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任务组研练真题明晰考向(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
2、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
3、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B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C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D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
4、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以选人多诈冒资荫”作状语修饰“敕令”,状语较长,其后断开,中间不可断开,可排除A、D两项。“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这一句中,“者”的意思是“的人”,其后一般断开;而下一句“上欲杀之”,“上”指皇上,主谓宾俱全,句意完整,前后应断开,可排除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
5、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和识记能力。B.“抵极刑”,极刑即死刑,“抵”意为达到,意即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没有“尸体示众”之意。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戴胄认为法律是国家用以取信于天下的条例,若皇上敕令与法冲突,应以法为准绳,唐太宗听从了戴的意见,并高度评价他的看法。B裴仁轨因私事使唤门夫,唐太宗要处死他,李乾祐说法律为皇帝与天下共有,不可轻罪重判;太宗免去仁轨死罪,以乾祐为侍御史。C唐太宗认为死刑关乎人命,如果机械执行法条难免会出现冤案,于是加强死刑覆奏,让判决更为审慎,这一举措使许多人得以活命。D魏征说,隋炀帝滥
6、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概述文章内容的能力。D.“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错误,根据原文“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可知,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是皇帝无道和大臣不尽忠两个原因造成的,而不仅仅是大臣不尽忠的原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译文:(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译文:答案(1)然而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以保全大的信用。(2)(这些死刑案)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
7、,有依据法令判处死刑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报(朝廷)。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既”,已经;“断”,裁决、决断;“复断之以法”,状语后置句;“忿”,愤怒;“信”,信用。(2)“皆令门下覆视”省略主语,应补足;“覆视”,查核、查看;“当”,判处;“矜”,怜悯、怜惜;“状”,情况;“闻”,使知道。参考译文戴胄为人忠诚清廉、公平正直,被提拔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圣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失掉信用吗?”戴
8、胄回答说:“下令的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而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恼怒候选人多作欺假,所以想要杀掉他们,然而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依法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以保全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戴胄经常就像这次一样宁肯冒犯皇上的威严也要秉公执法,说出来的话语像不断涌出的泉水一样,而皇上全部都听从了他的建议,天下再也没有冤枉的案情了。鄃县县令裴仁轨私下使唤看门的人,皇上很愤怒,想要斩杀他。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劝谏道:“法律,是陛下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不是陛下独有的。如今仁轨犯了轻罪却遭受极刑,臣担心其他人因此而慌乱,不知如何是好。”皇上听了很开心,免
9、了仁轨的死罪,让李乾祐担任侍御史一职。皇上对近侍大臣说:“我认为死刑极为重大,所以下令三次回奏,是打算深思熟虑的缘故。可是负责的官吏在片刻之间就完成三次回奏。另外,古代处决犯人,君主为此撤掉音乐演奏,减少膳食。我的宫庭里没有常设的音乐,然而常常为此而不吃酒肉。再者,百官断案,只依据法律条文,即使情理上有值得同情的,也不敢违背法律,这当中怎能完全没有冤枉的呢?”(贞观五年十二月)丁亥日,皇上下诏:“判决死刑犯,两天之内要五次回奏,在外地诸州的要三次回奏。行刑的日子,主管膳食的不许上酒肉,内教坊和太常寺不许奏乐。(这些死刑案)都由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判处死刑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记下情况上
10、报(朝廷)。”因此而保全性命的(死囚)很多。五次回奏,是指处决前一二天(两次回奏),到处决当天还要三次回奏。只有犯恶逆罪(恶逆是十恶之一)的,只要一次回奏就行了。皇上曾跟近侍大臣讨论诉讼案件。魏征说:“隋炀帝时曾发生盗窃案,隋炀帝命令於士澄逮捕窃贼,稍微牵连是非难断的,全都拷打审讯迫使服罪,总共二千多人,隋炀帝下令全部处斩。大理寺丞张元济奇怪窃贼如此之多,试着查究他们的罪状,(得知)其中五人曾是盗贼,其余都是平民百姓。(可是张元济)最终没敢坚持(公道)奏报(真相),把所有人都杀掉了。”皇上说:“这难道只是隋炀帝没有道义?那些大臣也没有尽忠。君臣全都这样,国家怎么能够不灭亡?你们应该以此为鉴戒。
11、”(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
12、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
13、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节选自宋史苏轼传)1快速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通读全文,确定文章层次划分。(文中已用“”标出)2关注开头和结尾,初识主人公身份和性格标画出苏轼的字号、籍贯、相关评价以及表现其性格的语句,(文中已用“”标出)初步了解传主苏轼家庭背景较好,天资聪慧,被欧阳修赏识,写作上师从其父,文章独步天下。3抓时间、地点、官职和事件,把握主人公经历事件一时间:嘉祐二年以来。任职情况:判官告院、密州知州。事件:上书谈论新法对百姓的不利,同时凭借新法造福百姓;任密州知州时,直言反对司农实施的危害百姓的手实法,最终该法令被废除。事件二时间:元祐元年。任职情况:
14、中书舍人。事件:以七品官入侍延和殿。事件三时间:元祐三年。任职情况:暂代礼部贡举。事件:对参加应试的士子们放宽禁约;奏请驱逐侮辱应试士子的巡视考场的宦官。事件四时间:元祐四年及第二年春天。任职情况: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事件:怕被当权的人陷害,请求调到外地;杭州遭遇饥荒和瘟疫,请求皇帝免去部分供米,赈济百姓,收集钱财等救治受灾贫民。事件五时间:徽宗即位至建中靖国元年。任职情况:朝奉郎。事件:官职未再升迁,在常州去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15、/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士坐庭中”语意完整,前后应断开,且“宽其禁约”的主语是苏轼,其前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巡铺内侍”是“每摧辱举子”的主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项。2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由丞相主持”错,科举史上的殿试是由武则天首创的,宋朝正式成制,金、元、明、清四代沿用,又称御试、廷试,即皇帝亲自出题考试,因此应当是由皇帝主持。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
17、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人让他出人头地。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生活得以安宁。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终成为一代文宗。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项,“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错,由原文“明年春乃裒羡缗得二
18、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可知,“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应当是第二年春天的事。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译文:(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译文: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关键词:(1)粜(tio),出售;挟医,带着医生;坊,街道;活,救活。(2)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雄;鲜,少。参考译文苏轼,字子瞻,
19、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苏轼十岁时,)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总是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主考官欧阳修(见到苏轼的文章)很惊喜,苏轼参加殿试考中了乙科,后来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说:“我应当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苏洵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光禄丞。苏轼服丧期满,回到朝廷,被任命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创立施行新法,苏轼上书评论新法的弊病。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通判)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知州。司农下令实施手实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苏轼对提举官说:
20、“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暂且缓一缓(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元祐元年,苏轼以七品官身份入朝在延和殿侍奉皇帝,皇帝赐给他银印红绶,升迁为中书舍人。元祐三年,暂代礼部贡举。正逢大雪严寒,士子们坐在庭院中,颤抖得不能说话。苏轼放宽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发挥。巡视考场的宦官常侮辱应试士人,而且抓住意义暧昧的个别辞语,诬陷为罪状,苏轼把这些宦官都奏请驱逐。元祐四年,因多次议论政事,被当权的人所恨。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请求调到外地,任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
21、遇上大旱、饥荒和瘟疫并发。苏轼向朝廷请求,免去本地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请朝廷赐下准予出家为僧的牒文,(卖了钱)用以换取米来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疫病死的人比别处常要多些。”于是收集多余的钱二千缗,又拿出自己囊中黄金五十两,用来建造治病场所,渐渐积贮钱粮来防备疫病。徽宗即位,又经历三次大赦,于是苏轼被提举玉局观,恢复朝奉郎的官职。苏轼从元祐以来,从未因每年考核政绩请求升迁,所以官职就停留在这里。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苏轼师从父亲苏洵学习写文章,不久就凭借天资掌握了要领。(苏轼)曾
22、经对自己说:“写文章如同行云流水,从来就没有一定的格式,只是经常在该写的地方就写,不得不停的地方就停。”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话,都可以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近几年高考文言文的命题呈现如下特点:1选文体裁稳中有变多年来,高考文言文选文均以人物传记为主,2021年全国四套卷文言文选文均为“纪事本末体”。2题型稳定一般都是针对所选文段设4个题目:第1题为断句题,第2题为文化知识题,第3题为分析综合题,第4题为翻译题。常见的实词、虚词、句式放在翻译题中一并考查。3内容“内”“外”兼顾,以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为主选文是课外的,但答案却与课内所学相关。断句题
23、、翻译题,甚至分析综合题,都体现出这一特点。4命题坚持“浅易”原则“浅易”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传记文基本上出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纪事本末体所选内容也均为学生熟悉的内容;第二,文章用词均为常用词;第三,文章均采用常见句式;第四,文章可在脱离写作背景的情况下读懂。任务组微案设计各个击破微案一文言基础虽然近年来全国卷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不单独设题,但是文言文阅读离不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理解。文言断句题、解说文化常识题、概括分析原文内容题包含着对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的考查,文言翻译题更是注重考查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是阅读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微案突破一文言
24、实词文言实词的把握对文言文阅读至关重要,如果能把一篇文言文中的实词全部疏通的话,那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百分之七八十。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呢?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诵读,形成良好的语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做积累,充实我们的知识储备库。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还有一些能帮助我们判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实词的考查形式主要是选择题和翻译题,考查点多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等。高考对文言实词不论是采取单独设题直接考查,还是融入翻译题中间接考查,变化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基础地位。因此,我们在备考时要着重将文言基础打牢。一词多义多义实词是文言实词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25、如果能弄清其词义衍变的规律和特点,那么,无论是记忆还是临场推断,效果都会大大增强。多义词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即本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是“跑”等。2引申义引申义是指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关系。词义的引申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1)连锁式: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步步延伸开去
26、,因此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有密有疏。例如:(2)辐射式: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向不同的方向展开,各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联系紧密度相同。例如:3比喻义词的比喻义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产生的新义。因为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例如:解题技法巧借本义联系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以此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引申义: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次要的,如“从犯”;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如“从弟”。紧扣语境推敲重要实词虽然有许多义项,
27、但在具体句子中只能有一个义项切合。因此,要学会利用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确定该实词的准确义项。在语境中确定多义词的义项,特别要注意一词中几个相近而又易混的义项。如“爱”字,义项“爱护”“爱怜”“爱惜”较难区分;“坐”字,义项“犯罪”与“判罪”易混。不管多么易混,只要紧扣语境,就能准确地解释。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韩晋卿,字伯修,密州安丘人。为童子时,日诵书数千言。长以五经中第,历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通判应天府,知同州、寿州,奏课第一,擢刑部郎中。元祐初,知明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复行,诸道处画多仓卒失叙,独晋卿视民所宜而不戾法指。入为大理少
28、卿,迁卿。晋卿自仁宗朝已典讼臬,时朝廷有疑议,辄下公卿杂议。开封民争鹑杀人,王安石以为盗拒捕斗而死,杀之无罪,晋卿曰:“是斗杀也。”登州妇人谋杀夫,郡守许遵执为按问,安石复主之,晋卿曰:“当死。”事久不决,争论盈庭,终持之不肯变,由是知名。元丰置大理狱,多内庭所付,晋卿持平考核,无所上下。神宗称其才,每谳狱虽明,若事连贵要、屡鞠弗成者,必以委之。尝被诏按治宁州狱,循故事当入对,晋卿曰:“奉使有指,三尺法具在,岂应刺候主意,轻重其心乎?”受命即行。诸州请谳大辟,执政恶其多,将劾不应谳者。晋卿曰:“听断求所以生之,仁恩之至也。苟谳而获谴,后不来矣。”议者又欲引唐日覆奏,令天下庶戮悉奏决。晋卿言:“
29、可疑可矜者许上请,祖宗之制也。四海万里,必须系以听朝命,恐自今庾死者多于伏辜者矣。”朝廷皆行其说,故士大夫间推其忠厚,不以法家名之。卒于官。(节选自宋史韩晋卿传)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刑部郎中 擢:提拔B辄下公卿杂议 辄:就C安石复主之 主:主持(审问)D争论盈庭 盈:增长答案D解析盈:满。此处指争论不休。借助成语联想法可推测其意。如“热泪盈眶”,“盈”是“充满”的意思。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是知名 是:指示代词,此B神宗称其才 称:称赞C尝被诏按治宁州狱 狱:监狱D循故事当入对 故事:旧制答案C解析狱:案件。借助代入法,可推断“监狱”不
30、合语境。“狱”的确有“监狱”的意思,但在文言文中还有“案件”之意。上句明显是在说案件,此处应仍指案件。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执政恶其多 恶:厌恶B苟谳而获谴 苟:如果C可疑可矜者许上请 矜:夸耀D不以法家名之 名:称说答案C解析矜:怜悯、怜惜。“矜”确有“夸耀”的意思,如“自矜功伐”,但在此语境中应为“怜悯、怜惜”。参考译文韩晋卿,字伯修,是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小时候,每日诵书数千言。长大后以擅长五经考中进士,历任肥乡嘉兴主簿、安肃军司法参军、平城令、大理详断、审刑详议官,应天府通判,同州知州、寿州知州,考核政绩上报朝廷获得第一名,升任刑部郎中。元祐初年,韩晋卿担
31、任明州知州,两浙转运使差役法重新施行,各地的计划多仓促而行、次序混乱,唯独韩晋卿能以百姓便利为重而又不违反法度。入朝为大理少卿,升为卿。韩晋卿自仁宗时就已主持司法,当时朝廷如有疑义,就交付公卿共同评议。开封有百姓为争鹌鹑而杀人,王安石认为是强盗拒捕争斗而死,杀之无罪,韩晋卿说:“这是斗殴杀人。”登州有个妇人谋杀了丈夫,郡守许遵负责审理此案,王安石又主持审理,韩晋卿说:“应当判死罪。”此事长期不能判决,满朝大臣为此争论不休,韩晋卿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因此而闻名。元丰年间朝廷处置大理狱案,多由内廷交付,韩晋卿主持公正加以审核,不分上下一视同仁。神宗称赞他的才干,每当案情虽然明确,如果事关权
32、贵显要、屡审不能定案的,必定将其交付给韩晋卿审理。韩晋卿曾经受诏命审理宁州狱案,按照惯例应当入宫回答皇上的提问,韩晋卿说:“奉旨行事,法律俱在,岂能探询君主的心意,影响心里的判断呢?”接受诏命就立即执行。各州将判死刑的案件上报,主管的人厌恶其数量太多,将要弹劾把不应上报的案件上报的人。韩晋卿说:“听讼断狱以求使人活命,是最大的仁慈恩德。如果将案情上报而获罪,以后就不来报告了。”议论的人又打算援引唐朝当时覆奏的制度,命令把国内可能判死罪的案件全部上奏判决。韩晋卿说:“有可疑之处、有值得怜悯(的情节)的案子允许上报请示,是祖宗的制度。但如果天下的犯人,都必须囚禁起来等候朝廷的命令,恐怕今后死在狱中
33、的人要比服罪的人多了。”朝廷对其所说的都予以施行,因此士大夫都推许他的忠厚,不称其为法家。(韩晋卿)死于官任上。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有以下几种类型:类型解释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义变为表示乙义。如“烈士”,古义指“有志于建功立业的人”,现在专指“
34、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强。如“恨”,古义是“遗憾”,今义是“怨恨”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解题技法方法示例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文言文中双音词的解释,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细致对比,拆开分解。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依上下文可
