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七月第四次周测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的四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秦代A. 人才选拔愈发趋向学识才能B. 权力向中央集中的有效实践C. 延续西周时管理地方的策略D. 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说的是贵族政治(宗法制),“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
2、制”说的是分封制,“一统”说的是统一王朝或中央集权,“独制”说的是君主专制,这一变化说明了分封制变为中央集权制,表示权力向中央集中的有效实践,答案为B。材料没有体现人才选拔,排除A。西周对地方管理采取分封制,秦朝是郡县制,秦不是延续西周的策略,排除C。秦朝并没有完全取消贵族世袭制,所以说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是过于绝对化,排除D。2.秦代设立的全国最高监察长官御史大夫一职,银印青绶(佩系官印的青色丝带),汉初仍然沿用。到了汉成帝时,金印紫绶,史称“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这反映出A. 御史大夫权势日重B. 汉代君权有所削弱C. 宰相制度日益完善D. 御史大夫职权未变【答
3、案】A【解析】根据御史大夫秦代“银印青绶”、汉成帝时“金印紫绶”“总领百官”看出,御史大夫权势日重,故A正确;B不符合史实;御史大夫是监察长官,不是宰相,C错;由汉成帝时御史大夫“典正法度”“总领百官”,看出御史大夫职权扩大,D错。3.明初,废行省设三司,“三司”并立,各司其事,互不统属,彼此牵制。明中后期,中央派遣巡抚、总督等大员掌管军政事务,起初只是临时差遣,置罢不常,后来常驻久任、开府置幕。这反映了明代()A. 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政治制度不断成熟D. 地方机构办事高效【答案】B【解析】由“废行省设三司”,可取代行省的地方机构知,此处所讲的“三司”,是取代行省的地
4、方机构,由“三司”并立,各司其事,互不统属,彼此牵制”,“常驻久任、开府置幕”等可以判断出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而不是强调办事效率的问题。正确答案为B4.维持人伦关系是“礼”的重要功能之一,孔子云:“君使臣以义,臣事君以忠”,孟子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说明“礼”A. 以“尊君”为核心B. 蕴涵有一定的人文精神C. 强调“君”的责任D. 鼓励臣民反抗暴君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尊君”是“礼”的基本要求,但这并非本题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A项排除;从道理上讲,你对我好,我便对你好,这是人之常情,简单的说这叫“
5、人心换人心”。从理性的角度看,材料体现了“权力”与“义务”的对等,要臣民尽“尊君”的义务,就得给人民基本的“权力”,不管从哪个角度理解,这都体现了对“人性”的尊崇,体现了人文精神,所以,B项正确;从材料来看,确实是说在处理君臣关系上,君负有责任,但把它说成“礼”的特征,显然不合适,C项排除;D项与孔、孟的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身份与基本主张明显矛盾,排除。5.汉代禄秩等级是从属于职位的,官员若无职位则无等级可言,魏晋南北朝时官阶制却开始向另一种“品位分等”类型过渡了。当时有两种“品位分等”:一种是“门品秩序”,它是士族政治的产物;另一种则是由军阶代表的“官品秩序”,它较富功绩制色彩。后者在北朝却迅
6、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B. 南朝官员更有安全感C. 北朝社会较南朝更安定D. 南朝官员收入更稳定【答案】A【解析】【详解】“后者”较富功绩制色彩,即“秩序”高低取决功绩,这有利于调动官员的积极性,说明北朝社会较南朝更有活力,所以,A项正确;“门品秩序”即等级高低取决于出身,对于那些出身差的官员要想升迁很困难,甚至随时会丢掉现有官职,所以,在南朝普通官员的安全感很差,收入当然也难以稳定,实际上第二种“官品秩序”更有益于增强普通官员的安全感与稳定性,因为在官职之外,再冠以“品位”,无疑等于为其地位又加上了一道保险,B、D项排除;南北朝时南方较
