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下语文教学杂谈-永生的眼睛人教新课标 语文教学的深与浅 教学过程中指导的深入透彻语文教学过程中指导的深入透彻有其学科自身的特点。阅读中它可以通过词语、句子、段落的分析,揭示出作品需要传达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信息。如永生的眼睛一文学习中,教师可抓住文题,启发学生眼睛何以永生?学生可根据文章思考,得出捐角膜一事表达捐赠者无私奉献的品质永生的答案。作文中,它可以运用范文,深入透彻地指导常见文体的写法,让学生掌握一般写法:如文章开头的几种写法,使叙事具体生动的方法等。教学过程中指导的深入透彻,还可指教师不直接给出答案,不求答案的惟一,重视学生的感悟以及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它还可以通过拓展延伸教学
2、内容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的体现问题在精不在多阅读教学不能追求形式上的喧哗与热闹,课堂问题太多,学生就会应接不暇,疲于应付。尤其是针对文章内容的提问分析过多,往往把个性化阅读纳入内容分析的轨道,导致重认知轻情感,重分析轻整合,缺失了对语言文字的吟咏品味,含英咀花,学生难以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的提问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问题在精而不在多,问题的精在于它的精心与精致,在于它能促进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在于能真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超越。对事先设置的
3、问题一定要撷精取粹,问题不在数量上的多,而在质量上的精,在追求语文课堂的平实与本真中使气氛活跃起来。如学习永生的眼睛时,我以这样一个问题组织教学:“骄傲一词在课文中出现几次?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以此问题展开阅读,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主要问题上,始终紧贴课文,进行围绕中心的、有效的个性阅读。基础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培养对字词的感受力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体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特别区分了语言和言语的差别:语言是一般性的,是约定俗成的;言语是个别性的,是语言的使用,具有任意性。这种“个别性”又往往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有意为着。陆机提出“文外曲致
4、”,刘勰主张“情在词外”钟崃倡言“文已尽而意有余”,都主张写作时须有“言外之意”。此外,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词语。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再反复接触中理解词义,掌握使用规律,语言感受能力也就不断提高。如在教学永生的眼睛一课时,文中出现这样一句话“妈妈,我为您为外公所做得一切感到骄傲。”“还有辉映在我女儿眼里的一种骄傲。”在理解“骄傲”一词时,学生根据字面意义说是一种自满的情绪,于是我便让学生重新读文,看温迪为什么骄傲,从而让学生体会出在文中骄傲指的是自豪。由此让学生得知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表达
5、的意义是不同的,同时再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同一段文字中出现的两次骄傲,所代表的含义也是不同的。第一次是温迪因为外公主动捐献自己的器官,妈妈又能完成外公的遗愿而心情激荡,是温迪为自己的亲人自豪;第二次是描写温迪受到了亲人的感染,已暗下决心:死后也要捐献自己的器官,他在为自己的决定而骄傲。由本文的短短两句话就可以看出语言的内蕴是丰富多采的,在于字里行间,在于文字背后,在于空白处的感悟,在于语感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词语,培养对词语的感受力,定会使学生的语感得到提高。远程教育,让我思考浅谈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抓重点词理解句子远程教育犹如一朵奇葩,盛开在教育战线的每一
6、个角落;远程教育犹如一阵春风,吹进了每位师生的心田。远程教育,它是教师备课的百宝箱,是师生上课的百科书,是教师发展走向成功的金钥匙。自从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掀起以来,许多教师心头混乱、迷茫。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孩子理解句子的能力一直困惑我许久,教师难讲,学生乏味,这种状况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满怀踌躇打开了远程教育资源网,里面丰富精彩的内容让我着迷,我迫不及待地点击进入,去认真阅读各种深浅不一、各具风格的教学案例;去悉心聆听精彩而又精致的媒体展示和课堂实录;去仔细审视那深入课文内容的问题探究和习题精选顿时,我混乱的思绪逐渐清晰,我迷惘的头绪逐渐明了。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
7、此时此刻,我对中年级理解句子的教学浮想联翩,突然顿悟,原来有那么多理解句子的方法可以试用。如:题有题眼,文有文眼,句子也有句眼,句子的句眼就是重点词。抓住了重点词就抓住了一个句子的命脉,理解了重点词就理解了该句子的全部。例如在永生的眼睛一课中有这样一句父亲说过的话:“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该多么美妙!”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提示:父亲这样做“美妙”吗?为什么说是“美妙”的?再让学生交流讨论就不难发现:把角膜捐赠给盲童,盲童就会重见光明,盲童的生活因此变得更加幸福美好;盲童的家庭也会因此幸福快乐;捐赠角膜的家人更会因此而自豪。难道所有的这些不美妙吗?
8、教学时这样直奔重点词“美妙”。不仅可以理解句子,还能加深对父亲的认识,教师还可以继续追问:所有的“美妙”都是由谁赐予的?是父亲。让父亲的形象在“美妙”一词中得到升华。浅谈在语文课堂落实“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中的形成和升华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读了语文课应该怎么教,联系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把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下面就谈谈我的做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必须把它们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和内容中。阅读文本中处处
9、闪现着思维的火花,智慧的光芒。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名人名言等等给学生广博的文化浸染。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永生的眼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阅读此篇可以说就是跟随作者去阅读生命。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评价文中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充分以情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个人和家人的情感变化,内心变化,选择最能够表达个人感情语句进行朗读,收到较好的朗读效果。同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
10、知道的捐献器官的人物和实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中具有这样高尚品质的人无处不在,我们的这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爱的社会。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体现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段与篇之间的联系,体会通过语言和心理变化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有人说:“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把抽象概括的词语变为生动具体的形象,让学生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觉。挖掘文本的人文性内涵,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美的熏陶等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其语文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语文教学过程的灵魂。同时教师也必须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教师不应是课堂的领导者,而是一个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和生活的知心朋友。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真正的教育是人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教师投入感情、付出爱心,肯定会得到学生爱的回报。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