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75205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实验高级中学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12 分,每小题4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 题。中国茶道茶道不同于一般的饮茶。在中国饮茶分为两类,一类是“混饮”,即根据个人的口味嗜好,在茶中加入桔皮、桂元、红枣等来喝;另一类是“清饮”,不加入任何有损茶的本味真香的配料,单用开水泡喝。“清饮”可分四个层次:将茶当成饮料大碗解渴,称为“喝茶”;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称为“品茶”;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则称为“茶艺”;通过品茗来养性怡情、参禅悟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提升,则是中国饮茶的最高境界茶道。茶道不但讲究表现形式,而且注

2、重精神内涵。茶道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是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茶道追求“和”,源于周易中的“保合大和”,意指万物皆要阴阳协调,保全大和之元气以利万物。陆羽在茶经详细描述他设计的风炉: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可见五行调和是茶道的哲学基础。“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老子说:“

3、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和实践。“怡”有和悦愉快之意。中国茶道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一方面,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信仰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有不同的追求。王公贵族讲茶道,意在炫耀权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意在托物寄怀,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意在参禅悟道,见性成佛;道家讲茶道,意在品茗养生,羽化成仙;普通百姓讲茶道,意在去腥腻,涤烦渴,享受人生。中国茶道的

4、这种怡悦性,使得它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这种怡悦性也正是中国茶道区别于强调“清寂”的日本茶道的根本标志之一。“真”是中国茶道的起点,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中国茶道在从事茶事时所讲究的“真”,不仅包括茶应是真茶、真香、真味,环境最好是真山真水,挂的字画最好是名家名人的真迹,用的器具最好是真竹、真木、真陶、真瓷,还包含了对人要真心,敬客要真情,说话要真诚,心情要真闲。中国茶道追求的“真”有三重含义。一在追求道之真,即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达到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之目的;二在追求情之真,即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得以交互,达到茶人之间互见真心的境界;三在追求性之真,即在品茗过程中,

5、真正放松自己,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放飞自己的心灵,放牧自己的天性,达到“全性葆真”。2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4 分)A. 中国饮茶可分两类,一类是“混饮”,就是根据个人的口味,在茶中加入其他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混喝;另一类是“清饮”,为了不损茶的本味、真香,而不加入任何其他配料,只用开水泡喝。B. 按照中国茶道的说法,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C.中国茶道发源于道家的“真”,它有三个具体要求:一是通过茶事活动追求对“道”的真切体悟;二是通过品茗述怀,使茶友之间的真情互见;三是在品茗过程中放松自

6、己,达到“全性葆真”。D. 本文借“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并在此基础上为人们认识中国茶道和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个绝对标准。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4 分)A.茶道与饮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只是按中国人的观点,茶道的文化品位更高罢了。B.文章阐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个特点,实际上也是个人见解,主要是从中国哲学儒、佛、道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C. 中国茶道追求的“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的“保合大和”,后来经过中国“茶圣”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D. 中国茶道之所以与日本茶道有区别,

7、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日本茶道特别古板严肃,讲究“清寂”,而中国茶道更加重视雅俗共赏,不拘一格。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24分)赵良淳,字景程,丞相乳愚曾孙也。少学于其乡先生饶鲁,知立身大节。及仕,所至以干治称,而未尝干人荐举。初以荫为泰宁主簿,三迁至淮西运辖,浮沉冗官二十余年。考举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江西剧邑,俗尚哗讦,良淳治之,不用刑戮,不任吏胥,取民之敦孝,身亲尊礼之,至甚桀骜者,乃绳以法,俗为少革。咸淳末,除知安吉州。良淳至,日与僚吏论所以守御之备,悉举行之,时岁饥,民相聚为盗,所在蜂起。或请以兵击之,良淳曰:“民岂乐为盗哉?时艰岁早,故相率

