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315.50KB ,
资源ID:1180983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8098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疆昌吉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疆昌吉州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1、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新疆昌吉教育体系高二年级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 梭伦宣称:“我们制定了不分贵族,一视同仁的法律,为每个人都规定了公平的正义”。在民主改革中,他将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赋予每个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这说明了当时雅典A. 公民范围狭小B. 民主制度存在较大局限C. 限制商业贸易D. 平民与贵族实现了平等【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在民主改革中,他将公民按照财产的多寡分为四等,并赋予每个等级公民不同的权利。”可得出梭伦的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这反映出雅典民主存在弊端,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范围,排除A项;材料与贸易无关,排除C项;D项不符合史实,

2、排除D项。故选B项。2. 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中写道:“(梭伦)改革以后,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然而从前实际上并无公民权利的平民,现在在公民大会中也听得到他们的声音了。”这说明梭伦改革A. 彻底化解了雅典的社会矛盾B. 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C.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D. 使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梭伦改革后,公民大会上有了公民的声音,这说明梭伦改革使平民获得参与国家政治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故选C;梭伦改革实质上是为了维护奴隶主阶层的利益,并没有彻底化解雅典的社会矛盾,故A错误;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

3、的控制,与材料“贵族阶级固然还是当政的阶级”不符合,故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平民参与政权,没有体现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故排除D。3. 古代雅典的梭伦曾在诗歌中写道:“我完成了这些工作,用我的权力,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 我像我承诺的那样坚持到底。”据此可知,梭伦的改革A. 坚持正义的原则,实现人人平等B. 强调美德即知识,注重道德教化C. 协调了各方利益,稳定城邦秩序D. 铲除旧贵族势力,扩大民主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我完成了这些工作,用我的权力,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 我像我承诺的那样坚持到底。”并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采取中庸的态度,既不偏袒贵族,也不偏袒

4、平民,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C符合题意;据材料没有体现“实现人人平等”,A与材料无关;强调美德即知识,注重道德教化是苏格拉底的观点,B与材料无关;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采取中庸的态度,既不偏袒贵族,也不偏袒平民,将蛮力与正义相互调谐,故没有“铲除旧贵族势力”,D说法无关。【点睛】梭伦改革中采取中庸的态度,既不偏袒贵族,也不偏袒平民。4. 商鞅变法先是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倍其赋;后又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据此推断,商鞅变法A. 造就了一大批个体小农家庭B. 进一步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C. 建立起严密的基层管理体制D. 促成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建立【答案】

5、A【解析】【详解】从材料信息看,商鞅变法一再强调父子分家,旨在按家庭征税,扩大赋税收入,这一做法客观上造就了一大批个体小农家庭,A正确;商鞅强令析家,这一做法弱化了宗法血缘关系,排除B项;析家和基层管理体制无关,排除C项;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D。5. 战国后期,荀子访问秦国归来,称赞秦国官吏“肃然”“恭敬”“敦敬”“衷信”可谓“古之吏也”;称赞秦国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可谓“古之士大夫也”。这一良好的吏治,主要因为秦国A. 遵循古礼B. 推行德政C. 体制创新D. 人才荟萃【答案】C【解析】【详解】荀子认为秦国官吏、士大夫有古代之风,但并不能说明秦国遵循

6、古礼,故排除A项;战国后期,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奉行的是法家思想,而非德政,故排除B项;商鞅变法对秦国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从而实现了富国强兵,所以秦国良好的吏治源于秦国体制的创新,故选C项;人才荟萃是秦国体制创新的结果,而不是秦国吏治良好的原因,故排除D项。【点睛】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 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被车裂示众。这一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B.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C.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

7、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斗争异常激烈D. 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还不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两者都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但是两人最后遇害,说明改革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面临着旧的奴隶主贵族的敌视和反对,由此可知反映的实质问题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C正确;吴起、商鞅变法得到了民众的支持,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AB排除;吴起、商鞅变法适应了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需求,变法的时机已经宣告成熟,D排除。故选C。7. 北魏孝文帝改革时规定“断诸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下的官吏必须学会并使用汉语:而北魏之后的汉族政权北齐建立后,“鲜卑语复

