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检测题高二历史(必修) 一、选择题1. 文化专制,是专制政权维系自身统治的一项重要手段。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力量加强对人民思想的统一和压制,来实现对人民自主意识的控制。以下各项不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的是( )A. “焚书坑儒”B. “书同文”C. “独尊儒术”D. “文字狱”【答案】B【解析】“书同文”是统一文字的意思,是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不属于文化专制手段,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焚书坑儒”、“独尊儒术”、“文字狱”均属于典型的文化专制手段,所以选项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书同文的创立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
2、国的文字很不统一,为了方便各地的文化交流而规定了统一的文字。2. 约翰霍布森认为,亚当斯密自由市场理论的形成间接地受到了中国某一传统思想的影响。这里的“中国某一传统思想”指的是A. 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B. 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C. 道家的无为而冶思想D. 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由市场理论主张限制政府在经济事务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即“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是受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故答案为C项。ABD项,儒家的经世致用思想、法家的中央集权思想、墨家的节俭苦行思想都不符合题意,排除。3. 在有关惩治腐败问题上,甲说:“
3、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对应的思想流派正确的是A. 甲墨、乙法、丙儒、丁道B. 甲儒、乙法、丙道、丁墨C. 甲道、乙法、丙儒、丁墨D. 甲墨、乙法、丙道、丁儒【答案】C【解析】“自然没有了”符合道家的顺其自然,“严惩严管”属于法家的严刑峻法,德和礼属于儒家的主张,“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属于墨家的尚贤,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4. 董仲舒提出:“凡灾异之本,尽生于国家之失
4、。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该主张客观上的积极作用在于:A. 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B. 为君主专制找到合法依据C. 促使君主“无为而治”D.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从材料“国家之失乃始萌芽,而天出灾害以谴告之”中可以看出,国家做错事儿,会有天谴,这有利于防止君主权力的滥用,故A项正确,B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思想,故C项排除;材料中无法体现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排除。点睛: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在于把握住材料重要信息,“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等,材料的核心信息,即“君主的统治要符合天意,否则遭到惩罚”。5. 淳熙二年,朱熹
5、与陆九渊兄弟“鹅湖之会”。“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据此可知,二者的分歧在于A. 治学方法之争B. 世界本原之争C. 理气关系之争D. 道统思想之争【答案】A【解析】【详解】由“晦(朱熹)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结合所学可知朱熹主张格物致知,由“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结合所学可知二陆主张发明本心,综合指两派对治学的方法有分歧,故A项正确;世界本源分歧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理气关系之争不符合材料分歧要旨,故C项错误;道统思想不是二者分歧关键,故D项错误。【点睛】“晦(朱熹)之意,欲令人
6、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 “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是关键信息。6. 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逐渐成为中国大多数家族推崇的经典家训之一。该家训反映出儒家学者所强调的A. 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B. “存天理,灭人欲”主张C. 道德与知识修养并重D.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宋代以后”“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说明品德忠厚和文化知识在家族传承中的作用,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学者道德和修养并重的思想,故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人的社会责任,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的信息,排除BD。7.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奔走列国,求天下安定
7、之道,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明清之际,顾炎武 实地考察许多州县,写成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抨击孤秦陋宋。材料意在说明A. 儒家思想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B. 儒家思想强化了君主专制C. 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D. 儒学的启蒙作用效果显著【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选取春秋战国和明清之际两个社会动荡、历史转型时期,以孔孟追求天下安定、治国道理,顾炎武、王夫之经世致用、抨击君主专制为典型,意在说明时代巨变下儒学家的担当精神,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儒家思想中的“传统道德”(纲常伦理),A项错误;先秦时期孔孟并不主张君主专制,明清之际顾炎武和王夫之批判君主专制,B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儒学的启蒙作用”
8、无关,D项错误。8. 以下为某学者对明末清初一思想家思想发展脉络的认识。据此推知,该思想家A. 否定儒家学说,动摇传统基础B. 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君臣平等C. 宣传经世致用,强调平民意识D. 反对迷信权威,追求思想自由【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众多的思想家中,黄宗羲的思想给近现代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超越了孔孟以来尊君重民”的旧范式,创立了“由民作主”的“民主君客”式新民本理论,具有朴素的民主启蒙性质。维新派和革命派都曾借用其思想作为工具,宣传民主.反对专制,故B项正确;黄宗羲依然是儒家思想家,故排除A项;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但他依然代表地主阶级,C项
9、强调平民意识有误.故排除;D项为李贽的思想,故排除。9. 西汉儒学家落下阂、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以桓谭、扬雄为代表的儒家学者参与了宇宙结构理论上的浑、盖之争;汉代天文学家张衡对儒家经典多有研究,而且他的天文学思想受到扬雄所著太玄的影响。由此可见汉代A. 儒学成为主流思想B. 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C. 科技体系已经形成D. 儒学是天文学发展主要原因【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涉及了三个信息,一个是儒学与太初历(历法)的关系,一个是儒学与宇宙结构(天文)的关系,一个是天文学思想与儒学的关系,由此可看出天文历法与儒学关系密切,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儒学在汉代的地位如何,故A项错误;汉代并没有