35、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续表方法示例碰到与现代词语同形的双音节词时,一般记“异”不记“同”,即记其古今不同的义项,而不去记古今相同的义项。如“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作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可记其与现代词语含义不同的义项“扬言”。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古今是否一致加以区分。如“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的“处分”指处理安排,是中性词。而现指对犯罪和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处罚决定。即学即练
3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郑善果,郑州荥泽人也。祖孝穆,西魏少司空、岐州刺史。父诚,周大将军、开封县公,大象初,讨尉迟迥,力战遇害。善果年九岁,以父死王事,诏令袭其官爵。家人以其婴孺,弗之告也,受册悲恸,观者莫不为之流涕。隋开皇初,改封武德郡公,拜沂州刺史。大业中,累转鲁郡太守。善果笃慎,事亲至孝。母崔氏贤明,晓于政道,每善果理务,崔氏尝于阁内听之。若处事不允,母则不与之言,善果伏于床前,终日不敢食。崔氏谓之曰:“汝先君在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徇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继父之心。自童子承袭茅土,今位至方伯,岂汝身能致之耶?安可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内则坠尔家风,或亡官爵;外则亏天子之法,以
37、取罪戾。吾寡妇也,有慈无威,使汝不知教训,以负清忠之业,吾死之日,亦何面目以事汝先君乎。”善果由此遂励己为清吏,所在有政绩,百姓怀之。及朝京师,炀帝以其居官俭约,莅政严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者为天下第一。从幸江都。宇文化及弑逆,署为民部尚书,随化及至辽城。淮安王李神通围化及,善果为化及守御督战,为流矢所中。及神通退还,窦建德进军克之。建德将王琮获善果。诮之曰:“公隋室大臣也,奈何为弑君之贼殉命苦战而伤痍若此?”善果深愧赧,欲自杀,伪中书令宋正本驰往救止之。乃奔相州。神通送于京师,高祖遇之甚厚,拜太子左庶子。善果在东宫,数进忠言,多所匡谏。未几,检校大理卿。正身奉法,甚有善绩。寻坐事免。及山东平,
38、持节为招抚大使,坐选举不平除名。后历礼部、刑部二尚书。贞观元年,出为岐州刺史,复以公事免。三年,起为江州刺史,卒。(选自旧唐书郑善果传,有删改)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崔氏尝于阁内听之 尝:同“常”B崔氏谓之曰 谓:对说C观者莫不为之流涕 涕:鼻涕D自童子承袭茅土 茅土:代指分封的土地答案C解析涕:眼泪。此词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眼泪”,现代汉语中一般为“鼻涕”的意思。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则坠尔家风尔:你,你的B吾亦望汝继父之心继父:生母再婚后的丈夫C从幸江都幸:古以皇帝到某地为幸,此处有“巡游”之意D诮之曰诮:讥讽答案B解析继父:继承父亲。“
39、继父”在语境中为两个词,不能以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习惯认为是一个词。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为岐州刺史 出:京官外调地方B或亡官爵 亡:丢掉、失去C高祖遇之甚厚 遇:对待D及山东平,持节为招抚大使 山东:山东省答案D解析山东:崤山以东。古今异义词。与现在的“山东省”不是一个概念。参考译文郑善果,是郑州荥泽人。祖父郑孝穆,西魏时任少司空、岐州刺史。父亲郑诚,在周朝任大将军、开封县公,大象初年,讨伐尉迟迥,奋力作战阵亡。郑善果九岁时,因为父亲为王事而死,皇帝下诏让他承袭父亲的爵位。家人因他年幼,没有告诉他父亲的死讯,(郑善果)受册封时悲痛欲绝,看到的人没有不为此流泪的。隋朝开
40、皇初年,改封为武德郡公,担任沂州刺史。大业年间,多次转任后做鲁郡太守。郑善果忠诚谨慎,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他的母亲崔氏贤惠明理,懂得施政的方法,每次郑善果处理政务,她经常在官署旁边的小门里听着。如果郑善果处理事情不公平,她就不和儿子说话,郑善果就跪在母亲床前,一整天都不敢吃饭。崔氏对他说:“你死去的父亲做官时清廉恭谨,从来不过问家事,以身报国,最后(为国)死去。我也希望你能继承你父亲的心志。你幼年时就承袭了你父亲分封的土地,如今官位做到地方长官,难道这是你自身的功劳所能达到的吗?怎能不想想这些而随便发怒,对内败坏了家风,甚至失去官职爵位;对外则损害了天子的法令,招来罪过。我只是一个寡妇罢了,只有
41、慈爱却没有威严,使你不知道教导训诫,以致辜负了忠臣留下的事业,我死的时候,又有什么面目到地下去侍奉你的父亲呢?”郑善果从此就勉励自己去做清官,所在的地方都有政绩,百姓都怀念他。等到他到京城朝见皇帝时,炀帝认为他为官有节制,掌管政事严肃公正、赏罚分明,与武威太守樊子盖在官吏考核中并列天下第一。郑善果跟从炀帝游江都。宇文化及杀害炀帝后,让他代理民部尚书,他跟随宇文化及来到辽城。淮安王李神通围困宇文化及,郑善果替宇文化及督战防守抵御,被乱箭射中。等到李神通退兵回去,窦建德带领军队打败了宇文化及。窦建德的将领王琮抓获郑善果。王琮讥讽他说:“你是隋朝的大臣,为什么要替杀害国君的贼子拼死苦战还受这样的重伤
42、呢?”郑善果深感羞愧,想要自杀,伪中书令宋正本跑去阻止并救下了他。郑善果于是逃奔到相州。李神通将他送到京城,唐高祖特别优待他,任命他为太子左庶子。郑善果在东宫任职,多次向太子进献忠言,大多是匡正谏诤的言语。不久,升任检校大理卿。他端正自己,奉公守法,多有好的政绩。不久因事获罪被免官。等到崤山以东地区平定,持节做了招抚大使,因为选拔举荐不公平获罪被除去名籍。后来历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贞观元年,出京任岐州刺史,又因为公事被免职。贞观三年,被起用做江州刺史,去世。通假字“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解题技法即学即练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43、完成文后题目。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越王勾践反国置胆于坐饮食亦尝胆也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A BC D答案C解析“反”同“返”,返回;“坐”同“座”,座位;“振”同“赈”,赈济。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以后,越王勾践返回了越国,(他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复国,)于是就每天让自己的身体劳累,让自己焦虑地思索,还把一个苦胆挂在座位上面,每天坐下休息和躺下睡觉之前都要看苦胆,吃饭喝水之
44、前也要先尝尝苦胆。他常常对自己说:“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到田间种地,他的夫人穿自己织的布做成的衣服;他吃的每顿饭里几乎没有肉菜,穿的衣服没有鲜艳的颜色;他对待贤明的人毕恭毕敬,对待宾客厚礼相加,赈济贫困的人,哀悼死难的人,和百姓们一同劳苦工作。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他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1名词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不能直接用作状语;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
45、地、逐渐地”。(2)名词用作动词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带宾语的,但在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中的“肉”,就是“使长肉”的意思;“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4)名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2动词活
46、用(1)动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中的“亡”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中的“出”“入”,意思是“产出”“收入”;“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中的“得”,意思是“收获、心得”。(2)动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的意思是“使活命”;“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中的“
47、斗”的意思是“让争斗”。(3)动词的为动用法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生的。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中的第四个“死”的意思是“为而死”;“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阿房宫赋)中的“哀”的意思是“为哀叹”。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用作名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如“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中的“坚”“锐”,就是“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的意思。(2)形容词用作动词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而是
48、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如“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中的“穷”,就是“走到尽头”的意思。(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泊船瓜洲)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这就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解题技法即学即练8(2017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
49、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工草隶虫篆。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奇:稀奇B工草隶虫篆工:擅长C唯贞与卓独不坐坐:受株连而获罪D贞累启固辞启:禀告答案A解析句中“奇”
50、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奇”或“认为不一般”的意思。参考译文谢贞八岁时,曾经写作了春日闲居这首五言诗,堂舅尚书王筠对他有高雅的情趣感到惊奇。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擅长左氏传,擅长草书、隶书、鸟虫篆书。等到始兴王陈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推荐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和阮卓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大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阮卓没有受株连而获罪。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向上禀告
51、坚决推辞。朝廷答复说:“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孤独,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解题技法“三方法”辨别偏义复词方法示例把握词语所在的语境,即根据词语所在语句的具体意思判定。“亦以明死生之大”(张溥五人墓碑记)一句,主要强调五人死难的意义,“死生”偏重于“死”。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即分析词语在语句中充当的语法成分。“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并序),从句中的“勤”分析,
52、与之搭配的是“作”而不是“息”,由此可以判定“作息”偏重于“作”。关注词语与前后文的照应关系。“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从后面的“观”可推断“耳目”偏重于“目”。即学即练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少刚明勇决,身长七尺,须髯若神。以祖任为丹州司法参军。守武人,为奸利无所忌,永数引法裁之。守大怒,盛威临永,永不为动,则缪为好言荐之朝。后守欲变具狱,永力争不能得,袖举牒还之,拂衣去。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费千金,取诸县以给,敛诸大谷者尤亟。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
53、。县有潭出云雨,岁旱,巫乘此哗民,永杖巫,暴日中,雨立至,县人刻石纪其异。府遣卒数辈号“警盗”,刺诸县短长,游蠹不归,莫敢迕,永械致之府,府为并它县追还。于是部使者及郡文移有不便于民者,必条利病反复,或遂寝而不行。或谓永:“世方雷同,毋以此贾祸。”永曰:“吾知行吾志而已,遑恤其它。”大谷人安其政,以为自有令无永比者。既去数年,复过之,则老稚遮留如永始去。(节选自宋史郭永传)注具狱:据以定罪的案卷。牒:授官的文书。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文移:公文。遮留:拦阻挽留。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为奸利无所忌 B每宴飨费千金C刺诸县短长 D必条利病反复答案C解析C项,
54、“刺诸县短长”,“刺”的意思是“刺探”,“短长”应该是取“短”的意思,“短长”是偏义复词。参考译文郭永,是大名府元城人。年轻时刚正聪明、英勇果断,身高七尺,须髯如神仙一般。因为祖父的官职任为丹州司法参军。丹州太守是军人出身,为谋取私利无所顾忌,郭永多次依法制裁他。太守大怒,气势汹汹地面对郭永,郭永不因此而改变,太守就假装说好话把他推荐给朝廷。后来太守要改变已经定案的案卷,郭永力争不被听从,从袖中拿出自己的授官文书还给他,拂衣而去。(郭永)调任清河县丞,不久管理大谷县。太原帅一般都由重臣担任,每次宴请花费千金,从各县收取用于供给,对大谷县的收敛尤其厉害。郭永写信给幕府说:“不是十分之一的(正常)
55、收税,都是民脂民膏,用它来作为宴请的费用可以吗?如果不听从我的意见,我将引罪辞官而回去了。”郡府不敢强迫他。县里有一个水潭能产生云雨,当年干旱,行巫之人趁着这个时候对百姓们喧哗鼓动,郭永杖打巫师,让他们在太阳底下曝晒,雨立刻下起来,县里的人刻在石头上记载这种奇异的现象。府里派遣几批士卒称为“警盗”,刺探各县的短处,游荡作恶而不回去,没有人敢违抗他们,郭永给他们戴上脚镣手铐带到郡府,郡府为此一并把其他县的人都追回来了。于是他对部使者以及郡里的文告有对百姓不方便的,必定反复条陈利弊,有的最终被废止而不实行。有人对郭永说:“世人都正在随声附和,你不要因此而招致灾祸。”郭永说:“我只知道实行我的志向罢
56、了,无暇顾念其他的事情。”大谷县的百姓安心于他的治理,认为自从有县令以来没人能和郭永相比。他离任几年后,又经过那里,百姓老幼拦住挽留他就像郭永刚刚离去时一样。微案突破二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高考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文言虚词,而是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
57、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可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而词性用法释义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和”表示递进关系并且,而且表示承接关系就,接着,或不译表示转折关系但是,却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表示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表示目的关系来,以,以此,或不译代词表示第二人称同“尔”,你(们)、你(们)的即学即练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
58、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7)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劝学)()(9)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答案(1)(2)(3)(4)(5)(6)(7)(8)(9)何即学即练1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何”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并序)()(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5)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
59、道难)()(6)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答案(1)(2)(3)(4)(5)(6)乎词性用法释义代词表示疑问语气吗,呢表示反问语气吗,呢表示推测语气吧,呢表示感叹语气啊,呀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不译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或不译介词相当于“于”在,或不译即学即练1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2)郁乎苍苍(赤壁赋)()(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阿房宫赋)()(4)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6)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60、)(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答案(1)(2)(3)(4)(5)(6)(7)乃即学即练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2)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4)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5)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答案(1)(2)(3)(4)(5)其词性用法释义代词表示第三人称他(她、它),他(她、它)的,他(她、它)们,他(她、它)们的活用为第一人称(我)自己,(我)
61、自己的远指代词那,那些指示代词,表特指(后面多为数词)其中的,当中的续表词性用法释义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或许,恐怕表示反问语气岂,难道,怎么表示商量语气还是表示祈使语气可要,应当,千万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假如,如果表示选择关系或者,是还是助词用在句中调节音节不译即学即练1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3)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4)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62、()(6)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7)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8)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9)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10)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答案(1)(2)(3)(4)(5)(6)(7)(8)(9)(10)(11)且词性用法释义连词表示并列又,与,并且,一边一边表示递进况且,而且表示让步尚且,还续表词性用法释义副词表示将要将,将要表示暂时暂且,姑且表示将近将近,几近即学即练1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
63、。(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2)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并序)()(3)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并序)()(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6)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答案(1)(2)(3)(4)(5)(6)若词性用法释义连词表示假设如果,假如代词表示第二人称你(们),你(们)的动词表示比拟、比较像,如,好像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即学即练16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
64、在此(项脊轩志)()(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4)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答案(1)(2)(3)(4)所词性用法释义助词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的词组,指代人或事物的人,的事,的情况所介词动词,表示与动作有关的地方、原因、对象等的地方,的办法(原因)为所,表示被动被“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用来的,的凭借“所以”,表示原因的原因名词表示处所处所,地方即学即练1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
6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6)燕王,吾所立(伶官传序)()答案(1)(2)(3)(4)(5)(6)为词性用法释义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替,给表示原因、目的因为,因此,为了表示被动(常和“所”搭配)被助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呢动词表示判断、动作行为认为,是,做,治理即学即练18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4)于是秦