7、北方安定,C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后者在北朝却迅速推进,而在南朝则阻力很大”,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6.谢国桢曾给“野史笔记”下过一个十分宽泛定义:“凡不是官修的史籍而是由在野的文人学士以及贫士寒儒所写的历史纪闻都可以说是野史笔记,也可以说是稗乘杂家”。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个人的书面历史记忆”的历史笔记于中唐出现,至两宋时期繁荣昌盛,蔚为大观。唐宋“野史笔记”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 商品经济繁荣B. 政治环境相对宽松C. 印刷术发明D. 科举制的推行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野史”是“笔记”,写作者的目的并非出版发表,给其他人看,它与世俗文学的兴起,缘于市民读者群体的扩大不
8、同,因此和商品经济的繁荣无关,A项排除;专制统治整体呈加强趋势,政治环境宽松缺乏史实依据,B项排除;由于“野史笔记”不出版,与印刷术发明关系也不大,C项排除;材料明确表示,“野史”的作者是文人学士与贫士寒儒,这些人哪里来的呢?科举促进了全民向学风气的形成,但科举考试即使考了,也不一定能够做官,落选者及中举没能做官者的一部分,便成为材料中的文人学士、贫士寒儒,这个阶层在科举制之前虽不能说不存在,但其队伍肯定与唐宋时是没法比的,所以,D项正确。7.王阳明不但是学界宗师,而且以其非凡的执政能力享誉士林。他曾先后在南北两京的刑部、兵部、都察院等重要部门任职,又以南赣巡抚的身份派驻地方。为官期间,王阳明
9、廉洁奉公、恪尽职守、体恤百姓,因功受封伯爵,成为一代名臣。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是由于A. 通过“格心”“致良知”B. 践行“知行合一”思想C. 注重“气节”“声誉”D. 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四个选项的表述都对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有作用,但只有“良知”是不够的,关键是能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A项排除;“气节”“声誉”大多数人都会重视,但面对声色物欲的诱惑,往往就“失节”,毁掉声誉,C项排除;社会责任意识是儒家所倡导的,但将社会责任意识落实到一生的实践中是需要意志力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D项排除;为官者,如何为官大多数是清楚,问题往往出在“行”上,王阳明践行了“知行
10、合一”思想,成为一代名臣,故B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王阳明成为一代名臣”,联系所学王阳明的思想分析解答。8.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一书中认为:(鸦片战争前)与中国人沉迷于鸦片迷雾之中萎靡不振、日趋堕落相反,茶叶成为英国人日常必需消费品,英国人痴迷于茶叶清香、提神的功效。“一杯甘甜温热的茶可以让人心情舒畅,重新恢复精力。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一杯美好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这种比较,最能说明的是A. 中英两国传统文化对各自前途的影响力B. 英国工业革命推动力C. 中英两国在全球化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D. 中国茶叶出口的起源【答案】C【解析】【详解】吸食鸦片不能说是传统文
11、化,A项排除;工业革命的推动力从根本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饮茶提神虽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不能称之推动力,B项排除;吸食鸦片与饮茶对两国人的精神风貌造成截然不同的影响,一个是萎靡不振,一个是成为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这种不同的精神风貌在全球化已经展开的时代,必将影响两国相互交往的角色和地位,所以,C项正确;中国茶叶出口起源虽所学知识没有明确告知,按常理应是由近及远的,不应最早出口到英国,D项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鸦片战争前)与中国人沉迷于鸦片迷雾之中萎靡不振、日趋堕落相反,茶叶成为英国人日常必需消费品,英国人痴迷于茶叶清香、提神的功效”“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一
12、杯美好的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的重要推动力”,联系所学工业革命的影响和鸦片战争前中国的背景分析解答。9.1920年蔡元培在我的新生活观中指出:“什么叫新生活?是丰富的,是进步的。学问虽然与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学了以后,眼光一日一日的远大起来,心地一日一日的平和起来。生活上无形中增进许多幸福。”蔡元培上述有关学问与新生活的观点A. 为国民开启了生活新篇章B. 摆正了生活与工作关系C. 促进了求真务实学风形成D. 有益于学术旨趣的多元化【答案】D【解析】【详解】仅凭一篇文章及其一个观点,很难说由此“开启”国民生活的新篇章,A项排除;虽然材料说学问有益于改变人们对工作的态度,从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但
