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71707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2020版历史新教材人教必修一同步学案教师用书: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历史纲要导引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清朝统一。学科素养对接时空观念通达时空观念掌握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14051433年郑和下西洋,1636年皇太极称帝,国号“大清”史料实证运用史料实证探究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历史解释明确历史解释研思戚继光平倭,明末农民起义和清朝统

2、一唯物史观立足唯物史观认知明朝专制集权空前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家国情怀渗透家国情怀感悟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知识点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1明朝的建立(1)1351年,元朝爆发农民起义,动乱波及全国。佃农出身的起义将领朱元璋势力逐渐强大,统一了南方。(2)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3)明军北伐,攻占大都,推翻了元朝。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明太祖废除了自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这一举措对以后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3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内阁的设立(1)原因:宰相废除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2)内阁的

3、设立:明成祖在位时选拔一些文官到皇宫内的文渊阁值班,充当秘书,形成一个常设的秘书咨询机构,俗称“内阁”。(3)“票拟”和“批红”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4明朝后期宦官专权(1)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2)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3)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实施恐怖统治,被称为“九千岁”。学习聚焦

4、明朝废除宰相后,皇帝设立内阁承担秘书工作,宦官也趁机窃取了更多权力。知识拓展宰相制度被废除的原因(1)历史原因: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2)现实原因: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集地方权力于中央,使宰相的职权扩大。(3)元朝教训:元朝丞相权势过重,威胁皇权,导致社会动荡。(4)直接原因:宰相专权,对皇权构成威胁。易误提醒(1)明朝的内阁首辅并不是宰相。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但它始终没有法定的地位。职权范围不明确,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2)明朝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知识点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1.郑和下西洋(1)过程

5、: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海外,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史称“郑和下西洋”。(2)影响: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消极方面:郑和下西洋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2戚继光平倭(1)海禁与“倭乱”从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盗不时在我国东部沿海骚扰,被称为“倭寇”。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造成巨大破坏。(2)戚继光平倭明廷

6、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经过长时间战斗,加上后来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势才稳定下来。3西方殖民者的侵扰(1)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2)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3)稍晚东来的荷兰和西班牙,先后占据了台湾岛的南部和北部。(4)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学习聚焦明朝前期的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倭寇和西方殖民者成为海防的新问题。知识拓展郑和能够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1)物质基础:明初国力强盛。(2)客观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提高,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

7、理知识的积累等。(3)主观因素:郑和本人具有坚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勇于拼搏、团结合作的精神;郑和具有一定的政治经验和组织才能;郑和熟悉伊斯兰教和佛教等。知识拓展戚继光平倭明朝中期,倭患愈演愈烈。明朝派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平倭,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平倭的重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平倭业绩,万古流芳。知识点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1.明朝与蒙古(1)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2)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两次突破长城深入内地,包围北京。瓦剌还曾经在一次战役中俘虏了明英宗。(3)1571

8、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2明朝对西藏的治理(1)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2)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委用藏族上层人士任职。3满洲的崛起(1)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广泛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2)16、17世纪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金,并对明朝展开进攻。(3)1636年,其子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4明清易代(1)在清朝崛起之际,明朝

9、政治黑暗,天灾流行,农民起义蜂起,统治摇摇欲坠。(2)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3)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于北京。(4)清军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学习聚焦蒙古是明朝内陆边疆的主要威胁,但后来取代明朝的却是满族建立的清朝。知识拓展(1)朝贡贸易:中国古代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经济联系的主要方式是朝贡贸易,即少数民族进贡土产,朝廷回赐对方需要的礼物。(2)互市:蒙古俺答汗与明朝达成和议后,不但恢复了定期朝贡关系,还在大同等边镇开设“互市”场所,这项和议大大推动了蒙古、

10、汉两族和平友好关系的发展。特别提醒推翻明朝政权的不是清朝,而是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探究点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材料一明太祖曾说:“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材料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责问)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宰相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他为此采取了什么措施?提示:基本态度:贬低宰相,认为秦以来宰相的擅权往往危及君主的统治。措施:废除宰

