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省定远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七月第一次周测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题,每小题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的四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卫国是周公之弟康叔的封国,是商朝都城朝歇所在地;鲁国伯禽的封国,原来是商代重要的属国奄国所在地;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是周公东征对象蒲姑所在地。西周的这些分封A. 依据严格宗法等级B. 得到同姓子弟的支持C. 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D. 谋求权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对于不同的分封对象都是为了稳定统治,显然材料中的西周分封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C正确;材料并没有说明分封制依据严格的宗法
2、等级,A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西周不同的分封对象,并不是说明分封得到同姓子弟的支持,B错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下并不能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错误。2.宋朝统治者为了维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和制度曾作过一番努力。宋真宗曾加宽街衢,使“衢巷文袤,及禁鼓昏晓,皆复长安旧制”,但收效甚微。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这反映出A. 宋朝的城市管理水平落后于唐朝B. 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C. 商业发展必然严重影响城市交通D. 商品经济的发展倒逼城市管理改革【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店铺侵占通衢大道的情况屡禁不止,到了宋徽宗
3、时期,以征收侵街房廊钱的形式承认了这一行为的合法性”可以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政府被迫改变了原有的城市管理制度,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汉唐的坊市制度最终被宋徽宗废除,排除B项;C项说法绝对,与材料无关,排除。【点睛】宋朝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3.顺治帝曰:“今后各衙门及科道各官本章,俱著于每日午时进奏,候朕披览,次日发下拟旨,以便详阅批发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
4、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日,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顺治帝提到的大学士A. 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官员B. 与明朝内阁有继承关系C. 负责审核政令参与中枢决策D. 只能跪受笔录上传下达【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尔等(大学士)职司票拟,一应章奏有成规者,尔等不过照例拟旨,凡有改正者,皆朕亲裁”可知,清朝内阁也拥有票拟权,但是没有决策权,这和明朝内阁如出一辙,故答案为B项。明朝内阁不是法定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清朝也未明确,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内阁大学士参与中枢决策,排除C项;D项反映的是军机大臣的办事方式,排除。4.战国时期,魏惠王大挖鸿沟,把黄河、淮河连为一体,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
5、航线,使得魏都大梁城成为“诸侯四起,条达辐辏”之地。“(秦王政)二十二年,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材料表明A. 鸿沟促进关中平原发展B. 大梁城以经济功能为主C. 水利推动区域长途贸易D. 水利兴修带有军事色彩【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打通了魏国内外水路航线” “诸侯四起,条达辐辏”“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可以看出,面对诸侯争霸兼并,魏国沟通内外水路以及秦国使用水攻,都体现出了水利在军事领域的考量,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水利在军事的作用,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大梁的经济功能,故B项排除;C项不符合“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排除。5.汉武帝
6、时期以“孝”名科,为儒生以“经明行修”入仕开启了大门;光武帝时为察举制度增加了“务授试以职”的规定,即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B. 导致了选官标准的根本变化C. 消除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控制D. 有利于提高官员的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可以分析出,察举制发展的内容更加务实,程序更加规范,这反映出官吏选拔程序更加规范,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以孝名科经明行修”“察举的茂才、孝廉”表明选官的标准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仅
7、增加“务授试以职”,故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下容易任人唯亲、形成小利益集团,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政府的行政效率,故D项排除。【点睛】“州郡长官对于将要加以察举的茂才、孝廉,应先委以一定官职,合格者方能举至中央”是关键信息。6.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A. 天人感应B. 礼法结合C. 三教合一D. 伦理道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材料将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比作昏晓阳秋,相互结合,故B项正确;天人
8、感应是指天意和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故A项排除;三教合一是指儒学、道教、佛教三者之间的融合,故C项排除;伦理道德只是唐律疏议强调的一个方面内容,故D项排除。7.姑苏志中说:“民居所聚谓之村,商贾所聚谓之镇。”下图显示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市镇数量增加情况,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 万历年间中国市镇开始兴起B. 乾嘉年间资本主义萌芽出现C. 同光年间市镇发展得益于世界市场D. 明清时期中国市镇模式与西方相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商贾所聚谓之镇”可以看出,清朝同光年间,商业、市镇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9、,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从而促进了同光年间市镇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时太湖地区的市镇数量的增加,无法体现出中国市镇开始兴起于何时,故A项错误;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故B项错误;中国市镇模式与西方不同,故D项错误。【点睛】“商贾所聚谓之镇”是关键信息。8.关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洋务运动,维新派、革命派总体肯定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同时指责其坚守“中体西用”,让中国丧失政治变革的良机;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由早期的两点论转为全盘否定,将曾国藩说成“汉奸刽子手”;80年代,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观点成为学界主流。据