8、剽掠苟活耳。”命僚属以义谕之,众皆投兵散归,其不归者众缚以献。有掠人货财诣其主谢过而还之者。良淳劝富人出粟振之,尝语人曰:“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人皆倒囤以应之,已而范文虎遣使持书招降,良淳焚书斩其使。大兵至,军其东西门。先是,朝廷遣将吴国定援宜兴,宜兴已危,不敢往,乃如安吉见良淳,愿留以为辅。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已而国定开南门纳外兵,兵入城呼约:“众散,元帅不杀汝。”于是众号泣散去,良淳命车归府,兵士止之曰:“事至此,侍郎当为自全计。”良淳叱去之。命家人出避,乃闭閤自经。有兵士解救之,复苏,众罗拜泣曰:“侍郎何自苦?逃之犹可求生。”

9、良淳叱曰:“我岂逃生者邪?”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赵良淳关心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4分)民岂乐为盗哉 时艰岁旱,故相率剽掠苟活而良淳劝富人出栗振之 使太守身可以济民,亦所不惜也其言恳恳,足以动人 人皆倒囷以应之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A.赵良淳具有良好的素养和才干。他身为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自小师从同乡饶鲁,养成立身处事的操守,出仕后,他在所到之处都以干练而有治理才能著称。B赵良淳主管分宁县时多方改变当地不良习俗。他一方面礼尊敦厚孝顺的人,力求为百姓树立榜样;一

10、方面对极为桀骜不驯者绳之以法,习俗因此稍有变化。C赵良淳面临危难时能够舍生取义,在安吉防守战中,吴国定打开南门让敌兵涌入。良淳见大势已去,让兵士逃生,令家人出避,自己却不愿逃命,自杀而死。D赵良淳主管安吉州时善于解决聚众哄抢事件,当时正值粮荒,抢劫之事频繁发生,他不同意以武力镇压,命令僚属晓以大义,以致有人交还了抢掠去的财物。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良淳见国定慷慨大言,意其可用也,请于朝,留戍安吉。(2)众犹环守不去,良淳大呼曰:“尔辈欲为乱邪?”众涕泣出,复投缳而死。(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之二)金元好问枝

11、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8.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的赏析。(5分)9.诗的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怎样的哲理启示?(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句1分,共6分)(1) ,勿施于人。 论语(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庄子逍遥游(3)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 赤壁赋(4)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 琵琶行(5)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 锦瑟(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乡场上何士光 在梨花屯乡场,冯

12、幺爸这个四十多岁高高大大的汉子,是出了名的醉鬼,一个顶没价值的庄稼人。现在呢,却咧着嘴笑着,等候大队支书问话,为两个女人的纠纷作见证。 “冯幺爸!刚才,你是不是牵着牛从场口走过?”支书曹福贵这样问。在场的人都明白,曹支书是偏袒罗二娘的。 冯幺爸眨着眼,伸手搔着乱蓬蓬的头发,嬉皮笑脸的,说:“一条街上住着,吵哪样哟!” 人们哄的一声笑了。小小的街子上聚集着半条街的人,好比一粒石子就能惊动一个水塘。 他咧着大嘴,好像是害羞,又引起一阵笑声。 他身边矮胖的罗二娘冷笑起来了她是冲着对面那个瘦弱的女人来的,说:“冯幺爸,别人硬说你当时在场,全看见的呀!看见我罗家的人下贱,连别人两分钱的东西也眼红,该打”

13、 这女人一开口,冯幺爸带来的快活气氛就淡薄了,人们的心里就像被雨水湿透了,只留下苞谷残梗的田野那样抑郁、寂寥。这女人三十多岁,两件灯芯绒衣裳迭着穿在一起,上面有好些油迹,她是卖肉的,她男人是乡场上食品购销站的会计。那瘦弱的女人,她男人任老大,在乡场的小学里教书,是多年没转正的老实巴交的民办教师。 “请你说句话,冯幺爸!我那娃儿,实在是没有”任老大女人怯生生地望着冯幺爸,恳求他。女人身上的衣裳,就和她家那间愁苦地立在场口的房子一样,补缀不尽;尖尖的下巴,一双黯淡无光的大眼睛,孱弱、本分。 “没有!没有把人打够是不是?我罗家的娃儿,在这街上就抬不起头?呸!除非狗都不啃骨头了” 罗二娘早就这样在任老

