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渭滨区2019-2020高二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 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B. 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 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 都体现“礼”、“法”并用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老子、法家、墨家、杂家不同的思想主张均突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方式有异,可见这些主张共同之处在于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故C项正确;A项所述不符合法家、杂家的思想主张,故排除;B项属于道家思想的主张,且
2、在材料信息无反映,故排除;D项不属于上述思想主张的共同点,故排除。2.董仲舒哲学之“天”的属性是由道德之天、自然之天、神灵之天三者相结合的混合体,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道德之天是核心,“仁”是“天”的精神,“天”是“仁”之表象。董仲舒这样构建的“天”的哲学的根本目的是A. 神化儒家学术强调“独尊儒术”的必要B. 吸收道家、阴阳家学说改造儒学C. 利用儒家的仁德之政解决现实需要D. 利用“天人合一”观念论证儒家学说【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以道德之天为核心,将“仁”和“天”结合,就是要求君主效法道德之天,把儒家的仁德之政与具体的治国国策相结合,以便解决相关的社会
3、、政治问题,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此处并未强调“独尊儒学”,也与道家、阴阳家以及“天人合一”无关。论证“天人合一”的观念不是其目的,只是手段。故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3.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 )A. “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B. 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C. 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 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儒家以“礼”确定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刘邦借助儒家的“礼”维护封建统治,稳定汉朝的政治秩
4、序,故刘邦以“太牢大礼”祭拜孔子,古代帝王进行祭祀时,牛、羊、猪三牲齐全为“太牢”,A项正确。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排除B。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适应了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排除C。宋明理学使儒学信仰体系得以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与材料不符,排除D。4.理学家朱熹说:“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据此可知,朱熹A.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B.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正心诚意C. 重申天理是宇宙万物
5、的本原D. 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朱熹的主张是通过格物、达到“穷理”,实现“致知”,即材料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格物致知,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涉及“正心诚意”,排除B项;材料并非强调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而是探讨如何感知天理,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天理”和“人欲”的关系,排除D项。点睛:由于程朱理学认为理在心外,因此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去认识和体验“天理”的存在,最终贯通明“理”。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不必外求,因此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恢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5.明末清初,王夫之斥责李贽“不恤君亲,不顾人伦
6、”,其书其人宜“亟诛绝之”;五四时期,李贽被认为是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的时代先驱;改革开放以后,李贽思想研究呈多元化倾向。据此,下列解读正确的是A. 明末清初距李贽所处时代最近,其评价更具可信性B.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没有统一的标准C. 综合多人评价即可还原历史人物D.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明清时期的王夫之、五四运动和改革开放以后对李贽存在不同的评价,说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故D正确;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由于评价者的立场等的不同,也会存在不同的评价,无法体现可信性,A错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客观公正,并非没有统一的标准,排
7、除B;由于时代、阶级立场、观点等的不同,对同一个人的评价可能存在完全不同的评价,综合多人评价不一定能还原历史人物,排除C。6.汉字独特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A. 汉字重意境的特征B. 各地文字完全一致C. 中国语言的多样性D. 中华文化的内聚性【答案】D【解析】题干强调的是汉字的作用而不是特点,排除AC;B项“完全”说法太绝对;根据“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正确。7.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
8、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A. 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B. 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C. 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D. 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08年”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王安石重新被推崇,与当时中国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故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而是