10、此可知A. 历史事件评价永远难有定论B. 多数史学家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的真相C. 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D. 时代发展和史家认识影响历史事件评价【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关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洋务运动,维新派、革命派总体肯同时指责;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末,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全盘否定;80年代,认为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时期,历史学家对洋务运动做出了不同的认识,这表明时代发展和史家认识影响历史事件评价,故D项正确;历史人物评价不是不能定论,只是评价的标准不同,故A项错误;历史真相的反映依靠考古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故B项错误;历史评价与时代远近没有关系
11、,故C项错误。9.法国公使在目睹了中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后说:“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最令人惊异的重要现象,即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輿论。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也说:“中国人民从不幸中产生出一种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为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其影响是A.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D. 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的意义,旨在考查解读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中国为积极行动而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舆论”、“为了共同的思想
12、和共同的行动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这在外国公使看来,是“前所未有的”、“令人鼓舞的民族觉醒”等,可知这个事件是五四运动。据此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项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是国民革命(北伐战争)的影响,排除;D项是中共诞生的影响,排除。故选A。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五四运动概况及影响【名师点睛】关于五四运动认识与理解,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3)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4)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
13、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10.1930年6月,中共中央决议认为“中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差别”“总的形势,都表明中国新的革命高潮已经逼近到我们的前面了”,并“有极大的可能转变成为全国革命的胜利”。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B.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C. 试图打破国民政府的军事封锁D.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过于乐观【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左”倾错误思想,对形势作了根本错误的估计,明显对于中国革命估计过于乐观,故D项正确;材料是认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都到了大决战
14、的前夜,不属于革命道路选择问题,故A项错误;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试图打破国民政府的军事封锁并不符合材料反映的主旨,故C项错误。11.下图是著名画家米谷对某一时期国共两党军事斗争的描绘。蒋介石在短短三年中形象急剧蜕变(由右至左),初期“意气风发”,进而“浑身受伤”,最后长刀换成了“匕首”。这一时期是A. 北伐战争期间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红军长征期间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D【解析】【详解】1946年蒋介石发动内战,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因此漫画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故答案为D项。北伐战
15、争期间进程顺利,歼灭了吴佩孚、孙传芳部主力,排除A项;国共十年对峙从1927年开始,红军长征从1934年开始,其后的“短短三年”进程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C项。【点睛】解放战争从进程上看包括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三个阶段。战略防御阶段: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到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这一阶段,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反攻阶段: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到1948年秋三大战役的发动。战略决战阶段:1948年9月辽沈战役打响,其后,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相继发动并取得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此
16、后,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12.意大利法学家维柯把罗马法看成“诗”“歌”,即法律是用一些暗含事实真相、具有公文程式般的面具来表达。“这些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它们把这种公文程式叫做诗或歌。”据此可知,罗马法A. 具有人文主义特征B. 追求法律严谨公正C. 蕴含着自然法理念D. 体现罗马公民意志【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这些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体现出罗马法的严谨、庄严,故B项正确;人文主义倾向于对人的个性关怀,强调人性尊严,材料没有体
17、现出,故A项排除;自然法反映的是公平、正义、自由、平等、人权,与材料无关,故C项排除;罗马法体现的是贵族的利益,故D项错误。【点睛】“这些公文程式,由于有些什么字和用多少字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加、不能减、不能改”是关键信息。1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流行词汇是比文献更响亮的证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上表是世界近代史上不同时期的部分流行词汇:其中,19世纪中期的流行词汇是A. 工业家、社会主义B. 理性、危机C. 进化论、浪漫主义D. 垄断、罢工【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完成,工业资产阶级兴起,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