14、大门前骂了半天。这女人一天若是不骂街,就好像失了体面。 “吵,是吵不出名堂的!”曹支书比罗二娘有算计,“既然任老大家说冯幺爸在场,还是让冯幺爸来说。” “今天早上呢,”冯幺爸有些慌了,“我倒是犁田回来” 他又咧了咧嘴,但没笑出来。 他不敢说。他在这乡场上低人一等,他有女人,有六个娃儿,做活路不在意,又没别的手艺。到秋天,分那么一点点粮,他还要卖一升两升,打一斤酒,分一半猪杂碎,大醉一回。还不到春天,就缠着曹支书要回销粮。人们同情冯幺爸了。得罪了罗二娘,也就得罪了梨花屯的整个上层,你会发现:唯一的商店里的老陈不再卖给你煤油;曹支书会一笔勾掉该发给你的回销粮 罗二娘叫起来:“你真在?那就好得很!你

15、说,真像任家说的那样?”在罗二娘眼里,冯幺爸不过像一条狗。有一次,给了他一挂猪肠子,他不是半夜也肯下乡去扶她喝醉了的男人? 冯幺爸艰难地笑着,他换了一回脚,仿佛原来那样子妨碍他似的,但还是说不出话。耳鬓边有一股细细的汗水,顺着又方又宽的脸颊淌下来 “冯幺爸,你说话要负责!你听清楚了?”谁都知道曹书记这暗示的压力,冯幺爸又换了一回脚。 “冯幺爸,你就说!”“这有多大一回事?你说吧!”这人心所向,对冯幺爸同样是压力。冯幺爸叹了口气,眼光直愣愣的。小小的街头沉寂了,乡场的上空正划过去一朵远远的白云;燕子不住地啁啾,远处传来布谷鸟的啼叫。 罗二娘扯着嗓子骂起来:“冯幺爸,是一条狗呢,也还要叫几声”她双

16、手叉腰,顿足拍腿,往冯幺爸面前吐口水。 忽然,冯幺爸猛地转过身,脚一跺,眼都红了,吼起来:“曹支书!这回销粮,有也由你;没有也由你,我冯幺爸今年不要也照样过下去!” 曹支书插进来说:“地,冯幺爸” “不要给我来这一手!送我进管训班?大年三十派我去修水利?不行罗!国家这二年放开了我们庄稼人的手脚,还有好的政策,种田人怕什么”冯幺爸打断了支书的话。 “我一直在场!莫非罗家的娃儿才算人养的?他捡了任家娃儿的东西不还,还一凶二恶;任家的娃儿没动手,骂也没还一句!这回你听清楚了!” 一切这样突如其来,大家先是一怔,跟着,男男女女的笑声就像旱天雷一样,一下子在街面炸开,一条街都晃荡起来。畅快!栽完了满满一

17、坝秧子一样畅快!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支书曹福贵既不敢得罪罗二娘,又迫于众人的压力,感到很为难,因此他希望冯幺爸这个见证人说出真相尽快解决纠纷。 B文中使用的“购销站”“回销粮”“管训班”等字眼所体现出来的时代色彩,有助于读者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C如果罗二娘没有大声谩骂、吐口水等举动,小说的主人公冯幺爸就不会那么激动,也就不会吼出事情的真相。 D这篇小说以巧妙的构思、细腻的笔触,通过梨花屯乡场上一场小风波,反映了社会变革中农民精神的变化。E用简洁凝练的语吉抓住人物细微的表情、语言、心理、动作进行刻画,使其形神毕肖,是本

18、文突出的特点。(2)小说中冯幺爸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3)划线处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这篇小说创作于1980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8分) 四、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老杨同志满怀激情,焚膏继晷,历时五年,终于写出了这部洋洋百万字的小说。B初春时节是“桃花涧”桃花的盛花期,4月上旬,众多桃树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煞是美丽。C举国上下纷纷捐款捐物,向日本遭受地震海啸灾难的人民伸出援助之手;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真该想一想,这样做,你不感到羞