13、说“摆正了”生活与工作的关系,显然夸大了其作用,B项排除;“求真务实”是指对学问本身的态度,与材料不相符,C项排除;对D项的理解,要将这段话放在当时的背景中理解,中国的传统是“学而优则仕”,即读书是为了做官,“为新生活而读书”这为人们指出了读书的又一方向,当然,这只是读书用途之一,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更符合时代需要,蔡元培观点的意义,就在于有益改变为“读书做官”的传统旨趣,有益于学术旨趣的多元化,所以,D项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学问虽然与工作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学了以后,眼光一日一日的远大起来,心地一日一日的平和起来。生活上无形中增进许多幸福”,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10.吉尔伯特
14、罗兹曼主编的中国的现代化中写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未能启动,很大程度上在于国民党政府的贫困化.这种贫困化不仅是财政上的破落,更在于中央权威的缺失。国民党政府虽然是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政权,但内部帮派林立、战乱不断,同时投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制民主势力,围剿共产党,因而难有权威和效力。”书中所说的国民党政府“贫困化”实际含义是,国民党政府A. 内外政策均不利于现代化建设事业B. 财政上濒于破产C. 无力动员足够资源投入现代化建设D. 政治上限于孤立【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只是说国民政府的“贫困化”不利于现代化启动,虽然列举了一些内外政策,但用“均”字概括,是不妥当的,联系教材中关
15、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内容,也可以说明A是不正确的;材料中说“贫困化”不仅是财政上的破落,B项排除;材料说国民党政府的贫困,更在于中央权威的缺失,没有权威造成的影响便是“贫困”,拿不出钱、物、人等用于现代化建设,所以,C项正确;D项与B项一样,充其量是“贫困”表现的一个方面,排除D项。【点睛】解答本题的根据信息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化未能启动,很大程度上在于国民党政府的贫困化。这种贫困化不仅是财政上的破落,更在于中央权威的缺失”,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分析解答。11.如图漫画,反映了中美关系正常化后,美国处理中美关系时常采取的一种态度。如给此漫画加一个标题
16、,最为准确的是A. 推动台独,分裂中国B. 阳奉阴违C. 挑起冲突,从中渔利D. 玩火自焚【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对台湾的政策是由美国的利益决定,推动台湾独立势必导致中美关系恶化,甚至断交,那20世纪70年代为建交付出的努力,将前功尽弃,A项排除;漫画显示,美国说一套,做一套,自中美关系正常化,美国始终宣称坚守“一个中国”原则,也始终没有停止对台军售,通过宣称遵守原则,维持中美关系,通过对台军售捞取经济利益,所以B项正确;与对A项的分析一样,挑起冲突,不符合美国利益,C项排除;“漫画”没有展示美国做法存在危险的信息,D项排除。12.韦尔南说:“在哲学的黎明时期,正是这样一种受法律面前人人
17、平等原则调节的社会宇宙图景,被伊奥尼亚哲学家们投射到了自然宇宙上。”这说明古希腊时期A. 政治与哲学涉及的论题具有类似性B. 民主政治是哲学产生的根源C. “平等”是人类与自然共有的法则D. 哲学家们关注民主政治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表明哲学家们将“社会图景”投射到“自然宇宙”上,即社会问题启发哲学家对自然界的思考,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启发,是因为他们具有类似性或相同的规律,所以A项正确;民主政治对哲学发展有启发作用,但不能说是“根源”,哲学产生的根源,就是人们认识宇宙的需求,B项排除;“平等”是人类社会中人们的一种追求,但不能说是“法则”,为“平等”而斗争是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18、C项排除;通过从政治法则得到启示,与重视民主政治发展不是一回事,一个关注法则,一个是关注政治,D项排除。13.在英国伟大的科学倡导者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年)的著作中,有许多地方是借用远航探险作比喻。培根表示自己渴望成为新的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穿过直布罗陀海峡两岸的悬岩(旧知识的象征),驶入大西洋,以寻找新的、更有用的知识。这说明,哥伦布等航海家对西方产生的重要影响是A. 激发了西方人的冒险精神B. 激发了西方人科学探索的热情C. 促进西方人求新知于世界D. 促进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潮兴起【答案】B【解析】【详解】培根“科学倡导者”的身份,对思考本题很重要,他的著作“借用远航探险作比喻”