10、形成科技体系,且材料也不能证明已经形成科技体系,排除C项;儒学对天文学的发展有起到作用,但材料并不能证明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10. 对如图解读正确的是如图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A.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C.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约在公元15世纪时,中国科技成果剧减,而西方则剧增。故答案为B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公元前,西方重要科研成果多于中国,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是在15世纪左右,并非公元前后,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
11、可知,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并非走向衰落,而是科技成果增长较慢,排除D项。11. 中国古代文学主流表达形式经历了赋诗词曲小说的变化趋势。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科举考试内容的不断变化城市经济的繁荣通俗文学的蓬勃发展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学艺术的发展发展趋势12. 宋朱长文续书断列怀素书为妙品,评论说:“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下列与
12、其书法艺术风格相同的作品是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怀素是唐朝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C属于草书,故选C;A是篆书,B属于楷书,D是行书,不符合怀素草书风格,排除AB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怀素”,联系所学唐代书法成就分析解答。13. “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描述的中国传统艺术是A. 魔术B. 戏剧C. 绘画D. 杂技【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戏剧的场景虚拟化的特点,故B正确;魔
13、术与“三五步走遍天下,几更时万古千秋”无关,故A排除;绘画通过笔墨线条表现事物,与材料无关,故C排除;杂技通过身体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难动作,故D排除。14. 以下对下面画作的描述准确的是() A. 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工笔B. 逼真摹写客观自然景物C. 注重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D. 逼真摹写客观人物形象【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文人画,文人画注重的是作者的主观情致与绘画的神韵,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写意而非工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文人画追求是意境而非逼真摹写,选项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文人画注重写意,文人画追求是意境和注重
14、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15. 1860年以前,海国图志在中国一直被视为不急之务而遭受冷落。而海国图志的传人使日本如获至宝,“到了江户则身价百倍,成为急需的御用之书”,并形成了海国图志时代。对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A. 魏源已经对西方的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B. 海国图志维护了清政府“天朝上国”的观念C. 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广泛传播直接导致了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D. 统治集团的认知差异影响着中日两国对西方文明不同的应变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860年以前,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受到不同待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说明了统治集团的认知差异影响着中日
15、两国对西方文明不同的应变力,D选项符合题意;海国图志中魏源还未形成对西方政治制度的系统认识,A选项错误;海国图志已经突破了“天朝上国”的旧理念,B选项不符合史实;海国图志在日本的广泛传播,并没有直接导致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C选项错误。16. 有学者指出,近百年的中西文明碰撞,是西方多元竞争性文明与中国大一统的“安分敬制”性文明之间的碰撞;中国近代的挫折与失败,与这种以安分为内核的文明共同体缺乏演进与适应能力有关。这主要说明()A. 传统文明在近代演进中得以充实B. 两种文明在碰撞中实现双向发展C. 西方文明全面超越中国传统文明D. 中西方文明结构影响了社会走向【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中国
16、近代的挫折与失败,与这种以安分为内核的文明共同体缺乏演进与适应能力有关”来看,西方的侵略与成功也与西方多元竞争性文明有关,因此是中西方不同文明结构影响了各自的社会走向。故答案为D项。AB项材料不能反映,C项说法绝对,排除ABC项。17. 19世纪60年代以前,仅有少数学者译介西方物理学著作。此后,格物入门电学全书格物测算等物理学专著相继翻译出版,物理教育在中国逐渐发展起来。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洋务运动的推动B. 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C. 科举制度的改革D. 近代大学的广泛建立【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物理学著作翻译较少,在19世纪60年代之后,一系列物理
17、学翻译著作相继出版,体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地主阶层对于西方技术的学习,故选A项;西方科学的发展无法解释中国前后两个时期学习态度的转变,排除B项;科举制的考查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与科学发展无关,排除C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京师同文馆,大学广泛建立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18. 近代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新词汇不断涌现。下列词汇突出体现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是A. 师夷长技B. 适者生存C. 实业救国D. 自由恋爱【答案】D【解析】【详解】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主张自由平等,因此自由恋爱符合题意,D项正确;A项是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B项是维新派的主张,C项是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原因,都
18、与新文化运动不符,排除ABC项。19. 甲午战争后,严复在原强中说,海禁大开以后,所兴发者亦不少。译署、同文馆、船政、出洋肆业、轮船招商、制造、海军、海署、洋操、学堂、出使、矿物、电邮,拉杂数之,盖不止一二十事。此中大半皆西洋以富以强之基,而自吾人行之,则淮橘为枳,若存若亡,不能实收其效。在此,严复旨在强调A. 师夷长技B. 中体西用C. 实业救国D. 制度变革【答案】D【解析】【详解】严复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中言论旨在强调要进行制度变革,不能只学习西方技术,故选D,排除A;地主阶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排除B;严复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并非实业救国,排除C。20. 新青年自8卷1号(1920
