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 ,大小:11.22KB ,
资源ID:117075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707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四年级下语文同步试题寓言二则_北京课改版.docx)为本站会员(a****)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kefu@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四年级下语文同步试题寓言二则_北京课改版.docx

1、2019年北京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23 寓言二则 同步试题1自学寓言,看注释和译文,想想两则寓言分别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_ _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写出它们的名字。 _2扩词。 涉( ) 冀( )3写出下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_ 触:_ 句子的意思是_ (2)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释:_ 耒:_ 句子的意思是_4课内阅读。刻舟求剑 楚人有_,其剑自舟中坠于水,_,日:“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_求之。舟已行矣,而_,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那个人找到剑了吗?为什么? _ (3)

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句话的意思是_ (4)“刻舟求剑”是什么意思?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_5我是小判官。对的打“”,错的打“”。 (1)“是吾剑之所从坠”中的“之”和“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中的“之”意思一样。 ( ) (2)刻舟求剑选自吕氏春秋。 ( ) (3)守株待兔中的那个人受到宋国人的嘲笑是因为他想不劳而获,兔子撞死在树桩上只是偶然的事情,他却当成经常发生的事情,太愚蠢了。 ( )6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守株待兔”这样的人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些什么? _ _ 成语的来源很多,有的来自寓言故事,有的来自历史故事等,请你按要求给词语分类。 掩耳盗铃 完璧归赵 春晖寸草 闻鸡起舞 指

3、鹿为马 负荆请罪 亡羊补牢 说一不二 学而不厌 狼子野心 万马齐喑 力争上游 历史故事:_ 寓言故事:_ 诗文语句:_ 口头俗语:_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习题。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并解释。 宋人有闵( )_ 其苗之不长而揠( )_之者。 (2)比一比,再解释。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 )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 ) (3)解释下列句子。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

4、者,不耘苗者也。 _ (4)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为什么说“揠苗者”比“不耘苗者”的危害更大? _参考答案1略【解析】2略【解析】3(1)跑。碰、撞。兔子逃跑的时候撞在了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 (2)放下。 种田用的农具。从此,那个农民荒废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树桩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解析】4 (1)略(2)没有。 因为船已经行进了,而宝剑不会前行。 (3)还在这里找宝剑,不是很糊涂吗? (4)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说明了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交化的需要,不能死守教条。【解析】5 (1) (2) (3)【解析】6略【解析】7 略【解析】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