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和实施;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严重问题;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1936年苏联宪法;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能力目标1.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与失误,培养学生运用共性与个性、原因与结果、发展与联系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历史现象。2.分析和评价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阐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德育目标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在短期
2、内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力地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这不仅对苏联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影响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教学重点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教学难点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价。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指导法、讨论法教具准备投影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斯大林;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有关的图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与总结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1)19181920年是国内战争时期。(2)19211925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3)19261941年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
3、和建设时期。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总结:1922年底苏联成立。新经济政策实施后,苏俄开始进入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出于经济、文化建设和国防、外交斗争的需要,在客观上要求各苏维埃共和国联合起来结成正式的同盟。这样苏联应运而生了。苏联的成立,加强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合作,推动了政治、经济、文化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但是到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基本完成后,苏联仍然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面临着十分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应该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试验。讲授新课1.列宁逝世1924年1月21日知识综合指导学生回忆总结列宁对苏俄革命
4、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贡献:20世纪初,参与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1903年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在列宁的坚持下,把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进党纲。在大会选举中央领导机构时,拥护列宁的一派占多数,称为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诞生。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领导取得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实行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组织成立共产国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成立苏联。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12月开始)说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两大方面,步骤是“先工业化,后集体化”。问题设计
5、引导学生读书后思考下列问题:问题1: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于何时?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标志着苏联有计划、大规模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的开始。问题2:工业化建设的主要方针是什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问题3:苏联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是什么?优先发展重工业。问题4:苏联在工业化建设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在工业化建设中,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原因是: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帝国主义发动反苏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为了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为了避免落后挨打,斯大林认为必
6、须完成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改造,必须建立起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俄国经济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因此必须高速发展国民经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是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苏联的工业化是采用行政手段保证高积累多投资;而资本主义国家的建设资金是靠殖民掠夺、向外国借债等手段筹集。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不同。苏联的工业化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事业,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借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第一次试验。起步的经济基础不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十分艰难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外
7、部受到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而国内原有的经济文化和技术基础十分落后,资金十分短缺。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问题:苏联农业集体化中存在的问题: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结合这则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要点: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问题问题: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第一
8、,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最终又制约了重工业的发展,到30年代末40年代初,苏联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第二,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在相当长时间内忽视对农业的投资和农业的发展,致使整个国民经济无法达到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教材插图介绍共青城:(结合教材插图)位于西伯利亚东部近海地区的共青城,原来只是一个仅有26户,160个居民的小村子,村子周围到处覆盖着古老的原始森林,炊烟稀少,人迹罕至。1932年2月14日,第一批自愿前来的莫斯科青年突击队抵达这里。行前,青年们纷纷向团组织表示决心。其中有一份决心书是这样写的:“
9、苏维埃的男女青年从不贪图安逸,因为,党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我们清楚地知道摆在我们面前的光荣使命,我们将坚定地,忘我地,出色地去完成。” 1932年12月,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决定将粗具规模的彼尔姆村改为城市并命名为“共青城”。这个消息更激起了建设者们的劳动热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参加战斗。青年们的汗水赢来了丰硕的果实。破旧的草棚变成了一座座崭新的楼房,荒凉的江岸出现了一排排仓库和码头,寂静的山岗现在到处是一片喧腾就在这火热的战斗中,一座新兴的城市出现了,全城到处都栽上了小树,开辟了花坛和草地。1936年,第一批大工厂开始投产。1939年全市已发展到7万人。面对这亲手创建的一切,怎能叫
10、青年们不感到自豪呢?共青城是青年们创建的,青年们都深深地爱上了它。萨万诺夫给列宁格勒朋友的一封信上是这样写的:“现在我们一点也没有与你们相隔太远的感觉了。钢铁的道路已经将我们与祖国的心脏连在一起了你们说你们那儿有公园,剧院,博物馆。你们有的,我们这里将来也一定会有。我们怀着伟大的自豪感确信这一点。你们问我什么时候回列宁格勒,我要回答,不,我不再回你们那里,我将永远留在共青城。” 今天,共青城已有人口26.4万(1976年),有铁路与西伯利亚大铁路和苏维埃港相通。工业以机械制造(舰船、飞机铸造、起重运输设备等)和金属加工为主。有大型炼钢厂、炼油厂、木材加工及建筑材料厂。共青城已发展成一个苏联远东
11、地区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共青城的创建史,正如加里宁所说:“像是为后代留下一个纪念,在那遥远的,杳无人迹的地方,在无人通行的大森林里共青团员们建设了与自己同名的城市共青城。”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设计一 引导学生读书后思考下列问题问题设计(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为什么说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成?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新宪法规定,国家性质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苏联新宪法所赋予的这些新内容表明:世界上
1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建成。同时,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设计二 说明: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又称为“斯大林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苏联的历史和命运,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什么是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突出特点是四个字:高度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它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甚至强制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经济成分单一化。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是一种准军事制的国民经济体系。它在政治方面的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集中于党中央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党