9、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信息,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学术研究方向,而是强调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排除D项。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论“中体西用”中说,“用”在“体”中会发酵,势必不断促进事物的新陈代谢。因此洋务运动中的好些人,觉察到桎梏与荆棘,寝寝乎要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作者意在说明A. 戊戌维新是对洋务运动的否定B. 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C. 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D. “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以西体为法,去改变中国的某些旧制”可知,
10、随着“用”的引进,洋务派中的一些人认识到只有引进“西体”才能改变中国的困境,这反映出“中体西用”的言论客观上有利于引进西方的体制,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提及戊戌变法的信息,A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体用”言论为引进“西体”开路,并不是说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根深蒂固,B错误;材料也不是说明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历程障碍重重,C错误。9. 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A. 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 混淆了
11、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 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 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D【解析】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本题应选D项;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10.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
12、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A. 正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11. 十月革命后,孙中山一面强
13、调“以俄为师”,一面强调“不可学俄人之焦头烂额也”。据此可知孙中山主张A. 借鉴代议制度,摒弃党国体制B. 发展私人资本,预防国家资本垄断C. 学习苏俄革命精神,不采用苏维埃制度D. 推动土地革命,实现“耕者有其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主张民主共和,强调学习苏俄不等同于放弃原有的主张,所以A错误,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才广泛实行,所以B不正确,耕者有其田是新三民主义的内容,所以D不正确,因此孙主张学习的是苏俄革命精神,但不学习苏俄的政治体制,所以选C考点: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思想演变的内外因素12.毛泽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
14、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正如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作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列宁。”这表明毛泽东A. 坚持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B. 全面彻底否定俄国式的革命道路C. 全盘吸收了马克思列宁主义D. 准确把握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答案】D【解析】【详解】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物,毛泽东准确把握了中国革命的社会性质,找到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并取得革命胜利,正确。材料并不是说明毛泽东只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A错误;B中全面否定俄国革命道路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中全盘吸收说法绝对,排除C;13
15、.下面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中国特色民族制度的基础A. 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B. 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C. 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D. 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信息“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民族制度的基础”可以得出所述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故C正确;A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信息,故D不正确。14.“南方谈话”是在总结国内风波和国际变局、分
16、析国内外形势发展和我们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产生的,既有政治上的鲜明性和针对性,也有理论上深刻性和创造性。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南方谈话”A. 最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B. 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可以搞计划经济C.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D. 打破思想认识误区,坚定人们社会主义信念【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它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的高度,是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的集大成之作”指的是“南方谈话”打破了思想认识的误区,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坚定了人们社会主义信念,故D项正确;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
17、题,故A项错误;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故B项错误;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15. 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共同作用是A. 调动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B. 促进科技与文艺领域的繁荣C.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D. 推动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方针,是1956年党中央确定的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指导方针。而“长期共存,互相监 督”是为了