19、愧吗?D为逃避工商、公安等执法部门的检查,这个制假贩假的窝点曾两度停止活动,但等到风声一过,就又东山再起了。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4分)A. 奥巴马一到中国就与青年人展开对话,介绍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及他本人,这似乎印证了美国媒体的观点:奥巴马对华政策成败与否的关键是能否赢得中国的青年人。B. 端午节已是中国的法定节日,然而在我国内地的很多大城市已经难见赛龙舟的景象,倒是繁荣的国际大都市香港却还保留着五月五赛龙舟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C. 厂家认为,电动车之所以“超标”的原因,是因为时速20公里,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40公斤的车辆配备的电池,最多跑20公里,连基本出

20、行都非常不便。D. 上海世博会是由中国政府主办的国际性大型博览会,它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目前已有2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创下158年世博史的最高纪录。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4分) 慈善事业,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实际上始终都没有中断过,即使在人类蒙昧时代,也有猎物同享、遇害同御的慈善。 。 。尤其是中国受光祖耀宗等影响,财富总是想最多地留给儿女,这就不免产生了惜捐思想,不愿意把财富给予社会。 。 。这里除从财富观、文化观、道义观和社会价值观上给予引导、教育外,恐怕还应该从法律上、制度设计上给以调节和规范,使之成为一种自觉。 。 但是

21、,很多人还认识不到这一点,总认为自己的财富是自己的能力所得,把财富完全当做私家财产 财富来自社会,当然也就应该回报社会 我们必须使多数富人知道,财富来源于社会,也应该奉献给社会 要改变这些观念,我认为还是很难的 慈善事业看起来只是一种慈善行为,其实却反映了我们社会的一种财富观、文化观、道义观和社会价值观A、 B、 C、 D、五、写作(60分) 高二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答案1 、D(D项不能作为正面下定义的证据。因为“ 注重色香味,讲究茶具水质,细细品味”,属于“ 品茶”;“ 讲究环境气氛、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属于“茶艺”。)【解析】 这是考查“理解并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它牵涉到关键信息

22、筛选、下定义的方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判定等几个能力点。快速完成这道题目,必须集中注意力选择准确信息,针对原文意思对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快速将选项进行比较。(4分)2 、A(B项不符合原文的意思。原文讲的是中国茶道一直在追求“和、静、怡、真”的境界,并没有说“长期饮茶,可以使人心境平和,宁静致远,和悦愉快,返璞归真,也就是达到中国茶道的和静怡真四字真谛的境界”。C 项,原文说的是中国茶道起点是“ 真”,不是说发源于“真”;原文说它有“ 三重含义”不是说“ 三个具体要求”。D项,原文只是借“武夷山茶痴”提出的“和、静、怡、真”四字来阐述中国茶道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就以此为“评价中国茶道的水准提供了一

23、个绝对标准”。)【解析】 这是一道准确把握原文信息,对明显的错误信息和可能错误的信息做出准确判断的题目。(4分)3 、C(C 项推断错误。“和”的概念发源于周易,但是陆羽只是借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理论来阐述自己的茶道观,即五行相生相克,和合统一的哲学观,而不是“经过中国 茶圣的陆羽的发展,成为茶道哲学的基础”。)【解析】 这是一道根据原文信息,进行推断想象的考查题。完成这类题目,一定要注意三个步骤:一是推断想象的信息源必须是准确无误的,命题人恰好会将这些信息源故意搞错;二是所进行的推断想象活动必须在原文信息范畴之内,命题人会故意无端扩大或缩小;三是所进行的推断想象必须符合事理逻辑本身,有时候命

24、题人会故意将这些推断失误,甚至不看原文都能够看出命题的痕迹。(4分)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荫,指因祖先有功劳或官职而受封得官。(4分)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的态度,是赵良淳对百姓为盗原因的分析,是富人们的反应。(4分)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让士兵逃走的是进城的敌兵,不是赵良淳。(4分)7、(1)答案:赵良淳见吴国定情绪激昂地高谈阔论,料想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示后,留下他来防守安吉。(6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3分:“大言”、“意”、“戍”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5、。(2)答案:众人仍然围守着他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喊说:“你们想作乱吗?”众人流着泪出去,他再次上吊而死。(6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译出大意给3分;“环守”、“尔辈”、“投缳”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8“深藏”既是客观景物的描写,写出了浓密翠绿的叶子笼盖下的几点海棠蓓蕾微红的情景(3分);又是主观意愿的体现,体现海棠花珍惜春光、不轻易吐艳的意愿(2分)。9运用了反衬(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2分)用桃李的争奇斗艳,反衬海棠的“惜芳轻吐”,(2分)启示人们,太早的炫耀,过于急切的追求,虽然可以在眼前给我们一种陶醉的幻境(1分),但这种美丽是短暂难以持久的。(1分)(以下理解亦可