11、相制度,并规定以后永不设立宰相。(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行使相权的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行使这一职权的阁臣“无不惴惴惧者”?提示:机构:内阁。原因:阁臣拟旨,皇帝亲自批改,唯恐不符帝意。材料一反映明太祖对丞相的态度,注意“皆不鉴秦设相之患”“擅专威福”等信息。材料二应根据对辅臣的注释来判断行使相权的机构,并根据句号分层,分析出皇帝与内阁的关系。论从史出宰相制与内阁制(1)宰相制和内阁制都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重要机构。(2)宰相是百官之首,参与决策,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如“宰相为百官之首,位高而权重”。(3)内阁属于皇帝的内侍机构,仅备顾问,没有决策权,对皇权无制约力。如“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

12、职,原非宰相”。深化拓展中国古代宰相制的兴废历程(1)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皇帝裁决前,一般由三公九卿进行朝议,宰相制度形成。(2)汉武帝时启用布衣为相,同时形成中朝决策机构来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3)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制约和监督。(4)北宋时期由中书主政,枢密掌军,三司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5)明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宰相制度遂废。探究点二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材料一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赉(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

13、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明史郑和传材料二(1431年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凡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速,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乎!天妃之神灵应记(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并归纳郑和航海活动的特点。提示:条件:国力强大;造船等手工业发达。特点:规模大、历时长、次数多、航程远、抵达的国家多。(2)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郑和下

14、西洋的历史地位。提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的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材料一反映明成祖为“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派郑和下西洋,郑和船队规模宏大。材料二反映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论从史出郑和下西洋留下了一段传奇郑和下西洋历经坎坷,终于完成了世界历史上的航海壮举,促进了明朝和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国的交往;展示了一个强大国家的面貌,用行动写下了中国在大海上的一段传奇,郑和下西洋是这个国家、民族的骄傲。深化拓展全面把握郑和下西洋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的珍宝特产的需求。概括明成祖时,派郑和于1

15、4051433年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时间、航程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局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采用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国力的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 规范解题答案:B解答选择题要注意: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解题范围;二看关键词语,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三看否定、肯定,确定解题方向。备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随堂检测1明史记载:“居正为政及吏

16、部左侍郎张四维入,恂恂若属吏,不敢以僚自处。诏尽削居正官秩,夺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谓当剖棺戮死而姑免之。”内阁首辅张居正生前、死后的不同状况折射出()A皇权与内阁的矛盾不可调和 B内阁成为制约皇权的中央机构C内阁权力源自于皇帝的旨意 D内阁首辅演变为事实上的宰相尝试解答_C_材料反映张居正在生前拥有很大权力,死后以罪状示天下。围绕张居正生前、死后不同状况,判断所折射出的现象。2右图是歙县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重臣许国八角牌坊,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牌坊雕刻精美,气势雄伟,可谓古牌坊中的瑰宝B该牌坊的建立,有光宗耀祖之意C许国以大学士兼任丞相,故有能力建此牌坊D牌坊上“先学

17、后臣”,用意在于鼓励家乡人读书尝试解答_C_应围绕“明代重臣许国”,结合明代的政治制度,判断对许国八角牌坊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3.“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这是明朝戚继光平倭的情怀和抱负。下列有关“倭寇”的叙述,正确的是()A“倭寇”骚扰东部沿海起于明朝初年 B明政府对日经济封锁对抗倭效果明显C戚继光是明朝抗倭名将 D“倭寇”指的是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尝试解答_C_应围绕“倭寇”的出现,活动的猖獗,戚继光平倭等方面分析判断。4.明朝中后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今澳门)的()A租住权 B管理权 C开发权 D传教权尝

18、试解答_A_应分析判断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在澳门取得的权力。5.明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时期。下列有关明朝边疆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明朝重修长城,有效解除了瓦剌和鞑靼的威胁B明政府在藏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C明朝前期,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D明朝前期,对东北地区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尝试解答_A_注意逆向思想,要求回答明朝边疆民族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结合相关史实分析判断。6.16、17世纪,女真建州部崛起。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大清”,并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的是()A努尔哈赤B皇太极C多尔衮 D顺治帝尝试解答_B_关键信息“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大清”“改女真族

19、为满洲”。课时作业13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一、选择题1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直到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寿终正寝”的标志性事件是() A汉代设“中朝” B唐代设三省C宋代设副相 D明代废丞相解析:“寿终正寝”即这项政治制度完全的消亡,“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前六部由三省管理,直接向三省负责。而三省的长官皆为宰相,因此宰相制度被废除后,六部就直接向皇帝负责了,D项正确;汉代设“中朝”是为削弱宰相领导的“外朝”;唐朝设三省后有了三个宰相,分散了相权;宋代设副相,为了分割宰相的权力,但这些都仅仅意味着宰相受到了打击,并未彻底地消亡,排除A

