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练习: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8389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练习: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练习: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练习: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练习: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练习: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2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练习: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2版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练习:第4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练案4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4讲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2021内蒙古呼和浩特质检)1380年,朱元璋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各部置尚书一人,总管本部政务,下设左右侍郎。至清代,六部尚书和侍郎均称堂官,都有权直接上奏,出现意见分歧则由皇帝裁决。这一变化反映了(D)A六部成为权力中枢B尚书行政职能减弱C丞相职位分置多人D君主专制逐步强化解析根据材料,由明代的废丞相权归六部到清代六部和侍郎直接上奏,出现分歧由皇帝裁决,可见皇帝独裁专断权力的强化,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六部、侍郎和皇帝关系的变化,而不是六部权力中枢地位的巩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尚书行政职能没有变化,

2、变化的是皇帝对六部的控制力,故B项错误;根据史实,朱元璋废除丞相而不是将丞相职位分置多人,故C项错误。2(2020山东二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B)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解析 “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说明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这是明代政治体制运行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不

3、能说明明代废除丞相违背了潮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吏治败坏,故C项错误;材料和思想批判无关,故D项错误。3(2021吉林长春调研)明朝时期,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被称为“言官”,专职弹劾百司。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明朝对言官的选任实行任职回避,且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和曾犯“奸贪罪名”的人为言官。明朝实行上述举措的本质意图是(B)A加强监察队伍的建设B为实现吏治清明创造条件C培养优秀的监察人才D为监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解析明朝言官专职弹劾百官,皇帝要求言官德才兼备,实行任职回避,限定选任资格,本质意图是为弹劾百司、实现吏治清明

4、创造条件,故B项正确;加强监察队伍建设是对材料上述举措的概况,不是本质意图,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监察人才的选用,而不是培养,故C项错误;材料能体现出为监察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的意图,但不符合材料的本质意图,故D项错误。4(2020江苏一模)明太祖时,刑部侍郎茹太素上奏折,长达1.7万字,从开头到第6千字时,还未谈及正题,被太祖狠揍一顿。太祖继续阅读奏折,发现其在结尾提出五条建议,采纳合理的四条,并由此命令制定文书规范,“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这主要体现出明朝(D)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工作作风极其简单粗暴C八股取士扼杀思想D注重简约文书提高效率解析根据题干可知,明太祖时制定文书规范有利于避免

5、奏折陈述内容的冗长繁杂,有利于提高处理奏折的效率,故D项正确;清代雍正时军机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A项;对明太祖措施以简单粗暴的评价是对材料信息的误读,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科举选官向八股取士的蜕变,排除C项。故选D项。5(2020陕西期末)曾任湖广参政、礼部尚书等职的陶凯自称“耐久道人”,明太祖认为他不署朝廷官爵而署别号,是“轻君路而美山野”,后找借口将其下狱处死。明太祖此举(B)A是因为其出身贫贱,不理解文人志趣B是为钳制士人思想,以强化专制统治C一改宋朝重文轻武、以文治国的方针D意在打压士人风骨,以加强中央集权解析材料表明明太祖认为知识分子应该首先尊重朝廷官爵然后才能表达自己的精

6、神追求,这是对士人思想的钳制,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明太祖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不理解文人志趣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排除;材料未反映明太祖要求以文治国的方针,C项排除;材料表明明太祖要求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D项排除。故选B项。6(2021山东泰安模拟)清朝入关前,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其所通过的决议,“虽至尊(皇帝)无如之何”。军机处设立后,它的权力日渐式微,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被撤销。这一变化是由于议政王大臣会议(C)A遭到汉族地主官僚的反对B在和平时期失去其作用C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抵触D不谙国家重大事务管理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入关后之所以撤销议

7、政王大臣会议,是因为其控制军国大事,其所通过的决议,“虽至尊(皇帝)无如之何”,即大大削弱了皇权,也就是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抵触,故C项正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撤销不是因为汉族地主官僚的反对,故A项错误;“在和平时期失去其作用”不是其撤销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不谙国家重大事务管理”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7(2021山东日照期末)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过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C)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C高层政治决策具