18、学社会主义诞生,故A项符合题意;17、18世纪,以理性为核心的启蒙运动兴起,故B项排除;浪漫主义兴起于18世纪后期,故C项排除;垄断出现于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排除。【点睛】“19世纪中期”是关键时间信息。14.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这一时期,苏联的改革A. 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B. 激活了集体农庄C. 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积极性D. 调整了所有制结构【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76-1980年间”“苏联谷物年均产量
19、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改革一定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工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依旧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修正,故A项排除;B项包含在C项之中,排除;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D项错误。【点睛】“1976-1980年间”“苏联的谷物年均产量较1961-1965年增加57%,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4.4%;1981年,苏联的小麦、甜菜、土豆、牛奶等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是关键信息。15.下图为中国财经报公布的2016年金砖
20、五国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发达国家仍居世界经济主导地位B. 金砖国家成为多极化格局的一极C. 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D. 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财经报公布2016年金砖五国数据中的人口总量、GDP总量、互联网零售额等均在世界范围内占据重要地位,这表明世界经济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故D项正确;其他国家不能等同于发达国家,故A项排除;当今世界,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形成,没有形成多极化格局,故B项错误;金砖国家不属于经济区域组织,故C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代以来,国人经历了由传
21、统家国观念到近代国家观念的艰难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传统的君主统治形式实质上是“家天下”,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民众对君主是顺从依附的状态,个人权利弱化隐蔽、国家(君主)权力强化突出。摘编自刘宗英传统政治文化视角下地方主义行动逻辑分析材料二 王韬对西方政体形式作了研究后,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梁启超提出:君、臣都是为人民办事者,君主好比店铺总管,臣相是店铺的掌柜,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摘编自雷颐孤寂百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十二论材料三 中国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所以虽有四万万人结合成一个中国
22、,实在是一片散沙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义,结合四万万人成一个坚固的民族,中国便有亡国灭种之忧。我们要挽救这种危亡,便要提倡民族主义,用民族精神来救国。摘编自孙中山国家建设民族主义(1924年)材料四 在抗战中迸发出来的是对新型国家的认同。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还要用新型的国家系统,理念和技术将其成员的热情、忠诚激发出来、组织起来,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摘编自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知识阶层新的国家观念。(2)据材料三,孙中
23、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有什么不足?指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旨。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抗战中国人对新型国家认同的背景及新型国家的内涵。(3)综合上述材料,从社会转型的视角指出近代国人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答案】(1)内容:家天下(家国一体),皇权至上。原因:宗法制度的影响;儒家思想影响。观念:君民共治;人民主权。(2)不足:缺乏民族精神。主旨: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全民族团结抗战;内涵:国家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国家要组织民众为中华民族群体利益奋斗。(3)主线:从专制国家向民主国家,从家国一体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转变。【解析】【
24、详解】本题考查传统家国观念和近代的“国家观念”,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有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传统家国观念的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它将家和国联结成为一个共同体,家长是独一无二的权威主体”分析得出。其形成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宗法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来回答。材料二中知识阶层新的国家观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认为中国欲谋富强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人民则是股东,国家真正的主人是人民”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2)孙中山认为国人的“国家观念”的不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团体,没有民族精神”分析得出。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主旨,应当联系所学,从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和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来回答。抗战中国人对新型国家认同的背景,应当联系所学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如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全民族团结抗战等方面来回答。新型国家的内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这样的国家不仅是全民族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去为中华民族这一超越地域、等级、党派、性别的群体利益而奋斗”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3)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国人家国观念演变发展的两条主线是从专制国家向民主国家转变、从家国一体到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