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三历史寒假每日一题第10题多元史观评价历史事件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绅士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出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宋太祖等只好扩大进士科名额,官爵恩泽为皇帝所用。万历年间的民变遍布各地,起重大作用的往往是诸生、乡绅。此外,他们还负责维护道德、修缮当地孔庙和演习儒家礼仪及兴建学堂、书院、编撰地方志等。顺治年间,清朝通过“科场案” “通海案”等从政治上打击江南士绅。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在传统治
2、理模式下,湖南乡绅曾国藩组织了乡村农民,形成兵为将有的湘军,蔚为第一代的“武力”群体。清末地方督抚,尤其是直隶与东南诸省,均由这一级缙绅士大夫武力集团的领袖出任。1906年清廷在丧败之余,承诺准备立宪时,各省组织了咨议局,确认了地方武力与缙绅的社会力量。1908年清政府仿日本市町村制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保甲制为中心的乡级组织逐渐被废,按照定章,由地方公选合格绅民,受地方官监督办理。武昌一举,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则是地方权力与社会势力相结合,最终推翻了北京的皇权。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绅士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3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3、明近代乡绅在“传统治理模式”下的变化。(12分)【考查说明】高考全国卷中的大题均含有对史观的考查,典型的例子有2014年全国卷、卷第41题的教材目录修改题所涉及的革命史观和全球史观,凸显多元史观,体现多元化视角。在高考全国卷中涉及的重要史观有唯物史观、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近(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社会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用新史观指导复习,以新的视角审视和解读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并与当下中国热点相关联,如全球史观与学术热点“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生态史观与当今中国人口和环境问题。【答案】1(1)特点:被排斥于政权外,但享有社会威望;与皇权由共存到依附,再到遭受打击;承担民
4、间的管理、教化、公益事业(或维护封建统治的基层管理者);儒家文化的维护和传承者;国家与社会的中介(官与民联系的桥梁和中介)。评分说明:答出四点得7分,三点得5分,两点得3分,一点得2分。原因: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满汉矛盾的影响。评分说明:答出三点得6分,每点2分。(2)变化:权力转变,从被排斥在政权外到绅权扩张并得以合法化;思想蜕变,冲破传统思想束缚,提出民主宪政要求;影响扩大,迫使政府立法保证乡绅地方自治;角色变化,从维护封建统治到响应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君主专制。评分说明:“说明”要史论结合,“说”,说清楚观点,“明”,用史实阐明、
5、解释观点。前者1分,后者2分,每点3分,答出四点得12分。【解析】本题从社会史观角度考查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士绅阶层。(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这种人物已经被排斥出握有政治权力的圈子,但是在社会上却还保持着他们传统的威望”可知被排斥于政权外,但享有社会威望;据材料一“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和“经过长期的军阀混战,五代乱离,幸存的士族失去了庄园”“从政治上打击江南士绅”可知与皇权由共存到依附,再到遭受打击;据材料一“他们还负责维护道德、修缮当地孔庙和演习儒家礼仪及兴建学堂、书院、编撰地方志等”可知承担民间的管理、教化、公益事业(或维护封建统治的基层管理者),儒家文化的维护和传承者,国家与
6、社会的中介(官与民联系的桥梁和中介)。第二小问原因,需要从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角度思考。经济方面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政治方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据材料一“顺治年间,清朝通过科场案通海案等从政治上打击江南士绅”可知满汉矛盾的影响,思想文化方面儒家思想的影响,科举制度的发展。(2)明确答题思路,即“说明”一定要史论结合,如据材料二“承诺准备立宪时,各省组织了咨议局,确认了地方武力与缙绅的社会力量”可知权力转变,从被排斥在政权外到绅权扩张并得以合法化;据材料二“1908年清政府仿日本市町村制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可知思想蜕变,迫使政府立法保证乡绅地方自治,冲破传统思想束缚;据材料二“确
7、认了地方武力与缙绅的社会力量”“由地方公选合格绅民,受地方官监督办理”和“武昌一举,各省响应,纷纷独立,则是地方权力与社会势力相结合,最终推翻了北京的皇权”可知影响扩大,角色变化,从维护封建统治到响应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君主专制。 【刷有所得拓展】全面理解社会史观以往历史关注的是“大的方面”,社会史则提醒我们不要忽略“小的方面”,以往人们都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危机引起的经济问题上,社会史引导我们关注经济危机下的民众生活状况。1理论阐释(1)基本内涵: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2)主要内容
8、: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3)本质: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所有人的历史”。2例证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就是社会史的重要体现,它包括人们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方式的变化等。如:(1)变化城市a衣:“洋布、洋装”渐入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继续推行“剪辫易服”,象征五族共和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样式多样,西服、旗袍、学生装、粗布大衫
9、等非常流行。b行:随着轮船、火车、汽车、电车的引进,中国交通方式开始发生了质的变革。c社会习俗:逐渐西化。南京临时政府倡导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辛亥革命后,社交礼仪上采用握手、鞠躬;称呼上采用先生、同志;采用西方历法,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d大众传媒方式:近代报刊逐渐走向繁荣,成为近代先进中国人宣传进步思想、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重要工具。农村:经济落后、信息封闭,生活贫穷;传统的生活习俗坚若磐石。但洋货开始向农村渗透,开始进入中等农民家庭。(2)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列强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也是伴随着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化的过程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