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75879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1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2020版历史高考新素养总复习北师大版讲义:选考部分 选考一 第2讲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2讲高考探究课【考情分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试题来源材料引文出处问题设计设问方式考点关键词命题分析2018全国卷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9分)说明(区别)类、简析(意义)类汉武帝年号制改革1.从命题范围上看:不拘泥于课标和考纲要求的知识点,去教材化,选材具有开放性。2.从考查内容和方式上看:内容上以中国古代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涉及到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改革;方式上以横向或纵向对比、类比为主。3.从题型和能力要求上看:注重考

2、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表达个人见解的能力。4.从材料呈现和问题设计上看:以改变叙述类材料为主,以经典性史学著作(如白寿彝著 中国通史)为主,材料信息容量大;设计的问题之间的逻辑关联性很强,若第1问失误易导致第2问作答偏离;设问类型上多采用概括类、比较类、影响类等方式,注重对历史现象和历史结论的理解和分析;设问一般为两问(分值分配为8、7分或6、9分),基本上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考查改革之背景(原因、目的)、内容、特点、影响(作用)等。5.从难易度和区分度上看:难度普遍在中上,难主要体现在对新材料的解读和分析上,能力要求较高;区分度主要在准确地运用材料和所学知

3、识正确地作答上。2018全国卷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9分)说明(背景)类、概括(影响)类19771981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2018全国卷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简析(原因)类、说明(区别)类湖南地方治安改革保卫局的创建2017全国卷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概括(特点)类、作用(意义)类(新中国)工资制度改革2017全国卷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和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概括(原因)类、简析(困难)类启示类(清末)戊戌变法2017全国卷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8分)概括(特点

5、)类、简析(意义)类(北周)武帝法律(隋朝)文帝法律改革2016全国卷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内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宗时谱牒改革的作用。(6分)概括(内容)类、作用(影响)类(唐代)唐太宗谱牒改革2016全国卷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概括(特点)类、作用(影响)类(清末)军事改革2016全国卷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6、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7分)概括(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北魏)孝文帝庙号改革2015全国卷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概括(内容)类、作用(意义)类(唐代)币制改革2015全国卷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概括(原因)类、作用(影响)类(清代)养廉银制度2014全国卷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

7、主要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分)概括(特点)类、作用(影响)类(魏晋)法律改革2014全国卷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9分)概括(背景)类、作用(影响)类(南朝)山泽管理【真题体验】1.(2018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武帝的诸多统一政策中,包含年号的制定。此前的纪年方法是,将新君即位后的第二年作为元年,以在位年序纪年。皇帝在位时没有特定的名号,如汉景帝在位的第三年即

8、称为“二年”,与其他皇帝的“二年”难以区分。此外,诸王国各以诸侯王之年纪事,更易产生混乱。汉武帝首次“封禅”泰山时,创制了“元封”年号,将当年称为“元封元年”。朝廷所定的年号通用于全国所有地方,后世根据年号也能明白是哪一年。此后,直到清朝末年,年号制都被沿用,且影响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据日宫崎市定中国史等(1)根据材料,说明汉武帝改革前后纪年方法的区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武帝年号制改革的历史意义。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汉武帝纪年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方面信息,针对设问进行对应性思考和概括。第(1)问,可依据汉武帝改革前由皇帝纪年和诸侯王之年纪事的混乱状况发展为由中央统一

9、纪年、确立年号制度的状况,即由混乱无序到统一。第(2)问,需要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调用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维护国家统一”相关内容,并结合材料中的世界影响概括中国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和对其他国家的积极影响。答案(1)区别:原纪年法以君主在位年序纪年,皇帝、诸侯王各自纪年;年号制以年号纪年,年号全国各地通用。(2)意义:方便纪年;有利于君主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长期使用,影响深远;传播到其他国家,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2.(2018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491966年,国家制定了科技政策,积累了发展科技的经验。此后很长时间,正常的科技工作遭到破坏,造成了轻视科

10、学与文化知识的社会风气。1977年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决定,国家科委成为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在关于召开全国科学大会的通知中,中央“号召全国青少年奋发努力,学政治、学文化,树立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风气”。同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制定了新的留学政策。1978年11月,中央正式发出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几点意见,要求把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落到实处。1981年12月,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从宏观、战略方面统领全国科技工作,统筹安排全国科技规划,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协调各部门工作。此后,各地、各部门的科研机构和科技管理机构也纷纷恢复和创设。摘编自郭德宏等主编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71981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时间节点和历程的信息,结合时间节点联系所学知识进行作答。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1977年”和所学知识可得出“文革”对科技的破坏和对科技人才的摧残;由“1981年”和所学知识可得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再结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等作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国家科委成为机构”“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组织管理全国科技队伍