18、正确解决、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而提出的,对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团结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继续发展我国多党合作制提供了坚实基础,据此分析可知两者都调动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因素,A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作用16.黑格尔曾经这样评价苏格拉底:“他唤醒了这个真正的良知。因为他并不只是宣布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是宣布作为思想者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苏格拉底A. 否定了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B. 要从自然的角度认识世界C. 强调了人与神的不同之处D. 认为作为主体的人要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19、【答案】D【解析】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说明二者的思想有相似之处,都提倡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并不完全否定智者学派的主张,A错误。材料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表现,不涉及自然和神,BC错误。“有思想力的人”,表明苏格拉底强调人的作用,认为人应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D正确。17.下表中某一时期的部分文艺作品具有共同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人物作品主题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拉斐尔西斯廷圣母以宗教为题材,但画中圣母和圣子反映了人间母子亲情但丁神曲记述作者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的故事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与
20、立场A. 宗教神学影响根深蒂固B. 害怕遭受教会势力的迫害C. 资本主义发展但不充分D. 享乐思想与禁欲主义矛盾尖锐【答案】C【解析】根据“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画中圣母和圣子反映了人间母子亲情”“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与立场”可知,作品都赞美了人类的情感,体现出以人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但作品以宗教为题材,说明仍然存在封建思想的烙印,说明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但不充分,C正确;AB是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但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材料信息与“享乐思想与禁欲主义矛盾尖锐”无关,排除D。点睛:文艺复兴时期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时期,这时期的文艺作品必然反映新
21、时代的方向,但也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但不充分。18.在西欧经济和政治发生重大转变的时期,每一变化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的思想文化运动;8、9世纪,注重恢复学习拉丁语,由此为古典文化的传承保留了最基本的载体;12世纪,促进了对古典哲学的学习;14、15世纪在创新古典文化的同时,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质。可见,14、15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A. 推动了欧洲古典文化的繁荣B. 是对中世纪文化的彻底决裂C. 是前两次发展基础上的升华D. 推动了欧洲政治革命的到来【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欧洲三次思想文化运动共性在于都“伴随着以复兴古典文化为特点”,而前两次的学习为14
22、、15世纪时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利用古典文化、宣扬新思想打下了基础,且当时“创新”“深刻地探究了人的本质”又体现出第三次与前两次的不同,这次运动不再是对古典文化的单纯学习,而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故C项正确,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错在“彻底”; D项是启蒙运动的影响,也与材料主旨不符。【点睛】首先要判断出“14、15世纪时的思想文化运动”的所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19.14世纪时,英国的神学教授威克里夫不承认神甫是教徒与上帝之间的中介,也拒绝接受酒、饼是基督血肉之躯的化体说。他坚持圣经具有最高权威,是信仰的源泉,并且提倡教士结婚。由此可知,他A. 深受路德思想的影响B. 揭开了
23、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C. 倡导宗教信仰自由D. 为后来的宗教改革作了准备【答案】D【解析】材料中“拒绝接受酒、饼是基督血肉之躯的化体说。他坚持圣经具有最高权威”信息从宗教仪式的改变以及圣经的权威角度说明改革宗教信仰方式,符合后来宗教改革思想,故D正确;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16世纪,不符合题意,故A错误;B是马丁路德宗教改革;C中信仰自由不符合材料主旨。20.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他旨在说明A. 事物发展的曲折性B. 思想启蒙的艰巨性C. 政治革命的重要
24、性D. 专制统治的顽固性【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可以得出思想启蒙的艰巨性,故选B。材料的主旨是思想启蒙,而不是事物发展的曲折性,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思想启蒙,,政治革命的重要性不合题意,C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思想启蒙,专制统治的顽固性不合题意,D项错误。【点睛】;21.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在西方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达尔文也因此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牛顿”,这是因为A. 达尔文继承并发展了牛顿的学说B.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C. 二者的学说都否定了
25、神学的权威D. 进化论奠定了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答案】C【解析】17 世纪的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19 世纪的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出去了,故达尔文和牛顿的学说都否定了基督教神学的权威,故C正确;达尔文是生物学家,牛顿是物理学家,“达尔文继承并发展了牛顿的学说”错误,排除A;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界的规律,而不是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排除B;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D错误。22.有人这样描述某一时期西方人生产与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人们可以日落而作,日出而息,