66、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5)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并序)()答案(1)(2)(3)(4)(5)焉词性用法释义代词表示第三人称他(她、它)表示疑问语气什么,怎么,哪里兼词相当于“于是”在这里,对这件事相当于“于何”在哪里,从哪里助词表示各种语气了,呢,啊,或不译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地即学即练19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焉”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3)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5)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67、并序)()(6)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答案(1)(2)(3)(4)(5)(6)也词性用法释义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表示疑问语气呢,或不译表示感叹语气啊,呀,吧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不译即学即练2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师说)()(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答案(1)(2)(3)(4)(5)以词性用法释义介词引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手段拿,
68、用,凭表引出对象把表引出时间、处所在,于,从表示原因因,因为,由于表示依据按照,根据,或不译连词表示并列、递进而,而且,并且表示承接而,来,或不译表示目的、结果用来,以便,因而,以致表示原因因为表示修饰而,地,或不译动词表示动作行为认为,带领名词表示原因缘由,原因通假表示状态同“已”,已经即学即练2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2)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3)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5)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6)
69、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7)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8)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并序)()(9)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10)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11)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12)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13)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答案(1)(2)(3)(4)(5)(6)(7)(8)(9)(10)(11)(12)(13)因词性用法释义介词表示依据依靠,凭借表示条件趁着,趁机表示方法通过,经由表示原因因为,由于连词表示承接于是,就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沿袭,顺着即学即练2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因”字的意
70、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谏太宗十思疏)()(3)不如因善遇之(鸿门宴)()(4)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6)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答案(1)(2)(3)(4)(5)(6)于词性用法释义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在,到,从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向,对于表示被动被表示比较比表示原因由于即学即练2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71、(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3)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不拘于时(师说)()(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答案(1)(2)(3)(4)(5)与词性用法释义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跟,替,同连词表示并列和,及助词表示疑问、感叹或反诘语气,同“欤”吗,啊,吧动词表示动作行为结交,亲附即学即练2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2)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3)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4)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答案(
72、1)(2)(3)(4)则词性用法释义连词表示承接就,于是,便表示转折却,反而,然而表示让步倒是副词表示强调和确认是,就是即学即练25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则”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4)美则美矣,而未大也(庄子天道)()答案(1)(2)(3)(4)者词性用法释义代词形容词或动词者,指人或事物的人,的事,的东西数词者,指代事物种,样时间词语者的时候否定词者的话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相当于“的”表示提顿,引出判断不译引出原因、解释不译表示疑问语气不译即学即练26解释下列各
73、句中加点的“者”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4)此三者,吾遗恨也(伶官传序)()(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6)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7)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8)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答案(1)(2)(3)(4)(5)(6)(7)(8)之词性用法释义代词代人、物、事他、她、它(们)表示近指这,这种助词表示修饰、限制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74、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补足音节不译动词用在表示处所的词语前往,到去即学即练27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将上表中对应的序号填到括号内。(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3)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5)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6)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并序)()(7)作师说以贻之(师说)()(8)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答案(1)(2)(3)(4)(5)(6)(7)(8)微案突破三文言句式文言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句
75、式等。文言句式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独命题,在断句题和翻译题中考查,因为其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法形式,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障碍,直接的影响是译错句子,间接的影响是会造成曲解文意,影响其他题目的作答。复习的方式是从课本中的典型例句中得出规律,然后迁移应用,因此做题的基础还是熟悉课本。本部分将细致讲解各种句式的特点及相关的辨析技巧,并借助课文中熟悉的例句帮助理解和掌握,为解答断句题和翻译题奠定坚实的基础。判断句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结构类型如下表:结构类型示例A者,B也陈胜者
76、,阳城人也。(陈涉世家)A,B也是岁,元和四年也。(始得西山宴游记)A者,B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A,B者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续表结构类型示例以“乃”“则”“为”“是”“即”“皆”“必”“非”等为标志的判断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无标志的判断句,直接以名词对名词的形式作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注A表主语,B表谓语。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
77、”。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时应把副词的基本义翻译出来,并补上判断词“是”,如“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需要注意的是,“是”有时候是代词,作主语而不作谓语,考生要注意区分。例如寡人之于国也,“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中的“是”是“这”的意思,作主语。即学即练28下列各项中,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C且相如素贱人D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答案A解析A.“者”用在时间词“今”后,表示“的时候”;“也”用在句末,表示陈述语气。A项可译为:现在项庄
78、拔剑起舞,他的用意总是在沛公身上。可见句中虽然有“者也”,但在此处并不表示判断。B.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语气。C.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D.用“皆”表示判断。29翻译下列句子。(1)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译文:(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译文:(3)天下者,高祖天下。译文:(4)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译文:(5)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答案(1)国君,是舟;百姓,是水。(2)富和贵,这是人想要的。(3)天下是高祖的天下。(4)孙膑也是孙武的后世子孙。(5)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
79、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被动意义;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这类被动句要根据语法来判断,看主语是不是受动者。此类句子翻译时必须注意关键词,即表被动关系的词。主要结构类型如下:结构类型示例谓语于不拘于时。(师说)受谓语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见谓语(于)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续表结构类型示例“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为所”句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被
80、”字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无标志的被动句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带“被”字的都为被动句,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中的“被”应该翻译为“遭受”,这句并不是被动句。要注意分析具体语境。即学即练30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B帝感其诚C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答案D解析A项,“被”表被动;B项,无标志的被动句;C项,“为所”表被动;D项,“于”为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不表被动。31翻译下面的句子。(1)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译文:(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译文:(3)故有备则制人,
81、无备则制于人。译文:(4)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陈寔)所短。译文:(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译文:答案(1)君子(如果)没有欲望就不会被外物役使。(2)兔子不可能再拾到,农夫自己却被宋国人嘲笑。(3)所以有准备就能控制别人,没有准备就要被别人控制。(4)宁愿被刑罚处治,也不愿被陈寔批评。(5)那偷盗了带钩的人被杀,偷盗了政权的人反倒成为诸侯。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基本结构是:(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例如:(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其实现代汉语里也有倒装句,例如,为了表达惊讶不理解之情时,会出现这样的句子:“疯了吧,你!”古代汉语中,句子的顺序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变化,
82、这就是倒装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谓语前置)。(一)宾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问题;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谓语动词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结构特点解说示例疑问代词动词(或介词)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奚、曷、安、恶”等沛公安在?(鸿门宴)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否定词一般代词动词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否定词有“不、弗、毋、无、勿、莫、微、未、非、匪”等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宾语是(之)动词用“之”
83、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唯利是图(成语)主语介词动词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一言以蔽之。(论语)夜以继日(成语)即学即练32下列各项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句是()A复驾言兮焉求B凌万顷之茫然C我无尔诈,尔无我虞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答案B解析A项,疑问句中,“焉”是疑问代词,作“求”的宾语。C项,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尔”是“诈”的宾语,“我”是“虞”的宾语。D项,“秋”是“以”的宾语。B项,定语后置句,“茫然”应为“万顷”的定语。3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
84、其言而莫之违。”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节选自韩非子难一)(1)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译文:(2)太师谁撞?译文:答案(1)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2)太师撞谁?解析关键点:(1)莫乐,没什么比快乐;惟,只;莫之违,宾语前置,即“莫违之”。(2)谁撞,宾语前置,即“撞谁”。参考译文晋平公与大臣们饮酒,喝得酣畅时,就叹息道:“没有比做君主更快乐的了,只有他的话没有谁敢违抗。”师旷在面前陪坐着,拿
85、起琴就撞了过去,晋平公收起衣襟避开了,琴在墙上撞坏了。晋平公问:“太师撞谁?”师旷答道:“刚才有小人在大王身边说话,所以撞他。”晋平公说:“是我说的。”师旷说:“这不是统治者应说的话。”周围的人请求杀了他。晋平公说:“放了他,把这件事作为我的警告。”(二)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标志示例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中心词数(量)词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
86、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符合上述格式的句子都是定语后置句,只有强调和突出定语的句子,才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即学即练34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D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答案D解析D项为否定判断句,其他三项均为定语后置句。A.定语“知其事者”后置;B.定语“千里者”后置;C.定语“有异态者”后置。35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
87、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答案淮阴屠夫中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参考译文淮阴屠夫中有侮辱韩信的年青人,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高高大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还是胆怯的。”他当众侮辱韩信说:“你如果真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从我裤裆下钻过去。”于是韩信仔细看着他,俯下身子从他裤裆下匍匐钻过去。整个市场中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胆怯的。(三)状语(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句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结构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状语后置句的形
88、式一般有三种:标志示例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具告以事。(鸿门宴)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这些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于补语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即学即练36下列各句中,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介宾短语不能提前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D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答案C解析两个“于”都应译为“到”,翻译时不能提前。37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学者之问也,不独欲闻其说,又必欲知其方;不独欲知其方,又必欲为其事。而以既问于师,又辩
89、诸友,为当时学者之实务。盖学以学为人也,问以问所学也。既为人则不得不学,既学之则不容不问。(节选自林逋论学问)译文:答案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当今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解析关键点:“问于师”“辩诸友”为状语后置;“诸”为兼词,“之于”。参考译文求学的人提问,不光要听师长的论说,还一定要了解他们治学的方法;不光要了解方法,还要实践师长所教诲的事。这其中,既能向师长请教,又能跟朋友探讨,是当今求学的人最实在的事情。这是因为学习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问是为了弄清学习中的疑难。作为一个人不能不学习,学习就不能不提问。(四)主谓倒装句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
90、可以把它放在主语之前,这就叫作主谓倒装句。这种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如“美哉,我少年中国”(少年中国说)、“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即学即练38下列不属于主谓倒装句的一项是()A甚矣,汝之不惠B大哉!尧之为君也C安得广厦千万间D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答案C解析C项是定语后置句,定语“千万间”后置。39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请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节选自韩非子难二)译文:答案文王真
91、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有智慧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人的心。解析关键点:“仁哉,文王”与“智哉,文王”为主谓倒装句;轻,不看重;解,废除。参考译文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厌恶。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到后说:“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有智慧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人的心。”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的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