12、”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可以从拨乱反正政策、社会风气、高考人才选拔、科技制度以及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大业的推动等角度分析。答案(1)背景:“十年浩劫”使科技事业受到冲击和破坏;改革开放;世界科技革命的影响。(2)内容:建立统管全国科技工作的机构,恢复、新建科研机构,恢复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影响:实现科技领域拨乱反正,扭转轻视科技文化的不良风气;推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2018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

13、。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辨析材料中对湖南保卫局设立前后的相关叙述,结合设问从不同角度分析相应问题。第(

14、1)问,既要注意外部因素,也要注意清末时局以及湖南当地的因素,回答时可依据材料中湖南保卫局设立前和设立时的叙述分别从西方的影响、清末治安的状况、地方官的重视以及维新变法运动的推动等角度分析。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从西方和日本的影响、创办主体等角度回答。答案(1)原因: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2)不同: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4.(2017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

15、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

16、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1978年提出意见,到1985年进行改革”、改革内容中企业工资的规定、中央对工资的管理、以及“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改变脑力工作者报酬偏低的状况”等信息总结。第(2)问,从旧有体制的革新、对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答案(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

17、当倾斜。(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5.(2017课标全国,4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据苏继祖清廷

18、戊戌朝变记材料二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等信息归纳得出。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来分析说明;第二小问,

19、根据这场改革的结果以及联系材料二对于改革的认识来说明。答案(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6.(2017课标全国,4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周武帝时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 537条,“条流苛密,比于齐(北齐)法,烦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导致“上下愁怨”、“内外离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开皇初年两次“

20、更定新律”,史谓开皇律。隋朝统治者鉴于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将其作为制定开皇律的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下至齐、梁,沿革轻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废除“前代鞭刑及枭首”等“苛惨之法”,“以轻代重,化死为生”;定罪500条,删繁就简,比旧律减少死刑81条、流放刑154条、劳役刑等一千余条。唐朝官修史书评价开皇律“刑网简要,疏而不失”。据隋书(1)根据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开皇律制定的意义。解析本题以隋朝法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论证、概括能力。第(1)问,结合材料进行回答,由“以轻代重”“删繁就简”可知隋代法律减

21、轻刑罚,简要不繁琐;由以北齐律为主要参考,并“采魏、晋刑典取其折衷”可知对前代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第(2)问,结合材料实行新法的背景从法律的演变,法律对国家经济、人民生活的影响和对整个法律进程的作用等角度组织答案。答案(1)改变了北周的严刑峻法,减轻刑罚;对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法律条文简要而不繁琐。(2)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立法的经验;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为隋朝发展与强盛提供保障;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一、改革的基本认识1.改革是统治者为巩固和完善某种社会制度而采取的革新。(1)目的:一般都是为了维护(巩固)统治。(答题时需要具体细化,统治者发起这个改革想解决哪些社会问题,

22、具体利益是什么。)(2)改革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民族危机严重;等。2.过程(怎样改):改革所涉及的领域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或兼而有之。3.结果(改的怎样)(1)成功:个别改革会变成不间断的政策调整,最终建立一种新制度,释放出社会内部的压力。(2)失败:改革导致新的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4.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2)看力量对

23、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5)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5.改革的认识和启示(1)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或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2)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者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

24、神与勇气,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3)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4)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根据不同的国情和当时的历史实际,实事求是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6.评价改革的标准: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坚持历史的标准;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作为定论,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改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7.中国专制王朝地主阶级改革成败规律王朝初期改革容易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决定了统治阶级必须恢复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

25、革减少了阻力;王朝初期,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王朝初期的改革有强大的王权做保障。(2)王朝中后期改革: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分配的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制度和旧势力的顽强抵抗。二、不同类型改革的八股金句1.币制金融改革:废止了旧货币,推行了新货币,建立起新货币体系;币制改革总体趋势:金属货币到纸币、规范统一、国际依存加深;有利于携带,促进货币流通;有利于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商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如汉铸币改革、民国币制改革。滥

