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限时训练(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这反映了()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D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
2、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2据记载:东汉桓帝时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不得交互为官”,如官员史弼,本应出任山阳太守,但由于岳父母家恰好在山阳辖内,于是史弼上书自陈应回避,被调任为平原相。这说明桓帝()A将地方的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B已认识到地方割据的根源C有意防范地方势力膨胀的危害D注重维护察举制度的公平C材料表明东汉时规定有亲属关系的不可同在一个地方做官。从秦朝郡县制的实行,即把地方人事任免权收归中央,故A项错误;地方割据的根源是地方的权力太过强大,故B项错误;血缘关系与地方政治结合容易妨碍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察举制的主要方式是地方官员按照考核推举,题目中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3北宋时期,四川有
3、个文人献诗成都知府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宋仁宗批复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给他个小官。”作为个案,它可以佐证当时()A地方割据的隐患严重B儒家信仰得以重建C君主集权程度逊于前代D政治风气较为开明D根据材料中“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可知并非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信仰得以重建,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君主集权程度逊于前代,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文人献诗、知府上报、皇帝批复,可知政治风气较为开明,故D项正确。4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4、。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D宋朝的枢密院B三公九卿是指政府的大臣,彼此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近信侍从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相权一分为三,以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5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
5、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B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相权结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相权不断被削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6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
6、表明唐代()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B特权观念日益淡化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A唐代以前,官员住宅由国家免费提供。唐代,国家集权管理职能日趋繁复,职能部门逐渐增多,在京供职人员数量大幅上升,倘仍由政府免费提供官舍,将会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唐代官舍制度发生明显变化,国家为官员提供免费官舍的色彩逐渐消退,转而以有偿形式供官员租赁,同时,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导致官舍与官署相分离,即官舍未必在官署之内,故A项正确。7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
7、率的提高C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8钱穆指出:“总观国史,政体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成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土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材料所述的第三级演进使()A分封制最终走向了解体B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C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D官僚政治制度逐渐形成C分封制走向解体
8、对应的是材料中的第一级演进的前半部分,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国家开始出现对应的是第一级演进的后半部分,故B项错误;以门第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被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科举制取代,对应的是第三级演进,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的废除而逐渐形成,到了秦朝正式确立,故D项错误。9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治天下者,正家为先。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C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明太祖
9、“命儒臣修女诫”,与阻止相权的扩大无关,故A项错误;元朝灭亡主要是由于阶级、民族矛盾的激化所导致,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治天下者始于谨夫妇”“皇后之尊毫发事不得预焉”等信息,可分析得出明太祖的目的是防止后宫、外戚干政,故C项正确;“女性人身自由”涉及的范围、内容宽泛,与材料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10明永乐九年(1411年)公布杂剧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A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B文化政策适应官方的治国理念C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D市民
10、文化冲击了封建统治基础B材料不能体现“开始”,故A项错误;明朝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方面禁止扮演帝王将相,另一方面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些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B项正确;对杂剧的禁令不能反映君主专制走向反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官府的禁令,与市民文化冲击封建统治无关,故D项错误。11据记载:“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后名军机处。”材料说明了()A内阁随着军机处的建立而废止B军机处由内阁演变而来C雍正时期军机处成为中枢机构D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D依据材
11、料中“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内阁在太和门外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的信息可知,内阁没有被“废止”,结合所学知识也可知内阁一直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内阁在太和门外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并不能表明内阁演变成军机处,故B项错误;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军机处不是“中枢机构”,概念错误,故C项错误;“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表明军机处因时势变化而设,故D项正确。12军机处最主要的职掌是所谓的“承旨书谕”,上谕下发有“明发”和“廷寄”两种。明发上谕指交内阁发抄,宣示天下的谕旨: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
12、寄具奏入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这表明()A军机处成为内阁的上级机构 B军机处直接参与机要政务的决策C“廷寄”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 D“廷寄”减少了中央决策的失误C军机处不是内阁的上级机构,故A项错误;军机处没有政务决策的权利,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廷寄上谕是由军机大臣直接密寄具奏人的谕旨,需封入信函,交兵部加封,加急传递”可以看出,“廷寄”具有保密性,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管,故C项正确;“廷寄”加强了专制皇权,不能减少中央决策的失误,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13、,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意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
14、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交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四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11分)(2)根据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8分)(3)结合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四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6分)【解析】第(1)问
15、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西周的“贵族”、地方分权制即可知是宗法制、分封制;由秦朝的“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可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二小问比较西周宗法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区别,可从官员产生、地方管理体制、最高统治者权力几个方面来比较。第(2)问的第一小问,不同的方面比较明显,清代有寄信上谕,明代没有;而相同方面,都是皇帝来处理的。第二小问“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即皇权加强,专制主义加强。第(3)问,审题关键抓住“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史实分明清两朝叙述,明朝主要是废丞相,权分六部,建内侍机构内阁;清朝皇帝独裁则主要表现在军机处的设立。【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
16、中央集权制。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相同点:皇帝决定政令的内容。不同点:明朝政令是公开发布;清朝的重要政令是秘密发布。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年代省数道、路数州数郡(府、国)数县(侯国) 数秦始皇二十六年36不详西汉平帝(15年)131031578东汉顺帝(126144年)131051180隋大业五年(609年)1901255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
17、(1122年)26路288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据历代地理志整理材料二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12分)【解析】第一小问,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出发点是统治者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材料一所体现的是地方制
18、度的调整,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第二小问,“变动”根据材料一中地方行政机构数量的变化,指出地方行政区划的增多。“不变”:秦至元都设置县级行政单位,可以得出: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从目的出发:加强中央集权不变;根据材料中一中州与道、路的设置,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得出,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答案】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变动”的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不变”的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