8、有封闭性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解析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军机处,未涉及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涉及廷寄制度,并未体现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故B项错误;据材料“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和“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可知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且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8(2021安徽期中)古代中国有两个典型的建制:一个“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另一个被称为“名不师古,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材料中两个建制的相同点是

9、(D)A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和管理B有效制约了相权的膨胀C造成宦官外戚专权D官员品级低权力大解析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是指汉朝形成的中外朝制度,“台阁”是中朝或内朝;“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是指清朝的军机处。二者的共同特点是官员品级低权力大,故答案为D项。二者的形成加强了君主专制,不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排除A项;军机处形成时已经没有宰相,没有造成宦官外戚专权的结果,排除B、C项。9(2021宁夏高考模拟)翰林院始设于唐朝,原本是政府网罗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清时翰林院地位迅速上升,进士前二甲方能入翰林院,翰林学士多为皇室子弟侍读,内阁或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翰林院职能的演变(B)A是对科举制度

10、的发展和完善B适应了中枢权力机构的调整C促使了明初丞相制度的废除D是皇权极端加强的重要原因解析材料叙述了翰林院职能的演变,唐朝时是“各色艺能人士的机构”,明初翰林院学士入值文渊阁称内阁,成为皇帝的咨询顾问并办理日常公务;材料表明清朝“军机重臣也皆出翰林”,体现出翰林院地位的上升,这主要是适应了明清时期强化专制皇权的需要。故答案为B项。A项,翰林院职能的演变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C项,丞相制度的废除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排除;D项,皇权极端加强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排除。10(2020山东三模)康、雍、乾时期,逐渐形成大臣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皇帝亲自批阅密折,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

11、节。该制度旨在(A)A加强皇帝的专制独裁B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C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D有利于处理紧急军务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大臣直接向皇帝单独呈送奏折进言的制度,一方面减少了办事中转环节,表面上看有利于提高行政决策效率;另一方面密折的内容只有皇帝和上奏的大臣才能知道,使得官员之间相互牵制,彼此监视,只能忠心于皇帝,实质上加强了皇帝的专制独裁,故选A项;奏折制度与打破因循守旧的风气无关,B项错误;密折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是表面现象,C项错误;因紧急军务上奏只能是呈送奏折的一部分内容,D项说法以偏概全,不全面,排除。11(2020江西二模)清代对中级官员的选任,废除明代由大学士、九卿会

12、同推举的制度,而由吏部将有资格者全部开列,提供给皇帝直接圈定。这一变化(C)A确保了被推举官吏的才干B表明科举制度已遭到破坏C强化了君主对官员的控制D扩大了吏部选任官的权力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清代皇帝直接控制对中级官员的任命,而不再通过大学士和九卿的推举,这一变化强化了君主对官员的控制,因此C项正确。A项错误,皇帝直接控制官员的任命并不能确保官员的素质;B项错误,材料表述的是对中级官员的选任,与科举制无关;D项错误,材料中的吏部只能将有资格者列举给皇帝,没有任免权。故正确答案为C项。12(2020辽宁二模)清代的总督、巡抚是省一级的最高长官,集地方行政、司法、军事、监察、教化等权力为一身,按

13、察使司和驻道监察官员为督抚属吏并受其控制。这说明当时(A)A地方监察权缺乏独立性B监察制度是皇权附属品C省级监察官员位高权重D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高解析清代的总督、巡抚掌握地方实权,而且负责监察的官员也受其控制,说明当时地方监察权缺乏独立性,A项正确;题干与皇权无关,排除B项;题干主旨强调的是地方总督、巡抚位高权重,而非省级监察官员,排除C项;题干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材料二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孝文陵神功圣德碑时,已着力刻画朱元璋“非凡”的外貌。龙髯长郁,然项之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明太祖实录在追述朱元璋少年之事时赞曰:“

