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66.50KB ,
资源ID:1172973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7297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第二中学2021届高三第一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doc

1、巴州二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高三年级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共2页;2、 本试卷分第I卷(基础知识检测)和第II卷(能力提升)两部分。第I卷 基础知识检测(满分7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3道小题,每题2分,共46分,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西周时期“孝道”观念的核心是崇拜祖先,行孝的主要形式是祭祀;春秋时期,“孝”的对象主要是父母,行孝的主要形式是“养”和“敬”。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时期()A.个体家庭作用的提升 B.血缘观念的淡化C.儒家思想地位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建立2.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

2、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从根本上体现()A民本思想的盛行 B儒墨法思想融合C诸侯争霸的需要 D小农经济的影响3.孔子不以族源作为辨别华夷的首要标准,认为华夏之作为违背礼乐文明则应贬其为夷狄,夷狄之作为符合礼乐文明则应褒其为华夏。孔子的态度说明()A华夷观念已经不复存在 B文化认同成民族间纽带C华夏已被周边民族同化 D血缘关系失去政治意义4.韩非子显学云:“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求贤于他国的情况也相当常见,特别是秦国,尤以善于使用外来的客卿著称。以上现象反映了()A.封建制下等级观念破坏殆尽 B.任人唯贤逐渐成为战国

3、时期的普遍现象C.封建官僚政治制度自此确立 D.抑制旧贵族势力成为这一时期中心任务5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表明()A统治疆域的扩大 B北方经济的衰落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政区细化的趋势6.汉代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晁错意在()A.指出社会贫富分化的严重危

4、害 B.主张实现农工商的协调发展C.批评官员以及百姓的趋利心理 D.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政策调整7.公元10年,王莽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设立五均官,每季度评定出各种货物的标准价格,称“市平”。若物价高于“市平”,政府就将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平价出售,以平抑物价;若市场价格低于“市平”,则听任百姓自由买卖。这一措施()A体现了政府对商品市场的干预 B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D维护广大农民利益以巩固统治8.魏晋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说:“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宗庶杂居,以定维城之业。”该观点主张()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 D行省制9

5、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高素质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10.古代民间认为,科举考中的举人和进士非同凡人,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还有一种说法,说他们是佛,称考试的贡院为选佛之场,登记的名册为千佛名经。材料表明()A.科举制打破了特权阶层对政权的垄断 B.科举制利于社会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C.科举制促进了知识普及与文化的传播 D

6、.当时社会对科举及第崇拜的价值取向11.唐代陈鸿祖的白话传奇东城老父传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材料反映了当时()A官营棉纺手工业技术先进 B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C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增多 D讽刺类长篇白话小说盛行12.基本意义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唐玄宗时起,差遣之制流行,往往临时差遣某官负责本职之外的某项工作,久之差遣成为其真正职掌,例如盐铁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这一制度的变化()A造成三省六部制的迅速崩溃 B使当时的中央集权得到有效加强C体现出皇帝自由处置权大增 D便于重用科举制涌现的大量人才 13.

7、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监察机制 C保证了决策质量 D牵制了外朝相权14.唐中后期,官府在雇佣工匠比较普遍的情况下,仍规定“巧手供内”者不在“纳资”的范围之内。这一规定意在()A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 B垄断手工业生产市场C保证官府作坊的优势 D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15.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天人合一”思想

8、B“无为而治”主张 C“知足常乐”观念 D“以德治国”理念16宋朝政府对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加干预,经营者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也不再严格限制。这主要说明宋朝()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对社会的控制有所放松C社会矛盾趋向缓和 D政府行政能力显著降低17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A农本商末 B重农抑商 C工商皆本 D四民皆本18.明朝中后期,福建“多植甘蔗、桑树,耗地已三分之一,烟草之植,耗地

9、十分之六七”,粮食虽丰年也不能自给,“仰粟于外,上吴越而下广东”。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的生产关系兴起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D.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19.嘉靖末年,明世宗先后颁布法令,包括废除皇庄;禁止勋亲奏讨土地;禁止百姓将土地献给豪族;下令王府除了府邸以外,不得私置房宅;贫民卖给王府土地者,也必须登记纳税等。这些法令()A.以心学作为指导思想 B.严以驭官宽以治民C.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 D.使租佃关系普遍化20.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

10、这说明清代司法实践()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21.山西平遥古民居的院落基本上都是典型的北方四合院,中间是个院子,正面是正房,左右是东、西厢房,东、西厢房高度都比正房低,西厢房更比东厢房低。此建筑格局主要反映了()A.重视风水的迷信思想 B.等级森严的封建礼制C.严整和谐的儒家传统 D.左右对称的建筑理念22.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 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 D中外贸易