19、年9月发行)至9卷3号(1921年7月发行)发表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共68篇,具体数据统计如下表。此表反映了,该阶段新青年部分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作者情况统计表 文章数量作者身份人数(人)篇数(篇)共产主义者1262非共产主义者55不确定11A. 共产主义者是发表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的主力军B. 共产党的诞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的发表C. 新青年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内部机关刊物D. 非共产主义者也开始关注并参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新青年自1920年9月发行到1921年7月,发表的与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的68篇中有62篇是共产主义者发表的。由此可知,此时共产主
20、义者是发表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的主力军,故A正确;共产党的诞生是在1921年7月23日,故B项错误;新青年不是中国共产党的内部机关刊物,故C错误;非共产主义者在辛亥革命前就开始关注并参与宣传马克思主义,故D错误。21. 杜威中国的新文化一文中,大力宣扬“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试图让中国人相信,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这里最为坚实的基础指的是A. 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B. 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 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答案】C【解析】【详解】根
21、据“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可以看出其强调的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思想的冲击,为西方文化的传入提供基础,故C项符合题意;A项只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的主旨无关,排除A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宣传马克思主义与杜威强调的主旨不符合,排除D项。22. 1919年6月,胡适在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由此引发了一场争论。李大钊针对胡适“少谈些主义”的主张指出“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此事件A. 在思想上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条件B. 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主流地位C. 消除了新文化运动阵营
22、思想分歧D. 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李大钊和胡适的论战有力的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为中共的成立准备了思想上的条件,故选A项;这场论战并没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流地位,排除B项;“消除了分歧”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这场论战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A。23. 1931年李朴园著成中国艺术史概论,该书从物质生活、思想文化与美术发展相互关系切入,试图通过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描述来呈现中国艺术的历史进程。这反映了,当时A. 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影响B. 抗日救亡成为文艺主题C. 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D. 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加强【答案】A【解析】【
23、详解】中国艺术史概论从物质生活、思想文化与美术发展“相互关系”切入,试图用唯物史观描述中国艺术史,反映了当时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与“抗日救亡”无关,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民族国家意识”逐渐加强,D项错误。24.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由此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这场运动始于A. 1911年B. 1913年C. 1915年D. 1919年【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C正确;排除ABD项。25.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虽然是旧时期的民主革命),而且因为他
24、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摘自新民主主义论)对“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最合理的解释是,孙中山A. 推翻清政府统治B. 提出三民主义C. 提出新三民主义D. 领导护国护法等运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能根据时势变化革新自己的理论,提出新三民主义,顺应了国民大革命需要,C正确;推翻清政府统治、提出三民主义在广义上都属于辛亥革命范畴,与题干中“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排除A、B;领导护国护发运动与题干中“合乎人群之需要”不符,排除D。26. 1942年,朱德在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
25、中指出:“今天我们党已经积累下了丰富的斗争经验,并且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创造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朱德当时所说的“理论”主要是指A. 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论B. 人民民主专政的建国理论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D. 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1942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朱德此时所说的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理论指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选C;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论经实践证明是失败的,排除A;人民民主专政的建国理论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理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排除BD。故选C。27.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