19、表明,远航探险的精神、过程或结果,有益于促使人们从事科学研究。他“渴望自己成为新知识世界中的哥伦布”,说明哥伦布航行的“新发现”,给了他信心与勇气,使他坚信科学研究中一定会有新发现,所以,B项正确。其实开辟新航路的活动,不仅发现了“新大陆”,航行“冒险”只是“探索”的一种表现,培根所倡导的科学并不一定需要“冒险”,A项排除;走向世界可以获得“新知”,但培根所说的寻找新知识,并不一定需要走向世界,C项排除;“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内容,文艺复兴14世纪就开始,而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是在15世纪末,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4.布尔什维克党的一份文件中指出:“还存在着现在这种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残余
20、(有时甚至是复苏)。为了对抗资本主义的加强,加紧抵制小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这一文件应发布于哪一时期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B. 新经济政策时期C. 工业化建设时期D. 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两个信息对解题至关重要,一是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复苏,二是资本主义加强,布尔什维克党的政策不是遏制资本主义加强,而是要求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在四个时期中,只有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允许资本主义存在的,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工业化建设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都不允许资本主义存在,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15.如图为1917-2012年美国总收入份额,上
21、方曲线代表前10%的最高所得层的薪资和资本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下方曲线代表剩下的90%的人收入所占比重。数据表明A. 贫富悬殊是美国社会常态B. 美国经济发展一直不平稳C. 基层民众对美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D. 政府调控放松使经济运行隐患增加【答案】D【解析】【详解】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图表数据的内涵,即美国少数群体与多数群体收入的占比变化状况(对比,此消彼长,总额为100%),从数据看,上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美国社会贫富差距控制还是比较好的,显然A项“常态”的用词不妥,排除;B项,图表内容显示不出,也与二战美国经济发展的事实不符,排除;C项看似有道理,但图不能为这一表述提供数据支持,排除;图中
22、数据显示,80年代以后10%的高收入人群,占总收入的比重快速增加,相反90%人的收入在减少,尤其是图表标注了1928年(经济危机爆发前一年),与2012年的数据比较,显示贫富差距已经超过1928年,这一个危险的信号,图表制作者应有示警之意。结合所学知识,80年代里根上台后,为治理滞胀,削弱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成为此后美国经济政策的总体特征,所以,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国父们对民主的芥蒂,不仅表现在语言上,更表现在对权力的设计与分配上:最先表现在对总统权力的加强上,其目的就是使行政系统获得主导地位,美国总统的权力设置是以英国国王乔
