乱过后,梨花白又回到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她退休后常常推着程子去广场听大家聚会唱戏,两人真的是发如梨花。又是一个中秋夜。老街戏园子那座土台子上,梨花白和洛半城着装重彩,冰冷的月光下,演着贵妃醉酒。台下没有观众,静静的场子里,只有一部空空的轮椅。(选自市井人物出门是江湖)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程子专程等候梨花白并送她回家,一是因为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天又黑,他怕路上不安全,二是他想让梨花白给他唱一曲贵妃醉酒。B.城里的人都认为梨花白和她的师兄极为般配,但就是没有他们结合的消息,这是因为
13、当时梨花白内心对程子十分愧疚。C.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多次写到清幽的青石板路和冷冷的月光。既渲染了气氛,同时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D.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主要是正面描写,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2.请简要分析程子的性格特点。3.小说中“贵妃醉酒”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张伟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
14、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上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偶尔从门口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
15、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当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
16、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说。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
17、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不过,“文革”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做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里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
18、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然而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相关链接(1)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袁行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百度百科) (2)一次,张鸣去拜访他,请教学问。两人正高谈阔论,忽然屋里响起一阵响亮
19、的鸡叫,随后锣鼓声大响。张鸣大吃一惊,不知所措。林庚见了,在一旁得意地拍起手,哈哈大笑。原来那是儿孙们送给这位年过九旬老人的一件玩具,只要说话声音过大,就会自动发出声响。这是林庚十分喜爱的玩具。林庚还喜欢孩子们送给他的玩偶“悟空”和“八戒”,特意挂在窗前,只要一碰,两个玩偶便手脚乱动。他还酷爱风筝,常到学校围墙外的空地放风筝。(张鸣访谈录)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B.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C.
20、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D.林庚在文革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E.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2.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3.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4.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阅读下面文言文,
21、回答问题。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
22、。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
23、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节选自宋史吕诲传,有删改) 【注】革:通“亟”,危急,文中知,指病重。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B.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
24、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C.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D.台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2.下列对文中加粗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B.陛下,指宫殿中站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其为对帝王的尊称。C.庙堂,本是太庙的明堂,是
25、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后多用来指代朝廷。D.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诸侯传位给嫡长子,“位”即君位。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B.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 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后,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D.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
26、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这正体现了吕诲的耿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事之大者,宜关白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2)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题。秋雨夜眠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注】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瓶:烤火用的烘瓶。1.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 就已觉寒意袭
