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第一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这就是说( )A、哲学是对世界观的科学概括和总结B、哲学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C、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D、哲学以世界观为指导,世界观以哲学为基础2、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3、哲学是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何哲学都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B、哲学的产生与当时时代的经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C、哲学作
2、为社会变革的先导,可以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决定作用D、任何哲学都正确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4、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指( )A、具体的物质形态B、无法被人感知的客观存在C、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D、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5、“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反映了( )A、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物质的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6、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种元素均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
3、与意识谁决定谁已不再重要了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7、据经济参考报透露,目前全国范围已查实的虚报、瞒报的经济数据案件已达6万多起。之所以造假之风日盛,除了某些干部为捞取政治资本和经济利益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从哲学上看,虚报、瞒报行为( )A、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没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B、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C、否认了意识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D、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8、植被是蓄水防洪的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山川植被遭破坏,遇见暴雨,雨水便会不受阻拦倾泻而下,往往只要数小时就会变成浩浩荡荡的洪水袭来。这一自然知识说明了( ) 人类社会
4、与自然界有着密切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人无力抵御自然灾害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A、 B、 C、 D、9、下列关于意识表达正确的有( )A、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B、 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C、 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决定物质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0、意识的能动作用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 )A、 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B、 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C、 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D、 对物质起决定作用1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和渔工水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原因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
5、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 )A、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认识正确与否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2、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发展,是因为(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真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A、 B、 C、 D、13、“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肯定能够实现。”这种说法( )A、 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B、 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C、 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D、 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14、“旧时王谢堂前
6、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体现了( )A、 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B、 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15、俗话说:“花在树则生,离枝则死;鸟在林则乐,离群而悲。”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 )A、 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B、 局部的性质和意义的体现离不开整体C、 既要统观全局,又要照顾局部D、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不以的意志为转移16、一幅对联写道:“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幅对联给我们的启示是( )A、 一切从实际出发B、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C、 要重视量的积累D、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7、人民日报曾载文强
7、调,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有的放矢、适时适度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任务重要而紧迫。我们既要看到改革和建设的好形势,又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材料中“适时适度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哲学依据是(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 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D、 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18、“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句话主要体现了( )A、 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无条件的B、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C、 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D、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19、下列说法符合辨证否定原理的是( )A、 是就是,不是就不是B
8、、 看到洗澡水脏了,就把它连同盆中的小孩一起倒掉C、 改革是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D、 青年学生要成长为共产主义者,就必须和旧的东西实行彻底的决裂20、司马光小时候看到同伴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办事情必须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B、 必须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坚持两点论C、 办事情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创新思维D、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2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名言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生活的一切方
9、面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22、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这说明( )A、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B、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 个人对社会历史发展不起作用D、 要相信人民群众,因为他们的言行都是正确的23、雷锋有一句名言:“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这句话体现了( )A、 每个人活着就是为了他人B、 人活着就是为了自己C、 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D、 人只有社会价值而没有个人价值24、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和拥有人生幸福的根本途径是( )A、 在劳动中创造价值B、 在奉献中实现价值C、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D、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
10、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二、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有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25、某地对干部作风建设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是当干部要有“三盆水:一盆水洗头,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一盆水洗手,干净干事,勤政廉洁;一盆水洗脚,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强调当干部要“洗头”,是因为( )A、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主观必须符合客观B、 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C、 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D、 人的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前进26、“如果说人脑是生成意识的厂房和机器,那么,意识的反映对象客观存在就是生成意识的原材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意识
11、对事物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反作用B、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C、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D、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27、以下各项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B、 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D、 鹦鹉学人说话28、“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句古代名言蕴涵着( )A、 书本和实践都是认识的来源B、 读书和实践是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C、 既要努力学习书本知识,又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D、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构成,要把二者结合起来29、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时而合作,时而恶化,由此可见( )A、 任何