26、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C. 中国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D. 中国革命应毕其功于一役【答案】A【解析】【详解】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与新民主主义的任务不能合并在一起完成,中国的革命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故答案为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发表标志毛泽东思想的成熟,而不是诞生,排除B;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要分开走,而不是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排除C;毛泽东认为“毕其功于一役”是空想,排除D。【点睛】根据题干中“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
27、完成”一句即可分析得出答案,其余错误选项可根据材料中“合并”、“空想”及所学知识即可排除。28. 如图漫画乌鸦喝水新篇中的乌鸦可能受其前辈喝水传说的影响,耐心地往瓶中投石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来对照的话,这违背了A. 一切从实际出发B. 密切联系群众C. 教条主义D. 经验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乌鸦可能受其前辈喝水传说的影响,耐心地往瓶中投石子”是经验主义,这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A正确;联系群众在漫画中未体现,排除B;教条主义强调不研究事物矛盾的特殊性,只是生搬硬套现成的原则、概念来处理问题,与漫画不符,排除C;漫画体现的是经验主义,排除D。29. 20世
28、纪30年代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90年代邓小平在中国提出“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倡导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他们的做法反映出A.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B. 社会主义终将战胜资本主义C. 这些历史巨人普于化腐朽为神奇D.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没有优劣之分【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的最大特征就是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的是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前提下,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这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A正确;B与材料无关,排除;C夸大个人力量的重要性,排除;D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A。30.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
29、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理论的正确指导下,我们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梦想。这些重大理论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都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产物A. B. C. D. 【答案】C【解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先进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的理论创新,故C符合题意;但是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不是
30、20世纪的产物,它们产生于21世纪,故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所有含有的选项。点睛:学生充分把握时间线索,深刻认识空间差异,是学习历史过程中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尤其是时间观念的把握,对高中学生来说,依然是个需要很重视的关键问题。由于现行历史教科书是按照模块加板块的模式编写的,这就使得历史知识的时序性被打破,导致有些同学因为初中历史没有学好,直接影响到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时序性的把握很多时候是我们解决历史问题必须要考虑的,所以提醒同学们注意准确记忆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时间。这一题只要大概知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创新性理论的产生时间就可以排除掉含有的选项,从而准确作答了。二、非选择题31. 历史学家顾
31、颉刚说:“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即使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多辞谬说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悌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庄子)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失败),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这种做法)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韩非子)材料二 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朱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仲尼虽圣,效之则颦。(李贽)(1)指出材料一中两人对待孔子的相同态度。(2)据材料二,指出两人对孔子形象的不同认识,并结合时代背景分
32、析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孔子形象的因素。【答案】(1)态度:反对孔子空谈无用的仁义礼教。(2)不同认识:朱熹认为孔子是君师,尊崇孔子权威;李贽否定孔子权威。原因:朱熹:儒家思想受到挑战,为了复兴儒学,尊崇孔子。李贽: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儒学逐渐僵化,出现了对传统儒学继承和批判的早期启蒙思想。(3)因素:个人的阶级立场、时代变迁。【解析】【详解】(1)根据材料“孔子多辞谬说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这种做法)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几(希望)矣”等信息可知,庄子认为孔子学说有很多是谬论,韩非子认为父亲的孝子恰恰是君主的
33、叛臣,不认可孔子的主张,因此两者都反对孔子空谈无用的仁义礼教。(2)不同认识,根据材料“自尧舜以下,若不生个孔子,后人去何处讨分晓?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可知,朱熹认为若没有孔子,后人无处“讨分晓”,认为孔子是君师,尊崇孔子权威;根据材料“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可知,李贽反对以孔子是非标准作为是非标准,即李贽否定孔子权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作为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这时期儒学遭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为复兴儒学,尊崇孔子,因此朱熹尊孔,李贽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代表人物,这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政治方面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理学进一步禁锢人们的思想,
