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微练2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贵州高考适应性考试文综)通典记载“(汉)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金史记载“制纠弹之官知有犯法而不举者,减犯人罪一等科之,关亲者许回避”。上述材料说明()A监察是丞相的一项重要权力 B古代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完善C监察机构的权力来源于皇权D对监察官员的素质要求较高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分析得知,丞相监察职责是在特定时期、特殊情况下被赋予的,并非丞相的本职
2、,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从汉代的刺史、唐朝丞相、金朝纠弹之官的设立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完善过程,故B项正确;监察机构的权力虽来源于皇权,但与材料内容和宗旨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监察官员素质的要求,故D项错误。答案B2(2016安徽六安一中高三下期一模考试文综)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的相权在决策和行政方面都实现了分层,按照严格的运作流程行
3、使权力,说明唐代的行政权力实现了分割,A项正确;B项“完全保证”和C项“有效地制约”说法绝对,排除;唐代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D项排除。故选A。答案A3(2016山东实验中学高校招生模拟文综测试)依据下列史料反映的信息,按时代先后排列正确的是()科举取士要当质以史学、询以时政诏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于巩以奉王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A. BC 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举取士要当质以史学、询以时政”是隋唐时期;“诏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诣公车”是汉代的;“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
4、子于巩以奉王”是西周时期分封制;“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是魏晋时期,依据时间排序,C符合题意。答案C4(2016山东德州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唐代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全部宰相的50%左右。宰相中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400余任宰辅中,崔氏一姓即占32人,杨、杜二姓各占11人,卢氏、郑氏分别占10人和8人。这反映出当时()A科举制度不能选拔优秀人才B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C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D世卿世禄制度再度实施解析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能够选拔优秀的人才,故A项错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不到宰辅总人数的五分之一,因此不能说明世家大族垄断官员选拔,故B项错
5、误;世家大族出身的宰相数量众多,反映出门阀士族仍然具有较大影响,故C项正确;宰相中虽多有累世而屡显的家族,但却并非职位承袭,而是科举出身,故D项错误。答案C5(2016广东省深圳市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文综)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该制度()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解析中书省是元代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与材料“元代地方政务”无关,故A项错误;元代地方政务(行省内部)实行的是圆署或圆坐署事,即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保留了元代蒙古贵
6、族集体决策的民族色彩,故B项错误;圆署或圆坐署事是蒙古贵族内部比较民主的集体决策方式,体现了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故C项正确;元代地方政务实行圆署或圆坐署事,使每个地方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这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故D项错误。答案C6(2016安徽六安市一中高三下期综合训练)下图是出土的唐代初期文物“敦煌张文信租田契”的抄件片段。据此可知当时()张文信于康海多边【处】租取田五亩,直价【租价】一亩麦小一斛若到六月(租价)不了者,一罚入康(海多);若到种田之日,不得田佃者,一斛罚二斛入张文信。两和立契书,画指为记。契两本,各执一本。田主康海多租田人张文信知见人霍寅武、白六洛、赵胡单A
7、土地租佃在全国普遍推广 B农耕经济开始向河西走廊扩展C均田制已经被迫彻底废弃 D一些经济活动蕴含着契约意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了一张租田契,从这张租田契中我们能知道当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种契约意识,通过契约来保护自己的土地利益;A选项说法过于绝对,除了租佃制之外当时还有均田制的存在,因此C选项也错误。B选项不是材料的主要含义,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答案D7(2016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阶段性检测)宋太宗曾“诏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诸州长吏,劝民益种五谷,民乏粟、麦、黍、豆种者,于淮北州郡给之;江北诸州,亦令就水广种粳稻,并免其租”。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A促进了南北
8、作物品种的交流B体现了政府以发展农业抑制商业的举措C标志着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反映出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江南地区解析鼓励江南种粟、麦,江北种粳稻,这促进了南北作物品种的交流,故A项正确;材料与重农抑商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精耕细作,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江南,也涉及了江北,未体现重心南移,故D项错误。答案A8(2016福建漳州八校高三下期第三次联考文综)“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
9、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分工过细 B利益内耗C管理僵化 D外部竞争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官营手工业如果分工过细导致利益降低,最终结果就是分工发展被迫终止,分工过细只是导致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主要因素,故A项错误;利益内耗指的官营手工业下,分工过细,导致代理链拉长,管理成本增加,最终导致利益内耗增加,成为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故B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管理成本增加,并未涉及管理僵化,故C项错误;外部竞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答案B9(2016河北保定高三下第一次模拟文综)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这表明当时 ()A宅