11、冲击原有管理体制23.著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八股(文)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表明该学者()A认为八股取士制度有其合理性 B仅从政治角度诠释八股取士C肯定八股取士选拔了实用人才 D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问题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2道小题,第24题12分,第25题12分,共24分)2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西周的学校教育教师既行教事,又兼管国家的日常事务,形成了“官师合一”的局面;教学场所同时也是举行祭祀、飨射、治历、望气、布政等日常国事的场所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基础逐渐瓦解对士的

12、需要激增,于是平民中涌现出一批新的士,士也逐渐成为知识分子的通称。士阶层的壮大为私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私学是由私人授徒办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局势的巨变和民间学术文化的发展,又有许多哲人、学者投身于教育行列,专以一家之言立教。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自由讲学,各具特色;为诸家学派的基地;是参议时政的论坛游学列国,进行学术传播和交流。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 一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开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

13、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史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周学校教育的特点。说明该特点到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变化。(8分)(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为什么“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4分)25.(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

14、: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第II卷 能力提升(满分30分)三、选择题(本题共7道小题,每题2分,共14分,每个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26.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27.世本记载“黄帝见百物,始穿井”。考古发现,河南汤阴白营遗址中的水井,以及洛阳矬李遗址的一口圆形水井,距今四千多年,证明四千多年前中原地区水井已存在。可见

15、()A.没有遗址辅证的古书必然有争议 B.古代书籍与历史遗址有互证作用C.考古遗址是历史认识的唯一来源 D.世本等书的历史研究价值不大28.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 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 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29.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

16、位的下降 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 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30.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 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31.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C农产品

17、的商品化趋势 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32.清初规定“国俗衣冠,一沿旧式”。但由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于是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钿子”的形成()A体现了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 B符合满洲贵族维护民族性的需要C反映了服饰变革的政治化倾向 D说明习俗变化能够影响政府政策四、材料分析题(本题共1道小题,第33题16分)33.(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汉以降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这

18、种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材料二在历史的长河中,宗族及其领袖乡绅是发展地方自治,推动基层治理的重要力量。明清以降,宗族组织不仅遍布中国乡村,而且迅速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承担者。国家政权仅到县一级,县以下则主要依靠乡绅领导的宗族组织的自治。国家在县以下虽然也设立保长、里长之类,但人数极少,且只负责赋税以及兵役、劳役等重大的国家事务。其他诸如和谐稳定、文化教育、扶贫济困等,则完全依赖宗族等社会组织。摘编自韩海浪宗族与古代基层社会

19、治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宋时期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乡村地方自治的作用。(8分)巴州二中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高三历史试卷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ADBBCDABADCCDCA题号161718192021222326272829303132答案BDDCBBDADBCBCDB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二、材料分析题24.(12分)(1) 特点:“官师合一”(教师监管教学和国家事务);教学场所兼行国事。(4分) 变化:平民教育兴起;私学出现并迅速发展。(4分)

20、 (2)察举制。原因:通过太学求学、中央考核,取代了贵族世袭为官。(4分)。25.(12分)【观点一】“重文轻式”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论述:政治上: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使其能很快铲除军阀制据势力,清除分裂的隐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发展,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参政热情高涨。经济上:社会稳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和产量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上:宋朝开始盛行读书风气,以文为贵、武为轻的思想深入骨髓,推动了天文学、机械学、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造船技术的发展。文化上:宋代的文、史、哲和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名著和名作在世

21、界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的全面繁荣。【观点二】“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论述:军事上:皇帝直接掌探兵权,不懂军事的文官控制军队,武将频繁调动和千方百计压制武人,使武官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外交上:由于“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再加上统治阶级“强干羽枝”的思想。对外没有积极加强防御,而是一贯采取屈辱忍让、纳币求和的做法。政治上:为了削弱武将的势力,设置大量文职官员,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在遇到重大军事、政治问题时意见不一,很难制定有效的快策。社会风气上:重文轻武政策使北宋的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多数人认为“万服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尚武精神遭到削弱。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长朝最终陷于积弱的局面中。33.(16分)(1)原因:乡官制度存在困境;乡村自治组织的发展;官员多,财政负担加重;人口大量增加,政府难以直接控制。(8分)(2)作用:弥补了国家行政职能在基层的不足;保证了国家赋税、兵役和劳役的征发;节约了国家的行政成本,稳定了基层社会秩序;导致了乡绅势力的膨胀。(8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