92、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翻译此类句子需要分析上下文,补全句子。文言文中的省略句主要有四种形式:类型解说示例主语省略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的省略。爱其子,(其)择师而教之。(师说)(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谓语省略在特定的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宾语省略有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两种情况。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引以(之)为流觞曲水。(兰亭集序)介词省略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常被省略。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廉颇蔺相如列传)即学即练40下列各句补写出的省略成分
93、不正确的一项是()A骐骥一跃,不能(跃)十步B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C常惠请其守者与(之)俱(去),得夜见汉使D(异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蛇)尽死答案D解析应该是“(草木)尽死”。4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节选自国语周语上)译文:答案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批评的人。根据他的报告,来杀掉批评自己的人。解析关键点:监,监视;“使”后省略代词“之”;“以”后省略代词“之”。参考译文周厉王暴虐,京城里的人公开指责厉王。召公告诉厉王说:“老百姓不能
94、忍受政令了!”厉王大怒,找来一个卫国的巫师,叫他监视批评的人。根据他的报告,来杀掉批评自己的人。京城里的人都不敢说话了,路上碰到,只互相使眼色。42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东安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节选自独醒杂志)注物色:观察,察看。译文:答案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解析关键点:逮,及、等;“逮”后和“以”前省略主语“县令”;“则”前省略主语“猫”;“以”后省略代词“
95、之”;然,这样。参考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善于作画,画了一幅鼠图,送给县令。县令起初不懂得爱惜它,把这幅画随意地挂在墙上。每天早晨经过挂画的地方,那幅画总是落在地上,挂几次落几次。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有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许多的猫,没有一只猫不是这样。这时县令才知道这幅画上的老鼠像真的一样。固定句式固定句式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解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
96、翻译非常有帮助。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固定句式:类型示例陈述语气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续表类型示例疑问语气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莫不是、该不会)感叹语气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是(宾语前置句,“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反问语气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难道吗),何之(有什么),不亦乎(不也吗)假设关系诚则(如果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选择关系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孰与(与比,怎么样);其耶,其耶(是呢,还是呢)即学即练4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7、。(1)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译文:(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译文:(3)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译文:(4)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译文:(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答案(1)现在出来,没有(和项羽)告辞,这怎么办呢?(2)您认为廉颇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3)不行,只是没有逃跑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4)焦母对府吏说:“(你)怎么这样愚拙!”(5)现在他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奇怪的事啊!44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
98、”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节选自资治通鉴)(1)蚤救孰与晚救?译文:(2)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译文:答案(1)早去救援与晚去救援相比,哪一个更好呢?(2)韩国、魏国的军队尚未疲惫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的攻击,反而(成了)听从韩国的命令了。解析关键点:(1)蚤,同“早”;孰与,固定句式,“与比,怎么样”。(2)弊,疲惫;是,这;顾反,反而。参考
99、译文魏国庞涓讨伐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早去救援与晚去救援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说:“如果不救,韩国就要失败而并入魏国,不如早去援救它。”孙膑说:“韩国、魏国的军队尚未疲惫就去救援,这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军的攻击,反而(成了)听从韩国的命令了。况且魏国已有攻破韩国的打算,韩国就要亡国,必定要到东边来向齐国告求救兵。我们趁机与韩国结下亲密的关系,又可晚一些去抵御魏军的疲惫(态势),这样就能有更大的利益并得到受人尊敬的名声。”齐威王说:“很好。”于是暗中应允韩国使者并把他送走。韩国因为依仗齐国救援,(便奋力抵抗,)结果五战都失败了,只好向东把国家
100、托付给齐国。特色透练5文言基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贺若敦,代人也。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西魏大统三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赐爵当亭县公。敦少有气干,善骑射。统之谋执迅也,虑事不果,沉吟者久之。敦时年十七,乃进策曰:“愿思全身远害,不得有所顾念也。”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敦弯三石弓,箭不虚发。乃言于太祖。异之,授都督。(节选自周书贺若敦传)注贺若:鲜卑族姓氏。1解释下列
101、句子中加点的词。(1)执刺史田迅以州降(2)虑事不果(3)愿思全身远害(4)异之,授都督答案(1)拘捕(2)担心(3)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异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执刺史田迅以州降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B沉吟者久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统乃流涕从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乃言于太祖不拘于时,学于余答案B解析A项,介词,率领;连词,表目的,来。B项,二者都是衬音节助词,无实义。C项,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D项,介词,向;介词,表被动。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译
102、文:(2)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译文:答案(1)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赶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才退走。(注意:潜,暗中;手,名词作状语,亲手)(2)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注意:唯,仅)参考译文贺若敦,是代地人。其父贺若统,任东魏的颍州长史。西魏大统三年,拘捕刺史田迅并率领州人归降,被赐爵为当亭县公。贺若敦从小有气魄才干,擅长骑马射箭。贺若统谋划拘捕田迅时,担心事情不成功,思虑了很长时间。贺若敦当时十七岁,就进献计策说:“若想保全
103、自身远离祸害,不能有什么顾虑了。”贺若统于是流泪听从了他的建议,终于定了计谋归顺太祖。当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人张世显暗中赶来袭击贺若统,贺若敦挺身而出与贼人交战,亲手斩杀七八个贼人,贼人才退走。贺若统大喜,对左右的官吏说:“我年少从军打仗,经过的战阵不止一次了,像这孩子这样的年龄而有如此胆量谋略的,我还没有见过,他不仅能光耀我家的门庭,也应当会成为国家的名将。”次年,跟随河内公独孤信,在洛阳被包围。贺若敦使用三石硬弓,箭无虚发。独孤信(将这件事)告诉了太祖。太祖认为他是奇才,授任他为都督。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蔡
104、泽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今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
105、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釜鬲:行厨炊具。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文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蔡泽乃西入秦(2)秦王必困君而夺君之位(3)及见之,又倨(4)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5)名在戮辱而身全者答案(1)名词作状语,向西(2)使动用法,使窘迫(3)倨傲(4)故作谬误,装假(5)形容词作动词,保全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之韩、魏,遇夺釜鬲于途子犯请击之B其卒然亦可愿与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C岂不期于成全邪是何异于刺人
106、而杀之D乃延入坐,为上客遂乃研核阴阳答案D解析A项,动词,到;代词,代指秦军。B项,语气助词,表反问,吗;介词,和、跟、同。C项,介词,在;介词,与、和。D项,皆为副词,于是、就。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蔡泽者,燕人也。游学干诸侯。去之赵,见逐。译文:(2)何为不可!若此三子者,固义之至也,忠之节也。译文:答案(1)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注意:干,求取;“者,也”表判断;后面的分句承前省略主语“蔡泽”;“见”表被动)(2)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德的极致,忠诚的节义之士。(注意:固,本来;“者,也”表判断
107、)参考译文蔡泽,是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的行厨炊具又都被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作长揖之礼(而不下拜),范雎本来就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像秦国的商君、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
108、夫文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让自己无话可说,于是就假意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德的极致,忠诚的节义之士。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尚在,即便死也没有什么遗憾,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文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帮助君主)求得成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吗!人们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身名两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到保全的,这是最好的结果。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
109、去的,这就次一等了。声名被污辱,但性命得以保全的,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能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旱,民多死徙。栖筠为浚渠,分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
110、。(选自新唐书李栖筠传,有删改)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庄重寡言,体貌轩特(2)不妄交游(3)关中旧仰郑国渠溉田(4)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5)魁然有宰相望(6)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7)栖筠为浚渠(8)分江流灌田,遂大稔答案(1)杰出,与众不同(2)胡乱(3)依靠(4)堵塞,拦截(5)声望(6)忌恨,忌惮(7)疏通(8)丰收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世为赵人为击破沛公军B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黑质而白章C且百所不出,火且尽D而豪戚壅上游取水碓之利之二虫又何知答案C解析A项,判断动词,是;介词,替。B项,连词,表转折,但;连词,表并列。C项,皆为副词,将近。D
111、项,助词,的;代词,这。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宿贼张度踞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译文:(2)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译文:答案(1)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在阳羡县西山,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注意:宿,长久、长期;累年,多年;“宿贼张度踞(于)阳羡西山”为省略句式(2)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在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每个人都得到鼓励。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注意:堂上,名词作状语,在堂上;示,给看;劝,鼓励;“乃大起学校”“以治行进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皆为省略句)参
112、考译文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小时候就死了父亲。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他写的文章,简明流畅,切中要害。他不胡乱结交朋友。同族人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国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借水力舂米的水碓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百所水碓坊,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栖筠请朝廷全部拆毁这些水碓(以保障百姓的农田用水)。李栖筠业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丞相元载忌惮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常州这一年遭遇旱灾,老百姓有很多饿死和逃往他乡的。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
113、年取得大丰收。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在阳羡县西山,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连晚上报警吠叫的狗声都没有。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在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每个人都得到鼓励。他凭着政绩和品行晋升为光禄大夫。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胥鼎,字和之,尚书右丞持国之子也。大定二十八年擢进士第,入官以能称,累迁大理丞。承安二年,持国卒,去官。四年,尚书省起复为著作郎。上曰:“鼎故家子,其才如何?”宰臣奏曰:“为人甚干济。”上曰:“著作职闲,缘今无他阙,姑授之。”未几,迁右司郎中,转工
114、部侍郎。泰和六年,鼎言急递铺转送文檄之制,上从之,时以为便。至宁初,中都受兵,由户部尚书拜参知政事。贞祐二年正月,鼎以在京贫民阙食者众,宜立法振救,乃奏曰:“京师官民有能赡给贫人者,宜计所赡迁官升职,以劝奖之。”遂定权宜鬻恩例格,如进官升职、丁忧人许应举求仕之类,入粟草各有数,全活甚众。四年二月,拜枢密副使,权尚书左丞。时鼎方抗表求退,上不许,因进拜焉,且遣近侍谕曰:“卿父子皆朕所知,向卿执政时,因有人言,遂以河东事相委,果能勉力以保无虞。方国家多难,非卿孰可倚者?卿退易耳,能勿虑社稷之计乎!今特授卿是任。”(节选自金史胥鼎传)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1)大定二十八年擢进士第(2)鼎故家
115、子(3)为人甚干济(4)遂定权宜鬻恩例格(5)且遣近侍谕曰(6)全活甚众答案(1)此处意为考中(2)原来的、旧的(3)动词用作形容词,做事有成效(4)出售(5)晓谕,告诉(6)使动用法,使活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才如何其皆出于此乎B鼎言急递铺转送文檄之制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C因进拜焉因利乘便D遂以河东事相委秦亦不以城予赵答案D解析A项,代词,他的;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B项,助词,的;代词,指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带。C项,副词,于是;副词,趁机。D项,皆为介词,把。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京师官民有能赡给贫人者,宜计所赡迁官升职,以劝奖之。译
116、文:(2)方国家多难,非卿孰可倚者?卿退易耳,能勿虑社稷之计乎!译文:答案(1)京城有能够周济救助贫民的官吏和百姓,应当计算他们所周济的人数给他们升官加职,来劝勉奖励他们。(注意:“京师官民有能赡给贫人者”为定语后置句;“宜计所赡迁官升职”为省略句)(2)正当国家多难的时候,除了你还可以依靠谁?你退职容易,能够不考虑国家大计吗!(注意:倚,依靠;“社稷”指国家)参考译文胥鼎,字和之,是尚书右丞胥持国的儿子。大定二十八年考中进士,做官以贤能著称,多次升迁后任大理丞。承安二年,胥持国去世,胥鼎辞去官职。承安四年,他被尚书省重新起用为著作郎。皇上说:“胥鼎是旧臣家的儿子,他的才能怎么样?”执政大臣上
117、奏说:“胥鼎办事非常干练且有成效。”皇上说:“著作郎是一个闲职,因为现在没有其他空缺官位,姑且授予他这个职位。”过了不久,升为右司郎中,转任工部侍郎。泰和六年,胥鼎上奏论说急递铺传送文檄的制度,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当时人们认为很便利。至宁初年,中都被敌围困,他由户部尚书而拜任参知政事。贞祐二年正月,胥鼎认为在京城的缺乏粮食的贫民很多,应当制定法令救济,于是上奏说:“京城有能够周济救助贫民的官吏和百姓,应当计算他们所周济的人数给他们升官加职,来劝勉奖励他们。”于是定下暂行的“鬻恩”法则(古代朝廷在饥荒、战争等年份,允许以钱粮换官),如加官晋职、允许居家守丧的人应举求官之类,进献粮食草料各有定数,
118、保全救活了很多人。贞祐四年二月,胥鼎被任命为枢密副使,代理尚书左丞。当时胥鼎正上奏章请求退职,皇上不允许,于是晋升了他的官职,并且派遣近侍晓谕他说:“你们父子都是我所了解的人,原先你掌管政事的时候,因为有人推荐,于是把河东的事情委托给你,果然能尽力确保没有忧患。正当国家多难的时候,除了你还可以依靠谁?你退职容易,能够不考虑国家大计吗!现在特别授予你这个职位。”微案二文言断句近年高考中文言文断句是高频考点,其题型大都是客观选择题,但有时也会用主观题来考查。本考点一般3分,难度不大。若是选择题,其错误之处一般为两到三处,错误点一般有:对于关键词(实词、虚词)的理解失误,该断句而未断的;固定句式不应
119、断句而断了的;因对句子结构成分理解有误,该断句而未断的;对于某些语言标志作用理解失误,该断句而未断的;等等。微案突破一对话断句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作为标志,一般情况下在其后面都要停顿。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口诀: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浙江高考)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进 言 者 皆 曰 天 下 已 安 已 治 矣 臣 独 以 为 未 也 曰 安 且 治 者 非 愚 则 谀 皆 非 事 实 知 治 乱 之 体 者 也 夫 抱 火 厝 之
120、 积 薪 之 下 而 寝 其 上 火 未 及 燃 因 谓 之 安 方 今 之 势 何 以 异 此(选自贾谊治安策)剖析要分清文段中对话、转述的规律,弄清说话对象及所说内容。本段中要抓住两个“曰”字,一个“谓”字,明确“进言者”及作者所说内容,再根据文段中“矣”“也”等句末语气词和句首语气词“夫”等逐步点断。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注意:“/”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处)参考译文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
121、经安定且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把火种放置到堆积的木柴下,自己睡在木柴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如今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啊!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杨 朱 过 于 宋 东 之 逆 旅 有 妾 二 人 其 恶 者 贵 美 者 贱 杨 子 问 其 故 逆 旅 之 父 答 曰 美 者 自 美 吾 不 知 其 美 也 恶 者 自 恶 吾 不 知 其 恶 也 杨 子 谓 弟 子 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
