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1 ,大小:143.50KB ,
资源ID:1175806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7580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安庆市重点中学2021届高三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1、高三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1. 二战后,西欧经济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经济协作范围更加广阔,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出现了许多大型的跨国公司,特别是以法、德为核心的西欧六国的经济联系变得更加密切,需要一个超出一国范围的国际机构进行协调。这揭示了欧共体成立的()A. 经济根源B. 政治背景C. 文化动因D. 国际环境2. 某学者总结了二战后第三世界崛起的三个里程碑: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尤其是“七十七国集团”,以联合国讲坛为政治斗争的舞台,利用联合起来的集体力量,在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等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以上三者的共同作

2、用在于()A. 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B. 扩大了社会主义的影响C. 促进了多极格局的形成D. 导致了两大阵营的分化3. “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战略紧张的一个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心。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都参与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发展,日本、印尼、越南和澳大利亚等其他主要国家也将能够参与这一体系的建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B. 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C. 太平洋共同体建设消除了中美分歧D. 新兴力量崛起促成多极化格局形成4. 世贸组织建立和“911事件”发生后,“单极世界”

3、理论在美国学术界逐渐消退,世人开始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的世界。这主要是由于()A. 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与组合B.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局势不稳C. 美国失去超级大国的绝对优势D. “单极世界”理论的缺陷较多5. 21世纪,世界政治道路进人一个新阶段:相互竞争的民族主义之路。除了“中国崛起”“非洲崛起”和俄罗斯民族主义外,还有“印度崛起”。这些世界大国集团正自信地重新排队。这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A. 美国建立的单极世界被打破B. 新兴力量开始争夺霸权地位C.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加强D. “一超多强”的局面正被削弱6. 中国史纲要载: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

4、风更盛。土地买卖的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出现这些变化主要是因为()A. 土地兼并之风的盛行B. 贫富分化不断加剧C. 新兴地主阶级的壮大D.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7. 汉书食货志记载:“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这反映出()A. 商鞅变法没有推动社会进步B. 土地私有制加速了贫富分化C. 汉朝政府积极推行商鞅之法D. 阶级分化的根源是土地兼并8. 以下各项最能够体现中国封建经济根本特征的是()A. “工商食官,政府垄断”B

5、. “耕织结合,自给自足”C. “铁犁牛耕,以农为本”D. “精耕细作,家庭经营”9. 唐律规定:“城主无故开闭者,与越罪同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亦同城主之法。”唐大历十四年(780年)六月一日,唐代宗敕令“诸坊市邸(旅舍)店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楼阁临市人家,勒百日内毁拆。”据上述材料可推断出唐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依然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原有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A. B. C. D. 10.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

6、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A. 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B. 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C. 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D. 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11. 有学者认为:唐之王仙芝冠以“天补平均大将军”之名,宋之王小波起事时从“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为号召,明之李自成亦以“均田免粮”为号召,清季之粤匪则以田亩制度为蛊惑固非偶然也。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A. 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B. 统治者“不抑兼并”使经济严重衰退C. 土地兼并导致封建制度走向衰落D. 土地私有制使阶级矛盾日益激化12. 明

7、朝开国、铸造铜钱、发行“大明宝钞”,禁止民间以金银货物交易;到洪武末年,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告以金银定价,禁而不止。政府也开始在一些地方“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这一-变化表明()A.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B. 民间推动朝廷政策调整C. 政府降低赋役征收份额D. 钱钞造成交易定价困难13. 如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 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 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 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 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14.