23、治三世、法国的路易十四等为原型的。美国总统集大权于一身,实际上必然产生独裁的质疑,当时的设计者也并不否认这一点。在国父们的看来,独裁者不但不是恶魔,相反地,是正义力量的化身,是自由和公正的最强有力的保卫者。国父们把能否坚持集大权于总统这一新宪法的重要原则,上升到了事关美国生死存亡的高度,他们反复向美国人民强调,“舍此,不能保卫美国免遭外国的进攻;舍此,亦不能保证稳定地执行法律;不能保障财产以抵制联合起来破坏正常司法的巧取与豪夺;不能保障自由以抵御野心家、帮派、无政府状态的暗箭与明枪。”摘自高连奎:美国是个民主国家吗?材料二: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中,普鲁士打败了法国后,德国首任驻法国
24、大使哈里冯阿尼姆主张恢复法国的皇帝制度,而俾斯麦从孤立、混乱、削弱法国以使其以后难以与德国竞争的战略目的出发,主张恢复法国的共和制。俾斯麦认为,一个不稳定的共和制政权,在君主制占统治地位的欧洲将处于被隔离的孤立状态。1872年,俾斯麦在一次奏文中指出:“对一个联合的王朝欧洲来说,巴黎的火山(不稳定的共和政权)一点也不危险,它将自燃自熄。”俾斯麦的阴谋在70年之后,被戴高乐的统计清晰地揭示。戴高乐认为导致法国战略性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战前法国党派尖锐斗争、内阁更替频繁,造成国家涣散无力。正是第三共和国的议会制导致了“1875-1940年的65年中,法国更换过102届政府,而英国只更换过20届政
25、府,美国只更换过14任总统”。摘自:刘明福中国梦,后美国时代的大国思维与战略定位(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国父们政治体制设计的出发点是什么?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体制,其主要依据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俾斯麦主张在法国实行共和政体的主要意图。戴高乐的统计,将对二战由他主导的法国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什么影响?(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代政治体制问题的认识。【答案】(1)出发点:有助于治国安邦。依据:以历史上的有效体制,即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法国的路易十四等为原型;以美国当时的现实需要为依据,当时由于权力分散,国家较弱无力,无法应对来自国内外的各种危机;以法国启蒙思想
26、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为指导;同时兼顾当时各种政治力量的平衡与协调,如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中央与地方等。(2)意图:使法国在外交上被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君主国孤立;利用党派竞争、总统与国会的制衡机制等民主共和制度的缺点,造成法国政局动荡,从而影响法国的正常发展,削弱法国的竞争力。影响:弱化议会权力,增强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弱化政党对政治的影响。(3)政治体制必须与各国的国情相适应;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是选择与设计政治体制的出发点;民主虽是近代政治发展的方向,但民主有弱点,民主不能以伤害稳定、降低效率为代价;在政治体制选择上,各国应独立自主。【解析】【详解】(1)出发点:根据“舍此,不
27、能保卫美国免遭外国的进攻;舍此,亦不能保证稳定地执行法律;不能保障财产以抵制联合起来破坏正常司法的巧取与豪夺;不能保障自由以抵御野心家、帮派、无政府状态的暗箭与明枪。”得出对外有助于抵抗侵略,对内有助于维护正常秩序免遭破坏,即有助于治国安邦。依据:一定要把材料与教材结合起来,根据“美国总统的权力设置是以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法国的路易十四等为原型的”“是正义力量的化身,是自由和公正的最强有力的保卫者”概括,并联系所学启蒙思想的影响分析总结。(2)意图:根据“俾斯麦从孤立、混乱、削弱法国以使其以后难以与德国竞争战略目的出发,主张恢复法国的共和制”得出使法国在外交上被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君主国孤立;根据“一个不稳定的共和制政权,在君主制占统治地位的欧洲将处于被隔离的孤立状态”得出利用民主共和制度的缺点,造成法国政局动荡,从而影响法国的正常发展,削弱法国的竞争力。影响:根据“戴高乐认为导致法国战略性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战前法国党派尖锐斗争、内阁更替频繁,造成国家涣散无力”明确旧政体造成政局动荡的原因,然后予以纠正,即弱化议会权力,增强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弱化政党对政治的影响。(3)认识:可从符合国情、有利于国家的稳定、政治民主是发展趋势说明民主政治的积极影响,还可从民主也存在弱点、实行民主不能以伤害稳定、降低效率为代价来分析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