122、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解析“曰”是对话标志词,“也”是句末语气词,可作为断句依据。“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语意完整,“逆旅”后可停顿;“其”经常用于句首,前面“有妾二人”语意完整,“其”前可停顿;“其故”是“问”的宾语,“问其故”后可停顿;“答曰”后可停顿。另外注意相同的句式,如“恶者贵”“美者贱”“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可根据句式结构进行断句。参考译文杨朱路过宋国东面的旅社。旅社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丑陋的受尊宠,美丽的被冷落。杨朱问他是什么缘故,旅社主人回答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并
123、不觉得她美丽;那丑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是我并不觉得她丑陋。”杨子对他的弟子说:“行为良善而能去除自我炫耀的心理,到哪里会不受喜爱呢!”微案突破二语法断句法同现代汉语语法一样,古文中的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代词,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谓语多是动词,主语、谓语与宾语是句子的主干,而谓语是句子的核心。因此,抓住谓语动词,分析动词与它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就能正确断句。做题时可在了解文章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先断开能断的句子。(2020全国卷,有删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
124、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寅缘关通。安中疏请自今招延山林道术之士,当责所属保任;并言京欺君僭上、蠹国害民数事。上悚然纳之。(节选自宋史王安中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
125、/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不胜”意为忍受不住,作“考掠之惨”的谓语,二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即出民”中,“民”是“出”的宾语,“即出民”与“抵吏罪”为两个语意完整的句子,两者中间应断开,排除C项。故选A项。答案A参考译文不久,(王安中)从秘书少监授任中书舍人,被提升为御史中丞。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盗贼,盗贼逃走,有个百姓受惊出门与士卒相遇,士卒把他当作盗贼绑起来;百姓向开封府申诉,受不住惨烈的拷打
126、,于是被屈伏罪。王安中审察后得知实情,审理冤屈,立即放走这个百姓,让官吏抵罪。当时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蔡京推荐方士王仔昔,王仔昔凭借妖术得到皇上接见,朝廷大臣及外戚们都结交关照他。安中上疏请求从今招请山野道士,应当责令引见人担保;同时上奏蔡京欺君犯上、祸国殃民等事。皇上惊恐,采纳了进言。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成基命性宽厚,每事持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坐私书事,将置重典。基命力救,不听,长跪会极门,言:“祖宗立法,真死罪犹三覆奏,岂有诏狱一讯遽置极刑?”自辰至酉未起。帝意解,得遣戍。(李)逢申初劾(成)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周)
127、延儒遂为其党所逐八年卒于家。赠少保,谥文穆。(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有删改)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B.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C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D逢申初劾基命/后以炮炸下狱/拟戍帝犹以为轻/亦以基命/言得如拟/为首辅者数月/帝欲委政延儒遂为其党所逐/答案C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握专有名词和谓语动词
128、等。这句话中的专有名词有“逢申”“基命”“帝”“首辅”“延儒”等,找出这些专有名词前后的动词,以此判断名词在句中的成分。比如第一个“帝”,前有动词短语“下狱拟戍”,后有动词“以为”,分析语句的意思可以看出,“帝”不能作“下狱拟戍”的宾语,而是应作“以为”的主语,由此可以判断“帝”前一定要停顿,故排除B、D两项。这句话中的动词有“劾”“委”“逐”等,比如“劾”,主语应该是“逢申”,宾语是“基命”,故“基命”后面应停顿,排除A项。故选C项。参考译文成基命性情宽厚仁慈,每件事情都能顾全大体。御史李长春、给事中杜齐芳因为密信一事,将要被处以重刑。成基命极力营救,皇上不听,他就长时间跪在会极门,说:“祖
129、宗立法,真正的死罪还三次审问上奏,哪有在诏狱被审讯一次就立刻处以极刑的?”从辰时到酉时没有起来。皇帝心意缓解,他们得以被遣送戍边。李逢申起初弹劾成基命,后来因为大炮爆炸下狱被拟罪戍边,皇帝还以为处罚轻,也因为成基命进言得以按照原来拟定的罪行处理。成基命刚做首辅几个月,皇帝打算把政柄交给周延儒,于是他就被周延儒的党羽排斥。(崇祯)八年,在家中去世。追赠少保,谥号文穆。微案突破三虚词断句法虚词是语气转换的标志。句首语气助词“夫、盖、今夫、若夫”等的前面要断开;句末语气助词“者、也、矣、哉、乎、焉、耳、耶、欤”等的后面要断开;关联词“虽、苟、向使、是以、所以、于是、然则、至于、至若”等的前面要断开。
130、口诀:“曰”后冒,“哉”问叹;“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则”前断句常加逗,“矣”“耳”“焉”后常点断;“者”“也”作用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盖”“夫”“若夫”“纵”“向使”“然则”“是故”“于是”“苟”,经常用于句子首。(2021浙江高考)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今 虽 谆 谆 其 词 非 求 胜 于 景 山 盖 陈 己 之 所 守 抑 未 知 景 山 以 为 非 是 也 诚 以 为 非 是 幸 亦 语 焉 襄 不 敢 惮 烦 于 屡 告 也剖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谆谆其词”其实是“其词谆谆”,指言语恳切,形容词作谓语其后不带宾语,在其后断开。“景山
131、”作“胜于”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己之所守”作“陈”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也”字表句末停顿,在其后断开。“非是”作“以为”的宾语,在其后断开。“焉”字为句末语气助词,在其后断开。答案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参考译文如今虽然言语诚恳(反复告诫),并不是想要求得胜过景山,只不过是陈述我自己所坚守的道义;也不知道景山是否认为不是这样的。如果你真的认为不正确,幸亏我也已经说给你听了,我不敢再多次言说烦扰你了。3(2018浙江高考,有删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
132、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
133、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解析文段中的“又”“虽”“故”这些虚词常常放在句首,其前均应断开。再根据语意、语境可以将其他三处断开。参考译文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这是)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厌恶看到的,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我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在同州又得到了他所创作的题名记,现在收集成册并为它写上序言。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后来又读到他的文章的人,读他的后车诗,就不会忘记警戒了;读他的逸党诗,礼节道义就不会
134、败坏了;读他的哭友人诗,那么即使是酷吏也会心中有愧了;读他的同州题名记,那么地方长官就会知道不良的政令了;读他的望仙驿记,那么地方长官就不再麻烦驿站了。从这点来说,他的文章实在是有好多益处啊!微案突破四句式断句法文言句式要熟知,固定结构莫拆散。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固定句式,要熟记各种句式的特征,特别是判断句、被动句、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的特征及标志,并依此进行准确断句。牢记固定结构的句式,如:“何之有”(夫晋,何厌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命是从);“非惟抑亦”(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不亦乎”(不亦说乎)
135、;“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等。另外,还要记住固定词组。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依固定结构断句,使断句更简便。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 礼 义 捐 廉 耻 非 一 朝 一 夕 之 故 然 而 松 柏 后 凋 于 岁 寒 鸡 鸣 不 已 于 风 雨 彼 昏 之 日 固 未 尝 无 独 醒 之 人 也!(节选自顾炎武廉耻)剖析这段文字中,“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是判断句,“然
136、而松柏后凋于岁寒”与“鸡鸣不已于风雨”两句结构相同,都是介词结构后置,“未尝也”是固定句式,这些都可作断句的依据。答案弃礼义/捐廉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参考译文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廉耻被抛弃,(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不是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
137、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A.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B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C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D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答案C解析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者”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以重于齐”,用“于”表被动,是一个完整的被动句,“重于齐”后应断开,排除D项。故选C项。参考译文晏
138、婴,字仲,谥平,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他在朝堂上时,国君问到他,他就直言回答;没问到他,他就正直地做事。国君的命令有道理,他就遵从政令行事;国君的指示没道理,他就权衡利弊斟酌办事。因此,他能接连侍奉三代君主,名扬于各诸侯国。微案突破五修辞断句法文言文是一种十分讲究形式美的书面语言,古人写文章时,总是从声律、音节、句式等各方面考虑,对文章的语言加以修饰,以使语言尽善尽美。因此文言文中的修辞方式格外丰富,这成为文言语言的鲜明特色,如押韵、对偶、排比等等。
139、这些修辞方式的存在,也为我们给文言文断句提供了方便。口诀:“顶真”断句,关注名词。“排偶”断句,依据气势。“反复”断句,寻找标志。“互文”断句,贯通语意。(2018天津高考,有删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问题。白洲五亭记唐白居易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选自白居易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B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
140、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C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D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剖析解答本题可以从对偶修辞入手。“春”“秋”都是季节,“汀风春”与“溪月秋”结构相同,形成对偶,所以“春”“秋”后均应断开;“花繁鸟啼之旦”与“莲开水香之夕”句式一致,是对偶形式,各自中间不可断开;“宾友集”与“歌吹作”是对偶形式,各自中间不可断开;“舟棹徐动”“觞咏半酣”句子结构完整,其后均应断开。答案A参考译文五亭依次排列,各种景象交替进入,无
141、论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看,胜景无所遁形。每到汀州微风轻吹的春天,溪月皎洁的秋天,花繁鸟鸣的早晨,莲花开放水香四溢的傍晚,宾友汇聚于此,歌声音乐响起来,船只缓缓行驶,客人们喝酒咏诗意兴盎然,飘飘然恍如神仙一般。游览的人相互对视,都说:不知这里是世外,还是人间?又不知道蓬莱瀛洲昆仑阆苑,还能够怎样?5用斜线(/)为下面文言文断句。叶廷珪云:余 幼 嗜 书 自 肄 业 郡 庠 牵 丝 入 仕 四 十 余 年 未 尝 释 卷 食 以 饴 口 怠 以 为 枕 士 大 夫 家 有 异 书 无 不 借 借 无 不 读 读 无 不 终 篇 而 后 止 长 恨 无 资 不 能 尽 传 写 间 作 数 十 大 册 择
142、 其 可 用 者 手 抄 之 名 曰 海录。(取材于初潭集)答案叶廷珪云:余幼嗜书/自肄业郡庠/牵丝入仕/四十余年未尝释卷/食以饴口/怠以为枕/士大夫家有异书/无不借/借无不读/读无不终篇而后止/长恨无资/不能尽传写/间作数十大册/择其可用者手抄之/名曰海录。解析先将此段通读几遍,了解大意。然后根据结构对称的句式(如“食以饴口”与“怠以为枕”)和顶真修辞(如“无不借”与“借无不读”,“借无不读”与“读无不终篇而后止”)断开几处,余下的再仔细分析推断。参考译文叶廷珪说:我从小酷爱读书,从在郡学修业,一直到成家步入仕途做官。四十多年不曾放下书卷,吃饭的时候读书觉得嘴里香甜,疲倦的时候用它当枕头。士
143、大夫家有与众不同的书,没有不借来的,借来没有不读的,读没有不读完全篇才终止的。常常遗憾(自己)没有钱财,不能全部抄写完。在那么多书里,挑出几十大册,选择其中有用的亲手抄下来,取名为海录。特色透练6文言断句1(2020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人比之张释之。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执政,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
144、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B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C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D答曰/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何者/黎庶不达其意/将谓郊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愚意尝谓非宜”意思是:我认为不合时宜。“何者”是针对“愚意尝谓非宜”的发问,故二者之间要断开,排除C、D两项;“黎庶不达其意”,
145、“黎庶”是主语,“不达”是谓语,“其意”是宾语,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故选B项。参考译文王彪之又上疏据理力争,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西汉廷尉张释之。当时要在南郊祭天,简文帝任抚军,执掌国政,向王彪之询问是否应该大赦。他回答说:“自从中兴以来,郊祀往往有大赦,我认为不合时宜。为什么呢?老百姓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每逢郊祀必定大赦,到这个时候凶恶愚蠢之辈又要产生侥幸的心理了。”于是就听从了他的意见。永和末年,多发传染病。按旧例,朝臣家中有人得流行病,如果三人以上感染,即使本人未病,百日之内也不准入宫。2(2020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呜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
146、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子孙戒之,尚无坠厥初。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为农/亦命也若夫/挠节以求贵/市道以营利/吾家之所深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句中两个“命也”都是对前句的判断,应分别在“命也”与“亦命也”前后断开,排除C、D两项。“挠节以求贵”与“市道以营利”是对称句式,二者中间应断开,
147、排除B项。故选A项。参考译文唉,做官到公卿大臣,是命运使然;退居山野成为农夫,这也是命运使然。如果屈节来求得显贵,出卖自己奉行的道德准则来谋取利益,这是我们家的人所深深感到耻辱的啊。子孙们一定要以之为戒,请不要丧失(家族)最初的良好家风。3(2020新高考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杨涟劾魏忠贤,(左)光斗与其谋,又与(高)攀龙共发崔呈秀赃私,忠贤暨其党咸怒。及忠贤逐(赵)南星攀龙(魏)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忠贤诇知,先二日假会推事与涟俱削籍。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
148、/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B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C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D及忠贤逐南星/攀龙/大中/次将及涟/光斗/光斗愤甚/草奏劾忠贤及魏广微三十二斩罪/拟十一月二日/上之先遣妻子南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忠贤及魏广微”是并列结构,是动词“劾”的对象,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拟”是打算、准备的意思,“十一月二日”是“上之”的
149、时间,中间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项。参考译文杨涟弹劾魏忠贤,左光斗和他一起谋划,又和高攀龙一起揭发崔呈秀贪赃营私,魏忠贤和他的党羽都非常愤怒。等魏忠贤驱逐了赵南星、高攀龙、魏大中以后,接着将驱逐杨涟、左光斗。左光斗很气愤,草拟奏疏,弹劾魏忠贤和魏广微有三十二条当斩罪,准备十一月二日上奏,预先让妻子儿女回到南方(老家)。魏忠贤侦知了这件事,提前两天假借“会推选官不公”事件将他和杨涟二人一起革职。4(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
150、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
151、/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选文,把握大意。其次,细读画波浪线的句子,理解其内容和句式特点,据此断句。“闻于郡中”中的“于郡中”是状语后置,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项;“吴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召置门下”为省略句,“置”后省略“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C项。参考译文贾生名叫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闻名。吴廷尉担任河南太守时,听说贾谊才能优异,就把他召到自己的门下,非常喜爱(他)。汉文帝刚刚即位时,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政绩是天下第一,以前还和李斯是
152、同乡,并曾向李斯学习且侍奉过他,就征召他担任廷尉。吴廷尉于是就(向文帝推荐贾谊,)说贾谊年纪虽轻,却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当时贾谊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当诏令交下来讨论时,各位老先生都说不出什么,贾谊却都能一一对答,人人都觉得他说出了他们想说的话。博士们于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贾谊。汉文帝非常喜欢他,越级提拔,(贾谊)一年之内就做到了太中大夫。5(2019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
153、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
154、先,通读选文,了解选文内容。其次,根据句式特点和虚词提示断句。A.迷惑性在于“君用起”与“君疑之”看似呼应对称,但是“弃卫鲁”意思不通,故排除。C.“君用起”结构完整,且“则”前多断开,故排除。D.“名”作“有”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且“则”前多断开,故排除。得出答案为B。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大败齐军。有鲁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战胜国的名声,诸侯各国就会图谋鲁国。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国君任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免去了他的官职。这时,吴起听说魏文侯贤明,想去侍奉他。魏文侯就任用吴起为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
155、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与士兵一起分担劳苦。6(2020浙江高考)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某 自 初 读 书 即 知 读 执 事 之 文 既 思 而 思 之 广 求 远 访 以 日 揽 其 变 呜 呼 如 公 者 真 极 天 下 之 文 者 欤答案某自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广求远访/以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文者欤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读书”的“书”是宾语,“读书”又是介词“自”的宾语,意为“自从我开始读书”,在其后断开;“执事之文”作“读”的宾语,在其后断开;“之”作“思”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广求远访”是并列对称的四字