27、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B.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C.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氓中“_,_”两句,写女主人公自诉婚后早起晚睡、日日辛劳,表达内心的不满。2.韩愈师说中,运用正反对比的事实作为
28、论据:有一种人,对于儿子“_”,但对于自己“_”。3.白居易琵琶行中,“_” 一句仅用七个字,就点出地点、时间、人物,拉开故事的序幕,语言平易,如话家常,又高度凝练。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代人没机器,想要看什么书,非得自己挽起袖子抄不可,就算家里有钱,用得起雕版印刷,也得请刻工一个字一个字地雕在版上。在这种情况下,复制的质量就很难保证。因为传抄的人也是普通人,会写错别字,会犯懒,会突然走神而漏掉个把字,会因为急着出去吃饭而擅自把笔画减掉几笔如果是大部头著作,改动一两个字或许_,但如果是诗歌在传抄时被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本身有可能“_”乃至面目全非。要知道,( ),一字之差,可
29、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可谓_。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我们_的经典语句,也许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如李白的将进酒里有个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清代人查过古本诗集,发现这句诗居然还有好几个版本:“天生我身必有财”“天生吾徒有俊材”和“天生我材必有开”。可见版本之间的差异有多离谱。直到有近代学者在敦煌唐人手抄诗卷里发现这首诗的踪影,知道了这首诗叫作惜樽空,这句诗写成“天生吾徒有俊才”,我们今人才搞清楚这首诗在唐诗的真正模样。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伤大雅 伤筋动骨 一字千里 耳熟能详B.无关
30、大局 遍体鳞伤 失之千里 耳闻则诵C.无关大局 伤筋动骨 失之千里 耳熟能详D.无伤大雅 遍体鳞伤 一字千里 耳闻则诵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贵在含蓄,言在此而意在彼B.诗歌的特点是以最少的篇幅表达最微妙的含意C.诗歌创作需要极其认真的严谨态度与作风D.诗歌与小说、散文、戏剧等都有明显的不同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B.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C.距今已有100
31、0多年的唐朝,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D.唐朝距今已有1000多年,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信息辗转传播,许多唐诗作品与其最初的版本已大不一样。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诗歌的原则就是以简括体现丰富。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用一个典故,_,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就字面上是浅显的,_。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前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懂得了这一点,_。3.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
32、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现在社会物质诱惑太多,只有通过有意义的文艺节目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央视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走红,使得中国诗词能够很好地被继承和发展下去。中国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不仅会让中国人怡养性情,也必将让外国人深深叹服。不是只有有意义的文艺节目才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_4.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一部名为低头人生的2分钟48秒的短片获得了中央美院年度一等奖,作者用夸张和冷幽默的手法描绘了新时代手机一族的生活状态,每个低头已经到扭曲的人,都只关注着自己掌上的方寸天地,于是,行人走路撞上电线杆,医生给病人打针不专心,消防员没能救下跳楼的人,车祸现场经过的路人在自拍. 该
33、短片爆红网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看过短片,有人表示片子发人深省,有人则认为太过夸张只能当笑料,有人认为有收有放就能收放自如.结合材料,充分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参考答案 1.答案:1.D; 2.C; 3.C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项,“和谐既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重要的题材,又是诗歌美学中重要的理
34、论支柱”错误,选项扩大范围。原文第一段是说“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成为诗歌创作中重要的题村,同时,又是诗歌美学中重要的理论支柱”。B项,“我国诗歌创作的主要理论来源于老子道法自然和庄子的天人合一”错误,选项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表述的是“道法自然”的精神影响了历代的中国诗人,庄子的“天人合一”只是诗人表现人生和世界最高的境界追求。C项,“在中华优秀诗歌长河中,各大流派均有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诗歌佳句”错误,选项以偏概全。原文只说了“山水诗、边塞诗和田园诗”三大流派。故选D项。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
35、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项,“文章采用大量的举例论证,阐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诗歌创作中必须遵循的原则”错误,论证关系错误,根据原文信息,第三段的举例是为了阐述中国人的情趣注重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第四段的举例是为了阐述中国历代诗歌理论家和美学家注重对“意”与“境”关系的总结和提炼。故选C项。3.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
