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为历史教学立意?当前,教学立意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认可,对它的研究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逐步展开,在此,笔者不揣浅陋,从引入历史教学立意的背景出发,对它的基本内涵、基本构成要素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基本作用做一点探讨。 一、历史教学立意的基本内涵 立意本是国画画论中的专业术语,用来指文艺家对客观事物深入观察而获得的主题思想,是正式进入创作之前的准备,也是通过创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它被画家们视为决定绘画水平的关键要素。将立意从画论引入历史教学,是聂幼犁先生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平平的铺陈、散架的内容、强扭的逻辑、走偏的思路、花哨的形式等问题的反思:尽管我们一直在理论上强调三维目标是一体的,但在实际教学
2、中却缺乏整合的平台,难以形成更为宏观的把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教学立意,就是为了引导教师在上课前对所要教授的历史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确定教学的主题、灵魂或者线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它又是教师预设的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所获得的主题思想、总体感悟和体验。 之所以将其称为教学立意,一方面是沿袭传统称谓。据聂先生介绍,上海的一些老教师,如包启昌、孔繁刚等常以教学立意作为一节课要有一条线索,一节课要有一个灵魂等更为通用的说法。另一方面,历史教学是一门艺术。由于时代的变迁,以及历史教师自身史学功底、生活体验、教学经验、史观的不同,对同一历史内容的认识和处理除了水平与结论的差异外,还存在认识视角和方法过程
3、的不同,因此所提炼的教学立意也是各有千秋。以中国近代史为例,以往在革命史观指导下常被描述成帝国主义侵略与中国反侵略的历史,而现在从民族复兴视角建构近代史已经成为官方、史学界和历史教学界的共识。但即使达成了共识,针对不同学龄段的学生教学立意也不同。比如初中西方文明的冲击与民族危机的单元立意可以为:列强的炮火将昏睡自大的中国卷入世界,灭顶危机使中华民族开始认夷为洋。为保祖宗基业,清王朝力图借西方之长技求强、求富,用西方科学挽回颓势。然而,黄海大战的硝烟宣告了这仅仅是垂暮者的一厢情愿。而高中天朝的危机单元立意则可确定为:鸦片战争使天朝受尽屈辱,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清王朝的危机。统治者逐渐醒悟只有中体西
4、用练兵制器,求强、求富,学会与洋人打交道才可能重光,迈开了以朝廷、官府为主的工业化之路,开始了中华文明千年未有之变局,两者相比,高中的教学立意在千年历史的演变中审视民族危机和洋务运动的目标、意义,而不再将重心放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上,明显要求学生具备更为高级的历史思维能力。可见,视角的选择和学生的不同等诸多因素都要求教学立意在深度上不断地做出调整。画论中表示艺术家对客观事物主题思想进行建构的立意恰好能与这种艺术性相契合,也可以时刻提醒教师不要沦为教书匠。 历史教学以求真为基点、以取得教育实效为追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历史教学的艺术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这种科学性除了表现在历史教学有客观规律可循
5、,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历史教学法、教育心理学等知识与技巧外,还表现为历史教学目标的发展性与可行性,历史教学内容的客观性、完整性和逻辑性。画论中的立意一词虽然也强调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挖掘,但往往为了突出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而弱化其他,国画中的写意便是典型代表。为了弥补立意一词的缺陷、突出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聂先生又从逻辑学中引入了思维的基本单位(核心)概念,旨在表明:第一,教学立意在关注历史内容的同时,也关注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第二,教学立意不仅能够贯通该课,而且能够贯通此前和以后的学习内容,即所谓三通;第三,强调核心并非忽视其他,抓住核心和主干是明智的,但并不等于非核心和非主干的都没有基础或结构性作
6、用和学习意义。由此可知,核心概念兼顾了历史的知识与思维、主旨的引领与贯通,和内容的主干与末节,其中又以三通为其科学性的首要标志。比如袁文菁老师将是谁,绥靖了法西斯战车?一课的教学立意确定为:面对法西斯德国的扩张,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慕尼黑协定是最为典型的恶例;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又与日本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美国采取孤立主义政策。这些大国为了自身利益而背信弃义,出卖盟国和小国,使法西斯侵略不仅没有得到制止,反而主张其野心,纵容其步伐。1939年9月初,德军悍然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很明显。这一立意以绥靖为核心,不仅涵盖了英法等大国的外交政策及慕尼黑协定这一重点,还补充了苏联
7、的中立自保等内容,并且前通意德日法西斯国家的结盟扩张、后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使本课不仅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体现了其为历史逻辑发展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为教学的主题、灵魂或线索,教学立意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首要环节;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思想、总体感悟和体验,它又是学生课堂学习的最终结果。这就决定了教学立意必须贯通整个教学。历史教学立意以三通为根本特征,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贯通本课是为了建构一个符合逻辑的知识结构,前通是为了将本课同化于原有的知识格局,后通则是为同化新的知识结构做准备。从某种意义上说,将教学立意界定为核心概念而不是照搬词典中的概念一词,也是为了突出三通效果、回应历史教学立意
8、引入的初衷。综上所述,在诠释历史教学立意内涵方面,立意与核心概念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二、历史教学立意的基本要素 通常来说,概念是用一个或几个词语来表示的。这就容易使人觉得可以用单个词语或词组来作为教学立意,如以精耕细作作为中国古代农业的立意、以全民族作为抗日战争的立意,或者干脆将课本中的具有价值判断倾向的标题作为教学立意,如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等,试图以微言来表达大义。但仔细想来却多有不妥:统合三维目标、追求三通效果的教学立意竟会如此碎片化、干枯和抽象?教学立意力求聚焦和简洁无可厚非,但不能因此删除它的基本构成要素。 作为教学立意的核心概念,是在一定史观指引下简洁而全面地阐明历史内容及主