10、第逾制现象明显 B市民的商业观念发生了改变 C坊市分离制度难以维持 D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比较突出解析材料文字“唐朝长安城内宣阳坊里开设有彩缬铺,延寿坊里有金银珠宝店,丰邑坊有出租丧葬用具的店铺”说明“坊”和“市”的界限已打破,没有体现出住宅的逾制现象,故C项正确,A项不选;材料体现了坊市制度打破的状况,并没有体现出商业观念的改变,也未体现出工商业者与政府的矛盾,故B、D项不选,故选C。答案C10(2016四川资阳市高三下期第三次模拟文综)欧阳修、苏洵等众多学者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范仲淹创有范氏义庄赡养族人,各地士绅纷纷效仿,办有“义仓”“义学”“义冢”,等等。这一风气逐渐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11、()A强化对乡里的控制 B重建三代宗法制度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儒学深入社会生活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强化对乡里的控制,故A项错误;重建三代宗法制度不符合宋代的时代特点,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土地兼并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倡敬宗收族、义恤乡里”“义仓”“义学”“义冢”等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的观念,故D项正确。答案D11(2016福建泉州市高中毕业班质检文综)北宋地理学家朱彧萍洲可谈载:“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材料可以论证中国古代()A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B重视科技运用与思想迷信两者并存C天文科学研究水平居于世界
12、领先地位 D比较全面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特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史料的能力,材料主要阐述了北宋时水师在海上辨别方向时,晚上依靠星星,白天则依靠太阳,只有在阴雨天气时才用到指南针,据此可知指南针在当时水师辨别方向时只是起到辅助作用,综合可判断出经验与科技对生产力的发展均起到了促进的作用,A项符合题意;B项“迷信”的表述与题意无关,C项“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材料中无体现,D项“各国”的表述不合题意,题干中只是谈到中国北宋时期,排除B、C、D。故选A。答案A12(2016广东省肇庆市高三上期期末考试)读下图,下列作品体现的共同特点是()A“笔墨当随时代”B“以形写神”C“人与物者,其多至不
13、可指数”D“图之工妙入神”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用诗歌深刻地反映了这个急剧变化时期的社会现实。关汉卿是元曲的代表。清明上河图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马远艺术上继承并发展了李唐的画风,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上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由此可知,答案选A,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答案A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6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
14、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材料三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
15、功”。 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10分)(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有何变化?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10分)(3)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6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6、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一中“以魏立九品宜复古乡举里选”得出应是魏晋以前的选官制度,据材料一中“乡举里选”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概括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中“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得出重才德,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定九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随世兴衰,不顾才实”得出重门第;第二小问弊端,据材料二中“今立中正高下任意,荣辱在手”“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上品无寒门,
17、下品无势族”概括回答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据材料二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到材料三中科举制的变化概括得出;据材料三中“大小之官,悉听吏部”得出选官权,据材料三中“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得出社会阶层的对流、统治基础,据材料三中“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得出儒学的地位、官员的文化素质。答案(1)制度:察举制。作用:崇贤使民俗会更加和顺;举善使人们更加忠厚。(2)变化:由注重才德到注重门第。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世家大族垄断仕途;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3)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把选官权集
18、中到中央政权;拓宽选官渠道,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14(2016福建省福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里之秀民、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两广地区学校相继建立。北宋时,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南宋时,海州睢佑卿“父祖以农桑为业”,他“独亲于学。作文赋诗,为乡里称道”。北宋时,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
19、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钧少而警拔,于经学颖悟有得”。南宋时,鄂州富商武邦宁“交易豪盛,为一郡之甲”,他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宋史资料汇编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市镇。高中历史必修2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四隋唐均规定
20、:“工商不得入仕。”(通典卷一四)。宋太宗在淳化三年(992)三月二十一日的诏书中,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10分)(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材料五的观点。(10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朝的文化,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1)本题考查宋朝文化普及的特
21、点,从材料中“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到庆历年间,人渐知读书”中概况和第二个自然段可以得出农工商各阶层的文化得到提高。(2)本题考查的是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从材料二中概况其经济因素;从材料三中得到家庭对文化的重视;从材料四中得到国家政策的转变,“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即科举制度取士的放宽等,要求学生对材料进行概括。(3)本题属于综合能力考查的试题,首先学生写出材料五中的观点,即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然后对该观点进行阐述,期间要求学生论证充分,史实正确,最后学生进行概括总结即可。答案(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3)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我认为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史实: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总之,宋文化高度繁荣,陈寅恪实事求是肯定了宋文化成就。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