156、短语,在其后断开;“其变”作“揽”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呜呼”是感叹词,单独成句;“者”字是句中停顿,可断可不断。参考译文自从我开始读书,就知道要读您的文章,思考之后再思考,广泛求访用来每天掌握其变化。唉,像您这样的人,真是已经到达天下写文章的人的顶点了!7(2020江苏高考)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4处)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以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曰:“人所见不同,且宋公前辈。”遂已。故_事_修_书_唯_官_高_者_一_人书_职_名_时_景_文_守_郑_州_在_文_忠_下。文忠曰:“宋公用力久且
157、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至公,无欲上人如此。(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答案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故事”是“按照旧例”的意思,状语提前,一般在其后断开;“修书”中,“书”是“修”的宾语,在其后断开;“职名”作“书”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守郑州”是指做郑州知州,“景文守郑州”句意完整,在其后断开。最终断句为: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守郑州/在文忠下。参考译文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修撰写了纪、表、志,宋祁撰写了列传。当时皇上认为宋祁所写太过文饰(文学性太强),而且同一本史书却出自两个人之手,于是让欧
158、阳修详细审看,好改成同样的风格。欧阳修说:“每个人的见解都不同,何况宋公是前辈。”于是(改书这件事)就停止了。按照旧例,修书时,只有官位最高的一个人写上职位名称。当时宋祁是郑州知州,职位在欧阳修之下。欧阳修说:“宋公在修撰史书上出力很久,功夫很深,怎么能掩盖(他的功劳)呢?”于是就在他们所撰写的文章上各自署名。古代的君子,存心极其公道,无欲无求的上人就像这样啊!微案三文化常识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类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从2015年全国卷开始出现的新题型,一直延续至今。这类实词,在文言文阅读中经常出现,含义比较固定,涉及面较广。具体来看,高考考查的古代文化常识主要有以下几类:称谓姓名、官职科举、地理常
159、识、宗法常识、礼俗常识、服饰器物、历法刑罚、古代音乐等。古代文化知识的备考别无他法,唯有积累。对史传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和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代文化知识精准高效记忆,是破解古代文化常识题的关键。准记古代文化常识“六方法”识记方法典例分析名词理解法对于有些本身显示常识内涵的名词,要准确理解其字面意思,勤于积累。如:“六部”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工部”。其中“吏”指“官吏”,“礼”指“典礼”,“兵”指“军队”,“户”指“户籍”,“工”指“工程”,各个字的字面意思,恰好显示了“吏部”管理官吏的考核、任免,“礼部”掌管典礼、学校,“兵部”负责军事,“户部”管理户口、土地、赋税,“
160、刑部”管理司法刑狱,“工部”管理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各类活动。理解了字面意思,对“六部”准确识记易如反掌。中心串记法有些文化常识,名称不一,但中心意思一致,合并记忆即可。如:“太学”和“国子监”名称不一,但都指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两者专记其一即可。情景联想法有些文化常识关联到某种“情景”,联想“情景”,把握就牢。如:“麾下”是敬辞,是古代对将帅的尊称;“麾”指旌旗,联想将帅在旌旗下指挥作战的情景,就能记牢“麾下”的含义。事理分析法有些文化常识蕴含事理,只要明白相应事理就不会错记。如:“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庙中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庙”一般不祭生者,故理解了庙号与
161、“死后奉祀”有关,就不会将“庙号”错记为皇帝生前之号。典故识记法凡与典故有关联的文化常识,记其典自明。如:“寒食”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停火吃冷食,“端午”是为纪念屈原投江而吃粽子。语境理解法对有些没有“抓手”的文化常识,则可借助典籍中的语境识记,一般是理解与之相关的句子。如:“牺牲”指古代祭祀用的牲畜;曹刿论战中有“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的句子,显示了“牺牲”的意义,借此即可准确记忆“牺牲”的含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州举(谯)玄,诣公车,对策高第,拜议郎。帝数为微行。立赵飞燕为皇后,后专宠怀忌,皇子多横夭。玄上书谏曰:“臣闻王者承天,继宗统极,保业延祚,莫急胤嗣。今陛下圣嗣未立
162、,天下属望,而不惟社稷之计,专念微行之事,爱幸用于所惑。窃闻后宫皇子产而不育。臣闻之怛然,痛心伤剥,窃怀忧国,不忘须臾。夫警卫不修,则患生非常。此为贼乱发于左右也。愿陛下念天下之至重,爱金玉之身,均九女之施,天下幸甚。”时数有灾异,玄辄陈其变。既不省纳,故久稽郎官。后迁太常丞,以弟服去职。平帝元始元年,日食,又诏公卿举敦朴直言。大鸿胪左咸举玄诣公车对策,复拜议郎。四年,选明达政事、能班化风俗者八人。时并举玄,持节,与太仆王恽等分行天下,观览风俗,所至专行诛赏。(节选自后汉书谯玄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公车”是汉代官署名,因汉代常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
163、指举人进京应试。B“社稷”原指为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神和谷神,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后代指国家。C“元年”特指古代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现指政体改变或政府组织上发生大变革的第一年。D“持节”本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为凭证,后泛指在外担任重要职位。答案C解析“元年”古代既指帝王即位后的第一年,还指帝王改换年号后的第一年。参考译文州里推荐了谯玄,谯玄到官署去,策问应对成绩优异,被授予议郎一职。皇帝多次微服外出。立赵飞燕为皇后,皇后独占宠爱心怀妒忌,很多皇子横遭夭折。谯玄上书劝谏说:“我听说天子秉承上天,继承祖宗的根基登上皇位,保有大业,延续帝祚,没有比有关继承人的事情更使人着急的。现在陛下的继
164、承人没有确立,天下的人都在注目,然而陛下不以国家为计,一心想着微服外出的事情,恩爱宠幸用在使人惑乱的人身上。我私下听说后宫皇子生下而不能养育。我得知以后很忧伤,心中十分悲痛,私下片刻不忘忧念国家。如果警戒保卫不整治,那么祸患就会意外发生。这就是贼寇祸乱在身边发生的情况。希望陛下想着天下极端重要之事,爱惜自己像金玉般的身体,均分宠爱于后宫,(这样的话)天下的人都非常欣慰。”当时国家多次发生异常灾害,谯玄总是陈述灾异的变化。但他的意见却不被成帝理解接纳,所以谯玄长久地滞留在郎官的位置上。后来调任太常丞,因为为弟弟服丧辞掉官职。平帝元始元年,出现日食现象,平帝又下令要公卿大夫们推荐敦厚淳朴、敢于直言
165、的人。大鸿胪左咸推荐谯玄到官署去应对策问,谯玄再次被授予议郎的官职。元始四年,朝廷要选拔八个通晓政治事务又能推行教化风俗习惯的人。当时大家一致推举谯玄,谯玄手持天子符节,与太仆王恽等人分别巡视各地,考察各地民风习俗,每到达一个地方都自行行使惩罚奖励的职权。特色透练7文化常识(判断对错。错误的,说出错误原因。)类型一:人的称谓(含名、字、号)、年龄1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错因:答案2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错因:答案解析说法正好相反,称自己往往称名,以示谦虚,称别人往往称字,以示尊敬。3“朕”就是“我”
166、的意思,早先没有特殊的含义,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可以自称“朕”。从秦始皇开始,成为皇帝专用的自称。()错因:答案4古人对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说法,“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而豆蔻是指女子十三四岁,束发是指男子十六岁。()错因:答案解析束发是指男子十五岁。5“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错因:答案6“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错因:答案类型二:古代官职(含官职的任免升降)、部门1掾,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
167、属员的通称。根据分管事务的不同,有不同的掾史,如户曹掾史、水曹掾史、比曹掾史、仓曹掾史等。()错因:答案2比部,三国魏始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错因:答案解析隋初改“中书省”为“内史省”。唐代恢复“中书省”。3国子监,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错因:答案4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错因:答案5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错因:答案6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错因:答案7“大学士”又称内
168、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明清时期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错因:答案8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错因:答案9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设立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一二人,多则三四人。()错因:答案解析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10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错因:答案11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错因:答案类型三:天
169、文历法1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错因:答案2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错因:答案解析“晦”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3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错因:答案4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上午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错因:答案解析“辰时”指上午7点到9点,即上午8点前后。类型四:古代地理1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
170、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错因:答案2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错因:答案3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在唐代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错因:答案4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内海的称为“江”。()错因:答案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或“黄河与汉水的合称”,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称为“河”。类型五:科举制度1明朝建立后,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
171、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错因:答案2诸生:明、清两代称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为诸生。()错因:答案3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错因:答案解析“乡试”三年举行一次。4“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错因:答案5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错因:答案解析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6殿试,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
172、场。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错因:答案类型六:风俗礼仪1封建社会,不同阶层的人死亡有不同的称谓,称皇帝死为“崩”,诸侯或大官死为“薨”。()错因:答案2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后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错因:答案3“昆弟”指兄弟。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错因:答案解析“义结金兰”也指姐妹结拜。“琴瑟和鸣”特指夫妻感情融洽。4请老,告老,指官吏因身体等原因主动请求退休,也称“乞骸骨”,官员正常退休称“致仕”“致政”“休致”等。()错因:答案类型七:年号、庙号、谥号等1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
173、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错因:答案2世祖章皇帝:“世祖”是皇帝的庙号,“章”是谥号。()错因:答案3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嘉靖”“永和”等。()错因:答案4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人们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错因:答案微案四概括分析概括分析是高考文言文阅读方面的常考题型,往往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进行考查,全国卷的相关题目关键词语往往是“概括与分析”,命题者对概括部分轻易不会设误,却经常在分析上下功夫,在人物、地点、时间、词语等角度设误,来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综合理解。为此,我们只有
174、知晓命题者设误的角度,准确把握命题点,才能快速且有效地解答此类题目。对比人物命题设误张冠李戴在选项中将原文某人物做的事、说的话“移花接木”到另一个人物身上,导致对象错位。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比对方法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典题演示题目选项(2020全国卷)王安中外放任职,仕途屡遭坎坷。金人前来归顺,他自请燕山府任职,与辽降将郭药师共事;靖康初,因此前的行事备受指责,仕途随之沉
175、浮不定。原文信息金人来归燕,谋帅臣,安中请行。王黼赞于上,授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东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比对分析王安中只是自请前行,并非“自请燕山府任职”。王安中“知燕山府”是王黼向皇上称赞他之后而被授任的。即学即练1仔细比对,写出你的比对结果。题目选项作者认为,徐谦尊在群盗大起之际,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一方百姓,最终被害,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原文信息乙酉丙戌间,群盗大起。君(指传主徐谦尊)以身保障一方,每闻盗则挺身出,纠里中壮士为守御。贼大恨,卒杀公。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比对分析答案张冠李戴。认为徐谦尊“是值得敬佩的游侠士”的是“或”,即有的人,而非作者。比对时间、地点典题演示题目选项(2
176、019全国卷)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原文信息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续表比对分析“于是任命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原文为:“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
177、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显然,文帝是在夸赞完贾谊“今不及也”之后,“居顷之”,才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的。即学即练2仔细比对,写出你的比对结果。题目选项李丰年轻时善于品评人物,影响很大,而父亲让他闭门谢客,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原文信息初,明帝在东宫,丰在文学中。及即尊位,得吴降人,问:“江东闻中国名士为谁?”降人云:“闻有李安国者。”是时丰为黄门郎,明帝问左右安国所在,左右以丰对。帝曰:“丰名乃被于吴越邪?”比对分析答案“其名声只是在魏国得到传播”错,根据原文中投降的吴人答明帝的话可知,李丰在江东地区也很出名。比对关键词语典题演示题目选项(2020全国卷)彪之讲
178、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续表原文信息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比对分析“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表述有误,由原文“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可知,选项忽略了“旧制”一词,是官员按旧例不得入宫,而不是官员找借口不愿到任办公。即学即练3仔细比对,写出你的比对结果。题目选项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原文信息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指传主卢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
179、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比对分析答案“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是“巡抚王梦尹以侯弘文扰乱驿站上报朝廷”的意思,而非侯弘文“在驿站受到围攻”;原文是卢象昇“上疏救”,而不是选项中的直接“赶去救援”,命题者有意丢掉关键词语“上疏”二字,导致其与原文信息不一致。比对因果关系典题演示题目选项(2020新高考全国卷)左光斗饱受迫害,死后得以平反。他家中受到株连,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直到魏忠贤被诛,他才受到追赠,谥为忠毅。原文信息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比对分析根据原文“系其群从十四人。长兄光霁坐累死,母以哭子死”可知,左光
180、斗的母亲是因为儿子的死而哭泣,以至伤心而死,因此选项中“母亲、兄长以及同宗群从十余人被迫害致死”错误。即学即练4仔细比对,写出你的比对结果。题目选项来护儿直言劝谏,后被奸人杀害。他谏请炀帝停驾洛阳,不再远游江都,引发炀帝大怒,以致宇文化及杀害他时,炀帝也没有设法保护。原文信息十二年,驾幸江都,护儿谏曰:“陛下兴军旅,百姓易咨怨。车驾游幸,深恐非宜。伏愿驻驾洛阳,与时休息。陛下今幸江都,是臣衣锦之地,臣荷恩深重,不敢专为身谋。”帝闻之,厉色而起,数日不得见。后怒解,方被引入,谓曰:“公意乃尔,朕复何望!”护儿因不敢言。及宇文化及构逆,深忌之。是日旦将朝,见执。护儿曰:“陛下今何在?”左右曰:“今
181、被执矣。”护儿叹曰:“吾备位大臣,荷国重任,不能肃清凶逆,遂令王室至此,抱恨泉壤,知复何言!”乃遇害。比对分析答案强加因果关系。此时的隋炀帝已经“被执”(意为被拘捕了),没办法保护来护儿了,并非因为生气而不保护。比对有无杜撰典题演示题目选项(2020天津高考)陆氏家族复兴,缘于坚守家风;叶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各安其分。原文信息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然士为四民之首,尤当砥砺表率,效古人体天地、育万物之志。续表比对分析文章只是列举了农工商士四种人的不同谋生办法,叶家实际上是士族,因此不是“以先祖中的士农工商为榜样”。即学
182、即练5仔细比对,写出你的比对结果。题目选项梁熙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原文信息(梁熙)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比对分析答案选项中“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是添加的内容,属无中生有。特色透练8概括分析判断下面的选项是否符合原文意思,如不符合,请指出错误原因。1原文片段:大统初,(李弼)进位骠骑大
183、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从平窦泰,斩获居多。周文帝以所乘骓马及泰所著牟甲赐弼。又从平弘农。与齐神武战于沙苑,弼军为敌所乘。弼将其麾下九十骑横截之,贼分为二,因大破之。以功进爵赵郡公。四年,从周文帝东讨洛阳,弼为前驱。东魏将莫多娄贷文率众至榖城,弼倍道而前进,遣军士鼓噪,曳柴扬尘。贷文以为大军至,遂走。弼追斩贷文,传首大军。翌日,又从周文帝与齐神武战河桥,身被七创,遂为所获,阳陨绝于地,睨其傍有马,因跃上得免。历位司空、太保、柱国大将军。废帝元年,赐姓徒何氏。六官建,拜太傅、大司徒。及晋公护(即宇文护)执政,朝之大事,皆与于谨及弼等参议。周孝闵帝践阼,除太师,进封赵国公,邑万户,前后赏赐巨万。(节选
184、自北史李弼传)试题选项:李弼战功显赫。先是随从平窦泰,斩杀俘获占多数。后又随从平弘农,在沙苑战齐神武帝,击败并斩杀他,将其首级在军中示众。比对结果:参考答案根据文章“弼追斩贷文,传首大军”可知,被斩杀以及首级在军中被示众的不是“齐神武帝”,是“莫多娄贷文”。参考译文大统初年,(李弼)进位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随从(周文帝)平定窦泰,他斩杀俘获的士兵占多数。周文帝宇文泰将自己所骑的骓马,以及窦泰所穿戴的头盔衣甲,赏赐给李弼。(李弼)又随从(周文帝)平定弘农。和齐神武帝高欢战于沙苑,李弼率领的军队被敌军掩袭。李弼带领他部下的九十名骑兵拦腰截断敌人,将敌兵分为两部分,因此大败敌军。(李弼)因功进
185、爵位为赵郡公。大统四年,(李弼)随从周文帝向东讨伐洛阳,李弼为先锋。东魏将领莫多娄贷文率军到榖城,李弼兼程迎上前去,叫军士击鼓呼喊,用树枝拖在地上奔跑扬起尘土。莫多娄贷文以为大军到了,便逃跑了。李弼率军追击并斩杀莫多娄贷文,将他的首级在大军中示众。第二天,(李弼)又随从周文帝与齐神武帝战于河桥,身受七处创伤,于是被俘获,他佯装坠地死去,斜视身旁有一匹马,乘机跃上马背逃走才幸免于难。(李弼)历官司空、太保、柱国大将军。废帝元年,赐姓徒何氏。六官设置时,授太傅、大司徒。等到晋公宇文护执政时,朝廷的大事,都和于谨以及李弼等人商议。周孝闵帝即位,任命(李弼)为太师,进封赵国公,食邑万户,前后赏赐很多。
