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261KB ,
资源ID:1172652      下载积分:2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7265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1、福建省龙岩市漳平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 总分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

2、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B正确;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C错误;仅仅凭材料内容无法说明百家争鸣基本结束,而且百家争鸣结束于秦朝建立后,不是春秋战国时期,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君主专制的思想主张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进行正确判断。2.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B. 察举

3、制和征辟制的推行C.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D.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影响。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开国之初,出现了“布衣卿相”的局面,这是因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且经过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战火及楚汉之争的影响,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家趋于稳定。至汉武帝时,出现了大一统的盛世局面。汉武帝改变汉初统治者奉行的“无为而治”的政策,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这成为东汉中兴,诸将多“儒者气象”的根源。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4、无关;B选项错误,察举和征辟是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以德才为标准的选官制度,但不是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加强中央集权与这种现象的出现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3.“从唐末到北宋五子,再到南宋,儒学终于消化了佛道两个思想体系,对儒家经典做出了创造性的新理解。”下列内容属于这一“新理解”的是A.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B. 出现“理即天道”和“心即是理”两大体系C. 提出经世致用理念D. 重新恢复了儒学的正统思想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儒家在吸收佛道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源,认为“理即天道”,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也”。因此B

5、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已开始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不是南宋时期出现的“新理解”;C选项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主张;D选项错误,在此之前虽然儒学受到佛教和道教的冲击,但并未失去正统地位。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4.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李贽也主张不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并强调人的正当私欲。这说明他们A. 没有辩证看待孔子的历史作用B. 反对盲信孔子,主张顺时而变C. 否定传统权威,倡导个性自由D. 批判了儒学对人们思想的禁锢【答案】C【解析】【详解】“虽其言出自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说明对于孔子思想权威的挑战,“不以孔子的是非为

6、标准”说明否定权威,倡导思想自由,C正确;材料二人属于辩证看待孔子思想,A错误;材料是反对思想权威,倡导思想自由,B错误;材料不是批判儒学对于人们思想禁锢,D错误。5.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则猛烈抨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 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声B. 说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 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削弱D. 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学思想体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批判君主专制制度,起到了早期思想启蒙的作用,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和实践有一定的影响,A选项“走向近代化

7、的先声”就是这种作用的表现,故A选项正确;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仍然占主流地位,故B选项错误;明清之际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故C选项错误;黄宗羲等人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但不是新理学思想体系,故D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学生需要明确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儒家思想的批判与发展,而不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同时,也要认识到明清之际进步的儒家思想对近代中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6.学者何新在哲学思考中提到: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

8、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材料观点反映了A. 中央集权逐渐强化B. 儒学思想出现质变C. 儒家的政治化趋势D. 儒学的不断世俗化【答案】C【解析】【详解】题目中未涉及中央与地方间关系的变迁,排除A;材料“儒教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可知B项中的“出现质变”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儒教在夏商周,是原始儒教以后,是国家宗教”体现了儒学的政治化趋势,C正确;D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孔子被神圣化”不符,故排除。7. 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项重大发明中的两道工序:“斩竹漂塘”和“透火焙干”。这项发明A. 经毕升改进后得以推广B. 受益于古代道士的炼丹术C.

9、 使书写材料发生革命性变革D. 为发现美洲新大陆创造了条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材料揭示的是造纸的程序。依据所学,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105年,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分析选项,A是指印刷术;B是指火药;C是造纸术,符合题意;D是指指南针。所以应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技四大发明8.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晨光与传统科技的晚霞”。这时的“晚霞”是指A. 集大成科技巨作涌现B. 各种发明不断出现C. 早期反封建思想出现D. 古代小说蓬勃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的特点是传统科技进入总结性阶段

10、,集大成的总结型科技巨著涌现,并没有转化成近代科技,这与西方近代科学形成巨大的差异,故选A。B与当时的中国科技状况不符,C、D均未从科技的角度来阐述。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古代科技落后。【名师点睛】明清时期,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传统科技虽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了总结性的科学巨著,但继而转为停滞,没有产生近代科学。9.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A. 笔画圆匀,便于装饰B.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C. 线条流畅,任情纵性D. 通俗易识、端重庄严【答案】D【解析】【详解】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的繁

11、盛时期,根据材料中崇尚楷书的原因可以看出,楷书在当时主要用于记铭、碑刻等,这和楷书的端重庄严有关。故答案选择D项。A项是小篆的特点;B、C项是草书的特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0.南朝著名画师张僧繇在安乐寺为梁武帝画龙,梁武帝发现其所画四条龙都没有眼睛,遂问其原因。张僧繇回答说“点睛即飞去。”大家不信,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笛鸣,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该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A. 渴望俗世认可B. 意在借物抒情C. 追求娱乐教化D. 注重写意传神【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点睛之龙真的飞走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故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古代绘画写意传