8、盛.谓之国语”,土大夫“知鲜卑语、胡书”成为擢升的重要条件。据此可知,二者均有利于A. 加速民族交融进程B. 缓和激化的民族矛盾C. 中国文化重心南移D. 官吏考选制度合理化【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说汉语,北齐的改革措施是要求土大夫“知鲜卑语、胡书”,二者的措施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8. 北魏孝文帝太和四年诏曰:“朕方欲兴灭国于旧邦,继绝世于刘氏”,宣称北魏承继汉朝。太和十五年孝文帝又称“晋既灭亡,天命在我”,遂摒弃十六国政权,直接承继晋朝。孝文帝此举意在A. 消灭其他政权统一中原B. 形成南北朝政权的并立C. 剥

9、夺鲜卑贵族政治特权D. 树立北魏王朝正统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认为北魏政权承继汉朝的正统,主要是为了树立北魏王朝正统地位,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9. 汉化改革后,六镇鲜卑职业军人以前仕宦的特权被取消,社会阶级从贵族急速沦落为镇户、府户,身份低下。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加剧了未汉化的鲜卑军人与已汉化的宫廷子弟之间的矛盾,积聚的不满在25年后被引爆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这说明A. 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B. 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C. 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D. 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答案】B【解析】【详解】北魏孝文帝在推行汉化时,直接取消

10、鲜卑职业军人特权,使其社会地位迅速下降,造成统治集团内部汉化过程的不平衡,发展为六镇之乱,导致北魏的分裂和灭亡,说明改革要与自身实际相适应,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汉族文化不利于北魏发展,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阻碍社会进步与史实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改革者须有“不畏权贵”的精神,D项错误。10. 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二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 规范赋税制度B. 推行汉化政策C. 加强集权D 整顿吏治【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史料获取有效

11、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所以A项错误;其目的是整顿吏治,故C项错误。B项材料没有体现。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11. 王安石变法期间,创立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内、上三舍。上舍生毕业成绩优等的直接免试授官,中等的须参加殿试,下等的经吏部考试再经题试后可授官。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 培养变法需要的人才B. 推动学校教育的完善C. 防止大官僚控制教育D. 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使学校教育与仕途的结合更加紧密,其目的为变法

12、培养人才、制造舆论。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王安石培养变法人才的措施,不是目的;C选项不是王安石改革教育制度的目的;D选项错误,王安石改革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变法服务,不是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2. 免役法是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规定废除过去的差役办法,改由官府募人应付。募役的费用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其名目除“免役钱”之外,又增加“助役钱”。免役法的实行A. 限制了富商大贾的盘剥B. 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C.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 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免役法征收免役钱,这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正确;市易法、

13、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的盘剥,故A排除;方田均税、青苗法有利于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故B排除;免役法可以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民回乡务农,并没有限制小农经济的发展,故D排除。13. 有学者指出:900多年之前,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梁启超更是指出,在这个“金融管制的办法”中,其中的一些办法“如同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这里所说如同银行的办法有A. 青苗法方田均税法B. 均输法市易法C. 青苗法市易法D. 免役法均输法【答案】C【解析】【详解】“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指的是王安石变法推行的青苗法市易法,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

14、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使政府承担了今天银行的职能。市易法,指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就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故选C。方田均税法,“方田”就是每年九月由县令负责丈量土地,“均税”就是以“方田”的结果为依据均定税数,这个法令是针对豪强隐漏田税、为增加政府的田赋收入而发布的,无法体现银行的职能,排除A;均输法,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

15、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无法体现银行的职能,排除BD。14.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A. 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 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 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为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了大地主大官僚的代表司马光的强烈反对,D项正确。对科举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没有突出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A。 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16、也不符合触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排除B。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属于改革结果,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15. 悲剧,从丢失民心开始一书认为:(王安石)下令各地必须贷出多少钱,给下面下指标,这样一来地方官就硬性摊派了,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 受贷款。对此以下看法不正确的是A. 改革方法“一刀切”的做法使解困之举变成了变相剥削B. 地方吏治腐败,使真正有需要的农民无法获得低息贷款C. 地方官怕农民不能及时还款,就强制富农和地主贷款D. 地方官私自提高利息,引起民众不满【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C的“怕农民不能及时