186、2原文片段:三年,突厥入寇。朔方军管沙吒忠义为贼所败。诏(张)仁愿摄御史大夫,代忠义统众。仁愿至军而贼众已退,乃蹑其后,夜掩大破之。先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因牧马料兵而后渡河。时突厥默啜尽众西击突骑施娑葛,仁愿请乘虚夺取漠南之地,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以为两汉已来,皆北守黄河,今于寇境筑城,恐劳人费功,终为贼虏所有,建议以为不便。仁愿固请不已,中宗竟从之。(节选自旧唐书张仁愿传)试题选项:张仁愿作战勇敢,御敌有方。突厥入侵,张仁愿临危受命,大败敌军。并奏请乘机夺取漠南,修筑城堡,后因唐休璟的反对而作罢。比对结
187、果:参考答案“后因唐休璟的反对而作罢”错,虽有唐休璟反对,但在张仁愿的坚持下“中宗竟从之”,意思是中宗最终答应了他。参考译文神龙三年,突厥入侵。朔方军总管沙吒忠义被敌军打败。皇帝命令张仁愿代理御史大夫,接替沙吒忠义统率部队。张仁愿来到军中而敌兵已退,于是在后面紧追敌兵,夜晚偷袭大破敌兵。先前,朔方军在北方与突厥以黄河为界,黄河北岸有座拂云神祠,突厥将要入侵时,必定先到祠前祭奠以求神的保佑,并趁机在此牧马整兵然后渡过黄河。这时突厥默啜率领全部兵马向西攻击突骑施(西突厥部落)娑葛,张仁愿请求乘虚夺取漠南地区,于黄河北岸修筑三座受降城,(三城)首尾相呼应,以断绝突厥的南侵之路。太子少师唐休璟认为两汉
188、以来,都是北守黄河,如今在敌寇境内筑城,恐怕既劳民又费力,最终城池还会被敌人占有,认为这个主张对国家不利。张仁愿执意请求不止,中宗最终答应了他。3原文片段:时契丹挠边,承矩(即何承矩)上疏曰:“若于顺安砦西开易河蒲口,导水东注于海,资其陂泽,筑堤贮水为屯田,可以遏敌骑之奔轶。其无水田处,亦望选兵戍之,简其精锐,去其冗缪。”太宗嘉纳之。属霖雨为灾,典者多议其非便。承矩引援汉、唐屯田故事,以折众论。乃以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俾董其役。由是自顺安以东濒海,广袤数百里,悉为稻田,民赖其利。淳化四年,擢知雄州。契丹精骑数千夜袭城下,伐鼓纵火,以逼楼堞。承矩整兵出拒,迟明,列阵酣战,久之,斩馘甚众,契
189、丹遁去。秩满,召还,拜引进使。(节选自宋史列传三十四)试题选项:何承矩善于谋划。为了增加水田,提高农业收成,他建议掘开河道,为恢复边塞农业作出贡献;他率军打退契丹数千骑兵。比对结果:参考答案掘开河道不是为了“增加水田,提高农业收成”,而是为了遏制契丹骑兵。参考译文当时契丹扰乱边境,何承矩上奏疏说:“如果在顺安砦的西面凿开易河蒲口,引水向东注入大海,凭借沼泽,筑堤贮水作为屯田,可以遏制敌人的骑兵快速行动。那些没有水田的地方,也希望挑选士兵戍守,选拔精锐,去除闲散与不称职人员。”太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正赶上连绵大雨成灾,主管的人大多认为他的主张不便利。何承矩援引汉、唐屯田的旧例,来说服众人。于
190、是任命何承矩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让他主持这件事。自此从顺安到东面濒临大海(的地方),广阔数百里,全部成为稻田,百姓依赖其得益。淳化四年,何承矩被提升为雄州知州。契丹精锐骑兵几千人深夜袭击城下,击鼓放火,渐渐迫近城墙。何承矩整顿军队,出来抵御,黎明,布阵酣战良久,斩杀很多敌军,契丹军逃走。任职期满,何承矩被召回,授为引进使。4原文片段:乾道改元,中(即黄中)年适七十,即告老。居六年,上御讲筵,顾侍臣曰:“黄中老儒,今居何许?年几许?筋力或未衰耶?”召引对内殿,问劳甚渥。除龙图阁学士,致仕。凡邑里后生上谒,必训以孝弟忠信。朱熹裁书以见,有曰:“今日之来,将再拜堂下,惟公坐而受之,俾进于门弟子之列
191、,则某之志也。”其为人敬慕如此。其后,上手书遣使访朝政阙失。属疲,手草遗表,深以人主之职不可假之左右为戒。淳熙七年八月庚寅卒,年八十有五。(节选自宋史黄中传)试题选项:黄中受人尊敬,心系国家。他退休后,朱熹写信给他,谦恭地表示要做他的弟子;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生病后,写遗表劝诫皇帝。比对结果:参考答案“他上书皇帝,指出朝政的过失”错,应是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政的过失。参考译文乾道改年号时,黄中年龄刚好七十岁,就因年老辞官。过了六年,皇上驾临讲筵,回头对侍臣说:“黄中这位老儒,现在居住在哪里?年纪多大了?精力或许还没衰退吧?”征召入朝在内殿接见,慰问非常优厚。授任龙图阁学士,退休。
192、凡是乡里晚辈后生前来拜见,一定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和忠义诚信教育他们。朱熹写信求见,有这样的话:“今天我前来,将在堂下拜两次,希望您坐着接受,使我进入到您门下学生的行列,那就是我的愿望了。”他就是这样被人敬慕。这以后,皇上写信派遣使臣向他咨询朝政的过失。恰逢他身体衰弱,(就)亲手起草遗表,把君主的职权不可以让左右的人代管作为最重要的告诫。淳熙七年八月庚寅日去世,享年八十五岁。5原文片段:刘安世,字器之,魏人。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调洺州司法参军,司户以贪闻,转运使吴守礼将按之,问于安世,安世云:“无之。”守礼为止。然安世心常不自安,曰:“司户实贪而吾不以诚对
193、,吾其违司马公教乎!”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光薨,宣仁太后问可为台谏于吕公著,公著以安世对。擢右正言。时执政颇与亲戚官,安世言:“祖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受内外华要之职。自王安石秉政,务快私意,累圣之制,扫地不存。今庙堂之上,犹习故态。”因历疏文彦博以下七人,皆耆德魁旧,不少假借。(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试题选项: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进谏。针对王安石任人唯亲的做法,他认为当时任用官员的情况与从前大不相同,影响甚坏;甚至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比对结果:参考答案“参奏文彦博一班旧臣借机贪污纳贿”无中生有,应是参奏他们“颇与亲戚官”。参考译文刘安世,字器之,是魏地(今河北大名)人。他
194、跟随司马光学习,向司马光询问尽心做人的要诀,司马光教导他做人要诚实,并且让他首先从不乱发议论做起。调到洺州担任司法参军一职,司户因贪污出名,转运使吴守礼将查办他,向刘安世咨询,刘安世说:“没有这回事。”吴守礼因而停止此事。但刘安世内心常常不踏实,说:“司户确实贪污而我不以诚言应对,我大概违背了司马公的教诲吧!”司马光当宰相时,推荐他担任秘书省正字。司马光逝世后,宣仁太后向吕公著询问适合担任台谏的人选,吕公著拿刘安世来回答。刘安世就被提拔为右正言。当时的宰相常常授予亲戚官职,刘安世说:“太祖太宗以来,大臣子弟不敢接受朝廷内外显要的职务。自从王安石主持政事以来,(他)致力于使自己的心意畅快,历代贤
195、君的法令制度被破坏无余。现在朝廷之上,仍然沿袭原来的风气。”于是他一一分条陈述文彦博以下七人(授予亲戚官职的情况),这些人都是品德声望很高、长期担任要职的朝廷大臣,刘安世也不稍微宽容他们一下。6(2018江苏高考)原文片段:古之人往往于旧治之所三致意焉。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余宰沭阳二年,乙丑,量移白下(即南京)。有张、沈两吏来,年俱八旬。说当时决某狱,入帘荐某卷,余全不省记。憬然重提,如理儿时旧书,如失物重得。(节选自袁枚重到沭阳图记)试题选项:八十多岁的张、沈两吏是袁枚的老同事,还能依稀记得些许往事,多数事已忘记了。比对结果:参考答案“多数事已忘记了”
196、说错了对象,原文指出“余全不省记”,可见是袁枚本人把多数事都忘记了,“余”即“我”。参考译文古代的人往往对过去任职所在地多次问候。大概是贤能的人把老百姓看得如同家人,担任官职而不能忘记任职所在地的百姓,那个地方的百姓,也不能忘记他。我在沭阳担任县令两年,乙丑年,我被贬谪到南京。有张姓、沈姓两个官吏过来,年纪都已八十多岁。他们说起当年我处理某个案件,担任科举阅卷官时推荐某个考卷,我完全不记得了。重提旧事一下子醒悟过来,如同整理儿时的旧书,如同失去的东西重新得到。7(2017山东高考)原文片段: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即谢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十四,丁
197、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谢贞族兄)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试题选项: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比对结果:参考答案“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错误,从文段中“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和“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可推断出“未曾间断”有误。参考译文(谢贞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中风眩晕,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东西。谢贞当时七岁,祖母不吃,他也不吃,亲属同
198、族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离散走失,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高祖接受禅让即位,谢暠返还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将近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微案五文言翻译文言翻译要做到“信”,即准确地表达原文意思;力争“达”,即文通字顺,句意畅达;而“雅”,则是更高一级的要求,即做到用语得体,简明优雅。所以翻译时要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意译。翻译时,注意运用“6字诀”。微案突破一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包括: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
199、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一般保留不译。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可以保留不译,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考题(2019全国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答案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渐削减其封地。分析可保留的词语:贾生、诸侯。采分点:数,屡次;稍,逐渐;削,削减。1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保留法)荀伯玉,
200、字弄璋,广陵人也。祖永,南谯太守。父阐之,给事中。伯玉仕宋为晋安王子勋镇军行参军。齐高帝镇淮阴,伯玉为高帝冠军刑狱参军。(1)高帝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高帝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界上,高帝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占。伯玉言不成行,而帝卒复本任,由是见亲待。后随高帝还都,除奉朝请。高帝使主家事。(2)武帝罢广兴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高帝善之。(选自南史列传第三十七,有删改)注广兴:地名。(1)高帝为宋明帝所疑,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高帝遣数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保留词语高帝、宋明帝、黄门郎、伯玉、魏界关键词语征、安置
201、、标、榜关键句式“为宋明帝所疑”(“为所”表被动),“被征为黄门郎”(“被”表被动)译文(2)武帝罢广兴还,立别宅,遣人于大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高帝善之。保留词语武帝、广兴、伯玉、高帝关键词语罢、与、驰、善关键句式“伯玉不与(之)”(省略句),“驰以(之)闻”(省略句)译文答案(1)高帝被宋明帝怀疑,被征召做黄门郎,高帝深感忧虑,伯玉劝高帝派遣几十名骑兵进入魏界,设置界标表示占据该地。(2)武帝离开广兴返回京城,大肆修建别苑,派人在大宅子里挖掘几株树,伯玉不赞成,并迅速把(这件事)上报高帝,高帝认为伯玉做得很好。参考译文荀伯玉,字弄璋,是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祖父荀永,是南谯太守。父
202、亲荀阐之,官任给事中。荀伯玉在宋朝做官,担任晋安王刘子勋的镇军行参军。齐高帝(当时)镇守淮阴,荀伯玉担任齐高帝的冠军刑狱参军。(1)高帝被宋明帝怀疑,被征召做黄门郎,高帝深感忧虑,伯玉劝高帝派遣几十名骑兵进入魏界,设置界标表示占据该地。魏国果然派遣几百名骑兵在魏齐边界游荡,高帝把这种情状上报,但还是害怕不能留驻淮阴,让荀伯玉占卜。荀伯玉断卦说不会动身前去,而明帝最终有诏恢复高帝本任官职,荀伯玉由此更被高帝当作亲信看待。后来伯玉跟随高帝回到京都,被授予奉朝请(朝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厚待遇)。高帝让他主管家里的事情。(2)武帝(高帝之子)离开广兴返回京城,大肆修建别苑,派人在大宅子里挖掘几株树,伯玉
203、不赞成,并迅速把(这件事)上报高帝,高帝认为伯玉做得很好。微案突破二换所谓“换”,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替换文言词语。1将古代汉语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词。如古人讲“书”,现在讲“信”;古人讲“目”,现在讲“眼睛”;古人讲“首”,现在讲“头”;古人讲“食”,现在讲“吃”;等等。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换成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画线部分应译成:传授道理(即“传道”)、教授学业(即“受业”)、解释疑惑(即“解惑”)。3将古今异义词换成相应的现代词语。如“沛公居山东时”(鸿门宴),译为“沛公居住在崤山以东时”,“山东”是古今异义词,翻译时应换成“崤山以东”
204、。4通假字要换成本字,译成本字的意思。例如“距关,毋内诸侯”(鸿门宴),译为“把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其中“距”译成了本字“拒”的意思“把守”,“内”同“纳”,接纳,译为“使进来”。5将词类活用的词换成活用后的词。例如“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译为“在江边捕鱼砍柴”,“渔樵”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打鱼砍柴”。6被动句,看清关键词,翻译成“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译为“现在我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为”是被动标志词。考题(2019全国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
205、其礼。”答案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分析句中的“苟”“法”“故”“循”“礼”是单音节词,应换成双音节词“如果”“效法”“陈规”“遵守”“旧制”。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光宗即位,差(陆九渊)知荆门军。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1)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其状,以厚风俗。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有诉人杀其子者,九渊曰:“不至是。”及追究,其子果无恙。有诉窃取而不知其人,九渊出二人姓名,(2)使
206、捕至,讯之伏辜,尽得所窃物还诉者,且宥其罪使自新。因语吏以某所某人为暴。翌日有诉遇夺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吏大惊,郡人以为神。申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群盗屏息。(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1)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其状,以厚风俗。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替换词语其、涉、毁、厚、训、置关键句式“始置之法”(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译文(2)使捕至,讯之伏辜,尽得所窃物还诉者,且宥其罪使自新。替换词语捕、讯、伏辜、宥、自新关键句式“使捕至”“讯之伏辜”“且宥其罪使自新”(均为省略句)译文答案(1)其间有涉及人伦关系的,陆九渊就让他们自己撤销诉状,以使社会道德风尚淳厚。只有对那些不可教导
207、的人,才按照法律处置他们。(2)(陆九渊)派人把他们逮捕回来,一审讯他们就服罪了,并取得了他们偷盗来的物品归还给起诉的人,还宽宥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改过自新。参考译文光宗即位后,陆九渊就被派去管理荆门军。老百姓有告状的,无论早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上诉者亲自持状子追索被告,为他们立下期限,大家都能如约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劝解了许多人。(1)其间有涉及人伦关系的,陆九渊就让他们自己撤销诉状,以使社会道德风尚淳厚。只有对那些不可教导的人,才按照法律处置他们。对自己境内官吏的贪污或廉洁,民俗风尚的好坏,陆九渊一向了如指掌。有人控告某人杀了自己的儿子,陆九渊说:“不至于如此。”等到
208、追查清楚,那人的儿子果然无恙。有人控告遭窃但不知何人所为,陆九渊列出两个人的名字,(2)派人把他们逮捕回来,一审讯他们就服罪了,并取得了他们偷盗来的物品归还给起诉的人,还宽宥了他们的罪过,让他们改过自新。陆九渊对一属吏说,某人在某地施暴。第二天,有人控诉说遭遇抢劫,劫者即为陆九渊所说之人,于是加以追查处置。那个属吏十分惊异,郡人也把陆九渊视为神人。陆九渊还申令严格遵守保伍之法,盗贼有时生事,抓住他们不漏掉一人,群盗因而消失。微案突破三调所谓“调”,就是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谓倒装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
209、山)应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2宾语前置句。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应译为“大王来时带了什么(礼物)”。3定语后置句。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应译为“村中有个好事的少年”。4状语后置句。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应译为“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颜色更深”。考题(2019全国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答案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秦人数以千计。分析特殊句式:“令行于民”,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令于民行”。“秦民
210、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秦民”。关键词语:期年,一年;第一个“之”,动词,到、往。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调序法)周浚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骧将军王濬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1)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可不战而擒。”(2)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
211、但令江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龙骧克万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下所以恨恨也。”浑执不听。(选自晋书周浚传,有删改)(1)张悌率精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莫不震慑。关键词语率、悉、殄灭、莫、震慑调整句式“殄灭于此”(状语后置句)译文(2)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从。”关键词语善、使、白、暗、事机、慎、咎
212、调整句式“暗于事机”(状语后置句);“必不我从”(宾语前置句)译文答案(1)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没有人不震撼慑服。(2)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参考译文周浚跟随王浑攻打吴国,攻破江西的戍军,与孙皓的中军激战,斩了伪丞相张悌等数千人的首级,俘获斩杀之敌数以万计,进军驻扎在横江。当时听说龙骧将军王濬已经攻克上游城镇,别驾何恽劝周浚说:“(1)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野没有人不震撼慑服。现在王龙骧已经攻克武昌,
213、军威很强盛,沿江顺流而下,所向无敌攻无不克,吴军已显现出土崩瓦解之势。我私下以为应该迅速渡江,直奔建邺,(若是)大军突然而至,夺了吴军的胆量和气势,可以不用交战就擒获敌人。”(2)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周浚坚持派人禀告王浑,王浑果然说:“我接受的诏命只是让我在长江以北与吴军抗衡,不让我轻率进军。您的辖区虽然武力强大,难道能独自平定江东!现在违背了皇命,即便取胜也不值得称赞;如果不能取胜,罪责更重。再说诏令龙骧将军要接受我的指挥,只应该备齐你们的舟楫,同时渡江罢了。”何恽说:“龙骧将军击败
214、了万里之外的敌寇,凭借已成的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取,这就是说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现在渡江必定大获全胜,还有什么顾虑呢?如果犹疑不决而迟迟不渡江,不能叫作明智;如果明知能取胜却不去行动,不能叫作忠诚,这真的将会成为我州上下遗憾不已的事情。”王浑固执己见不肯听从。微案突破四删所谓“删”,就是略去不译。文言文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等。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译意,而删去之后又不影响译文的准确、流畅性,便可删略不译。文言实词中有些重文和互文,有时也可
215、略去不译,有的则可以合并译出。例如:“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其中“而”连接两个动作,在时间方面前后相承,不必勉强译为“而且”。又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其中的“因利乘便”互文,可以合译为“(秦人)趁着十分有利的形势”。再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其中“之”为助词,用来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也”为助词,表提顿,不译。“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并序),其中“作息”为偏义复词,偏重“作”,“息”不译。考题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夫学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故曰希骥之马,亦骥之乘,希颜(颜渊)之徒,亦颜之伦也。又曰锲而舍之,朽木不知;锲而不舍,金石可亏。斯非其效乎!(节选自