26、发纸币,通货膨胀,民众生活,社会矛盾尖锐,统治危机本条可以成为失败改革的影响,也可以成为部分改革的原因。2.赋役改革:增加政府收入;发展商品经济;社会赋税公平;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3.户籍制度改革(1)中国古代:起源早,用以稽查户口、征收赋税、调派徭役、征集兵员、区分人户职业和等级、维护统治秩序。(2)西方国家:二战后兴起,为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提供依据;为民主政治的完善提供信息服务;推动经济决策的科学化;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4.土地改革: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调动农民革命或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有利于释放自由劳动力,促进工业化、城市化。5.盐铁专卖制度

27、:国家对盐铁的生产、买卖进行垄断的经济政策;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提供了军费;与民争利。6.法律改革:严刑峻法到宽松;繁多到简化;法律更细分、专业;习惯法到成文法;调整社会经济纠纷,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司法公正;促进社会公平;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为后世、他国法律制度提供借鉴经验。7.吏治改革:减少贪腐;提高行政效率;缓和社会矛盾;减轻百姓负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治。8.兵制改革:保障兵源;提高战斗力;稳定军队;缓和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9.机构改革:精简机构,裁汰冗员;节省政府财政开支;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消除了贵族特权;

28、加强了中央集权;政府机构的近代化;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10.欧美文官制度改革:取消了个人恩赐官职的特权;减少了政府的腐败;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不受执政党和政府更替的影响。11.少数民族改革: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移风易俗;促进了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三、改革万能八股金句1.经济方面:促进/阻碍了商品经济/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资本主义/货币金融业的发展。减轻/加重农民赋税徭役负担。提高/打击了(一般是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税收,扩大税源,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扩大了政府财政支出,造成财政赤

29、字。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发展。国际化潮流、相互依存,经济风险等等。2.政治方面:整顿吏治,抵制贪污腐败,政治风气清明。稳定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公平等。3.综合层面:加强了政府对的管理,加强了政府对经济/地方的控制力;为的出现奠定基础,为后世创造条件;开创制度,对后世他国影响深远;终止了(坏的,过时的),开启了(新阶段);移风易俗,接受了先进的汉族/西方/某某文明等。四、八股金句稍作变化,可以适用多种问法1.“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样表述是背景、原因。2.前面加上“促进了”,就会变成影响。3.把动词换成贬义的,可以用来回答改革失败原

30、因,如“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4.在前面加上“为了”,就变成目的,如“为了促进商品经济发展”。5.如果某个改革成功了,其目的往往可以作为影响、意义。1.(2018山东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隋唐之前,史书以私修为多,而私家修史多直书无隐,故隋文帝下诏禁止私家修史。唐朝建立后,秘书令令狐德棻向高祖上奏:“窃见近代以来,多无正史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高祖深以为是,因隋旧制,令秘书省著作局修撰魏、周、隋、梁、齐、陈史,但数年未就。太宗即位,于“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自是著作郎始罢史职”。这成为以后历代修史之制。唐代史馆选任官吏多是学识渊博的上佳人

31、才,有的毕生耕耘史学,成绩显著,如令狐德棻“博贯文史”;有的出身史学世家,如姚思廉、李百药、李延寿等。这些人或长于典章,或长于传记,他们通力合作,广泛利用私人难以参阅的密府典籍,编成了梁书晋书等“八史”。摘编自赵小花唐代史馆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隋唐史书编修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史书编修改革的原因。答案(1)由私修到官修;政府设置专门机构,选贤任能,由宰相监修;史料来源广泛。(2)私家修史“直书无隐”,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统治者希图以史为鉴,巩固统治;私修史书的不足;隋唐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科举制度的兴起。(任意三点即可)2.(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元朝初年,元世祖忽必烈鉴于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对政府的纸币发行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元世祖首先发行了“中统元宝钞”,以铜钱为本位,以足量白银作为准备金。同时下令,收兑江南流通的南宋纸币,禁用铜钱,原来发行的各种纸币作废,统一了全国的货币。至元二十四年,元世祖又发行“至元通行宝钞”,并颁布至元宝钞通行条例,其中对纸币发行、准备金设置、旧币兑换、维持币值稳定、伪造处罚等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元世祖的货币改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走向成熟。摘编自戴建兵、陈晓荣中国货币金融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世祖货币改革的背景和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33、学知识,指出元世祖货币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完成国家的统一;多种货币并行,币制混乱;吸取金朝末年纸币滥发的教训。特点:为纸币发行设置准备金;用法律的形式规范纸币发行;货币改革的措施详细明确;货币改革具有延续性。(2)影响:实现了全国货币的统一;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的成熟。3.(2019河北唐山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1904年起,张之洞、袁世凯等地方大员相继奏请变更政体。清廷于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8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限,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溥仪继位后,摄政王载沣立即罢斥袁世凯,这是清朝统治集团的重大分裂。191