36、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项,“人与自然一旦失去和谐,中国诗歌美学中重要的理论也会跟着失去其作用”错误,选项的推理错误。根据原文信息,中国诗歌美学中重要的理论是“天人合一”和“意境合一”,这种理论经过历代的创作实践和总结提炼一旦形成,就会对后代的诗歌创作起指导作用,而不会“失去其作用”。故选C项。2.答案:1.C; 2.痴情专一,表现在
37、他对戏曲对梨花白都很痴迷。细心体贴,比如在送梨花白回家的路途上,小心翼翼,不想打扰梨花白休息。吃苦耐劳,每天都送梨花白回家,不避风雨。善良勇敢,在梨花白处于危险之时,舍命救人。乐观坚韧,在腿脚残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3.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程梨二人首先因戏结识,接着二人又因戏增进了情义,后来程子的贵妃醉酒又挽救了梨花白的性命,最后梨花白的演绎,又再一次将二人的情感升华。丰富了人物形象。比如文章借贵妃醉酒既突出了梨花白演艺技巧的高超,也突显了程子对梨花白的挚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首曲子见证了他们故事的发展,也承载着他们深厚的情义。同时,这份情义也不因时代的变迁及摧残而
38、改变。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程子让梨花白唱贵妃醉酒的要求,是在梨花白一再强调要给钱的情况下才提出的。B项,梨花白没有与师兄结合的原因,文章并没有具体给出,此项判断过于武断。D项,在刻画人物上,文章并没有出现对人物的心理描写。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干,分清性格特点和形象特点的不同: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同时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则不同。 分析本文中程子的性格特点,可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
39、对他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或其他的侧面描写进行总结。3.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分析小说中某一事物、某一情节的作用,都离不开小说的情节、环境、人物和主题这几个要素。解答此题,可从贵妃醉酒在小说中的情节安排(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人物形象塑造(表现梨花白和程子两个人物)、主题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3.答案:1.DE; 2.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不慕名利,淡泊处世;待人热心,随和真诚;面对权贵,不卑不亢。3.三人皆是与林庚关系密切的人,引述他们的话使传记的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三人的身份地位不一般,评价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引述内容多为议论评价,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引用多
40、人多侧面的评述,有助于多方面表现林庚先生的精神品质。4.林庚先生作为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具有以下两方面特点:一是其生活处于“隐退者”的状态。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大燕南园,少问世事,淡出了公众视野,连门口路过的学生也不知道他是谁。地位不显赫,在他辞世的消息报道后,才又被人记起当年的赫赫声名。二是其有“隐退者”的精神气质。看淡名利,超然物外;平易近人,性格谦和真诚;面的权贵,不卑不亢;在隐居中获得精神自由;纯真,赤诚,追求单纯的快乐。解析:1.A项,说法过于绝对,文中说“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B项,“吸引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倾听”的原因还有“不用讲稿” “旁征博引”等学问方面的因素。C项,原文说
41、“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可见“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错;钱理群告诉学生接触拜访林先生的原因也有误。2.注重分析钱理群说话的内容体现的意义,同时把握林庚的具体做法反映的性格特征等。比如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在“文革”期间,江青赠给他夫人的花,他也随手放在桌子上,显得不卑不亢。3.注意分析钱理群、张鸣、袁行霈三个人与林庚的关系,同时也要注意传记这一文体中引用别人的话的具体作用,如真实性等。4.回答此题,要先在文本中筛选出与“隐退者”意思有关的文字,然后再分析林庚先生“隐退”的特点,逐条作答。4.答案:1.A; 2.A; 3.D; 4.(1)(遇到)大的事情,
42、(陛下)应当(向太后)禀报咨询后再施行,表示自己不敢专断。(译出大意给1分;“事之大者”,定语后置句式, 1分;“宜关白咨访然后行”,省略句式,1分;“咨访”“专”各1分)(2)这是心腹大患,要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译出大意给1分;“乃”“腹心之疾”“逮”“顾耶”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时,首先抓虚词,“盖” 多用于句首,结合句意.其前应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其次抓句式,“诋斥平生”“暴扬暧昧”都是动宾短语,故“诋斥”与“平生”不能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A。2.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A 项,“通过第一级考试者”错
43、,应是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 “体现了吕诲的耿直”错,应该是体现了吕诲“以天下事为忧”的特点。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事之大者:定语后置句,意为“大的事情”。宜关白咨访然后行:省略句。咨访:咨询,征求意见。专:独占,专擅。(2)乃:是。腹心之疾:生于腹中的疾病,比喻危害严重的祸患。文中可引申为“心腹大患”。逮:及,达到。顾.耶:怎么.呢,难道.吗。【参考译文】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父吕端,曾在太宗、真宗朝任宰相。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考中进士后,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当时朝
