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要求】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资料卡片】【基础知识梳理】第一阶段:国民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时期(19531956年)经济建设的起步第二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曲折发展的十年第三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19661976年)文革“动乱”的十年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背景(1)土地改革运动和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为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基础;(2)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控制能力的加强。2.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1
2、)制定:1953年(2)内容:“一化三改”(3)指导方针:(4)特点:3一五计划(发展生产力)(1)基本任务:(2)结果:(1953-1957)(3)成果:(4)意义:4.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1)内容:(1953-1956底)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方式:生产合作社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全行业公私合营(2)意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5.评价:(1)积极: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存在问题:后期二、曲折发展的十年(特点:两头好,中间差。)1正确探索:(1)论十大
3、关系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时间:1956.4 毛泽东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内容: 与 、 与 、 与 。意义: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为八大召开奠定理论基础。(2)中共八大初步成果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内容: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据:表现: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对于建设 的要求同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 的需要同当前 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意义: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3)八字方针调整目的:1960年冬,为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内容:调整、巩固、充
4、实、提高成效: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2.曲折和失误(1)原因: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人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在理论和思想上还没有深刻的认识;人们急于求成思想指导。(2)表现:“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3)影响: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3.十年成就: 工业:先后建成 、 两大钢铁基地;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制造以及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交通: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 以外的各省、
5、自治区都有了铁路,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能源:石油全部自给等。4.教训: 三、“动乱”的十年1“文革”对经济的破坏(1)原因:文革中的“全面夺权”狂潮(2)表现:使国民经济计划因无法执行而被废置,经济工作的指挥、调度和管理系统陷入瘫痪和半瘫痪状态,国民经济的运行失去控制;交通运输阻塞,物资供应困难,大批工矿交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工矿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下降,成本上升,劳动纪律松散;市场供应紧张,人民的生活水平下降。2“文革”时期的局部调整(1)周恩来整顿经济背景:内容:成效:(2)邓小平全面整顿背景:内容:成效:3“文革”对经济的影响:(1)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
6、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2)拉大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4.教训: 探究: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课堂讨论】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标要求】(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基础知识梳理】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1. 基本内容(1)思想路
7、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2)政治路线: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2. 历史意义(1)伟大转折:开始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2)标志: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的正式开辟。标志着正式拉开改革开放序幕。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二、改革开放1.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A.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特点:包产到户。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意义:极
8、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2)废除人民公社(第一个:四川广汉)(3)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B.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时间: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3)内容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制:由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转变。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4)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5)方向:建立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2.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对
9、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初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课堂讨论】三 走向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标要求】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基础知识梳理】一、历史性的跨越1、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2、过程(1)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2)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抓住机
10、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意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1)1992年10月,中共确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3)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内容。(4)2000年底,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重要内容。【课堂讨论】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