17、还款”的表述和题干不一致,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地方官就硬性摊派”表明A项正确。“除了一般的农民要贷款,连中农、富农、地主也都必须接受贷款”表明B项正确。其他各项均能从材料中找到对应信息。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变法内容16.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说:“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B. 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C. 沙皇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D. 沙皇主张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

18、奴制改革。依据材料可知,沙皇主张实行有限的变革,让农民获得一定土地,缓和社会矛盾,维护专制统治,但是他反对彻底的变革,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沙皇认为将农民与土地割裂会引发农民暴动,并未说明解放农奴会引发地主暴动;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农民过于贫困会引发民众暴动危及沙皇统治,并未表明农民过得优厚会危及沙皇统治;C选项错误,沙皇为了维护统治要求进行有限的改革,并非顽固地维护农奴制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17.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下列分析正确

19、的是俄国失败的根源在于农奴制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已在1861年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故说法错误;日本1868年开始进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的状况,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很快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故正确;从材料中可以反映出当时一些中国人主张学习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度,以摆脱民族危机,故正确;十月革命发生在1917年11月,与这场日俄战争无直接关联,故说法错误;所以答案选A项,BCD项排除。18. 1876年一位封建地主说:“街

20、上到处都是热烈的气氛。成群的农民和绅士都站在宫殿前,大声呼喊着万岁!万岁!直到激动的人群追着他的马车跑过去,沙皇都没有露面。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有天生的好脾气,天性淳良;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假设这位封建地主所说是真实的,那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B. 可以高价赎买一块份地C. 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严格管理D. 彻底摆脱封建束缚【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1876年农民受奴役的所有迹象都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

21、,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奴制改革使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故A项正确;B项是指农民获得土地的形式,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农民归村社严格管理,故C项错误;D项错在“彻底”二字,故D项错误。故选A。19. 19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俄国和日本为摆脱落后境地都进行了改革。这两次改革的相同之处有废除农奴制度设立议会机构建立近代工业挽救民族危机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符合俄国1861年改革,不是两者的相同之处,排除;两国改革都设立了议会机构,采取措施促进近代工业的发展,故正确;只符合日本的改革,排除。所以答

22、案选C。20. 下列措施,对旧贵族政治特权产生直接冲击的是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梭伦按财产多少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商鞅变法实行“二十爵级制”取代“世卿世禄制”,梭伦按财产多少将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日本“废藩置县”削弱了地方封建割据势力,都冲击了等级制度,打击了旧贵族的政治特权,但是俄国“二一九法令”规定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是关于经济方面,排除,因此选A。21. 以下史实与结论的逻辑关系对应正确的是选项史实结论A公元前594年, 梭伦进

23、行改革雅典民主制度到达顶峰B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和两党制形成C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签署“解放”法令俄国近代工业化完成D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制国家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颁布,标志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制国家,D正确;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制度达到顶峰,排除A;权利法案颁布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而非责任内阁制形成,排除B;1861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的工业化,并不等于俄国工业化完成,排除C。22. 元田永孚主张教育的根本精神以讲授仁义忠孝的道德为第一。1882年,他编写了充

24、满忠孝仁义的幼学纲要,发给全日本小学学习,向学生系统地灌输国家主义和天皇主义。该纲要旨在A. 阻止西方文化B. 培养忠顺臣民C. 强化义务教育D. 挽救社会道德【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向学生系统地灌输国家主义和天皇主义”体现的是该纲要是为了培养服从国家统治的忠臣顺民,B正确;明治维新时期主张学习西方,A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23. 2018年,日本发行了一套明治维新150周年纪念邮票,包括东京汐留铁路馆蒸汽汽车等候图横滨邮局开业图欧洲管弦乐合奏图等。推动以上景象出现的是殖产兴业政策 加强中央集权 文明开化政策 制定明治宪法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