216、晋书虞溥传)答案学习的人不担心才智赶不上(别人),而担心不能立志,所以说羡慕骏马的马,也就能成为骏马这一类的马;仰慕颜渊的人,也就能成为颜渊这一类的人。分析“夫”是发语词,“也”为语气词。这两类词在翻译时可以删略不译。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删略法)墨者有钜子腹,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1)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2)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节选自
217、吕氏春秋)注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就的人称为“钜子”。腹:人名,战国时墨家学派领袖。(1)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删减词语也(第一个)、夫关键词语所以、禁译文(2)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删减词语之、也关键词语私、忍、行、公译文答案(1)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方法。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方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2)儿子,是每个人偏爱的。忍痛(杀掉)偏爱的人来施行大义,领袖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参考译文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居住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他)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先生
218、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腹回答道:“墨家的法令说:处死杀人的人,对伤人的人处以刑罚。(1)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方法。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方法,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大王您虽为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我却不可以不按照墨家的法令行事。”腹没有听从惠王的建议,还是杀了自己的儿子。(2)儿子,是每个人偏爱的。忍痛(杀掉)偏爱的人来施行大义,领袖腹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微案突破五补所谓“补”,就是补充上省略了的成分。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使用增补法:1省略了的主语、谓语、宾语要补上。例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是“(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辞)”的省略,因此应译为“(你)估计我回到军营中,
219、你再进去(谢罪)”。2省略了的介词“于”等要补上。例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是“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的省略,因此应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3判断句要补上判断词。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为判断句,应译为“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考题(2018全国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明日入对,徽宗问何以处之,(范纯礼)对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答案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分析句中的“辜”是“辜负”的意思,后面省略了宾语“陛下”(徽宗)。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应该补出来,有的学生该
220、补不补,翻译出来的语句意思不通,语意不明。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增补法)(1)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2)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选自弘明集,有删改)注蹀躞(di xi):小步走路。(1)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增补词语(牛)伏食如故、(曲调)不合其耳也关键词语为、伏、合译文(2)转为蚊虻之声,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增补词语(公明仪)转为蚊虻之声,(及)孤犊之鸣,(牛)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关键词语鸣、即、奋耳、蹀躞译文答案(1)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琴曲,(牛)依然像原先
221、一样埋头吃草。不是牛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2)(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声音。(牛)就摆动尾巴竖起耳朵,小步走着听。微案突破六变“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这往往是上述几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翻译。如: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丝竹”“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音乐”“法律”“富家子弟”。对委婉说
222、法的翻译,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考题(2019浙江高考)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闽藩。答案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分析句中的“无毛发之用”使用了比喻的说法,意思是“没有丝毫的用处”,在翻译时不能直译,只能改变表面意思,用意译的方式翻译。6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
223、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许之。(1)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2)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节选自袁宏道徐文长传)(1)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变通词语长揖译文(2)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变通词语介胄之士、膝语、蛇行译文答案(1)徐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2)那时胡梅林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
224、,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参考译文徐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性格豪爽,无拘无束。总督胡梅林知晓他的才能,聘请他做幕僚。徐文长与胡梅林约定:“如果要我做幕僚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礼节,不规定时间,让我自由出入。”胡梅林都答应了他。(1)徐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胡梅林非常高兴。(2)那时胡梅林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徐文长作为部下一秀才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特色透练9文言翻译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
225、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鲁般者,肃州敦煌人,莫详年代,巧侔造化。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妊,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鸢,击楔十余下,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遂杀之。般又为木鸢乘之,遂获父尸。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具千数谢之。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1)于凉州造浮图,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译文:(2)般为断一手,其日吴中大雨。译文:答案(1)他在凉州建造佛塔时,造了一只木鸢,每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他就乘着木鸢飞回家。(2)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仙人
226、)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解析(1)翻译时,地名(凉州)、事物名(木鸢)不用翻译;“浮图”可译为现代名称;“以”为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2)人名、地名可不译;句中省略的内容应补译出来;“大雨”,名词作动词,下大雨。参考译文鲁般,肃州敦煌人,生卒年月不详,他心思精巧,善于创造。他在凉州建造佛塔时,造了一只木鸢,每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他就乘着木鸢飞回家。不久,他的妻子怀孕,父母再三追问,他的妻子才说出了这一切。后来,他的父亲伺机得到了木鸢,敲击机关十多下,乘上它就飞到了吴会。吴人以为鲁般的父亲是妖怪,就杀了他。鲁般又造了一只木鸢,乘上它(飞到吴会),找到了父亲的尸体。鲁般怨恨
227、吴人杀了他的父亲,回来后在肃州城南造了一个木仙人,让他的手指向东南吴地方向,吴地大旱了三年。占卜术士说:“(吴地大旱)是鲁般干的。”吴人带着许许多多的物品来向鲁般谢罪。鲁般为他们砍断(木仙人)一只手,那天吴中就下了大雨。大唐初年,当地人还向这个木仙人祈祷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举茂材异等,知昆山县。赵元昊且叛,为嫚书来,规得谴绝以激使其众。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以为:“入寇巢穴之守必虚,宜卷甲而趋之。”宰相吕
228、夷简善其策而不果行。夏人寇边,四路以禀复失事机,刘平等覆师,主帅皆坐谴。元昊既臣,而与契丹有隙,来请绝其使。方平曰:“得新附之小羌,失久和之强敌,非计也。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如此,于西、北为两得矣。”时韪其谋。(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改)(1)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译文:(2)宜赐元昊诏,使之审处,但嫌隙朝除,则封册暮下。译文:答案(1)(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2)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小心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解析关键点:(1)“顺适”,顺
229、从、满足;“有以”,有的;“顷”,表时间短暂;“以其间”,在这期间;“选将厉士”,挑选将领,操练士兵。(2)“审处”,小心谨慎处置;“但”,只要;要注意“朝除”“暮下”的照应关系。参考译文张方平,字安道,是南京人。从小聪明过人。中茂材特等,任昆山知县。赵元昊将要反叛,写来文辞轻慢的书信,打算让朝廷谴责他并与他断绝关系来激怒他的部属。方平向朝廷请求说:“(应)顺从他的意思,让(他)没有发动反叛的借口,赢得短暂的时间,在这期间挑选将领,操练士兵,加固城墙,修整器械,这是必胜的方法。”当时国事强盛,都认为他的意见是姑息纵容,(最终还是)决定用兵。方平奏上平戎十策,(他)认为:“入侵的敌寇其后方巢穴防
230、守一定空虚,应该挥兵直扑那里。”宰相吕夷简赏识他的计策但最终没有实行。夏人入侵边境,四路军队因向上回复失去了时机,刘平等军队覆没,各路主帅都获罪受责。元昊臣服后,与契丹有嫌隙,来朝请求断绝与契丹的使者往来。方平说:“(如果这样做,这是)得到了新近依附的西夏,却失去了长久和平往来的强大对手,不是合适的办法。应该赐诏给元昊,让他小心谨慎处理,只要嫌隙早晨消除,那么封册就在傍晚下达。这样,对于西、北就能两得。”当时(人们)肯定了他的计谋。三、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大历十四年,(崔宁)改兼朔方节度,朱泚乱,帝出居奉天,宁后数日至,帝喜甚。宁谓所亲曰:“上聪明,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
231、此尔。”因潸然涕下。初,命陆贽草制,贽索宁与泚书,将坐其事。杞复云:“书已亡。”宁死,籍没其家,中外冤之,帝乃归其资云。(节选自新唐书)(1)上聪明,从善如转规,但为卢杞所惑至此尔。译文:(2)宁死,籍没其家,中外冤之,帝乃归其资云。译文:答案(1)皇上聪慧英明,接受好意见如同转动规器一样顺畅,只是被卢杞迷惑才到了这个地步啊。(2)崔宁死后,登记抄没了他的家产,朝廷内外都认为他冤枉,皇帝就归还了他的家产。解析(1)关键实词有“聪明”,关键虚词有“但”,文言句式有被动句“为卢杞所惑”。(2)关键实词有“籍没”“中外”“冤”。参考译文大历十四年,崔宁改兼任朔方节度,朱泚反叛,皇帝出逃并居住在奉天,
232、崔宁几天后就来了,皇帝很高兴。崔宁对亲近的人说:“皇上聪慧英明,接受好意见如同转动规器一样顺畅,只是被卢杞迷惑才到了这个地步啊。”因此流下了眼泪。一开始,命陆贽起草宣布崔宁罪状的诏令,陆贽向卢杞索要崔宁给朱泚的信,准备给这件事定罪。卢杞回复说:“信已经丢失了。”崔宁死后,登记抄没了他的家产,朝廷内外都认为他冤枉,皇帝就归还了他的家产。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马邑豪聂壹因大行王恢言:“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致之,伏兵袭击,必破之道也。”上召问公卿,王恢曰:“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上从恢议。元朔元年秋,匈奴二万骑入汉。车骑将军卫青
233、将三万骑出雁门。临淄人主父偃上书。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其辞曰:“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高皇帝定天下,闻匈奴聚于代谷之外而欲击之。御史成进谏。高帝不听,果有平城之围。”严安上书曰:“昔秦王意广心逸,欲威海外,使蒙恬将兵以北攻胡。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及秦皇帝崩,天下大畔,灭世绝祀,穷兵之祸也。”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为票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秋,匈奴浑邪王降。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浑邪之降也,汉发车二万乘以迎之。县官无钱,从民贳马。
234、民或匿马,马不具。上怒,欲斩长安令,右内史汲黯曰:“匈奴畔其主而降汉,汉徐以县次传之。何至令天下骚动,罢敝中国而以事夷狄之人乎!”上默然。元封元年冬十月,下诏曰:“朕将巡边垂,置十二部将军,亲帅师焉。”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遣使者郭吉告单于曰:“今单于能战,天子自将待边;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汉!”语卒,而单于大怒,立斩主客见者,而留郭吉,迁之北海上。然匈奴亦詟,终不敢出,上乃还。(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武帝伐匈奴)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
235、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B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C.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D是时/单于怒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欲召诛之/浑邪王恐/谋降/汉先遣使向边境要遮汉人/令报天子/是时大行李息将城河/上得浑邪王使/即驰传以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结合语境可知,单于“怒”的内容即宾语应该是“浑邪王居西方为汉所杀虏数万人”,
236、而不是“浑邪王居西方”,所以在“浑邪王居西方”后不能断开,排除B、D两项。“将城河上”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应该是“将于河上城”,“河上”是固定词语,黄河岸边,句子主语为“大行李息”,成分齐全,独立成句;下一句“得浑邪王使”的主语也是“大行李息”,不是“上”,所以“上”应归于前一句,排除C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行,即大行令,主管王朝对边陲部族的接待、交往等,文中王恢、李息先后担任此职。B和亲,常指汉族封建王朝与少数民族首领间的政治联姻,文中指汉武帝与匈奴间的联姻。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文中指汉太祖高皇帝刘邦。D夷狄,古
237、代分别称中国东方、北方少数民族为“夷”和“狄”,文中泛指四方少数民族。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C.“高皇帝,大多是古代中国开国皇帝的庙号,也简称高帝”错误,按汉书高帝纪中张晏注:“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谥号“高皇帝”,简称“高帝”,选文中的“高皇帝”“高帝”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谥号,“太祖”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庙号。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马邑县豪强聂壹建议,和亲后匈奴已亲信边民,汉朝如果以利诱引匈奴并伏兵袭击,定可战胜,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B严安在给汉武帝的上书中
238、指出,秦始皇好大喜功、贪求声名,派蒙恬北击匈奴,却因在位时的穷兵黩武而招致天下叛乱,最终国亡祀绝。C因长安县令未能租借到足够马匹以迎接浑邪王,汉武帝想处斩他,汲黯建议,由沿途各县提供驿车传送即可,没必要让全天下都不安宁。D汉武帝亲巡边疆,派郭吉告知匈奴单于,或一决高下,或俯首称臣,单于大怒,斩杀了负责引见郭吉的官员,将郭吉扣留并流放至北海。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A.“王恢则认为无需畏惧匈奴,应派兵攻打”错误,对于聂壹的建议,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的回答是“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意思是“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他
239、们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也就是说王恢认为应该攻打匈奴的原因是匈奴缺少对汉朝的敬畏之心,而不是汉朝无需畏惧匈奴。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行十余年,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译文:(2)勒兵十八万骑,旌旗径千余里,以见武节,威匈奴。译文:答案(1)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2)(武帝)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关键点:(1)“行”,经过;“自经于道树”,状语后置句,在路旁树上上吊;“相望”,一个连着一个、接连不断。(2)“
240、勒”,统率;“径”,直达;“以”,目的连词,来;“见”的意思是“显示”“显扬”“显现”“展示”等。参考译文汉武帝元光二年,雁门郡马邑县的豪杰聂壹通过大行王恢向武帝建议说:“匈奴刚与汉朝和亲,亲近信任边民,可以用财宝引诱他们前来,同时汉朝埋伏军队发动袭击,这是一条必胜无疑的良策。”汉武帝召集并询问公卿大臣的意见,王恢说:“匈奴不断地入侵抢掠,原因不是别的,就在于他们对汉朝没有了畏惧之感。我私下认为攻击匈奴对汉朝有利。”武帝听从了王恢的建议。汉武帝元朔元年秋季,匈奴两万名骑兵入侵汉朝。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名骑兵从雁门郡出击匈奴。临淄人主父偃上书武帝。主父偃的上书中讲了九件事,其中八件事讲律令方面的
241、问题,一件是谏阻攻打匈奴。上书中说:“司马法说:纵然国家强大,好战必然灭亡;纵然天下太平,忘记备战必然危险。高皇帝平定了天下,听说匈奴聚集在代谷的外面,便想前去攻打。御史成进劝谏。高帝不听劝谏,果然发生了被匈奴围困在平城的事变。”严安上书说:“从前秦始皇志得意满,便想入非非,要威震海外,派蒙恬率兵北上攻打匈奴。经过了十多年,苦不堪言,民不聊生,上吊于路旁树上的死者,一个连着一个。等到秦始皇驾崩,天下人纷纷反叛,秦朝最终国家灭亡,祭祀断绝,这就是穷兵黩武造成的祸害。”汉武帝元狩二年三月,霍去病任骠骑将军,率领万名骑兵从陇西郡出发攻打匈奴。秋季,匈奴浑邪王投降汉朝。当时,单于恼怒浑邪王驻守西部却被
242、汉军杀死、俘虏了几万人,打算把他召去处死。浑邪王十分恐惧,谋划投降汉朝,先派人在边境阻拦汉人,让他们把情况向武帝报告。这时大行李息正要在黄河岸边修筑城池,见到浑邪王的使者,立即派传车赶往京城报告朝廷。浑邪王率部投降汉朝时,汉朝征发车辆两万乘来迎接。长安县官没有钱,向百姓借马。百姓有许多人把马隐藏起来,马不够用。武帝恼怒,打算杀了长安县令,右内史汲黯说:“这些匈奴人背叛了他们的主子而投降汉朝,汉朝慢慢由沿途各县依次提供驿车传送他们就行了。何至于弄得天下动荡不安,使国家疲敝来服侍这些外族人呢!”武帝默然不语。汉武帝元封元年冬季,十月,汉武帝颁布诏书说:“我将要巡视边陲,设置十二部将军,并亲自统率指挥。”(武帝)统率十八万骑兵,旌旗首尾相接达一千多里,来显示武功,威震匈奴。武帝派使者郭吉前往告诉单于说:“现今单于要是敢与汉军决战,我汉朝天子将亲自在边境等候;要是不敢决战,那就赶快面朝南臣属于汉朝!”话音刚落,单于大为震怒,立即将引见的官员斩首,扣留了郭吉,把他囚禁在北海。但匈奴也对汉朝心存恐惧,始终不敢出战,武帝只好回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