14、上稍长,资貌雄杰,志意廊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明史据此写道:“(上)姿貌雄杰。奇骨贯顶,志意廓然,人莫能测。”摘编自胡丹朱元璋相貌之谜的考析与解读(1)材料一中的左图和右图均为明太祖朱元璋画像,人们对这两幅画像中究竟哪一个是真实的朱元璋存在纷争,请说出你的观点并加以说明。(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朱元璋相貌出现争议的原因。答案(1)材料一中左图和右图反映了两副迥然相异的朱元璋面貌。说明:由于朱元璋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形象,才会产生两副迥然相异的朱元璋面貌。一方面,朱元璋是雄才大略的旷代圣主和明君,一方面,他又是一个暴君,在野史、戏剧中出现了大量描写他猜忌、多疑、滥杀的故事。(2)原因

15、:朱元璋圣明的正面形象是官方、正史的语言,突出帝王的威严;那些掺杂了各种离奇、惊骇内容的故事形象,主要出自民间的演义与加工。解析(1)材料一中左图和右图反映了两副迥然相异的朱元璋面貌。说明:结合所学可从朱元璋既是雄才大略的旷代圣主和明君,又是一个暴君的角度分析回答。(2)原因:根据“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孝文陵神功圣德碑时,已着力刻画朱元璋非凡的外貌”得出朱元璋圣明的正面形象是官方、正史的语言,突出帝王的威严;根据“明太祖实录”“上稍长,资貌雄杰,志意廊然,独居沉念,人莫能测”得出那些掺杂了各种离奇、惊骇内容的故事形象,主要出自民间的演义与加工。14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明朝洪

16、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二月,明王朝迎来了三年一度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亲自选定品学俱佳的士林领袖、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三月初发布皇榜。然而数日内,大批落榜考生跑到礼部鸣冤告状。因为中榜的51名贡生清一色的来自南方各省,竟然没有一名北方人。因此,说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事件引起明王朝上下震撼。三月初十,朱元璋下诏成立包括饱学之士、忠直敢言的大臣在内的“调查小组”进行调查,然而调查结论认为刘三吾等人的阅卷公平公正,无任何问题。这再次引起落榜的北方学子哗然,朝中许多北方籍的官员要求重新复核,并严查所有涉案官员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

17、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该事件以后,明朝的科举录取分成了“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摘编自张嵌: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卷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答案示例一:科考事件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因为:(1)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2)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3)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

18、,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4)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朱元璋非常清楚科考的选拔结果是公正的,可是出于“稳定”的政治需要,不惜以牺牲一些忠心耿耿的官员为代价来平息事端。这个事件的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皇帝决策的独断性和随意性。示例二:经济状况对文化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因为:(1)根据洪武三十年科举考试结果,充分反映了南方经济较为发达;(2)南方在南宋时期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以后,文化教育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3)南方文化教育的发展,反映在科考的中榜人数上,南方对北方的优势不断在扩大;(4)此次科考及其调查结果,都证明第一次选拔是

19、正常而且正确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需要有相当大的资金投入。如果经济地位削弱或者教育投入(相对)减少,都会对教育事业产生不利的影响。解析本题要求学生从上述材料中找出两个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据材料提到,主考收受钱财、地域歧视关于“科场舞弊”的传闻沸沸扬扬五月,朱元璋突然下诏,认定刘三吾为“反贼”,发配西北;朱元璋的侍读、调查小组负责人张信被凌迟处死六月,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亲自选定51名中榜贡士,竟然清一色是北方人,无一名南方人。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找出两个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例如:科考结果体现了鲜明的君主专制特征。阐述:科考的主考官刘三吾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选定的,充分体现了皇帝的意志。落榜考生怀疑考试的公正性时,朱元璋下诏调查,调查组的人员也是朱元璋亲自选定的。朱元璋突然下诏,罗织罪名,严厉惩处主考官和调查组的官员,一些饱学之士成为替罪羊。朱元璋亲自选定的中榜考生,完全推翻了原来的结论,全部选择北方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