12、事物都是对立的统一,合作中有对立,恶化时有统一B、 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都处在普遍联系的统一体之中C、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有条件的、具体的、客观的D、 联系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30、一些专家认为,今天对古沙漠、古河地和戈壁,主要是保护而不是种草种树;而在沙漠和绿洲的过渡带上,则要具体分析,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乔则乔。这一切的核心在一个“退”字,关键又在“人退”,“退”出则林茂草丰。这种做法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A、 不同质的矛盾要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B、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C、 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 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31、人才资源
13、是第一资源。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实施这一战略的哲学依据是( )A、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B、 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C、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32、鲁迅先生说:“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方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辛酸,灾区的饥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人老太爷一样”这段话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理是( )A、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B、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C、 每个人的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取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D、 社会生活
14、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3、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上主张( )A、 强调集体利益,抹杀个人利益B、 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C、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是,个人利益应服从集体利益D、 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第二卷(非选择题共75分)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34、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定,都要符合现阶段的国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必须坚持察实情,讲真话,不虚报浮夸。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简
15、要分析上述材料。3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修改宪法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足国情,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个方面意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修改宪法的原因和修改宪法的正确性。四、辨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题11分,共22分。仅作判断不说明理由者不得分。36、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的立足点,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搞好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辨题:质变就是发展3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
16、要消除一切矛盾。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38题16分,39题19分。要求紧扣题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展开分析。38、材料一: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稳定降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材料二:“我国耕地、淡水和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都比较低。今后虽知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对资源的总量的需求会更多,环境保护的难度会更大,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走吃祖宗饭、断子孙路、浪费资源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哲学原理?根据材料二揭示的原理,说明
17、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39、材料一:青海省是长江、黄河的源头,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开发太阳能资源,既能解决生活用电问题,又能用来建棚发展畜牧业。为了保护植被,大力发展沼气池。“要想富,先修路”,省委和政府又决定把公路建设作为开发的重点。材料二:云南省占我国面积的4%,但生物物种却占我国的60%以上。省委和政府决定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除发展旅游业外,要大力发展多种种植业,近期要把植物药业作为发展的突破口。上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运用上述哲学原理,分析上述措施的合理性。高二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答案
18、第一卷(选择题共75分)一、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3456789101112CDBDCDADABBA131415161718192021222324DBBCCBCCAACC二、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本大题共有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错选,多选,少选均不得分。252627282930313233ABDBCACBCDACADACACBCD第二卷(非选择题共75分)三、简答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9分,共18分。34、(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想问题、
19、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虚报浮夸、“形象工程“等违背了唯物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必须坚决加以纠正。(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也是普遍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虚报浮夸、“形象工程“等违背了要尊重客观规律,按照规律办事的要求,违背客观规律会受规律的惩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了严重危害,必须坚决加以纠正。(3)矛盾是普遍的,但矛盾又有它的特殊性。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要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具
20、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各级政府办事情、作决定要符合现阶段的国情正是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5、(1)实践决定认识(物质决定意识)。党中央提出修改宪法的建议,是随着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发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而提出的;(2)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我国宪法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3)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也应同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相适应、相统一。(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因此,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
21、求,对宪法部分内容进行修改。(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宪法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之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有利于宪法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大法的作用。36、(1)这观点是片面的。(1分)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分),因此,发展体现了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1分) (3)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搞好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有一个质的飞跃(3分)。 (4)但并不是一切质变都是发展(1分)。质变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倒退的、向下的(1分)。而只有那
22、些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否则,则就不是发展(2分)。37、(1)世界上任何事物、事物的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2分)。那种期望发现或建设一个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这样的社会根本不存在(1分)。 (2)承认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1分)。我们要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3分)。社会矛盾也是普遍和客观的,不仅不能回避的,更是不能“消除”的(1分)。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并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乡差距拉大,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反对那种以
23、行“和谐社会”之名,“遇到矛盾绕着”走之实的错误做法(2分)。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的观念是错误的(1分)。38、(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3分)。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我们在工作中要懂得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3分)(2)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告诉我们,能否坚持用联系观点看问题、办事情,是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重要条件(2分)。 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
24、约的关系(1分)。经济建设依靠人的力量,而人口过多又会影响经济建设(1分);经济建设离不开资源,没有资源就没有发展,而资源浪费也不会有效益(1分);环境保护的好坏也会影响生产的数量和质量(1分)。 忽视联系的客观性就会受到惩罚。如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使经济建设受到了一定的损失(2分)。 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法律,采取相应措施,这对今后经济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2分)。39、(1)一切从实际出发(1分); 按客观规律办事(1分);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分);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1分); 着重抓主要矛盾(1分)。(2)两省的各项措施都坚持了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1分),按客观规律办事,注重实效,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3分)。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分)。两省的戳市都坚持了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2分)。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分)。两省的措施中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运用,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分)。 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着重抓主要矛盾(2分)。两省的做法都突出重点,找准突破口,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的全面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