25、材料“东京汐留铁路馆蒸汽汽车等候图横滨邮局开业图”体现的是殖产兴业,符合题意;废藩置县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不符合题意;材料“欧洲管弦乐合奏图”体现的是文明开化政策,符合题意;材料与制定宪法无关,不符合题意。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24. 一个稳定的中央地方关系,不仅决定了国家政治是否稳定,更决定了国家的兴衰。下列措施,目的在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是A. 梭伦改革“解负令”B. 俄国农奴制度改革“解放法令”C. 明治维新“废藩置县”D. 戊戌变法准许设立报馆、学会【答案】C【解析】【详解】明治维新中的“废藩置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属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措施,故选C项;“解负令”

26、、“解放法令”都属于社会改革,旨在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B项;准许设立报馆、学会与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无关,排除D项。故选C。25. 为了与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对抗,1875年明治政府扶植三菱公司开辟了上海航线,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接着又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24只船送给三菱。材料表明明治政府A. 开始推行殖产兴业政策B 加紧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C. 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D. 发挥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明治维新。材料“明治政府扶植三菱公司开辟了上海航线,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接着又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24只船送给三菱”反映

27、了日本政府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故C正确;1875年并不是开始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时间,故A排除;当时日本还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美国争夺亚太地区,故B排除;材料没有反映国营企业的示范作用,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扶植三菱公司开辟了上海航线,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13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政府扶植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角度入手,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6. 戊戌变法运动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 挽救了民族危亡B. 完成了政治改革C. 发展了社会经济D. 促进了思想启蒙【答案】D【解析】【详解】戊戌变法运动不仅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还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8、,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D正确;戊戌变法并没有挽救当时的民族危机,A错误;戊戌变法是想通过改良,实现君主立宪制,但结果失败了,所以没有完成政治改革,B错误;戊戌变法主要是政治领域的变革,促进经济发展并不是戊戌变法运动的突出历史功绩,C错误。27.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倡导“取日新以图自强,去因循以厉天下”;梁启超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自勉;谭嗣同说:“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些言论表明维新人士具有A. 强烈的民族意识B. 勇敢的担当意识C. 自觉的创新意识D. 明确的民主意识【答案】B【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康有为、梁启超和谭嗣同等人都以

29、民族行为为己任,甚至愿意付出自己的生命,体现了他们勇敢担当的意识,故选B;材料体现的是他们的担当意识,而非民族意识、创新意识和民主意识,排除ACD。28. 百日维新之际,慈禧太后“戒帝毋操之过蹙”,要求光绪帝“但留祖宗神位不烧、辫发不剪”。光绪帝在变法期间曾十二次到颐和园向慈禧太后请示,得以在短时间内颁布诸多法令。由此可见,慈禧太后A. 固守传统的封建思想B. 逐步还予光绪帝实权C. 既得利益因变法受损D. 支持有序渐进的变法【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光绪帝作为没有实权的皇帝,能够在短时间内颁布诸多法令,究其本因还是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可见慈禧太后对早期的变法持肯定态度,D选项正确;

30、材料表明慈禧太后支持变法,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封建思想,A选项错误;光绪帝的变法行动终究要受到慈溪太后的同意,并没有改变其无实权的处境,B选项错误;既得利益因变法受损是慈禧太后在变法后期反对变法的主要原因,C选项错误。29. 1898 年 8 月,光绪皇帝曾在谕旨中指出:“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实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意存观望。”光绪皇帝指出的这种现象()A. 导致汉族地主阶级开始兴起B. 强化了国人的救亡图存意识C. 反映了低层群众对清廷不满D. 是政治改良失败的重要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叙述可以看出,戊戌变法时期各地官员并不积极配

31、合,这也是导致戊戌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D正确;汉族地主阶级开始兴起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A;B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0. 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 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 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 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答案】D【解析】【详解】由时间“1898”及内容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戊戌变法,由材料“滑稽剧”可知部分西方人对慈禧太后干预变法持讽刺态度,侧面反映了部分洋人对变法的赞同,D选

