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绝密启用前昌吉市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年级历史试题分值:100分 时间:7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1读史举要中说“他们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大部分则由庶人上升而成。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活动。此外,还有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士是分封制下的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 B士是各阶层的分化集结而派生出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C士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士的形成标志着早期血缘政治制度的瓦解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2、载“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殷周之际文化“兴废”主要表现在A家族文化取代部族文化 B理性文化取代巫觋文化C专制文化取代分权文化 D人本文化取代鬼神文化3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D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4梁启超在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中说:“中国历史上
3、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下列关于这三回革命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汉朝的革命打破了夏商周以来官僚政治的局面 B.周朝的革命体现了族权和政权的结合C.辛亥革命使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D.辛亥革命开启了进步的闸门,使反动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5“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宗法制的主要目的是A.解决权利的继承问题 B.强化中央政府权力C.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D.确保宗族内部稳定 6国语周语上提到:“夫先王之制,
4、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这反映出西周A统治范围扩大 B中央集权加强 C封建邦国众多 D政治发展不平衡7有学者指出,(西周)几乎所有主要封国都有其不同于周文化的土著的立国基础,在分封制度实行以前其他的封国基本上没有被融入中原文化系统之内。因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通过分封地区上层统治阶层的周朝化而进行的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原文化运动。这一论述意在强调分封制( )A、扩大了西周王朝的统治疆域范围 B、有助于周文化在各地的传播C、使地方丧失了政治文化的独立性 D、不利于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8史载:“夏氏革命,叉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
5、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国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9反映我国原始社会最终被奴隶制的国家夏朝所取代的史料是( )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谬之” 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10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
6、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史约三百年。下列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由“公天下”至“家天下”转型11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临时约法,将已经开始实施运作的总统制改为责任内阁制。这一改动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孙中山的权力 B获得更多列强支持C保障宪法更好实施 D维护革命胜利果实1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这一结论是基于辛亥革命
7、A.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C.结束了国家被奴役的历史 D.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3黄仁宇说道:“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啄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国人A对“国门洞开”感到非常不安B“天朝上国”的思想依然浓厚C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的苛刻待遇D出现了“师夷长技”的新思潮14.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电影故事脍炙人口,影响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它们主要取材于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的调停
8、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材料中提及的这场运动是A.武昌起义 B.五四运动 C.北伐战争 D.湘赣边秋收起义16“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该歌词描述的是A北伐战争的革命洪流 B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C中华民族团结抗日的壮举 D人民群众支援解放战争的豪情17.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
9、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维新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18.下列关于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B.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C.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为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19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是 A天朝田亩制度B资政新篇 C新青年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0.民国二年,某地农村百姓家的春联是: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反映历史本质是A.辛亥革命脱离农民阶级,反封建不彻底B.清末注意改善民生,农民怀念清王朝C.孙中山反对帝制,农民都拥护D.信息
10、封闭,中华民国成立的消息未到达农村.21“周亚夫,汉文、景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 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 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22旧唐书薛登传载:“开皇中,李谔论之于文帝曰:魏之三祖,更好文词,忽人君之大道,好雕虫小艺。代俗以此相高,朝廷以兹擢士。故文笔日烦,其政日乱。帝
11、纳李谔之策。”材料表明隋初实行科举制的直接目的是A打击豪强以促进统一 B防止重臣专权以巩固皇权C改变文风以选拔实用人才 D弘扬儒家思想以笼络士心23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他曾说,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24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的战役有 淞沪会战 太原会战 徐州会战 武汉会战 百团大战A. B. C. D.25恩格斯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比
12、较近代以来,两次中日战争中国一胜一败的结局,抗日战争对中国进程最重要的“补偿”是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加速了中国民族革命的进程C.壮大了人民力量 D.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 续汉书百官志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离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僧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
13、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 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 因考试乃一种公开竞选,公平无偏滥。寒苦子弟,皆得有应考之可能。又考试内容,全国统一有助于全国各地文化之融结。此一千年来,中国社会上再无固定之特殊阶级出现,此制度预有大效。”钱穆国史新论请回答:(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四科取士”所指代的制度并归纳其选拔人才的标准。(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对比材料一,分析选官标准的变化并概括该选官制度的弊端。(3)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材料三中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27制度的变
14、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材料二 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我们雅典人自己决定我们的政策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礼上的演说材料三 “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
15、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大宪章已有七个世纪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表现。(2) 根据材料二,指出雅典政治制度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试用所学知识来说明这一观点。(3)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的标志是什么?简述英国民主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4) 综上所有材料,你如何看待中西政治制度的多样性?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本宪法所授予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众议院以各
16、州人民每二年所选举之议员组成之行政权属于美利坚合众国大总统。大总统之任期为四年,同任副总统之任期亦然,大总统与副总统,应依照下列手续选举之”材料二宪法规定立法权归于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两院制议会。总统任期7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材料三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过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材料四 第12条:“皇帝有权召集、召开联邦议会和帝
17、国议会,以及使议会延期或结束。”第15条:“由皇帝任命帝国宰相。第18条:(皇帝)“有创制法律之权。”请回答:(1) 上述四段材料分别出自欧美国家的什么政治文献?(2) 以上材料反映了资本主义国家代议制的哪两种基本类型?(3) 对君主和议会的关系,材料3和材料4的规定有什么不同?29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根据材料,提炼一个主题,并结合材料一中的史实加以说明(12分)(要求:主题鲜明,逻辑严密,史论结合。)昌吉市第九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高二年级历史试题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选项BBDADABCD
18、CDAB题号141516171819202122232425选项BBCDABACCADC26、(1)制度:察举制。(2分)标准:道德高尚、学识广博、明法知礼、机智果决。(2分,答出两点即可)(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2分)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答出一点得2分共4分)(3)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管理人才来源;可以消融社会阶级对立;有利于各地文化融合。(答出一点得2分共4分) 27(1)表现:明朝废除丞相;清朝设军机处。(4分)(2)特点:公民在法律上平等,实行直接民主制。(4分)说明:因为占雅典居民多数的奴隶、女性、外邦人不享有民主权
19、利。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4分)(3)标志:权利法案(2分)过程: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成为“虚君”,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议会改革。(4分)(4)中西不同政治制度都是当时社会条件、自然环境和生产力发展的产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是那一时期人们所创造的管理国家的文明成果,都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2分)28、(1)1787年宪法、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英国权利法案、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4分)(2)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4分)(3)不同点:英国国王是虚君(或虚位元首),王权受到议会限制;德意志帝国皇帝
20、权力巨大,议会受皇帝控制。(4分)29、(1)评分要求:主题鲜明(2分);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主题,表述清楚,逻辑严密。(8分)结论正确。(2分) 示例:主题: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3分) 说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2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被迫与11国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的中国工具,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由于列强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