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1.法令出一:(1)内容。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2)影响:皇权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影响了国家的政治决策。(3)演化原则。以后历朝历代官僚体制的演变,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君臣关系,实际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2.君权和相权:(1)君权与相权的矛盾。“相”是帝王的政治助手。在执政过程中,帝相之间难免发生矛盾。帝王往往采取限制相权的方式以独揽行政大权。(2)限制相权
2、的措施。西汉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建立由亲信近臣构成的“中朝”唐代在中央设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宋代中书门下为行政机构,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掌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元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3)调整相权的影响。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有利于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易错点拨】三省六部制三公九卿制(1)从确立时代看: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盛行
3、于唐。(2)从丞相职权地位看:三公九卿制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的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3)从产生的作用看:三公九卿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趋向完善。【图解识记】唐朝三省六部制【情境思考】依据图,概括秦汉至元君主专制制度演进的主要趋势。(时空观念)提示: 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二、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1.沿革:秦朝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西汉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
4、监狱视察执法情况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元朝御史台负责复按人命重案,可以先斩后奏2.评价:(1)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古代的监察体制效能必然有限。【核心概念】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是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监督政府官员,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而服务,维护既有的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一项专门的“准司法”性质的国家监督制度。【图解识记】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三、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形成发展先秦时期西汉汉武帝时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为九品中正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选官标准
5、家世、出身德才,后以门第学识、才能选官方式世袭以官举士考试选官评价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体现出封闭特征。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一定的公平公正性,但明清八股取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图解识记】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四、行省的设置1.郡县制的演变:秦汉郡、县唐道、州、县宋路、州、县 2.行省制度: (1)创立。 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分全国为十个行中书省。 行省作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行使权力时要受到中央的节制;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行省以下分为
6、路、府、州、县。(2)意义: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图解识记】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主题一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一、三省六部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完善1.特点:在形式上确立三省同为中央最高权力机构,分工合作,共同掌管朝政。2.分工:中书省掌管政令决策,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处理日常一切军国事务。3.运行:凡军国大事必由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复奏,然后交给尚书省颁布执行,凡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重要的也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门下省有“封驳”之权,对不可行的政令和认为不妥的奏章,
7、都可驳回修改,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十分重要。4.影响:三省六部制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中央部门之间决策权与执行权的分离,发挥了群臣在国家管理上的作用。既减少了决策失误,又有利于中央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既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又能避免宰相专权。二、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及趋势1.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1)西周实行分封制,巩固了统治,但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2)秦朝吸取西周的教训,实行郡县制。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王国问题。(3)汉武帝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4)唐代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后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局面。(
8、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1)一直存在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最终在北宋解决了地方分权的问题。(2)分权是加强中央权力的有效手段,北宋以后尤为突出。史料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史记陈丞相世家(1)据史料一,概括丞相的地位并分析其弊端。(史料实证)提示:地位:辅佐君主,位高权重。弊端: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易造成政局动荡。史料二 (2)据史料二分析,唐朝三省职能及运行机制如何?如何理解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成熟?(历史解释)提示:唐朝三省分工明确
9、: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命令。三省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理解:分工明确,提高效率,三省相互牵制,避免权臣专权。主题二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科举制的影响积极影响社会整合功能打破了特权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转化,加速了社会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推动儒学发展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家思想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巩固国家统一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大一统”意识形态的需要,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推动世界文明发展早在唐朝时,科举制就被“东亚文化圈”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
10、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大影响消极影响重才轻品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于才学标准,忽视了品德的考查,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还存在禁锢思想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提醒】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史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
11、官志注史料二(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晋书段灼传(1)结合史料一、二,比较西汉与魏晋时期选官标准的不同点。(史料实证)提示:察举制强调品德、志节;九品中正制注重家世和门第。 史料三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邹一楠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根据史料
12、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历史解释)提示:考试原则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政治;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 1.中国古代历史上皇权演变的轨迹总体呈现()A.相权始终居皇权之下趋势B.相权多凌驾于皇权之上趋势C.皇权呈不断加强的趋势D.相权与皇权始终各司其职趋势【解析】选C。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和相权矛盾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故C正确。【深化点拨】汉武帝时形成“中朝”,是决策机构,以丞相为首的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为“外朝”。地方上,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的问题。2.若
13、要对北方突厥政权兴兵讨伐,唐朝中央机构从议事到实施的完整过程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兵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兵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吏部【解析】选B。唐朝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掌管政令草拟,门下省掌管审核,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军事由兵部具体负责执行,故B正确。【补偿训练】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分工精细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上的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解析】选C。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并且各有具体的分工,体现了行政运作程序上的制衡,C符合题意。3.宋代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与中书、门下协商处理政务
14、之意。“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这说明宋朝()A.财政制度已成熟B.相权被进一步分割C.皇帝知人善任D.君权被相权所制约【解析】选B。本题考查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根据材料信息“虽是宰相,但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走了大部分权力”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B说法正确;A、C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D说法错误,当时君权与相权的发展趋势是相权逐渐遭到削弱,皇权逐渐加强。【补偿训练】汉书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当时刺史的任务是()A.选拔地方人才 B.征收地方赋税C.管理地方行政 D.监察地方官员【解析】选
15、D 。刺史是汉武帝时期设立,专门负责监察地方高官,故D正确。4.(2021江苏学业考)魏晋时期,大、小中正官多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以“家世”“阀阅”评定品级。这表明,此时的选官标准主要是()A.军功B.品德C.门第D.才学【解析】选C。依据材料“魏晋时期”“他们以家世阀阅评定品级”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主要是门第,故C正确;A是先秦时期的选官标准,排除;B是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D是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排除。【补偿训练】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这主要是由于()A.私学教育的广泛兴起B.门阀士族势
16、力的衰落C.三省六部制度的完善D.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解析】选D。据材料“唐高宗、武后之世,国人日益弃武就文,风气所趋,民族尚武精神已经是日渐消失”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科举制度的日益推行,故D正确。5.(2021浙江学业考)作为一个疆域非常辽阔的政权,元朝将全国划分成十个行省和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下列项中,与“腹里”毗邻的是()A.云南行省B.江浙行省 C.河南江北行省D.四川行省【解析】选C。元朝中书省直辖的元大都周围地区被称为“腹里”,故与“腹里”毗邻的是河南江北行省,C符合题意。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就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分封
17、国家和国王,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中国政治制度史(1)材料一中秦始皇推行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2)根据材料二,填写元朝地方机构和主要职能简表。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产生的影响。中央机构地方机构主要职能中书省主管政务枢密院行枢密院御史台行御史台主管监察【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信息可知材料一叙述的是郡县制。第(2)题第一问,根据材料二信息“行中书省,以便直接处理政务”,可以得知是行中书省;根据材料二信息“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可以得知是主管军事;第二问,从行省制对当时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答案:(1)郡县制。(2)简表:行中书省主管军事影响: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省的建制沿用至今。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