8、 明朝前期,银、钱、钞三币兼用: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这一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逐渐发展B.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 市民阶层力量壮大D. 赋役体制发生变化15. 初唐诗人苏味道在正月十五日夜描写了唐都长安城元宵节的盛景,“星桥铁锁开”、“金吾不禁夜”中唐诗人王建的夜看扬州市则有“夜市千灯照碧云”、“犹自笙歌彻晓闻”的诗句,描写了扬州城的繁华,这反映了唐朝()A. 商品种类的丰富B. 诗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C. 城市管理的变化D. 经济重心南移趋势加强16.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9、)A. 井田制B. 封建土地私有制C. 均田制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7. 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相标榜,而是流行用与“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这说明宋代()A. 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B. 世俗化的倾向加强C. 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D. 民间行为影响皇权18. 英国传统体育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大街小巷中斗牛、斗狗、斗鸡、足球、拳击等活动都是寻常之事。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议会开始颁布如虐待动物法、城市警察法等法律来禁止血腥暴力活动及街头巷尾聚众游戏。这一变化说明()A. 群众对政府政策的广泛认同B.

10、立法是社会进步的唯一途径C. 国家干预经济推动社会转型D. 经济发展推动城市文明建设19. “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像后来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而且旧大陆的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的牲畜,特别是用于运输和耕种的马和骡,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据此可知,新航路开辟()A. 导致新旧大陆间经济互补而和谐发展B. 带来的物种交换改变了新旧大陆面貌C. 使美洲人口迁移造成旧大陆人口激增D. 并未给美洲造成致命打击和巨大破坏20. 美国金融中心纽约始建于17世纪初,原名叫新阿姆斯特丹。17世纪中后期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的是()A.

11、美国金融的崛起B. 荷兰商业的繁华C. 英国科技的先进D. 殖民霸权的更替21.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要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A. 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产生影响B.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兴起C. 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D. 新型工厂制度得以产生22.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

12、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A.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B.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C. 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D.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23. “17世纪和18世纪末的荷兰人没有选择现代化道路。他们没有迷恋于持续的增长,也没有注重定向问题-即成为西方理性主义专有的标记的精神问题。他们却保持着-经纪人的理想。”材料认为荷兰由盛转衰的主要原因是()A. 海上贸易垄断权的丧失B. 没有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型C. 过度扩张并卷入欧洲争斗D. 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民族国家24. 工业革命前,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图集的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经过工业革命,

13、工业重心逐渐向北部推移。兰开夏成了棉织业的主要中心;苏格兰也出现了以格拉斯哥为中心的新工业区,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新兴工业城市也日益发展起来。这表明,英国工业革命()A. 加快了城乡经济发展B. 拉大了各地经济差距C. 导致传统经济的衰落D. 改变了经济地理面貌25. “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A.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B.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C. 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D. 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26. 阅读材料。

14、材料一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贷”“取予”“同贷财”,反映借贷关系的“债”则被称作“责”。西周时期,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凡民同贷材者,令以国法行之。犯令者,刑罚之。”民间借贷必须立契约文书,“听取予以书契”。官府通过借贷契约文书来判定民间债务纠纷,“凡有责者,有判书以治,则听”;“凡属责者,以其地傅而听其辞”。 -摘编自谭光万中国古代农业商品化研究材料二宋代农民作为小生产者的主体部分,借贷虽出于情势之逼迫,并非个人意愿,但却是他们的一种生产、生活的常态。中国是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

15、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南宋后期著名理学家真德秀说:“中人一家之产,仅足以供一户之税。遇有水旱疾厉,不免举贷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说。农民“一有艰歉,富民不肯出贷,则其束手无策,坐视田畴之荒芜,有流移转徙而已”。 -摘编自王文书宋代借货业研究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间借贷的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农民借贷“常态”现象形成的原因。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的影响。27.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材料一:(西欧国家)政治上的考虑根源于这样一个信念,即只有通过超国家组织的建立才能一劳永逸地消除欧洲大国之间的战争威胁,欧

16、洲各国若想恢复原先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就必须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并拥有足可与美国相抗衡的人力和物力。-龙多卡梅伦世界经济简史材料二:今天,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之下,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和平阵线的一边,并使我们新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结成了七万万人的强目的兄弟同盟,使我国在彻底消灭残余匪帮之后,将迅速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化的国家。-人民日报社论:巩固中苏兄弟同盟(1950年2月16日)材料三:二战后仅25年,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头几年还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新的力量在萌动,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