13、领导甚至包办了一切,民主法制被忽视,干部对上级负责,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不受群众监督。权力越来越集中于个人手里,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的体制和制度。我们应当怎样来评价它?它给我们什么启示?首先,这一建设模式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内部文化落后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它基本适应了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在苏联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斯大林以此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国力的迅速增强,为有效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起过积极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强大的国防为基础,二战期间苏联要打退法西斯的侵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不敢想象的。其次,正当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
14、界面临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双重打击的时候,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苏联,如日出东方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仅是理想,而且可以变成现实。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违背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没有根据不断发展的生产力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也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的趋势,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样样管,统统包,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这是造成后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
15、经济的运行机制,这也不无打上了斯大林模式的烙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斯大林模式对党的政治生活还产生了什么影响?导致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学科前沿介绍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同西方、俄国学者看法不一,中国学者认识也不一致。中国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有的提出,用“过度集权”更为贴切。具体表现在经济体制上,一是生产资料单一的公有制;二是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指令性的计划,忽视价值规律,排斥市场机制,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三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建
16、立准军事型的经济。表现在政治体制上,一是高度集中的体制,党、政、军和经济大权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集中于斯大林一人之手;二是干部自上而下的委派制和领导干部实际上的终身制;三是缺乏有效的群众监督机制,民主和法制被忽视。关于“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外国和中国都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中国学者大多认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既有客观的原因,又有主观的因素。从客观的历史的方面来讲,俄国是个经济文化发展落后的农业国家,存在有小生产的习惯势力,俄国历史上形成的政治、思想、文化的传统影响,以及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国际环境所造成的巨大压力。主观因素主要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斯大林对科学社会主义既有坚持和
17、发展,又有教条主义的照搬,还有扭曲,这既表现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政治方面。另外,斯大林个人的思想方法、性格对这种体制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苏联解体前后,西方学者和俄国学者基本上持全盘否定的态度。我国学者除少数外,多数认为不能全盘否定,需要进行具体分析,首先应把它所包含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区分开来。对于“斯大林模式”中有关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内容必须肯定。它包括坚持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都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体现,符合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决不能否定。其次
18、,对于“斯大林模式”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既要看到它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斯大林通过它把苏联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又必须指出这种体制确实存在着管得过多,统得过死,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积极性,使得经济缺乏活力的种种弊病。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复杂化,这种体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60年代以后,这种体制已日益不适应甚至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至于具体的政策,更要具体分析。例如,斯大林制订的优先发展重工业、加速工业化的方针,在苏联一国被帝国主义包围的环境下,是必要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为苏联打败法西斯侵略奠定了基础。它的错误是“把农民挖得太苦”,影响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轻工业生产和消费品供应,而且
19、斯大林强行把这一方针搬到别国去,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必须指出,西方学者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旨在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前苏联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共产党的领导,产生了严重后果,成为党解散、国解体的根源之一。2. 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自学指导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总结如下知识要点:(1)时间:20年代末,30年代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2)原因高度集中的政经体制下,个人权力过大,缺乏监督机制。小生产经济和农民意识是个人崇拜的温床。斯大林个人的原因。(3)危害:斯大林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如30年代的大清洗,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对苏联社会产生严重消极影响。教师讲授注
20、意:这一部分内容较为复杂,教师应讲解到位。个人崇拜一词的意思是指不恰当地夸大个人的作用,神化个人,把个人作为偶像来崇拜。个人崇拜是一种社会思潮,并不是简单地对某个领袖人物的过分颂扬。俄国是一个具有东方专制主义传统的国家。苏联是从封建的沙皇专制制度直接转变为苏维埃形式的集中制的,越过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阶段,跳过了一个历史否定的阶段。这种跳跃固然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专制的传统。历史传统是不可能一刀两断的。十月革命可以结束临时政府的统治,但不可能斩断历史的联系。苏联当时在资本主义的包围下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形成专制体制的客观原因,它使党和国家有某种“紧迫感”。斯大林个人具
21、有坚强的意志,有高超的组织才能和政治敏感性,但同时性格上有一些严重弱点,粗暴任性,独断专行,心胸褊狭,权欲心重。斯大林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最初头脑是清醒的,谨慎的,曾多次批评和纠正人们对他个人的颂扬。但他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带有时代的烙印和苏联社会的烙印。个人崇拜是农民意识的反映。农民阶级自己不能代表自己,在无产阶级领导下获得了土地的农民,本能地把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奉为自己的救世主。由于斯大林本身存在一些弱点,终于和社会上的小生产者产生了共鸣。 斯大林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不同,他们是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的。而斯大林是带着俄罗斯农民意识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
22、他较少接触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对当时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是陌生的。斯大林是苏联工人阶级的代表,而十月革命前俄国工人与农民有密切的联系,文化水平低,带有手工业行会习气,保有皇权主义思想影响,等等,这些都会反映在斯大林的身上。个人崇拜的盛行,斯大林要负主要责任,但不应仅看作斯大林一个人的罪过。3.苏联的大清洗运动1934年12月,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遇刺身亡。从基洛夫事件开始,苏联开展了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的肃清反革命运动。思考:我们应当怎样认识大清洗运动?当时,客观地存在帝国主义的颠覆活动和法西斯反苏战争的危险。苏联党内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争论与斗
23、争也复杂激烈。但斯大林把阶级斗争形势看得过于严重,混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上缺乏健全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以及个人崇拜的危害,因此错捕和枉杀了许多无辜。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李可夫等,都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处决。当时还有不少党、政、军干部和知识分子被逮捕或处决,有的普通党员和公民也受到牵连。大清洗运动的后果非常严重,影响十分深远,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板书设计第三节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1.列宁逝世2.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25年12月)3.苏联的农业集体化(1927年12月)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问题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1.1936年苏联宪法2.斯大林的经济政治体制3.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4.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6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