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5 ,大小:55.50KB ,
资源ID:1180179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8017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3课 美苏争霸(2)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教学教案:第四单元第3课 美苏争霸(2) WORD版含答案.doc

1、第四单元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第3课 美苏争霸教学重点:美苏对峙中最为紧张、激烈的表现古巴导弹危机。教学难点:美苏对抗与缓和给世界和平带来的影响。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叙述了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后,双方争霸对峙的情况。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始终表现为紧张与缓和并存的情况,但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师:请同学阅读下面这段材料,看看都能获取哪些信息? 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安静下来。 赫鲁晓夫对美国记者语(1961年9月10日苏联真理报)苏联想同

2、美国平起平坐的意图。由此导入新课学习。一、美苏的对峙:1、争霸局面的形成:肯尼迪对苏的“和平战略”赫鲁晓夫的“平起平坐”战后斯大林时期,苏联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在对外战略上,基本目标之一是揭露美国的霸权政策,抵制美国的扩张行动。1953年斯大林逝世。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主张通过对话谈判逐步“软化苏联。1961年肯尼迪成为总统后采取对苏联的“和平战略”。赫鲁晓夫认为,苏美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为了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于是,赫鲁晓夫提出了一套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合作探究】美苏争霸的原因根本原因: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

3、态矛盾加剧重要原因:苏联实力的增强历史原因:沙俄的大国沙文主义传统直接原因:赫鲁晓夫对外扩张战略与美国霸权政策相冲突2、50年代中期60年代初争霸态势:缓和与紧张并存。(1)缓和:戴维营精神(1959年9月):美苏合作外交,表示在国际争端中不诉诸武力。戴维营会谈是苏联推行苏美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了苏美同是超级大国的事实。苏联此后大肆宣扬“戴维营精神”,鼓吹苏美两国领导人坐在一起,人类历史就进入了新的转折点。但会后仅七个月,就发生美国U-2飞机入侵苏联的事件。苏美关系趋于紧张,两国展开了新的争夺。(2)紧张:苏联击落美国U-2间谍飞机(1960年5月):“柏林墙”的修筑(196

4、1年):日益严重的本国居民逃往西德的问题。仅1961年6月就有近10万人西逃,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这严重地威胁着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最后政治局秘密做出决定,要建立一座柏林墙来阻止外逃的浪潮。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国政治局做出决定,边防兵对越墙逃跑者可以强行禁止,包括开枪。两天后第一个越墙者被打死。据统计,在那些年里大约5000人试图越跑,其中3200人被抓获,100多人在越墙时被打死,200多人受伤。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1959年1月1日,古巴人民在32岁的卡斯特罗领导下取得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巴蒂斯塔独裁政权并宣布成立了古巴共和国。1961年1月5日,美国竟然宣布同古巴

5、断绝外交关系。同时,从经济上开始对古巴进行制裁。1961年4月美国雇佣兵入侵古巴的“猪湾事件”,随后进攻被击退。在受到美国的强大压力时,卡斯特罗不得不向苏联寻求援助。苏联正是出于同美国争夺霸权的需要,想在拉丁美洲找一个立足点。古巴的求援,正中赫鲁晓夫下怀。1962年,苏联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提供伊尔-28喷气轰炸机,于7月开始实施。苏联把运往古巴的货物改由苏联船只运送,将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装到集装箱里运往古巴。直到9月2日,苏联才公开宣布,根据苏古两国达成的协议,苏联将向古巴供应武器和提供技术专家。此时,苏联的武器和专家的运输计划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声。1962年8月,美国发

6、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10月14日是星期天,两架美国U2飞机从南向北飞过了古巴西部上空。他们拍摄了大量照片。10月16日,约翰肯尼迪总统才得到上述情况的汇报后,非常恼怒。22日晚上7点,肯尼迪向美国和全世界发表广播讲话,通告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实,宣布武装封锁古巴,要求苏联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撤走已经部署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核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加勒比海上空,整个世界危在旦夕。10月23日,星期二。苏联政府发表声明,表示仍要按苏古协议继续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坚决拒绝”美国的拦截,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激烈的回击”。美国对古巴实施的海上“隔离”,于10月24日上午10时起正式开始。

7、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由90艘军舰组成的美国庞大舰队出动了。美舰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个弧形,封锁了古巴海域。在世界舆论的压力下,1962年10月26日,赫鲁晓夫建议:如果肯尼迪总统愿意公开宣布不入侵古巴,那么他准备在联合国的监督下把导弹撤出。同时威胁:赫鲁晓夫必须在24小时内回答,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最终,赫鲁晓夫接受了拆除导弹的要求。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古巴导弹危机,对美国而言: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来自苏联的核威胁,使其在争霸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这个结局说明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由于在危机中所显示出战略劣势,苏联更加注重发展军事工业,特别