17、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布热津斯基大棋局材料四:当今的世界格局仍处于一个过渡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的转移和扩散。权力从传统强国欧关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世界格局有进入“碎片化”时代的征兆。-中国社会科学院2011年国际形势黄皮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国家要“学会用一个声音讲话”的背景及原因。(2)材料二反映了建国初我国采取的哪一外交方针?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采取这一方针的出发点。(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三中“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和“一股股新的力量”指什么?(4)据材料四概括当今世界格局变

18、化的特点。面对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我们应该如何应对?28. 马克思说:世界史不是从来就有的,世界史是世界各区域的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阅读材料: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虽然欧洲人从1500年至1800年的全球化进程中获得了最多的利益,但这绝不能证明他们是近代早期世界事务的主宰者。但同他们的祖先相比,他们确实在世界事务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努力促进了世界一体

19、化的不断发展。-摘编自黄邦和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1500年至1800年的全球化进程中所做的“努力”,并分析其对世界市场和人类文明的影响。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A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欧洲共同体的建立是欧洲生产力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的结果,材料揭示的是欧共体成立的经济根源。 B材料没有涉及到政治问题。 C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文化因素。 D材料的重点不是强调国际环境特点。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欧洲的联合,要求学生结合欧洲联合的背景特征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欧共体形成的背景特征,学生要有一定的结

20、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推动了国际关系民主化,故A项正确; B、D两项表述不是三者的共同作用,排除; 多极格局至今仍未形成,故C项错误。 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解题的关键是“三者的共同作用”。本题为中档题,主要考查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答案】B【解析】A亚太地区成为中美的战略争夺重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B根据材料“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把美国赶出亚洲。太平洋共同体建设能够缓解双方的担

21、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中国的崛起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地位,故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B项正确。 C消除了中美分歧,表述错误,排除; D世界多计划是一种趋势,尚未形成,排除。 故选:B。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理解。 国际政治格局由两极向多极化的演变是战后世界历史运动的一种基本趋势,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具体表现为三个并行发展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阵营由美国一家独大演变为美、欧、日三足鼎立;社会主义阵营从意识形态论战走向分裂;“第三世界”国家以不结盟运动的形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出制衡两极的作用。这些因素的合力推动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一个逐步演进的

22、过程。本题考查世界多极化趋势,要掌握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决定因素:1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强国,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实力不断增强。2经济实力,特别是核心科技越来越在国际竞争中起到决定作用。3世界整体局势和平稳定,各国都在致力于长期稳定的发展,力求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力位置。4.【答案】A【解析】世贸组织建立和“911事件”发生后,“单极世界”理论在美国学术界逐渐消退,世人开始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的世界,主要是由于世界政治力量发生分化与组合,故A正确; 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世贸组织建立和“911事件”发生后,“单极世界”理论在

23、美国学术界逐渐消退,世人开始以各种视角看待“多极化”的世界”。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5.【答案】C【解析】材料现象反映了多个国际政治力量的兴起,这是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故C项正确; 单极世界并没有由美国建立起来,也就不可能“被打破”,排除A项; 新兴力量的兴起不等于争夺世界霸权,排除B项; 材料现象反映的是“一超多强”局面的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D项。 故选:C。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解题的关键是“中国崛起”“非洲崛起”“俄罗斯民族主义”“印度崛起”。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多极化趋势,世界多极化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和不以人的意志

24、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趋势。6.【答案】D【解析】据材料“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等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土地买卖频繁,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据所学这些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私有制确立,故D正确; 据所学可知,土地兼并盛行的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允许土地买卖,而故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因为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A不准确; 据上分析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买卖的频繁,贫富分化不断加剧,促进了新兴

25、地主的形成和发展,B、C错误。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主要考查铁犁牛耕出现的影响。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形式是奴隶主土地所有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又先后形成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这三种土地私有制的共同特点是农业劳动者和土地占有者相分离,劳动者无地,有地者不劳动。土地所有者和劳动者处于对立地位,两者之间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此外,虽然也存在着处于从属地位的个体农民的私有土地,但往往成为大土地所有者兼并的对象7.【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商鞅变法改变了原来的土地制度,土地可以买卖,造成了土地兼并的情况,故选B。 A项是,商鞅