26、整个社会可以更自由地支配时间了。导致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工业化B. 信息化C. 城市化D. 电气化【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由于电力的广泛应用所导致的,即导致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电气化,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现象和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均无关,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23.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后,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设想了一个超级计算器,用数据代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或力,需要人来做的只是应用牛顿的定律,在他眼中,再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了。这反映出A. 牛顿发现了支配人类社会的永恒法则B. 牛顿学说使学者相信存在着普遍的自然法则
27、C. 牛顿的数学成就为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D. 经典力学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了系统的说明【答案】B【解析】根据“需要人来做的只是应用牛顿的定律,在他眼中,再没有什么是不确定的了”可知,牛顿学说使学者相信存在着普遍的自然法则,B正确;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物体运行的普遍规律,而不是人类社会,A错误;C表述错误,牛顿不可能为科学提供了具体的表达形式,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点睛:24.“这一发现成为二十世纪整个物理学研究的基础,从那个时候起几乎完全决定了物理学的发展。要是没有这一发现,那就不可能建立起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有用的理论。”这一发现的理论意义在于A. 挑战了天主教会
28、宣扬的创世说B. 奠定了研制发电机的理论基础C. 深化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D. 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答案】C【解析】此题的时间信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对建立关于分子原子以及支配它们变化的能量过程的物理理论是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现代量子论的直观基础就是物理量不连续,深化了人们对于微观世界认识,故选C;A进化论思想;B是电磁感应思想;D是相对论提出。【点睛】史实运用型选择题是在掌握历史史实基础上进行答题的体型,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外,还要有一定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认真阅读材料,阅读材料时候要抓住题中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
29、。2联系教材和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在读懂材料后,要找准切入点,将材料反映的内容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知识转化要准确到位。3.平时学习的时候,要注意多做题,培养史料阅读以及解题技巧的能力。25.“他们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强调直觉、想象力和感觉的作用,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他们”的作品A. 强调对自然真实客观的刻画B. 着重于描绘自然的刹那景象C. 抒发对理想世界的强烈追求D. 表现了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答案】C【解析】【分析】浪漫主义强调主观思考,注重抒情想象,从内心出发,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现实,故C正确;A属于现实主义;B属于印象主
30、义;D属于现代主义。【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二、解答题(共3小题,其中26题16分,27题20分,28题14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启蒙运动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17、18世纪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垂死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18世纪早期,对植物学感兴趣成为一时的风气,人们热衷于采集矿石、昆虫、化石等,并且加以分类编目。新大陆的发现及异邦物种的出现,也刺激了人们在这方面的兴趣。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材料二 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的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澜,于是而有新
31、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想用启蒙手段达到救亡目的。然而20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充满战乱苦难,国家利益与人民痛苦压倒了知识分子对自由、平等、民主的追求。为了群体的救亡,个人权利、自由与尊严都显得不切实际,启蒙工作因而受到了牵连。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17、18世纪欧洲社会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启蒙运动和中国启蒙运动的不同之处,分析导致中国启蒙工作“受到牵连”的原因。【答案】(1)变化:资本主义发展;自然科学取得巨大成就;地理大发现(新大陆的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思想解放作用。(2)不同:背景:中国启蒙运动兴起于对中华民国的巨大失
32、望;西方兴起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未来社会的构想。目的:中国以救亡图存为目的;西方以反对封建、构建未来理想社会为目的。结果:中国启蒙运动影响有限,主要在于启迪了青年,西方成为一股社会思潮并最终改变了社会面貌。原因:国家充满战乱,动荡不安;救亡背景下的个人权利不受重视;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没有自然科学的兴起作为支撑力量【解析】【详解】(1)据材料“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18世纪早期,对植物学感兴趣成为一时的风气,人们热衷于采集矿石、昆虫、化石等,并且加以分类编目。新大陆的发现及异邦物种的出现,也刺激了人们在这方面的兴趣。”从经济、科技、思想和新航路的开辟等角度加以回答。(2)第一小问,
33、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目的、结果等方面加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明清时期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得出:国家充满战乱,动荡不安;救亡背景下的个人权利不受重视;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不足;没有自然科学的兴起作为支撑力量。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明代的儿童教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自然教育理论,王守仁的贡献最为突出:他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的最多,受蒙蔽最少,所以实施教育要及早从儿童时期抓起。王守仁批判了当时教育儿童的传统方法,反对体罚,主张“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王守仁认为教育并非铸造器物,使学生变得千人一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差