20、、B、C三项。答案:D2“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材料说明当时()A内阁成为中央决策机构 B六部权力已被内阁剥夺C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D相权日盛严重威胁君权解析:本题考查了内阁。根据所学内容可知,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没有决策权,故排除A、B两项;内阁的设立是由于宰相制度的废除,相权已经不再存在,故排除D项;根据“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可知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C项正确。答案:C3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

21、宦官专权的局面。下列措施中有利于宦官专权的是()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宦官可以担任内阁首辅宦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被称为“九千岁”A BC D解析: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和宦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使宦官能够掌握大权,导致了宦官专权,正确;明朝宦官不可以担任内阁大学士,更不能担任内阁首辅,错误;宦官魏忠贤一度主宰朝政,被称为“九千岁”是宦官专权的表现,不是原因,错误,D项正确。答案:D4内阁大学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

22、奏章,称为“批红”。明朝中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由此可知()A“票拟”使内阁拥有了决策权B明中期恢复了丞相制度C宦官权力扩大制约了内阁D实质上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解析:内阁大学士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是因为皇帝的信任,这正说明内阁的权力来自皇帝,这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体现,D项正确;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顾问机构,没有决策权,A项错误;“被比喻为宰相”说明不是宰相,明代也没有恢复丞相制度,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答案:D5明代续通考市籴考记载:“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23、由此可知,明代()A奉行对外开放的贸易政策B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C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D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解析:结合材料“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来看,明代对对外贸易实行严格限制,所以排除A项;由材料“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可见明代实行官方控制下的朝贡贸易,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互市商品加以严格控制的信息,排除C项;结合所学,唐代设市舶司开始管理对外贸易,排除D项。答案:B6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这表明()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 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C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D明朝实

24、行海禁政策解析:“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的桅杆帆船”主要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导致的,D项正确;明朝禁止海外贸易,A项错误;B项中禁绝不符合史实;C项中造船技术落后不符合史实。答案:D7明朝末年爆发了明末农民战争,有关明末农民战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政治黑暗,天灾流行是起义爆发的重要原因B农民军首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灭亡C明末农民战争为清军入关提供了有利机会D清朝摄政王努尔哈赤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解析:率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是清朝摄政王多尔衮,D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符合史实,正确,不合题意。答案:D二、非选择题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代尚书令事

25、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门下、内史省的长官只能作为“参掌朝政”的辅助。 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如果在实际过程中发生分歧异议,皇帝就成为当然的最高裁定者。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二朱元璋压缩中书省正官和掾属编制、废行中书省、扩充六部官制、皇太子预政,采取各种措施侵夺宰相的知情权、用人权等,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改革。胡惟庸党案促使其下定决心,对宰相制度“斩草除根”。朱元璋废相之后,六部尚书由正三品升为

26、正二品,六部由宰相之下属变为由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分理庶务,事权分散,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威胁。论明朝宰相的废除与内阁制度的确立(1)根据材料一,说明与隋代相比唐代三省体制的不同及其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归纳朱元璋对宰相制度的改变。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解析:第(1)问,“不同”,依据材料一信息“隋代尚书令事无不统,即不预机事,亦称政本之地。三省的轴心在尚书都省唐制:每事先经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得出:隋代尚书省处于主导地位,而唐代三省互相分工。“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三省相互牵制,削

27、弱相权、保证皇权等角度分析。第(2)问,“改变”,依据材料二信息“朱元璋采取各种措施侵夺宰相的知情权、用人权等朱元璋废相之后,六部尚书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六部由宰相之下属变为由皇帝直接指挥”归纳得出:先有步骤地削弱相权,后废除了宰相制度,进而提升了六部的地位。“发展趋势”,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相权不断被分散和削弱,乃至最终宰相职位被取消的角度回答。答案:(1)不同:隋代尚书省处于主导地位,而唐代三省互相分工,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影响:三省地位平等,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2)改变:先有步骤地削弱相权,后废除了宰相制度,进而提升了六部的地位。趋势:相权不断被分散和削弱,乃至最终宰相职位被取消。- 21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