12、神、栩栩如生的特点,故D项正确;“画龙点睛”的故事并不能说明古代绘画渴望俗世认可,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古代绘画借物抒情的特点,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古代绘画娱乐教化的目的,故C项错误。11.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京剧的形成过程反映出A. 北京城戏剧创作水平全国领先B. 专制统治抑制了文化的多元性C. 政治中心对文艺的集聚与融合D. 地域特色文化不适应时代需求【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各地戏剧风格迥异,但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

13、百花争艳,说明专制统治并未抑制文化的多元性,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道光年间,在吸收这些剧种优点和特长的基础上,京剧正式产生,说明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有利于集聚、融合各类文艺,故C项正确;题干中提到清初,徽戏、汉戏、昆曲、秦腔等一些剧种在北京百花争艳。说明地域特色文化并未随时代发展而衰落,故D项错误。1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轻B.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C.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统治腐朽D. 儒家地位逐步提髙,思想禁锢加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变化原因的认识

14、,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的 原因有:城市商品经济发达,商业兴盛为古代文学作品的形式变化奠定了物质基础; 市民阶层不断的扩大,要求有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选B。考点: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色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能力,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发展体现了文学形式多种多样,文学作品逐渐通俗化的趋势。我国古代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发达,对外交往和民族关系都出现昌盛的局面,尤其是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从而让学生明白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的关系,解答这种题型时,一定要从另外两方面去寻找答案。13.有人称:北宋

15、到明清,在“附庸风雅”的贵族文化之外,一种新文化形态在崛起植根于熙熙攘攘的商业生活、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的市民文化。下列属于“市民文化”形态的是清明上河图程朱理学元曲小说汉赋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市民文化”是指反映城市居民生活的文化,是社会底层文化的代表。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画、元曲和小说都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为适应市民生活需要的条件下而产生的,均属于“市民文化”形态,故、项符合题意。程朱理学是南宋以后的官方哲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不是社会底层文化的反映,故项不符合题意。汉赋是统治阶级上层的文化代表,反映的是当时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

16、度,不属于“市民文化”形态,故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正确,错误,故排除ABC,选D。14.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至少出现了22种有关世界史地方面的著作。如康輶纪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边疆和世界形势,中西纪事提出中国已被纳入世界局势变化的轨道中。这A. 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化运动B. 揭露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C. 反映国人对西学的迫切要求D. 推动国人重新审视世界局势【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可知,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解西方,通过著书立说介绍西方,故D正确;A项直接表述有误,扼;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迫切要求表述有误,排除D。15.1908年梁启超著王荆公是20世纪评

17、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这表明梁启超A. 把王安石打扮成追求民主政治改革先师B. 期待光绪皇帝能以宋神宗为改革的榜样C. 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D. 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并结合梁启超的思想及王安石变法分析可知,梁启超非常推崇王安石的变法精神,他“借用”王安石来论证当时的中国应该实行变法维新的道理即希望从历史中找到救亡图存的精神资源。故答案为D项。A项,王安石改革属于封建社会内部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不属于民主改革,排除;B项,材料信

18、息表明梁启超极力推崇的是王安石及其变法的精神,而不是推崇宋神宗,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改革的具体思想或主张,不能得出“为戊戌变法宣传维新思想提供历史依据”的结论,排除。【点睛】推断(理)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16.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不同时期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大致历经的顺序是A. 思想文化制度一器物B. 器物制度一思想文化C. 制度一器物思想文化D. 思想文化器物制度【答案】B【解

19、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器物层面、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制度层面、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层面三个阶段,故B项正确,ACD错误。17.某学者说:“孔家店倒了,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排位,还是回到民间社会,确立其文化个体性?”。该学着旨在A. 支持“打倒孔家店”的口号B. 反思新文化运动的基本主张C. 否定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D. 主张重建传统儒学思想体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新文化运动过分推崇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彻底否定,材料中“孔子往何处去?是回到王朝中国,为他重建圣人牌位

20、,还是回到民间社”说明对待孔子的态度持怀疑态度,可见该学者对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文化态度进行反思,故B项正确;A中没有体现,材料中态度不明确;C是新文化运动的原因,材料中没有反应;D项态度没有体现。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思想反思【名师点睛】新文化运动三大内容之间的关系: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载体。新文化运动以十月革命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期以西方的民主和科学为指导思想,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18.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