34、异,分别给予适当的陶冶,“只如狂者便从狂处成就他,狷者便从狷处成就他。”王守仁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即认识和恪守儒家道德规范,王守仁主张培养“圣人”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他鼓励阅读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修养要身体力行,不断实践,逐步领会道德观念的实质。例如讲“孝”,不能只讲孝顺父母的道理,而且要在道德行为中体现出“孝”来,奉养父母,认真听从父母教诲,这才算得上真正尽了“孝道”。摘编自余文武王阳明教育思想研究等材料二 卢梭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里写道:“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准则,但我们在判断我们和他人的行为是好或是坏的时候,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所以我
35、把这个原则称为良心。”他认为“良心”是超越民族的全人类共有的道德观念,如公正、诚实、勇敢、克制。卢梭认为除非孩子自己有兴趣去读,否则,读书就是孩子们在儿童时期遇到的灾难。他主张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独立观察和研究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卢梭反对和控诉封建专制制度对儿童个性与自由的摧残和压制,反对经院主义教育强迫儿童呆读死记宗教教义及其严酷的纪律和体罚,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完全自由成长、身心调和发达、能自食其力、不受传统束缚的一代新人。这种“自然人”能够对事物进行观察、判断、独立思考和分析,“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摘编自黎军、张大玲卢梭自
36、然主义教育思想评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卢梭教育思想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不同之处,并对卢梭教育思想做出简要评价。【答案】(1)特点:重视儿童教育;提倡教育方法的改良;强调教育要发展个性,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主张知行合一。背景: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队伍壮大;社会风尚出现巨大变化;君主专制强化,吏治腐败;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儒学走向僵化和因循守旧,王守仁“心学”出现,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八股取士强化文化专制,禁锢了士人的思想。(2)不同之处:评价:培养“自然人”的主张,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
37、要,在当时具有反封建的启蒙作用;批判传统教育,推动了近代教育的转型。但受时代和社会的局限,“自然人”实际上只是小手T业者的化身,具有保守性和空想性;反对进行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轻视书本知识,不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解析】【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王守仁和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王守仁批判了当时教育儿童的传统方法,反对体罚”“王守仁认为教育并非铸造器物,使学生变得千人一面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给予适当的陶冶”“他鼓励阅读儒家经典,强调道德修养要身体力行,不断实践,逐步领会道德观念的实质”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王守仁教
38、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应当结合时代特征及材料中有效信息来回答。(2)卢梭教育思想与王守仁教育思想的主要不同之处,应当确定好对比项,从两人的道德观、方法论和教育目的等方面进行比较;对卢梭教育思想做出简要评价,则需对材料中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结合时代特征和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评析,形成完整答案。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明朝朱元璋“明礼以导民
39、,定律以绳顽”。让民间推荐年高德劭之人向民众宣读并讲解大诰大明律等,使民众知法畏法,不敢犯法;各地还普遍设立了“旌善亭”,以为表彰劝善之用。最终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 据陈鹏生主编中国法制通史等材料二 面临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严复有鉴别有选择地译述孟德斯鸠的法意等经典著作。严复认为,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的安定幸福,社会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法治的力量。严复主张依法治国,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 林平汉严复对中国近代法制思想的贡献(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
40、知识指出其历史作用。 (2) 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法制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答案】(1)特点:将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条文中;礼法并用;以德辅法(重视德治);法律制度具有延续性。作用:推动儒家学说法典化;规范人们行为,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2)进步性:主张依法治国;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健全法制,维护公理。背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西方启蒙思想(民主法治思想)的传入。【解析】【详解】(1)根据“两汉的经学大师用儒家经义解释现行法律条文,这些注释经过朝廷的批准而具有法律效力,经学与律学关系密切”可知两汉的法律条文中蕴
41、涵着儒家思想;“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使儒家学说法典化”说明礼法并用,以德辅法(重视德治);根据材料可知,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制度绵延不绝,始终服务于统治阶级。作用:根据“直接把礼义道德规范纳入其中一些法律条文”得出推动儒家学说法典化,根据“得以教化大行,秩序安定”得出规范人们行为,稳定了社会秩序;结合所学可知古代法律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统治。(2)进步性:根据“严复主张依法治国”得出主张依法治国;根据“法律应当维护国民的自由权利”得出注重保障人民权利;根据“建立一套完整的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构,以期伸张正义,维护公理”得出健全法制,维护公理。背景:结合所学,可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近代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等方面分析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