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学习目标】(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梳理】一、背景:1、前提: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融合的趋势;2、有利条件:拓跋珪汉化改革,推动封建化进程;3、必要性: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1)各种制度的建设(宗主督护制)不完善和欠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2)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使民族矛盾尖锐;(3)人民起义,社会动荡不安。(4)冯太后的推动: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对汉族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二、内容:措施内容作用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创建新制推
2、行均田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土地不得买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负责检查户口和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推行均田制健全了地方基层政权,完善了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制定官吏俸禄制度,整顿吏治官吏的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制定惩治贪污办法。北魏吏治得到改善。推行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使农民成为国家的编户齐民,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后期孝文帝主持,重点汉化政策迁都洛阳原因:1、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2
3、、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3、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4、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5、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目的:为了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减少改革阻力,。巩固北魏统治移风易俗1、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2、尊崇儒学、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促进了鲜卑人接受汉族文化,促进了鲜卑封建化,有利于民族大融合。三、历史作用:1、性质: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封建化改革。(少数民族地主阶级改革)2、意义: (1)经济: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手工业、商业)(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4、具体措施:A、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B、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C、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民族:促进了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重新走向统一奠定基础。【重难点突破】一、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汉化政策?积极影响(1)以汉化为中心的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权的统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北魏整个社会面貌呈现出全新的气象,并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为日后隋唐的全国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消极影响(1)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汉化政策丢掉的是拓跋部的长处勇武质朴,而且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2)孝文帝推行的全盘汉化,激化了社会矛盾与冲突,致使北魏迅速由盛转衰,归于灭
5、亡二、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之间的关系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在民族融合潮流的推动下出现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时,那里已经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鲜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经济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较为落后,他们靠武力统一黄河流域,又把鲜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习俗传播到中原,用落后的制度统治黄河流域,这导致了尖锐的民族矛盾。要平息尖锐复杂的民族矛盾,稳固北魏的统治,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2.孝文帝在改革中采取了许多推动民族融合的措施。颁布均田令,采用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整顿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禄制;迁都洛阳,更好地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改革社会习俗,接受中原先进的文化和生活方式。3.孝文帝
6、改革使民族融合形成了高潮。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动下,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速度加快,他们的生产方式、文化习俗、政治制度日益封建化;同时,北方游牧民族也把他们的优秀文化成果带到中原,与中原文化融合,成为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新制之间的关系北魏推行的新制主要有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和租调制等,其中,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的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
7、响,互相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特点和作用背景(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2)统一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威胁北魏的统治(3)执掌实权的冯太后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学经典、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祖孙二人决心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采用先进的封建统治政策特点(1)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被汉族先进制度和文化所吸引,为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而进行的一场社会改革(2)改革分两个阶段,前期主要是在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改革的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取代不适应统治的旧
8、制度;后期是孝文帝领导的,主要是加强与汉族地主合作,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3)北方各民族间的融合,加快了孝文帝改革的进程;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大融合作用(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快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2)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统治,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的政权奠定了基础五、正确认识古代的民族大融合1含义:民族融合是指民族间的自然融合。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的消除,是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的结果。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2作用:民族融合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
9、家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统一。3中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主要途径如下(1)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便利了民族融合。例如秦、汉、唐、元、明、清等朝代。(2)统治政权的强制推进,加速了民族融合。例如北魏孝文帝的迁都洛阳以及下令鲜卑人学说汉话等一系列改革措施。(3)政权之间的和好作用,推进了民族融合。例如文成公主入藏。(4)各族人民共同反压迫、抗剥削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融合。来源:#&中教网%(5)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深化了民族融合,例如农业和手工业的先进工具、经验和技术的交流。(6)民族杂居并互通婚姻,巩固了民族融合。【课后探究】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说):“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
10、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魏书咸阳王禧传材料二陆法言著切韵,时俗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苏氏演义卷上本(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门书籍。)(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一从正音”的必要性。(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陆法言现象”。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夫关中土沃物丰帝王之都每以为居,未闻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
11、,不与华同戎晋不杂,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叙之义,不为盛世永久之规。纵有猾夏之心,风尘之警,则绝远中国,隔阂山河,虽为寇暴,所害不广。摘自西晋江统徙戎论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摘自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关于民族问题的主张,概括其理由。中国教育*出版网#%(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作用。谈谈你对当时民族的认识。3.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孝文帝改革及其本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