34、因此这时期出现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对传统儒学继承和批判的早期启蒙思想。(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作为我国传统主流文化的代表人物,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评价,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成为蔚然大宗的显学,这时期与其他学说相互诘难争论,秦朝时期遭到打击,汉朝时期建立其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遭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宋明时期发展为理学,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批判封建专制和反对传统儒学的早期启蒙思想,因此时代变迁、不同阶级立场等影响孔子的形象。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
35、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问题:(1)依据材料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2)请结合宋代的史实说明“经济、政治的变化导致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3)国内外许多史学家指出,诞生或广泛应用于宋代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结合所学知识予以佐证。【答案】(1)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2)儒学发展成理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宋词(或个性化书法艺术及风俗画)的出现反映了商
36、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文人画或山水画的兴起反映了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3)指南针传入欧洲,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或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传入欧洲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摧毁封建骑士阶层提供了必要条件。【解析】【分析】【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说明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2)本题考查学生调动
37、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得出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包括理学、宋词、绘画等方面:儒学发展成理学,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宋词(或个性化书法艺术及风俗画)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文人画或山水画的兴起反映了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3)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本题实际考的是宋代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得出:指南针传入欧洲,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或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火药传入欧洲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摧毁封建骑士阶层提供了必要条件。3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
38、料一:鸦片战争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主张以西方的物质文明来匡扶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但并未扭转中国的积贫积弱之势。戊戌时期,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康梁创立了中西结合的历史进化学说。他们提出了变政的理论依据,阐述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序的历史进化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制,君民共主制则是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制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摘编自吴乃华试析戊戌维新思想家的新民观材料二:孙中山谴责和揭露了封建暴政“不给我们平等的权利和特权”“侵犯我们不可让与的生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压制言论自由”“禁止结社自由”等罪悉,指出这种状况“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忍受的”。进而指明这
39、种封建暴政同“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相矛盾,与“民主立宪”政体相对立,因此必须迅速消除“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的社会政治状况。摘编自郑宪浅谈孙中山的民权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维新思想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主张。(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维新思想和孙中山革命思想。【答案】(1)特点:抨击君主专制,兼采中西;社会制度的变革过程应具有阶段性。(2)主张:封建暴政侵犯了人民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权利;封建暴政与立宪政体相对立,必须“迅速消除”。(3)简评:维新思想和孙中山革命思想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二者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孙中山主张
40、铲除君主制度,推翻封建暴政,比维新思想更进一步;同时,这两派思想都没有很好地发动民众,以至于在付诸实践后均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信息“戊戌时期,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康梁创立了中西结合的历史进化学说”概括得出:抨击君主专制,兼采中西;由材料信息“阐述了以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为序的历史进化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制,君民共主制则是从君主专制向民主制转变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概括得出:社会制度的变革过程应具有阶段性。(2)“思想主张”,根据材料二信息“孙中山谴责和揭露了封建暴政不给我们平等的权利和特权侵犯我们不可让与的生
41、存权、自由权和财产权压制言论自由禁止结社自由等罪悉,指出这种状况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忍受的”得出:封建暴政侵犯了人民的民主、平等、自由等权利;由材料信息“这种封建暴政同自由、平等、博爱的原则相矛盾,与民主立宪政体相对立,因此必须迅速消除”得出:封建暴政与立宪政体相对立,必须迅速消除。(3)“简评”,根据材料一信息“戊戌时期,谭嗣同、严复抨击了君主专制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从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制”和材料二信息“孙中山谴责和揭露了封建暴政进而指明这种封建暴政同与“民主立宪”政体相对立”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者都反对君主专制,都主张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都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孙中山主张暴力推翻封建制度,比维新思想更进一步;但两派思想都没有很好地发动民众,均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等角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