26、: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在对海棠花的描绘评述中,表明了自己的人格追求,寄托着对“儿辈”的殷殷教导。这两句启示我们,不应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华热闹,而要耐得住寂寞,加强内在积累,在适当的时候展露才华。)11、(5分)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6分)朴实善良,有正义感;对新生活抱有希望,精神开始觉醒;怕得罪人,有些怯懦。(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6分)揭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矛盾冲突作铺垫。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8分)观点:歌颂改革,关注农民精神变化,呼唤变革深入。歌颂农村新的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解放;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精神的觉醒;张扬时代精

27、神,呼唤进一步改革。(观点明确2分,分析充分6分)12、答案:A(A、焚膏继晷gu: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B、含英咀华: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C、细大不捐:捐,抛弃,舍弃。细小的和大的都不舍弃,形容所有的都兼收并蓄,一般指做学问。用在这里与语境明显不合。D东山再起:比喻人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褒义词。)文言文参考译文: 译文: 赵良淳字景程,丞相赵汝愚的曾孙。赵良淳从小跟从他们乡的先生饶鲁求学,懂得立身的大节。等到做了官,所到之处以干练治理而著称,却不曾求人举荐。起初因恩荫为泰空主簿,多次

28、升迁至淮西运辖,沉浮任散官二十多年。考试举人及格,改知分宁县。分宁,是江西的大县,习俗喜欢喧哗和攻击别人,赵良淳治理该县,没有使用刑法和杀戮,没有任用胥吏,选取忠厚孝顺的人,亲自尊敬礼遇他们,至於对那些特别桀惊不驯的人,就绳之以法,坏的习俗被稍微革除了一些。度宗咸淳末年,任命赵良淳知安吉州。赵良淳到任后,每天和属吏讨论如何进行守御的准备,都加以实行。当时年成饥荒,百姓聚在一起成为盗贼,所在的地方蜂拥而起。有人请求出兵打击他们,赵良淳说:“百姓难道愿意做盗贼吗?时势艰难又逢大旱,所以一起剽劫抢掠苟且活下去罢了 。命令僚属对他们晓以大义。众人都扔下武器分散而回,那些不走的人众人把他们捆住献来。有抢

29、了人家的财货到主人那里去谢罪并且归还给人家的人。”赵良淳劝富人拿出粟米赈济他们曾经对人说: “假如太守的身体可以赈济百姓,也在所不惜。”他的话非常诚恳,足以打动人们,人们尽出谷仓中的粮食来响应他。不久范文虎派使者拿着书信来招降,趟良淳烧掉书信斩杀了使者。元兵来到,在他们的东西门驻军赵良淳率领众人守城,晚上就露宿在城墙上,不回家。 在此之前,朝廷派大将吴国定增援宜兴,宜兴已经危急,他不敢去,就到安吉见赵良淳,愿意留下来作为辅助力量。赵良淳看到吴国定慨慷陈辞,认为他可以任用,向朝廷请求,把他留下来戍守安吉。不久吴国定打开南门接纳外面的元兵。元兵进入城中呼叫道: “众人散去,元帅不杀你们。”於是众人大声哭泣着散去。赵良淳命令驱车回府,士兵制止他说: “事情到了这种地步,侍郎你应当为保全自身着想。”赵良淳呵斥众人离去。让家里人出去躲避,就关上合门自杀了。有士兵来解救他,他又醒过来,众人列拜哭泣说: “侍郎何必苦自己呢?逃走仍然可以求生。”赵良淳叱责他们说:“我难道是个逃生的人吗?”众人仍然围守着他不走,赵良淳大声呼叫道:“你们想作乱吗?”众人哭泣着出来,他再次上吊而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