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30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人教版(2019)语文教研组又一轮教研活动正在开展,教导处颜主任安排我上一堂语文试探课,想到这又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于是我毫不犹豫接受了任务。并选择了四年级第八册中一篇略读课文有趣的生物共栖现象作为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科普文章,向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一种有趣现象共栖。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了解课文讲述的三种共栖现象,弄清它们共栖的原因,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新课标基本观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从这一理念出发,我打算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于是我通过深钻教材,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步骤:第一、 激趣导入;第二、 初读课
2、文,整体感知;第三、 合作交流, 深入理解;第四、 探究问题,拓展延伸;第五、 谈收获,总结全文。自认为每个环节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在此,特别要提出来的是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在平时的 阅读教学中我经常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发现孩子们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由于角色相同,地位平等,因而无拘无束,他们学习积极性高,自身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当他们自己或小组成功时会无比喜悦,通过小组学习活动,他们学会了互相纠正、补充、帮助,学会了要互相合作,树立了小组的荣誉感,在知识、思想、个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与提高,总之,优点无可非议。因此更希望这一亮点能在本次公开课中更完美的体现。
3、熟悉教案后,我满怀信心,带着一份激情走进了课堂。 教学活动按照我的预设顺利的进行着。我在学生找出了”阅读提示”的几点要求后,就尽量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习课文。课堂上书声琅琅,前两个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配合得非常默契。学生的学习热情之高,课堂气氛之活跃,让我不禁暗自高兴。十五分钟后,按照我的设计进入第三个环节“小组合作学习,汇报交流。以“抓阄”的方式决定了每小组的学习内容:A组学习“犀牛和犀牛鸟的共栖”;B组学习“进化鼠和百舌鸟的共栖”;C组学习“鳄鱼和燕千鸟的共栖”。我一声令下,顿时教室里人头攒动,孩子们在组长的组织下围坐一团,或读或写或议或评,好一派热闹场面。几分钟后,我叫孩子们回到座位。
4、接下来以比赛的形式互问互答,汇报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大家都来当回老师,并给你权利,可指定谁回答你的问题,先请检查A组的情况!语音刚落,哇!B组C组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一个男孩落落大方地站起来:“我想请XX回答。请问,犀牛和犀牛鸟是怎样共栖的?”在座的各位老师和全体同学都不约而同把目光投向他,期待他精彩的回答,但并不如我所预料,他欲言又止,我鼓励他不要紧张,他终于开口却吞吞吐吐不知所云,课堂气氛骤然变得有些沉闷。我马上提醒,可以请求本组成员帮助。终于,在一个优生的帮助下回答完毕。看看表,五分钟。心想,这样下去又怎么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呢,但愿这是一个不愉快的小插曲。我组织同学们“互问互答”继续进
5、行。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虽说提问的依然情绪高涨,可回答者要么吞吞吐吐,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哑口无言,教室里变得安静甚至有些冷清。为了赶进度,“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这样草草收场了。后面的环节虽说没这么糟糕,但由于前面耽误的时间太多,就这样匆匆地结束了教学任务。我带着太多的遗憾走出了课堂。 这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深深自责的同时留给了自己更多思索: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回答不出问题?为什么看上去学习热热闹闹,气氛活跃,而实际收获甚微?为什么我到底错在哪儿呢?耐心听取了老师们的评课意见后,细心琢磨,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教师没有注意引导和参与 。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绝对不能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老师的主导作用。老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合作应该在老师引导的前提下的合作,虽然我给每个学习小组分配了学习任务,却没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虽说在读.在写,在讨论交流,但学习无针对性,是盲目的学习,所以当被问到时是一头雾水,无言以对。其次,学生合作学习时,我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之中,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