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高效整合专题1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主要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制度两个概念。(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2演变过程、矛盾及趋势(1)过程:确立于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巩固于汉(“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实行中朝制度),完善于
2、隋唐(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加强于宋元(行省制),强化于明清(明初废丞相、权归六部、设内阁、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2)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3)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三是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日益加强,明清的八股取士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3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
3、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方面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的进步。对点训练1有学者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王而不藩者,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
4、康熙)四人而已。”这里的“国家政体”指()A宗法分封制B王位世袭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D“王而不藩”是指实行君主制却不会造成分裂割据。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是典型。这指的就是以上四人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宗法分封制在西周后期造成分裂割据,排除A项;王位世袭制不能阻止国家分裂,故排除B项;郡县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是中央集权的一部分,故排除C项;作为封建政体,中央集权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君主的专制统治,故选D项。专题2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表现1调整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是三公九卿制;隋唐时期是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
5、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其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废中书省设立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的官吏。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明朝设置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4注重官员的选拔秦汉时期官吏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儒生,到控制官吏选拔,再到利用儒家思想控制和奴役人民。对点训练2唐太宗认为遇事
6、应与“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于一人之虑也”。明太祖在废除宰相后,又设置殿阁大学士。这都说明()A君主实施政策的依据具有法律性B君主采用的统治方式具有民主性C君主与大臣共同决策具有多元性D君主的权力与能力具有不对称性D本题考查古代君权与相权矛盾变化。古代皇权至上,一切大小事宜由皇帝裁定,但个人精力毕竟有限,故出现材料中从唐太宗与“百司商量”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说明皇帝的权力与皇帝的能力不成正比,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古代政治是君主专制,不存在民主性,故B项错误。从最后决策方式上是皇帝独裁,大臣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一、史学界对宗法制的不同观点西周封
7、建论者一般都认为,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把宗法制度看作是中国封建制的特点。范文澜说,“西周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统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里都是存在的,它对贵族领主来说是一种加强统治的力量,对农夫来说也是一种组织力量”。王亚南认为,“西周封建制和欧洲中世纪不同的特点,就表现在巩固专制主义的宗法组织上。童书业更径直把西周的封建制称作“宗法封建制”因为它把“宗法”系统扩大为政治系统,并与封建制度密切结合起来,构成宗法封建制的社会。二、关于明清封建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
8、对于明清封建专制高度强化的原因,学术界的看法各异。经过长期的争论,比较多数的观点认为,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进入晚期阶段,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统治很不稳固。而宋元以来地主土地所有制与租佃制的普遍发展,又使地主的身份以及地主与佃户的租佃关系变得很不稳定。中国地主制的封建土地关系,具有土地买卖自由和等级结构不严格的鲜明特点。在我国,历代实行的是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官位是通过考选获得的,因而官宦门第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士族门阀制度瓦解后,世族地主独占高官厚禄的特权已从历史舞台上消失。唐代实
9、行科举制度后,布衣变成官僚的事已屡见不鲜,地主的身份更是经常发生变动。而且我国的土地,很早就可以自由买卖,地主对土地的占有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到了宋代,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土地的买卖更加频繁。随着地权的转移,地主身份的变动也更加频繁。由于地主身份的不稳定,他们对佃农的占有也不稳定。宋代以后,随着租佃制的普遍推行,这种不稳定性变得尤其明显。到明清时期,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不仅有了退佃和离主的自由,而且有了转佃权与永佃权。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大削弱,地主对佃农的超经济强制相对削弱,行政管理权、诉讼裁决权和军事指挥权与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分离,即所谓“食土而不临民”的状况更加突显。但是,没有超经济强制,也就没有封建剥削。超经济强制是地主阶级借以实现他们对佃农榨取剩余劳动的必要手段。因此,地主阶级就要求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的封建政权集中更大的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超经济强制,把农民牢固地束缚在土地之上,以保证他们对农民剩余劳动的榨取。明清封建专制的高度发展,正是适应地主阶级的这种需要而出现的。明太祖有次召见各郡富民时说:“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这话就道出了封建王朝为地主阶级承担对农民实行超经济强制的职能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