32、项符合题意。维新派主张的君主立宪缺乏广泛群众基础,A选项排除。清政府进行排外活动的力度是加强还是削弱,材料无法体现,B选项排除。一份报纸的一篇报道不足以揣测列强有干预中国内政的意图,C选项排除。31. 晚商时期,商王朝对于被征服的方国,几乎不再让其以平等地位加入方国联盟,而直接将其纳入殷商的版图。如羌方被征服后,商王就命令众人入羌方垦田;祭方被征服后,其原属地就成为商王管辖的一个地区。这反映出晚商A. 血缘纽带的松弛B. 华夏观念已形成C. 王权观念的出现D. 集权思想的萌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商王朝对于被征服的方国,几乎不再让其以平等地位加入方国联盟,而直接将其纳入殷商的版图”体

33、现的是晚商时期强化了对周边的控制,说明的是当时集权思想的萌发,D项正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早期国家政治结果,血缘纽带松弛的说法错误,排除A项;华夏观念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王权观念的出现在商朝之前就有,排除C项。故选D项。32. 周天子以姬姓大宗的身份对“得自于天”的土地和权力进行再分配,而姬姓贵族则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亲疏远近,分别得到大小不等的权力与土地。这说明西周时()A. 政治关系必须服从宗法关系B. 宗法制依托分封制扩散C. 血缘亲疏是分封的唯一依据D. 分封制以宗法制为基础【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题干提到周天子分封是依据其姬姓大宗的

34、身份,而姬姓贵族分封则是依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所以可得出西周的分封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也就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D项正确;题干提到的是西周的政治关系以血缘关系即宗法关系为基础,而不是必须服从宗法关系,排除A项;题干提到的是宗法制作为分封制的基础而存在,而不是依托分封制扩散,排除B项;西周分封的对象有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其中的功臣和先代贵族都不是依靠血缘关系来分封的,所以血缘分封不是分封的唯一依据,排除C项。故选D项。【点睛】33. 周幽王废嫡立庶后,政局动荡,幽王被弑。春秋初年,郑国共叔段与其兄郑庄公争夺王位,失败后逃往共地。据此可知,当时A. 宗法制顺应时代潮流B. 共叔段认识到宗

35、法制弊端C. 旧制度面临着新挑战D. 统治阶层致力于社会变革【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周幽王废嫡立庶”“幽王被弑”“郑国共叔段与其兄郑庄公争夺王位”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出西周末年、春秋初年,废嫡立庶、兄弟争夺王位等现象频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度不断受到挑战,趋于崩溃,这说明了旧制度面临着新挑战,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遭到破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共叔段破坏了宗法制,而不是共叔段对宗法制的认识,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废嫡立庶、兄弟争夺王位等现象,没有体现统治阶层改革的意愿,排除D项。故选C项。34. 周初,封建晋国时要求对待夏遗民要“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封

36、建鲁、卫时,对待殷遗民要“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西周的这些举措A. 消除了商朝后代的反抗斗争B. 强调因事而异,巩固了统治C. 密切了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D. 促进西周与夏商遗民的文化交流【答案】B【解析】【详解】对待夏遗民是“启以夏政”,对待商遗民是“启以商政”,这说明西周强调因事而异,巩固了统治,故选B;“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西周和夏、商遗民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不能说明是密切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对夏、商遗民的管理,而非文化交流,排除D。35. 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异姓贵族为“

37、伯舅”,比自己年轻的异姓贵族为“叔舅”。然而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密切的亲属关系。这说明周王朝A. 淡化君臣之义提倡万民平等B. 治国理政借助人伦秩序C. 利用礼乐制度规范贵族关系D. 讲究礼贤下士网罗人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周王称呼比自己年长的同姓贵族为伯父,比自己年轻的同姓贵族为叔父他们之间并不一定就真正存在那样密切的亲属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周王在国家的治理上借助亲情、血缘关系的作用,可见治国理政借助人伦秩序,B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周王与同姓、异姓贵族的关系,并没有体现提倡万民平等,排除A项;题干没有体现礼乐制度的作用,而是体现周王借助人伦秩序协调与贵

38、族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周王与贵族之间的关系,没有体现礼贤下士,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南宋至晚清近800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一是北宋朝廷南渡以后,宋高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后人评“公(王安石)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二是宋理宗在淳祜元年(1241年)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岂宜从祀孔子庙庭,合与削去,于正人心。”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材料二 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