26、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排除。 商鞅变法是在战国时期进行的,并不是在汉朝,排除C。 材料没有揭示阶级分化的根源是土地兼并,排除D。 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根据题干“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本题结合古代土地私有制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解答。8.【答案】B【解析】A属于手工业的特点,故A排除;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故B正确;CD不是小农经济的根本特点,故CD排除。故选:B。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解题关键是“根本特征”。小农经济形成的标志是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9.【答案】D【解析】

27、依据材料“城主无故开闭者,与越罪同”、“唐代宗敕令诸坊市邸(旅舍)店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楼阁临市人家,勒百日内毁拆”可以看出依然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故正确。 依据材料“唐代宗敕令诸坊市邸(旅舍)店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楼阁临市人家,勒百日内毁拆”可知,随着唐朝商品经济发展,使得原有管理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因此政府发出敕令进行管理,故正确。 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是在宋代,故错误。 唐朝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故错误,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故选:D。本题考查古代市的变迁。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结合唐朝市发展的状况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市变迁的表现,侧重考查

28、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宋代以前市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受政府直接监管;宋代以后市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10.【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政府主要的税收,是人口税和土地税,两个税种都是以“户”作为单位,其他徭役、兵役也是以户为单位。而在古代,由于人力、财力、技术的限制,人口普查、户口统计很长时间才进行一次,如果人口流动到外地,本地就无法收税、征兵,外地因为没有户籍资料也无法收税征兵,这种流动的人就成为对政府“无用”的人,所以要限制人员流动,故D正确。 ABC均不能完全体现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演变情况。关键词是

29、“主要目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变化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1.【答案】A【解析】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对获得土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实现“耕者有其田”有利于社会稳定,故A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经济衰退严重的信息,排除B。 C说法不合史实,排除。 材料无关矛盾激化的信息,排除D。 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古代农民起义的这些诉求集中反映出。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2.【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

30、材料“洪武末年,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告以金银定价,禁而不止。政府也开始在一些地方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可以看出民间推动朝廷政策调整,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体现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政府降低赋役征收份额,而是反映的是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钱钞造成交易定价困难,故D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考查明朝赋税制度改革。解题的关键是对“洪武末年,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告以金银定价,禁而不止。政府也开始在一些地方田赋折银和徭役折银”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明朝赋税制度改革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13.

31、【答案】B【解析】从图中可知,奇珍异兽是长颈鹿,“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表明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故B正确;传统绘画类型、传统观念更新材料未体现,故AD错误;明朝并未解除海禁政策,故C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明代实行贡舶制度,在通商口岸设市舶提举司,管理朝贡和朝贡贸易。14.【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明清时期赋税改革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白银的普遍使用,加之东西方贸易

32、中大量白银流入,使白银成为当时主要流通货币,故A项正确; 题干信息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排除B项; 市民阶层力量壮大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 赋役改革不是导致材料现象的直接性因素,排除D项。 故选:A。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结合题干“明朝前期,银、钱、钞三币兼用:中期以后,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本题掌握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及背景进行分析解答。15.【答案】C【解析】A.本题没有涉及到商品的种类丰富,故排除; B.本题的侧重点不是诗歌的发展阶段特征,而在于诗歌内容描写的关于商业发展的表现,故排除; C.根据“夜市千灯照碧云、犹自笙歌

33、彻晓闻”可以看出唐代对于市的时间管理的松弛,故正确。 D.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故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唐代的商业的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唐代商业发展的表现。本题考查的市唐代的商业的发展,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16.【答案】C【解析】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为C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A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在土地兼并的根源,B项错误; D项明显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

34、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1)制定官吏俸禄制(2)推行均田制( 3)设立三长制( 4)推行新的租调制( 5)迁都洛阳(6)移风易俗。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的掌握。17.【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与题干说法明显不符合,故不选A。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宋代帝王不再重视传统体现皇权至上的称谓,转而使用与世俗市民阶层称谓类似的叫法,体现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阶层壮大,世俗化趋势加强的特征,故B正确。C.题干并非强调“天子观”的淡化,故不选C。D.题干并未涉及宋代民间行为对皇权强弱的影响,故不选