44、廷大臣大多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上奏说:“谏官有权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员,这是因为朝廷想要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是谏官以外的人也干这种事,这是侵犯职权。现在朝臣却诋毁攻击他人的旧事,揭露别人的隐私,刻薄的情状逐渐形成了风气,请求皇上下诏惩办革除。”枢密副使程戡巴结地位尊贵受皇上宠爱之人,官位做到了政府要职,吕诲奏论他的过失,程戡被贬职以宣徽使的身份任延州通判。吕诲又上奏说:“程戡因为才疏学浅而被罢免,不应该再委派他去边疆任职;宣徽使位高权重,不是程戡应当担任的。”兖国公主轻视她的丈夫,夜晚叫开禁宫的门向皇帝陈诉。吕诲请求一并弹劾守门官吏,并追究公主府中宦官的罪过,将他们全部驱
45、逐。 英宗生病,吕诲请求皇太后每天命令一名大臣,同淮阳王一起监督送进药物。都知任守忠掌权已久,英宗立为皇帝不是他的本意,多次离间太后、皇帝的关系,造谣生事,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措词深切,大多是别人不能说的。皇帝病情好转,吕诲多次请求让皇帝亲自执政。太后归还政权后,吕诲对皇帝说:“太后辅佐先帝多年,经历天下的事已有很多。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于是评定任守忠的平生罪恶,把他及其同党史昭锡一并放逐到了南方。 神宗即位后,吕诲被授予御史中丞。王安石当权执政,当时人们都认为国家得到了一个好人才。吕诲说王安石不懂世事,如果重用他,那是不合适的。
46、于是吕诲上疏说:“王安石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其实深藏狡诈,陛下喜欢他的才智机辩信任他。王安石本来就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革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如果让他长久占据朝廷要职,那么国家一定没有安宁的道理。”当时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吕诲请求辞职,皇帝就将吕诲贬出京都知任邓州。当时吕诲又想上书言事,司马光劝阻了他。吕诲说:“王安石虽然有一时的名望,但他好持偏见,轻信奸人,喜好别人逢迎他。听他说的很完善,实施起来却粗疏。如果让他居于宰相的高位,国家必定要遭受祸患。再说皇上刚即位,早晚与他谈论议事的,只有那二、三个执政大臣罢了,如果他们都是
47、一些不当的人,那国家就要被败坏了。这是心腹大患,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吕诲被逐出朝廷后,王安石更加肆无忌惮。 吕诲三次居于谏官之位,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当时人们都很推崇他的耿直。居家被疾病困扰,吕诲仍然经常愤恨叹息,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以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到的时候吕诲已经瞑目了。听到司马光的哭声,吕诲突然坐起,睁开眼睛勉强看着司马光说:“国家的事还是有希望的,你好好努力吧。”司马光问道:“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吕诲说:“没有了。”于是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全国上下听说此事的人都为之悲痛惋惜。皇帝诏令追赠他为通议大夫。5.答案:1.B; 2.安闲清静的老翁形
48、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解析:B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6.答案:1.夙兴夜寐; 靡有朝矣; 2.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3.浔阳江头夜送客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
49、字:(1)夙,寐, 靡;(2)耻;(3)浔。7.答案:1.A; 2.B; 3.D解析:1.无伤大雅:指虽有影响但对主要方面没有妨害。无关大局:对整个局势没有关系或没有影响。第一横线处事针对改动大部头著作,并非针对整个局势,填入“无伤大雅”恰当,填入“无关大局”则无用对象,不合语境。伤筋动骨:比喻事物受到重大损害。能与后面的“面目全非”构成递进关系。遍体鳞伤:形容受伤很重。但与后面的“面目全非”不构成递进关系。“一字千里”是说差一个字意思就会相差很远。失之千里:意思是失误虽小,结果损失很大。比较二词,前者强调相差很远,完全切合句意;后者强调损失很大,不合语境。耳熟能详:指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
50、尽地说出来。切合句意。耳闻则诵:是说记忆力好。不合语境。2.依据文意,第一段是在阐述很小的错漏都会对诗歌产生极大影响。前有“改了哪怕一个字,那作品面目全非”,后有“一字之差,可能就会改变整首诗的格调”。B项符合前后语意。而其他几项所言均与本文无关,本文没有涉及。3.原句犯有语序不当的语病,不合句内逻辑,更有甚者不合整个语段的主旨和逻辑关系。A、B、C三项的修改仍然存在原句的毛病。A项“信息辗转传播,中间历经战乱变迁”应调换语序,“中间历经战乱变迁”为因,“信息辗转传播”为果。B项“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唐朝”将原本是唐朝以后1000多年的时空纳入了唐朝之内。整个语段意在说明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唐
51、诗作品与最初的版本的作品大不一样,而C项“许多唐诗作品的版本与其最初已大不一样”,这就偷换了“大不一样”的内容。D项修改了上述所有语病。8.答案:可以省去一大篇文字; 但其中就有典故; 才能领略这句诗的更深沉的含义解析:9.答案:节目的走红,不一定能使中国诗词能很好继承发展下去 ; 诗词语言和意象美感,不一定能让外国人都深深叹服解析:10.答案:略解析:材料解读本材料选取一个风靡网络的视频短片低头人生,关注的是时下国人生活的一个热点“手机依赖症”(“手机一族”“低头族”),材料具有普适性,意在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对自身行为的审视和反思,从手机出发,从生活出发,从社会现象出发,上升到
52、对怎样合理使用手机,怎样的生活和人生更有积极意义,怎样的社会生活更健康文明更具发展和活力的理性认识。写作时需从材料出发,表达个人的思考,立意明确,文体清晰。 如写议论文,需论述充分,有层次,不求就事论事,可拓展延伸,忌华而不实,泛泛而谈。立意参考1.反对做低头族角度:仰望星空才能海阔天空;别做低头的井底之蛙;低头于方寸,得不偿失;职责所在,不得低头;低头有时也是一种冷漠(抬起头来,伸出手去,做一个有功德的热心人);热爱生活从抬头开始;人生在低头中暗淡(贫乏);别用低头浑浊清明世界(传播谣言);握紧了手机,丢掉了时间,只剩庸庸碌碌的人生。2.支持低头族角度:方寸天地亦可气象万千;低头也是一种思考(学习)的生活方式;没有低头,何来抬头;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不得不低头;低头也能传递价值(传播正能);低头也是一种抓紧时间的智慧之举。3.中间角度:切勿危言耸听,低头族也有抬头之时;收放自如,做手机的主人;天地自在我心,手机伴我成长;目光并不短浅,人生并未陌路,手机只是一程的伴侣;人生不是短片,手机并非导演,人生自有我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