8、是尖端军事工业,长期扩大积累,压缩消费,影响了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并积累了社会矛盾。二、从对峙走向缓和(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末):总体态势美守苏攻1、美国对外收缩战略:尼克松提出“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外交方针(1)原因: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1961年5月,发动了反对越南人民的“特种战争”。美国于1964年8月又制造了北部湾事件,把侵略战火扩大到北方。1965年3月美国在岘港登陆,从而把侵略战争升级为以美军为主的“局部战争”。越南人民奋起抵抗,使“局部战争”遭到破产。1969年起,美国开始推行“战争越南化”政策。结果,美伪集团在战场上遭到更加惨重的失败,被迫于1973年1月

9、27日在巴黎签订关于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简称巴黎协定)。在这场战争中,美军有5.6万人死亡,10多万人受伤,损失各种飞机5000多架,战争支出达1000亿美元。越南人民为抗击美国的侵略,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共有165万人伤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提高油价引发石油危机,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解体。(2)表现:从越战中脱身:越战期间,美国向越南投下了800万吨炸药,远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战场投弹量的总和,造成越南160多万人死亡和整个印度支那1000多万难民流离失所;美国自己也损失惨重,5.6万余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耗资4000多亿美元。美国在越

10、南的军事卷入规模大(1973年美国在越南作战人数约54万),时间拖延长(前后12年,是美国历史上最长的国外战争),造成了无法估量的心灵创伤。詹姆期富布赖特1972年在跛足巨人一书中说:“我们已经付出的代价是:5.5万多人死亡,30多万人残废,和远远超过1,500亿美元”,这是一场“徒劳无功,莫明其妙的十字军战争”。“一场为了无人相信的目标而进行的泥足深陷、劳而无功的十字军战争。”主动谋求同中国对话:1969年2月,尼克松就任总统后第12天,就指示基辛格“探索同中国人和解的可能性”。1970年1月,中美恢复在华沙的大使级会谈;次年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于1972年2月访华,是美国总统第一次访问一

11、个同美国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对中国的7天访问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访华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对苏联采取“缓和”外交:1972年连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曾对出访北京和莫斯科,他明确承认“各国政府体制存在这巨大差异,但世界人民却可以成为朋友”。这句话貌似平常,实际上代表了他一个重大决定:实现战略收缩,不再到处干涉,并愿意接受不同制度和平共处。从1972年至1974年,苏美首脑频频互访,签订了有关限制战略武器、促进两国经济技术合作等几十个文件,还签订了四国西柏林协定,召开35国参加的欧安会和合作会谈。70年代,东西

12、方关系进入了所谓的缓和时期。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2、苏联对外扩张战略:“缓和”与霸权扩张并存(1)原因:勃列日列夫上台后,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着力提高综合国力,使苏联在战略武器方面与美国达到大致平衡。(请参考必修第21课之“勃列日列夫改革”)(2)苏联的“缓和”战略:表现:与西方国家加强交往利用“缓和政策”发展东西方贸易、经济关系,争取从西方得到资金和先进技术,以便加紧在经济上和军事上赶超美国;同时利用“缓和”口号,麻痹西方,分化西欧、日本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同“南下战略”相配合,对西欧和美国实行战略迂回包围,最后实现其夺取世界霸权的战略目标。实质:赢得时间、积蓄实力

13、,以便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扩张。(3)苏联的霸权扩张:向中东、南亚次大陆和非洲投入大量财力和物力;在亚非拉取得20多个海空军基地的使用权;出兵占领阿富汗(1979年,霸权主义的顶峰)12.27日晚,苏联撕毁1978年12月与阿富汗签订的苏阿友好睦邻合作条约,出动近10万大军入侵阿富汗,侵占喀布尔,并发动了第4次政变,推翻阿明政权,处死阿明全家,扶植亲苏的旗帜派领导人、当时在国外当大使的卡尔迈勒上台,出任人民民主党党中央总书记兼政府总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强烈谴责苏联侵占阿富汗。1980年1月14日联合国第6届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苏联军队立即无条件地和全部地撤出阿富汗。苏军在阿富汗伤亡达3万多人

14、。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决定从阿富汗撤军。1988年4月14日日内瓦协议签字,规定苏自当年5月15日开始撤军,9个月内撤完。 1989年苏联军队全部撤出了阿富汗。3、美苏争夺中的缓和表现:(1)1963年8月,苏美英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苏联、美国和英国为巩固其核垄断地位而缔结的条约。全称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1963年8月5日由苏美英三国外长在莫斯科签署,同年10月10日生效,无限期有效。该条约向所有国家开放签署。至1990年底,共有123个国家批准或加入。条约签署后,美苏虽未再进行大气层核试验,但双方进行的地下核试验次数均超过缔约前在各种环境下进行核试验的总数。为此,

15、1963年7月31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指出美、苏、英三国企图通过条约巩固自己的核垄断地位,并建议全世界所有国家庄严宣布: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2)1968年1月,苏美英等国签署防止核扩散条约:1968年1月7日由英国、美国、苏联和其他59个国家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缔结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又称“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60年和1964年,法国和中国先后成功地爆炸了核装置,美苏极为担心将会有更多的国家拥有核武器。条约规定:核国家不得以任何方式转让核武器或核武器爆炸装置;非核国家保证不制造核武器,不接受其他国家核武装的转让;无核缔约国的一切和平核装置应遵守国际原子能机构