34、1年载沣组成以皇族为主体的“责任内阁”,这是违反立宪精神的。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材料二1904年,立宪运动拉开帷幕。与此同时,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试图以武力推翻帝制,改良与革命开始一场惊险的较量。1906年,慈禧终于下达“预备立宪诏书”。同年,张謇等人在上海成立预备立宪公会,这些商人阶层是立宪运动最强大的推动力。在民间热情被彻底调动起来的环境中,根本没有做好心理和制度准备的中央政府处在了无比尴尬的境地。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朝廷一再拖延召开国会的时间,甚至查禁各地的立宪社团。1908年,光绪、慈禧在两日内相继去世,朝野失去谈判的“最大公约数”。摘编自吴晓渡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根据两则材料,概

35、述清政府推行“立宪”的态度和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立宪”改革带来的后果。答案(1)态度:敷衍、拖延、欺骗。措施:派员考察;颁布诏书;设立内阁;制定宪法。(2)导致了统治集团的分裂;离散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使资产阶级失去了对清政府的信任;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契机。4.(2018山东青岛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5年11月,国民政府推行币制改革。首先统一货币发行权,实行法币政策,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所发行之钞票为法币,其他银行不得继续发行新钞票;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其次,实行白银国有,禁止白银流通,并将收归国

36、有的白银移存国外,作为外汇准备金,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银类者,限期交由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再次,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本位制。为使法币对外汇比价稳定,规定由中央、中国、交通三行无限制买卖外汇;法币的价值用外汇率来表示;法币与英镑保持固定汇率,当时规定法币1元合英镑1先令2.5便士。为此引起美国的争夺,同年12月美国变更购银办法,迫使世界银价猛跌,影响中国外汇基金的稳定。摘编自再论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影响。答案(1)内容:统一货币权,法币为唯一流通货币;白银国有,禁止流通;放弃银本位制,采用外汇

37、本位制;与国际接轨。(2)积极:改变了中国货币混乱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国财富的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局限:掠夺了民间财富;强化了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控制;为帝国主义控制中国的财政提供了条件。5.(2019山东济宁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53年,为了解决粮食收购困难,保证国家掌握物资资源进而加快工业化,国家开始实行统购统销政策,也就是说以政府定价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计划收购,对城市人口实行计划供应。这一政策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大幅度增长,国家大幅

38、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缩小农副产品的统购范围,降低征购指标。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随着生产和市场供给的改善,继续减少统购的品种和范围,到年底,统购品种从1980年的183种减少38种,实行了32年的统购统销开始瓦解。1985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规定国家对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家取消指令性粮食生产和销售计划,农产品由市场定价,统购统销政策真正取消了。摘编自王瑞芳“统购统销”政策的取消与中国农村改革的深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39、识,分析1978年后“统购统销”政策改革的意义。答案(1)特点:政府高度重视,体现关注民生;逐步推进,渐进改革,直至取消;逐步走向市场化。(2)意义: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农业发展;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6.(2018贵州贵阳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和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标志,两大经济体系归为一体,形成了

40、贯穿全球的市场经济与此同时,长期的经济停滞和缓慢增长,促使发达国家摆脱了凯恩斯主义的束缚,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大力推行经济贸易自由化政策。在技术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传递和技术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范围迅速扩展,从而大幅降低了交易成本,直接刺激了国际贸易快速增长和国际资本的迅速流动。摘编自张书琛世界经济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材料二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经形成“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机制。以北京中关村为先导,在上海、深圳等地建立高新技术开发区,汇集大量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大量资金研制和开发光电技术、

41、人工智能、超导材料、核聚变能、太阳能等高新技术联想、海尔、格力等一批高技术品牌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将最高级的知识直接转化为最大的价值,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为国家创造新的财富。(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90年代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和特点。答案(1)背景:我国政府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潮流;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两极格局结束,市场经济成为全球通行模式;发达国家推动贸易自由化;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2)原因:经济全球化趋势;市场经济的推动;信息技术革命的刺激和影响;新机制的形成。特点:技术密集与知识密集;投入研发费用大;区域密集;产品面向世界市场;高风险。- 18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