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备课资源历史回眸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19世纪40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了一股办报的热潮。2.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4.辛亥革命时期及民国成立后,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办报形式继续兴盛。5.20世纪50年代之后,报纸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事业:(1)1923年1月23日,“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2)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3)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
2、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4)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5)20世纪50年代之后,广播事业与国家命运一样经历了波折,80年代之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2.电影事业:(1)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2)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了第一部京剧艺术记录片定军山。(3)1913年,难夫难妻正式开拍,是中国第一部故事片。(4)民国时期,国产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许多知名的导演、明星与电影作品。(5)新中国成立初期,摄制了一批革命题材的影片;经过“文革”的低迷时期后,电影业在改革开放后又重新焕发生机。3.电视事业:(1)1958年5月1日,
3、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2)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3)到1978年,各省(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三、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1993年,中国第一根Internet专线正式开通。2.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数达到6800万,居世界第二位。3.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除此之外,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时空隧道1.1872年的申报创刊词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务求其真实无妄,使观者明白易晓,不为浮夸之样,不述荒唐之误,
4、庶几留心时务者于此可以得其概,而出谋生理者于此亦不致受其欺。此新闻之作,固大有益于天下也。思维点睛: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是在中国创办的早期中文报纸之一,其发刊词明确宣布了申报登载的主要内容包括时政要闻、社会风俗、中外邦交、经济发展以及娱乐性时事等,极力追求报道的真实性、细腻性、通俗性,从而“有益于天下”,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随后的历史发展证明,申报确实比较翔实地记载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曲折历程,保存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中国近代报刊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社会舆论、民间声音、党派斗争、政府发令、
5、经济走向、文化论争等,都可以在近代中国报刊上展现其千姿百态。2.梁启超阐述报纸的作用报馆之利益约有数事:一、士大夫可通中外之故,识见日广,人才日练,是曰“广人才”;二、公卿大臣耳目渐广,边事敌情渐熟,办事立约不致大误,是曰“保疆土”;三、士大夫终日当差,余则酬酢,绝无暇读书,有报则每日一张,各学皆有,日日增长,是曰“增学问”;四、吏畏上闻,不敢作奸,是曰“除舞弊”;五、小民疾苦,纤悉皆知,是曰“达民隐”。所谓一举而数善备也。梁启超报馆考略思维点睛:上述材料是梁启超在1895年发表的报馆考略的一部分,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对报纸功能的认识,即报纸有利于培养人才、捍卫边疆、增长学问、整顿吏治、反映民情
6、等作用,都属于军国大事、救国救种的“宏伟叙事”。梁启超之所以认为报纸具备上述功能,是与当时清政府存在的人才缺乏、边疆被侵、吏治腐败、百姓困苦等社会现实有密切联系的。其实,关于报纸的功能,特别明显的是如今的一些知识型和所谓“休闲”类的报刊,并没有梁启超所说的“宏伟叙事”,多的只是满足不同人们增加知识和闲暇生活的需要。3.中华民国初年的报业状况材料一:今日共和时代,非言论自由时代乎?报纸为言论机关,所谓监督政府,代表民意,实与议院处同等之地位,非若专制时代,可用种种强暴手段,以任意摧残者也。乃自近数月来,报馆之被毁被捕者,几于南北一辙,且变本加厉焉。何报馆之不幸而于此时代也。1912年3月30日材
7、料二:上海法工部局,出示取缔各报登载诟骂之言论及图画,英捕房亦出示取缔各报登载激烈煽动之文字,并闻某某报已被禁止出版,又捕拿发公民大会传单者三人。材料三:检阅旬月以来各报纸,奋起如刀之笔,以叛、逆、贼、犯、诛、杀、戮等凶恶名词,为家常谈助,互相叫詈,亦已数见不鲜,但常笔飞墨舞,大出风头之际,忽来外人之取缔,一瓢冷水,灌顶醍醐,败人豪兴之催租吏,亦恶作剧哉。虽然,以我国之言论机关,竟予外人以扰乱治安之口实,而干涉,而取缔,而封禁,言论自由之特权,无端剥夺于外人之手,抑亦言论界之大污点也。1913年5月5日材料四:自民国成立以来,报馆林立,报纸风行,言论界之发达,几有一日千里之势。然究其内容,或由
8、政府收买,或由政党收买,或由一机关收买,故一言一论,必须随买主之旨意,而不能自由,其有卓然独立,而不为金钱利用者,又不免为两方所忌,此报界所以日趋黑暗也。1913年6月16日思维点睛:上述材料均出自天津大公报针对报业发表的评论,反映了中华民国初期的报业状况:材料一指出报馆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监督政府”和“代表人民”,反映了北洋军阀政府统治时期的独裁专制统治;材料二体现了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特权,严格限制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支持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材料三说明当时的报馆业由于大量存在滥用舆论功能的现象,为中外反动统治者剥夺报业的言论自由提供了借口;材料四则反映了中华民国初期的报馆
9、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存在着为政府、政党和机关收买的恶劣现象,从而导致了报馆业的日趋黑暗,背离了言论自由的宗旨。应该说,新闻舆论既是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监督的手段之一,也是保持社会正义的重要一环,一旦为政府等公共权力所强制推行,或者放弃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完全失去公众制约,都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4.19852000年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1985年1990年1995年1999年2000年报纸总印数(亿份)246.8211.3263.3318.4329.3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280799647762233216429316823381466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38056915722835
10、13526483585007互联网用户(户)721330145189021717思维点睛:上表反映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大众传媒的发展趋势: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尽管都呈现出持续发展的趋势,但发展状态各不相同报纸作为纸质印刷媒介老树新花,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作为长期存在的电子媒介,发展迅速;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电子媒介则异军突起,显示出迅捷的发展趋势。1985年以来,我国大众传媒之所以出现如此迅猛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和政府针对性的扶持政策;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除了上述因素之外,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费用低廉、高度互动、双向传授、即时反馈等独特优点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