16、的规约和保障制度,国际原子能机构有权对其进行核查等。中国于1991年加入该条约。尽管该条约具有明显的缺陷,但它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推动裁军、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等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1972年5月,美苏签署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苏美相互关系准则等文件:1972年5月22日30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苏联,同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会谈发表了苏美联合公报和苏美相互关系原则,签署了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防止海上事件、科学技术合作、空间合作、卫生合作、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等问题共7项协定,并决定成立苏美贸易委员会。限制战略核武器是会谈的主要问题之一。尼克松的这一次

17、访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总统首次访问苏联。会谈的结果被认为是东西方关系缓和达到高潮的标志。(4)1973年参与召开“中欧裁军会议”:全称“关于在中欧共同减少部队和军备以及有关措施的谈判”。1973年10月起在维也纳举行,至1987年底,已进行460次会议,但未减裁一兵一卒。参加谈判的有北约7国,即美,加,英,联邦德国,荷,比和卢森堡,华约集团的苏,波,捷和民主德国4国,另有北约和华约的8国作为观察员国参加,一共19国。由于该谈判历15年无进展,及美苏关系缓和,1988年苏联及华约国家率先单方面宣布裁军,这一行动受到国际舆论的欢迎。1989年3月6日北约和华约23国在维也纳举行全欧裁军会议从

18、而取代了长达16年的中欧裁军谈判。(5)1975年参加欧安会:1975年7月30日至8月1日,欧安会首届首脑会议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举行,与会国家有33个欧洲国家及美国和加拿大。当时阿尔巴尼亚宣布不参加会议(1991年6月19日,阿尔巴尼亚被接纳为第35个成员国)。会议签署的最后文件(又称赫尔辛基最后文件)共分四个部分,也称四个“篮子”:欧洲安全问题;经济、科学、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合作;人员、思想和文化交流;续会问题。苏联最关心欧洲安全问题,希望能通过欧安会固定欧洲边界现状。最后文件在指导与会国关系的原则的宣言中提出了处理与会国互相关系的10项原则,其中特别提到“边界的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

19、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在讨论经济、科学技术和其它方面的合作问题上,苏联希望通过这方面的合作,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资金。西方国家既想对苏联、东欧进行经济渗透,又想以此作为施加压力的手段。1994年12月,欧安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欧安会首脑会议上,决定从1995年1月1日起,将该组织更名为“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 欧安组织现有成员国55个(2003年11月),总部设在的维也纳,每两年举行一次首脑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外长会议。4、美苏关系缓和中更加隐蔽的进攻方式及表现。(1)美国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策略,以“尊重人权”为口号扩大影响,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所

20、采取的一种“超越遏制战略”,以促使社会主义国家崩溃瓦解。它出现于二战后50-60年代的冷战时期,由美国国会议员杜勒斯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按照尼克松的解释,“和平演变”战略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寻找一种办法越过、潜入和绕过铁幕”,在两制度之间进行一场“和平竞赛”,“这种竞赛将会促进他们的制度发生和平演变”,以使“共产主义从内部解体”。和平演变大致有以下几条途径:第一个途径是进行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思想渗透。美国在西欧设立两个专门对东欧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政治和文化渗透的大型广播电台“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这两个电台公开承认,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从美国利益出发,通过向苏联、东欧国家

21、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传播国际以及苏联、东欧国家内发生的重大信息”,介绍西方社会的成就、生活及价值观念,促进苏联、东欧的“言论自由”和“人权原则受到尊重”,即“尊重人权和民主原则、尊重言论自由”“促进自由交流思想”。第二个途径是分化瓦解,诱压兼施,煽动民族情绪,支持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对派,并且运用经济手段来诱压社会主义国家接受西方条件,动辄以“经济制裁”相威胁。美国等西方国家随时密切注视着东欧、苏联等国的内部动向,西方对社会主义实行“和平演变”战略是东欧剧变的一个重要因素。(2)通过东西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教学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美苏争霸的前两个阶段的态势

22、,内容包括:美苏对峙(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从对峙走向缓和(60年代中后期至70年代)。与旧人教相比,新增的内容较多,如戴维营精神、美苏的“缓和”外交、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防止核扩散条约、中欧裁军会议和欧安会的召开等。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赫鲁晓夫时期,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美苏关系既有缓和的一面,又有紧张的一面。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后期美苏争霸勃列日涅夫时期,这一阶段的美国因侵越战争遭受严重挫折,军事实力被苏联赶上,不得不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对苏联咄咄逼人的攻势,采取战略防御。这是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1963年和1968年美苏先后签定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防止核扩散条约,1973年和1975年 ,召开了由西方国家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和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是战后苏美关系从对峙走上缓和的主要表现。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