21、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A. 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B. 工农运动的发展C. 中国共产党的影响D.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答案】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陈独秀认为无产阶级领导者带领工人阶级创造法律,是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陈独秀的观点是强调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来领导革命,再结合时间信息1920年,结合所学可知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项新文化运动与题意不符,BC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BC三项排除。点睛:历史学科很多题目都与时间有关,可以说时间是审题时应注意的首要信息,利用时间进行选项的排除可以很容易找到答案。19.从兴中

22、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A. 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B. 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C. 从主张反满兴汉到联合满族人民D. 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答案】D【解析】【详解】“驱除鞑虏”强调的是反抗满清统治者,带有片面的民族主义色彩,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强调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所以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D项正确。孙中山1924年提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反帝,A项错误。孙中山一直主张暴力革命手段,B错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强调

23、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民族意识的觉醒,而C不全面,排除。【点睛】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旧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指明确反帝,各民族一律平等。20.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已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他强调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A.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B. 指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C. 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D. 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

24、毛泽东主张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而不是以城市为中心,这体现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故C正确;当时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尚未形成,故A排除;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是说明进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而是强调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湖南暴动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21.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等的资料。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可能是A. 工农武装

25、割据思想的形成B.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思想C.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毛泽东思想D. 建国后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和新民主主义论分别发表于 1938 年、 1945 年和 1940 年,属于抗战时期,抗战时期延安是敌后抗战的指挥中枢,故B 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是井冈山时期,A错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是1945-1949年,C错误;建国后时间不符合材料的时间,D错误。22.“文革”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A. 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B. 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

26、主义模式的崇拜C. 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D.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答案】B【解析】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打破长期以来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邓小平“南方谈话”则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打破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故选B;A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排除;C是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的影响,排除;D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排除。故选B。23.邓小平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他的这段谈话A. 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

27、B. 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 促进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D. 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邓小平说这段话是“三个有利于”。“三个有利于”并不是邓小平理论发端的标志,故排除A项;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中共十四大,故排除B项;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促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故选C项;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是一国两制政策,故排除D项。24.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深人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科学回答了

28、A.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B.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C. 中国走什么道路、中国的发展道路依靠谁的问题D.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科学发展观。结合所学可知科学发展观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邓小平理论回答的问题,B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的问题,C项是毛泽东思想回答的问题,均排除。25.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

29、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 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B. 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C. 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D. 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答案】C【解析】【详解】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都是在对中国国情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解决不同时期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不管是为了民族独立还是国家富强,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答案为C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与民主革命无关,排除A。三民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排除B项。三个代

30、表、科学发展观在21世纪仍然推动中国历史前进,排除D项。【点睛】本题考查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共同点,都注重把世界先进的理论成果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26.郭沫若认为:“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分期标志在春秋战国时期”,范文澜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始于西周”。面对这两位优秀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毛泽东在当时没有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他认为解决历史问题应该是A. “百家争鸣”B.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 “百花齐放”D.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张在艺术

31、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从题干可以看出,毛泽东对于郭沫若和范文澜不同的史学观点并未做出定论,而是尊重彼此的观点,这反映出其开放的思想主张,是“百家争鸣”方针的体现。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指文化之间的继承与交流,与材料中的学术争端问题不符;C选项错误,“百花齐发”是“双百”方针中关于文学艺术领域的主张,与材料中的学术争端问题不符;D选项错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对传统文化的方针态度。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7.1958年第一所半工半读学校天津国棉厂半工半读学校开学。之后,全国相继办起各种类型的半工半读学校。这表明了新中国成立初期A. 义务教育走向全面

32、发展B. 职业教育得到充分发展C.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 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从题干“全国相继办起各种类型的半工半读学校”联系所学,1958年刘少奇从中国实际出发,倡导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相结合,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教育提供了宝贵的思路,故答案为C。义务教育全面发展在文革以后,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职业教育得到充分发展,B错误。1965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与材料时间不符,D错误。28.下图是中国政府颁布的某文件的内容摘录。该文件A. 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B. 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新时代C. 指明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

33、展方向D. 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表现【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对老三届等往届毕业生放宽年龄限制”“不受家庭出身的限制”“按高考成绩择优录取”可知这是“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时的文件,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表现,故D项正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是在19561966年,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不能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方向,故C项错误。29.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

34、的封锁B. 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C. 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D.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答案】B【解析】【详解】“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线的科研话动”说明此时期我国科技水平极为落后,B正确;A和C不是主要原因;D项说法错误,虽然国家贫穷,但科研经费还是有的。30.“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昆仑狮醒仰天吼,扬子龙腾动地风。自古知兵非好战,而今仗剑镇枭雄。紫烟隐约方程式,青史明标科技功。”诗中描述新中国的科技成就A. 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B. 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C. 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