35、D。故选B。18.【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议会颁布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没有涉及群众是否认可,故A错误; B太过绝对,排除; 材料未涉及社会转型,故C错误; 根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议会开始颁布如虐待动物法、城市警察法等法律来禁止血腥暴力活动及街头巷尾聚众游戏”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刚刚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推动了城市文明建设,故D正确。 故选:D。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信息是“19世纪30年代起,英国议会开始颁布如虐待动物法、城市警察法等法律来禁止血腥暴力活动及街头巷尾聚众游戏”。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

36、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答案】B【解析】A材料并没有体现出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经济互补。 B从材料“没有美洲的农作物,欧洲不可能有能力像后来养活那么庞大的人口,而且旧大陆的热带地区不会如此之快地得到开发。没有欧洲的牲畜,特别是用于运输和耕种的马和骡,美洲大陆不可能以它已经发生过的那种速度被开发“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以后,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物种相互交换,改变了原来新大陆和旧大陆自身的面貌。 C材料看不出美洲人口迁移造成旧大陆人口激增。 D材料信息看不出,美洲大陆受到了重大的打击和破坏。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要求学生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航路开辟的特征

37、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20.【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美国的成立是18世纪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纽约名称的变化与荷兰商业的繁华无关,故B项错误。 英国科技的先进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由此可知,纽约名称的变化反映了殖民霸权的更替,故D项正确。 故选:D。本题考查早期的殖民扩张。需要掌握英国和荷兰殖民争霸的表现和影响。解题的关键是结合英国和荷兰殖民争霸的表现和影响对材料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英国和荷兰殖民争霸的

38、表现和影响的把握,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1.【答案】D【解析】用“代入法”检验,“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新型工厂制度产生”-“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符合史实和逻辑。故D项正确。 AB项是属于工业革命时期,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C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不符合题干时间“19世纪”,应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生产组织形式。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分析、逻辑推理的能力。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生产组织形式,解题时注意依据题干要求,结合所学分析理解。需要

39、掌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如生产组织形式、影响等知识。22.【答案】B【解析】“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表明人们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由经济到政治再到自然条件,说明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故B正确;A太过绝对,排除;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后期学者研究与传统观点,都是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故D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本题难度中档,考查英国

40、工业革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内阁制的形成和近代议会制度的确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果,它适应了英国国内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成为在英国发展资本主义和进行工业革命的根本保证。23.【答案】B【解析】A海上贸易垄断权的丧失,属于由盛转衰的影响,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 B据材料“没有迷恋于持续的增长,也没有注重定向问题-即成为西方理性主义专有的标记的精神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和18世纪末的荷兰没有实现从商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模式转变,故由盛转衰,故B项正确; C荷兰也没有过度扩张并卷入欧洲争斗,故C项错误; D荷兰已经是真正的民族国家,故D项错误。 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荷兰的殖民扩

41、张,要求学生结合荷兰殖民扩张的特征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荷兰殖民扩张的过程特点和影响,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24.【答案】D【解析】材料所述的是工业革命前后工业和经济重心的变化,工业革命前在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工业革命后,工业重心逐渐向北部推移,据此得出D项正确; A项没有完整理解材料含义,城乡经济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 B项中的“各地经济差距“和C项中的“传统经济的衰落都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故选:D。本题考查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工业革命前,经济最发达、人口最图集的是以伦敦为中心的东南地区。经过工业革命,工业重心逐渐向北部推移。兰开夏成了棉织业的主要中心;