9、题思想的一段话。这段话必须具备历史叙述的特色,从结构上来说,它应包括背景、原因与条件,事件、人物与过程,影响、意义与评价;从逻辑上来说,它要符合论从史出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比如聂先生在指导上海张炎林老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课时,将教学立意确定为: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光铁甲颠覆和瓜分了全球,帝国主义的荣耀与傲慢也达到了巅峰。西方人狂欢在世界的主宰与畅想中,压根儿没想到,当已经没有对手的时候,其实对手就是自己工业革命使矿产资源及其冶炼、制造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实力的标志,后来者看到和崇拜的是先到者的丛林法则。于是,20世纪刚拉开帷幕,欧洲大地就集体演绎了两大军事集团、一个火药桶和全
10、场绞肉机的大戏。在争夺工业文明时代的控制和话语椒中,欧洲人以空前的科技成就将自己化为空前的残垣断壁!这一立意将一战置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既看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进步与荣耀,又辩证地看到了它所带来的傲慢与贪婪,而后者则是一战的根源与条件;以两大军事集团、一个火药桶和全场绞肉机对一战的主体和过程进行了概括;在对一战的认识上,又以空前的科技成就造成的却是空前的残垣断壁概括了一战的惨痛结果,引发大家对战争根源的反思,再次体现了辩证统一与论从史出的结合。 如果说上面这些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学立意的外在轮廓与载体,那么史观则是教学立意的内在灵魂。所谓史观,一般是指人们对历史的总体看法。发生的是过去
11、,写出来的是历史,对历史的记载并非真实的过去,它只是历史学家对过去的一种解释与建构,而引领这种建构的便是史观。历史课程改革提倡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这既是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认识的进步。就教学立意而言,史观不仅可以确定教学立意的价值取向,也提供了教学立意的基本认识视角。比如明治维新一课,有老师囿于日本国内来观察明治维新,认为它是日本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与重要拐点,它蕴藏日本成为亚洲第一强国的解答和二战后毁灭性战败的症结,但这无疑割裂了明治维新与外压催生的关系。事实上,明治维新是日本在受到外国侵略的背景下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的
12、过程,而其时代背景则是世界一体化和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因此。我们应以全球史观为指导来建构立意:十九世纪中叶,黑船事件及其引发的破关开放使业已充满骚动的岛国日本深感末日危机。尊王攘夷之败使他们懂得了武装倒幕、兴行兰学是挽救于没顶的圣舟,而德国的崛起使本有武士传统的民族看到了最有可能的复兴范式,迅速走上了王政维新、脱亚入欧的帝国之路,热衷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扩张中的东方一哥。在这一教学立意中,无论是明治维新的原因,还是改革的措施与意义,都被置于日本与世界的互动之中,让学生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发展的背景中理解日本的明治维新,既符合日本以德为师进行改革的事实,也符合日本随后实施的帝国主义侵略扩张。 一般来
13、说,教师在确定教学立意时按照其构成要素来组合并非难事,但选择什么史观、如何挖掘历史内容的主题思想和建立各个事件之间的关系则必须以具备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教学经验为基础,只有这样才可能提炼出客观而充满思考、聚焦而不失要素、独立而前后贯通、简明而形神兼备的教学立意。 三、历史教学立意的基本作用 从教学立意提出的背景我们可以知道,历史教学立意的基本作用是统合三维目标。但在现实中,依然存在着历史教学立意不能指向教学目标而直接指向教学内容的误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历史教学立意与历史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学立意与教学目标既具有共性,也存在差异。从共性上来看,两者都是由历史教师基于课程标准、史学研究成果、
14、教学经验、师生水平等制定出来的,都是用来引领课堂教学的重要设计环节,共同的确定主体和来龙去脉保证了两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但在引领教学方面两者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教学立意主要是从宏观认识层面如史观、主题思想、内在逻辑等引领历史教学,而教学目标则主要是从具体操作层面来回答通过历史教学,学生的外在行为与内在思维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何发生变化。从两者互动的角度看,教学目标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变化的集合达成教学立意。可见,历史教学立意与历史教学目标既是上位与下位的关系,也是一种动态生成关系。 历史教学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专业教育行为,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逻辑顺序展开的。因此,历史教学
15、立意在教学设计中处于首要位置,它通过统领教学目标继而引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其中,教学立意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则是对教学立意的落实,而其他教学要素又是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比如,王长芬老师将欧风美雨下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一课的立意概括为黄土地沉沦下的蓝色文明,老城厢涅中的西洋风气,以凸显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的特点。继而,王老师围绕这一立意确定了教学目标:知道并理解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是怎样的。知识目标旨在明晰认知对象:让学生在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状况的基础上来理解其变与不变、新旧杂糅的特点;为达成对变与不变并存和新与旧杂糅的理解,王老师让学生体验从照片、图片和小故事中归纳社会生活特点的过程,并初步学习从社会生活现象中归纳基本特点的思想方法;而黑暗中有光明、憎恨中有理解的情感目标,恰恰是对变与不变并存、新与旧杂糅中所包含的辩证矛盾思想的具体阐释。 总而言之,引入历史教学立意是为了解决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关于教学立意的研究也必须以更好地解决问题为导向来展开。只有如此,对历史教学立意的认识才能不断地得到深化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