39、完人,唯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川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垢,易世而未之游(洗刷)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摘编自解玺璋梁启超为什么要写王安石传材料三 纯粹法家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他们所采取的是国家本位,而不必是王家本位。他们抑制私门是想把分散的力量集中为一体以谋全国的富强,人民虽然受着严刑的压迫以为国家服役,但不必一定为一人一姓服役,因而人民的利益也并未全被抹杀,人民的大部分确实是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商君

40、正是这种法家的成功的代表。郭沫若十批判书前期法家的批判(1)根据材料一,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的原因。(2)任选材料二中的一则新法措施,说明其在当时实行的积极效果。(3)据材料三,简析商鞅的历史贡献。综合材料,指出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答案】(1)原因:南宋统治者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南宋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王安石“三不足”的精神与理学冲突。 (2)积极效果:青苗法。有利于减轻农民受高利贷的盘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打击富商大贾,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免役法。有利于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保障农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

41、入;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减少了国家军费开支。 (3)贡献:实现富国强兵打击奴隶主贵族解放奴隶推动社会转型。因素:立场,时代,视角。【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一“宋高宗命重修(宋)神宗实录,唯是直书安石之罪,后人评公(王安石)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尤莫甚于此书”得出南宋统治者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根据材料一“二是宋理宗下诏,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王安石谓合与削去,于正人心”并结合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可知南宋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王安石“三不足”的精神与理学冲突。(2)根据材料二“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

42、”可归纳出青苗法有利于减轻农民受高利贷的盘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市易法有利于打击富商大贾,打破大商人垄断市场局面,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把免役法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为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可归纳出免役法有利于减轻农民劳役负担,保障农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可归纳出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社会治安,减少了国家军费开支。(3)第一小问贡献,由材料三“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可推论出实现富国强兵;由材料二“抑制私门”、“从旧时代的奴隶地位解放了”等可得,打击奴隶主贵族,解放奴隶,推

43、动社会转型。第二小问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有立场、时代、视角等。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5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结识康有为,与康有为有过数度深夜长谈。最初他很赏识康有为的才华见地,筹款支持康有为创办强学报。但在强学报创刊号中,康有为的做法引起了张之洞极大不快。康有为刊发不能公开的光绪帝“上谕”,并用旁注文字自诩自重。更“令人骇异”的是,刊物首页以“孔子卒后二千三百七十三年”的方式纪年。强学报只办了3期即被张之洞叫停,两人渐行渐远。1897年冬,康有为进京,政治上要一展身手。张之洞对他由警惕转向担忧。他认为康有为所主张的“平等、民权”,“一万年做不到

44、,一味呓语”。但张之洞毕竞是新派人物,从未向康有为“公发难端”。他不反对变法,只是希望来一场没有康有为的变法。为阐明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张之洞在1898年春主持撰写劝学篇,一是针对康有为的“邪说”,二是针对保守官员的“迁说”,其书多变法主张,经光绪帝推广产生了巨大影响。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仍有巨大谜团:张之洞曾赞同变法材料二 日本明治政府曾以公历代替农历,元旦代替春节,改革服饰、发式和饮食习惯等。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尤其是思想界。被称为日本“资本主义之父”的涩泽荣一,则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提出了著名的“论语加算盘”即“道

45、德经济合一”论,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离异”与“回归”现象,在东亚具有普遍性。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之洞和康有为均赞同变法的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影响。【答案】(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洋务运动破产;西学东渐深入发展;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 (2)特点:“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影响:推动日本近代化,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保留了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解析】【详解】(1)本问背景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回答,据所学维新变法的

46、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据所学洋务运动的知识可知,张之洞原为洋务派,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促使其寻找新的救国思路;从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中体西用”再到维新思想的兴起,西学东渐深入发展;据所学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可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传入,传统文化遭到严重冲击。(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一开始欧化铺天盖地。但是,这样的欧化很快被日本化回潮所压倒”得出“欧化”和“日本化”相结合;据材料二“从论语里寻找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的结合点”得出儒家伦理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第二小问影响,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入手;积极:据材料二“这种社会大转型过程中的文明与文化”结合所学得出推动日本近代化,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消极:结合所学得出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