42、苏格兰也出现了以格拉斯哥为中心的新工业区,曼彻斯特利物浦等新兴工业城市也日益发展起来”。本题为中档题,考查工业革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5.【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殖民扩张的后果和历史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根据“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拿走了非洲的象牙,反映了经济上的冲突,反映欧洲人掠夺非洲的资源。欧洲人带来了基督教,并传播给了非洲人,二者有了共同的信仰,反映了二者文化的融合。故A正确。BCD.题干反映的是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43、,这三项表述混淆概念,故排除BCD。故选A。26.【答案】【小题1】(1)依据信息“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并进行概括可知特点; (2)依据信息“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并结合小农经济的特点可知原因; (3)民间农业借贷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民间资金渗入农业生产领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其实质是阶级剥削,是富农兼并土地的重要手段和小农破产的重要原因。 故答案为: (1)特点:历史悠久;讲究规范、诚信;受政府监管。 (2)原因:

44、自然灾害严重;繁重的苛捐杂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政府赈灾救济能力有限;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3)影响:民间农业借贷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维持和扩大农业生产;民间资金渗入农业生产领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其实质是阶级剥削,是富农兼并土地的重要手段和小农破产的重要原因。【小题2】【小题3】【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间借贷,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在周礼中,借贷被称为”“政府规定民间借贷活动必须在国家法定的利息下进行,违者要受到处罚”;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间借贷,解答的关键信息是“灾害频发的国家,加之小农是小生产者,抵御灾荒的储备(资金和粮食)不足,一旦遭遇灾荒年份,则小农必须依赖于借贷”;

45、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民间借贷,解答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古代民间农业借贷的影响”。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7.【答案】(1)欧洲走向联合与欧洲战后的地位,以及两极格局,还有欧洲的文化经济特征和地域条件密切相关,欧洲联合在很大程度上强化了欧洲的经济实力,也冲击了两极格局,提高了欧洲自身的安全保障。(2)从材料可以看出,这是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主要是由于当时两极格局之下,美国遏制中国,而苏联支持中国,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所以一边倒。(3)材料三中的新的格局应该是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这些新的力量包括欧共体,不结盟运动,中国的崛起和日本

46、的崛起等等。(4)从材料事可以看出,当前世界两极格局瓦解以后,多极化趋势不断的加强,中国应该努力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争取在多极世界中占据有利地位。故答案为:(1)背景:战后西欧实力削弱,地位下降;美苏两极格局形成;应对来自美苏的威胁;文化、传统相近,地域相邻等;吸取战争教训。原因:消除欧洲内部的战争威胁;抗衡美国;提高国际影响力;促进自身发展,维护自身安全。(2)方针:一边倒。出发点:打破美国外交封锁;巩固新生政权;推动经济建设。(任答2点即可。)(3)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力量:欧共体(或欧洲国家联合);不结盟运动(或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崛起等。(4)特点:两

47、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应对:提高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并发挥积极作用。(有理即可)【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战后欧洲的联合要求,学生结合战后欧洲联合的背景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要求学生结合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政策特征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多极化趋势,要求学生结合多极化趋势的表现来分析。 (4)本题主要考查当前世界政治格局,要求学生结合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战后世界格局的特点,其次,要搞清楚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影响因素,还要搞清楚中国外交政策的特征。28.【答案】第一小问努力,根据材料中“哥伦布发现美洲”并结合所学知识

48、可知,新航路开辟;根据材料中“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行殖民扩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500年至1800年的全球化进程中,欧洲从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以欧洲为中心传播文明。第二小问对世界市场影响:根据材料中“哥伦布发现美洲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到19世纪,欧洲人推进全球化的努力,对世界市场产生的影响为,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出现雏形,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初具规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三小问,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根据材料中“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

49、传播”可知,促进了欧洲和“新世界”的文明交流;根据材料中“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可知,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故答案为: 努力:开辟新航路;进行殖民扩张;从英国开始工业革命;以欧洲为中心传播文明。 对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或答“使世界市场出现雏形”);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初具规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孕育并逐渐成熟(或答“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对人类文明:促进了欧洲和“新世界”间的文明交流;(答到促进“物种交流”或“人口流动”)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欧洲人在1500年至1800年的全球化进程”,并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哥伦布发现美洲”“葡萄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及“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新航路开辟、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的历史影响。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