35、垄断D. 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科技领域的浮夸现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霹雳蘑云上碧空,火球赤日喜相逢”可知,诗中描绘的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是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项科技成就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故答案为C项。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是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排除A项;“神舟5号”实现载人航天,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航天大国,排除B项;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不属于大跃进时期,且这项科技成就是实实在在的成果,排除D项。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

36、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成为“显学”的原因。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班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1)依

37、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学在战国后期成为“显学”(蔚然大宗)的理由。(2)材料二中反映了董仲舒怎样的世界观?从理论来源角度,分析董仲舒思想的新特点。董仲舒的“道”与先秦道家的“道”在内涵上有何区别?(3)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理学家们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答案】(1)理由:在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吸收了一些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世界观:天不变、道亦不变。(自然界不变化,则伦理道德不变。)特点:以

38、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学,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区别:道家的“道”是指世界万物的本原(自然法则),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董仲舒的“道”是指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社会法则)。(3)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表现: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注重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解析】【详解】(1)理由:依据材料一“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可知在分封制宗法社会和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结合所学知识从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对于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进行回答。(2)世界观:依据材料二“天不变道亦不变天不变、道亦不变”可以归纳出答案。特点:结

39、合汉代儒学的新特点从综合其他家思想改造儒学,形成新的儒学体系回答。区别: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道家的“道”的含义以及董仲舒的“道”上升为社会法则回答。(3)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理学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可知答案。表现:依据材料三“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归纳答案。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百年(18111911年)之中,西学输入,或由政府规划,或出个人胸臆,或为西人控制,或系华人主持,尽管他们目标各有不同,但从中国实际出发,比较中西异同,引进西学、改造中国的操作原则却有相通之

40、处。中国社会的变动曲线,也就成了西学东渐的主线。时间代表作鸦片战争后四洲志海国图志瀛环志略万国公法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甲午战争后中东战纪本末泰西新史揽要文学兴国策戊戌变法后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20世纪初天文歌略地理歌略地球韵言女学歌略摘编自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思路:可从了解世界、求富求强、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方面作答。【解析】【详解】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论述:根据材料提供信息可知近代西方知识传播对中国影响较大,因此可以从了解世

41、界、求富求强、救亡图存、民主革命、科学启蒙等方面展开论述。论题:近代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论证过程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风俗方面展开,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行洋务运动,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翻译出克虏伯炮说水师操练探矿取金工程致富等著作,推动了中国近代军工企业和采矿冶炼技术的进步;甲午战争后西方民主思想传播,在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下,民约论万法精理自由原论美国独立宣言等有关西方政治制度的著作大量传入中国,使得先进中国人提倡政治民主,推动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20世纪初,西方思想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兴起,社会风气发生变化,女性逐渐主张摆脱社会束缚,要求获得政治权力。总而言之,近代中西

42、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不断推动中国近代化。33.20世纪以来形成的三大理论成果,不断推动着中国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孙中山出身贫农,十岁始入私塾,但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后来他曾说:“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望之大同世界,”并多次亲笔书写礼运,大同的全文以激助全党1896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移居英国。后来他对张国焘说:“我在欧洲的时候,与社会主义各派的领袖人物都有过接触,各派的理论也都研究过。我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秦正为孙中山与社会主义中国化材料二: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

43、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红旗(1930年5月24日)材料三:毛泽东思想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主要是回答和解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即新中国的建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并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得以巩固和发展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是,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后,如何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摘编自张开年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请问答:(1)据材料一归纳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渊源。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的实践成果。(2

44、)概括材料二中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歧并分析其实质。(3)指出材料三中两种理论的不同历史使命,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理论成果的认识。【答案】(1)渊源:儒家的大同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分歧: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还是城市中心论。实质: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的对立(或是依据中国国情革命还是照搬苏俄经验革。(3)历史使命:毛泽东思想: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4)认识:理论创新要结合国情或与时俱进。【解析】【

45、详解】(1)渊源:从材料“儒家思想对其影响至深”“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参酌了社会主义各派的理论,汲取它们的精华,并顾及中国的实际情形,才创立三民主义”中可以分析出答案。成果:根据材料“实践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推翻帝制、民国建立、颁布临时约法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2)分歧,根据材料“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可以分析出答案。实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分歧实质上是实事求是与教条主义的对立。(3)历史使命:从材料“毛泽东思想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新中国的建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担的具体历史使命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可以概括出答案。毛泽东思想: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理论创新与国情之间关系来分析出答案。理论创新要结合国情或与时俱进。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