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970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2页
河南省开封市2019届高三语文10月定位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开封市2019届高三定位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出现了“山水城市”的概念。山水城市并不是简单地指有山有水的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其核心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人居环境,山水之景与城市的关系处理, 可以遵循以下的原则:隐、 喻、 融。隐可以是顺其自然,如山应保留山形固有之势, 加强林木绿化, 形成植被群落, 繁荣林中生物, 进而形成“自然而然” 的平衡的生态圈; 水亦要因势而导, 保持和发扬其原有之魅力。如以武汉为例, 因各湖区周边环境和所处位置差异, 可分别形成自己的个性风

2、貌。 如东湖的秀、 梁子湖的帅、 南湖的雅、 月湖的韵等, 在景观建设中稍加修饰即可。 也可因景而造, 将人工环境巧妙地隐含于自然环境之中,隐人工显自然。喻的本质在于为单纯的生态环境注入浓郁的人文气息, 使二者相得益彰, 互相映衬。 自然形态的山水经艺术的描绘方能展示出深蕴之美, 使许多不为人知的山水因文人墨客的游览、 题咏而千古传颂, 魅力独具。 如杜甫的“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不仅描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 更是烘托出它“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的巍峨气势。 相对于对历史上文化艺术的传承,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之中, 人性与自然性相互渗透、 影

3、响, 逐步形成了“人景” 互喻互指的文化个体, 即地域特色文化。 这种地域特色文化的建立与强化, 可增以强市民的归属感, 对于其他文化形成强烈的吸引, 进而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发展融即融合, 包含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人与环境的融合。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整体表现为一种和谐,这种和谐可以是对比的和谐,也可以是韵律、节奏的和谐。法国巴黎城区德方斯新区的建设, 则是利用一条河流将该区与旧城区进行划分,河两岸新旧对比的建筑景观更是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碰撞的思考。 环境设计对于人来说,应该是尽可能地弱化二者之间的陌生感,加强 环境于人的可参与性。如在城市的广场修建宜种树,而不宜种草。草地进行光合作

4、用和吸收二氧化碳增加氧气的能力,只占同等面积树木功用的十分之一;草地的高成本维护费用往往限制了人漫步、嬉戏。 而树的种植不仅可以遮阳挡风,使人休憩于其中,而且更大程度地完善了所处小环境的生态。自城市出现以来,对城市和自然平衡的追求就成为人类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显山露水”的本质依旧在于思考如何使城市更好地融入自然,实现人生精神的本真状态。提出了“隐、喻、融”等原则,力求回归一种人与天地万物欣合和畅、息息相通的诗意境界。(摘编自张健论城市景观建设中的“显山露水”)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山水城市是个新的概念,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居住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5、形态。B. 武汉因景而造,形成东湖的秀、梁子湖的帅、南湖的雅等不同的个性风貌,隐人工显自然。C. 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游览、题咏,增加了人文气息后,许多不为人知的自然山水得以传颂。D. 利用一条河将巴黎德方斯新区与旧城区划分开来,形成新旧对比的建筑景观,和谐而美好。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借助“山水城市”的概念,提出并论证了城市景观建设中应遵循“隐、喻、融”的原则B. 文章通过分析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对山水城市作出了较为全面而深刻的阐述。C. 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城市景观建设的实例,闸释了如何处理山水景观与城市建设的关系。D. 文章整体呈现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6、,主体部分则采用并列式结构,条理分明,层次清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山水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这表明人们追求和向往居住环境的诗意境界。B. 地域环境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造就了特定的文化,可见城市建设与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C. 城市广场种上草,人们难以漫步其中,降低了人们对环境的参与性,导致人为环境所累。D. 要使现代化城市更充满生机、彰显魅力,就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添加更多的自然生态元素。【答案】1. B 2. B 3. C【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

7、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B,“因景而造,隐人工显自然”理解有误。原文是:也可因景而造, 将人工环境巧妙地隐含于自然环境之中,隐人工显自然。说的是“也可”,而并不是“武汉因景而造”故答案选B。【2题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考生要认真研读文本内容,结合对内容的理解和选项的把握,进行仔细的斟酌。选项B,“分析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诸多问题”理解有误。根据对文本的理解,文中是以现代典型

8、城市作为例子。故答案选B。【3题详解】悲痛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及观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选项A,“已经成为世界城市建设的主流”理解有误。原文是: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出现了“山水城市”的概念;选项B,“造就了特定的文化”说法有误。原文说的是:在人类日常生活中,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同当地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之中, 人性与自然性相互渗透、 影响, 逐步形成了“人景” 互喻互指的文化个体, 即地域特色文化;选项D,“就必须在城市建设中添加更多的自然生态元素”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自城市出现以来,对城市和自然平衡的追求就成为

9、人类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部分,“显山露水”的本质依旧在于思考如何使城市更好地融入自然,实现人生精神的本真状态。提出了“隐、喻、融”等原则,力求回归一种人与天地万物欣合和畅、息息相通的诗意境界。故答案选C。【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

10、字,完成下列小题铁锹李悦三轮农用车在爬坡,路不平,坡很陡,发动机嘣嘣嘣地喷着黑烟,在黄土路上拼命地挣扎。两把铁锹随着剧烈的颠簸在铁皮车厢里失了魂一样疯跳,敲得车厢踢里哐啷乱响。五月的太阳热辣辣地烫脸,青天白日。蓝莹莹的天底下,漫天漫地的黄土,山坡上一条曲曲折折白晃晃的土路,右边是修路劈出来的土崖,左边是陡坡,上百尺的黄土下面是石头,几十丈的石崖下边就是河。是黄河。小民觉得农用车驾驶座位上的坐着个假人:白羊肚手巾,对襟扣袢白布坎肩,从来不点烟的旱烟袋,烟荷包上挂着也是当摆设用的一片火镰,脚上登一双唱戏才穿的高帮布鞋。这个假人不是别人,是小民的爸。只要一看见爸爸打扮成这个样,小民就烦。小民就说他是

11、耍猴呢。小民爸知道儿子不高兴,可他不生气,他会从衣兜里掏出烟卷来叼在嘴上,然后开导儿子,小民,你当我不知道这是耍猴呀?你当我不知道现在没犀人再穿戴这套营生啦?耍猴就咋啦?能挣钱就行!运河沙能挣钱,唱曲子也能挣钱。劳动人民凭劳动挣钱,有啥丢人的?小民不想听,就别过脸去,看天,看地,看小鸟上树,看蚂蚁搬家。蓝天,黄土,高崖,大河。远远看过去,河岸边半山顶上的农用车飘飘荡荡,好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人知道,风筝上边坐着一对闹别扭的父子。爬上山顶,穿过一大片刚刚吐叶的枣树林。北迤村豁然出现在眼前。小民的太姥姥家就在北迤村。干爽的黄土山梁上,凹陷下一条也是干干爽爽的黄土沟,沿沟两侧密密麻麻错落着整整一

12、沟的窑洞和院落。窑洞都用本地开采的红褐色的石头砌了前脸,又都用砖瓦和木柱搭了廊檐和台基。因为年代久远,廊檐和门楼的瓦顶都变成浓重的黑色,砖雕图案都风蚀剥落得斑驳。整个村子阒然无声,如果不是因为有炊烟一缕一缕地升起来,如果不是偶尔传出来的狗叫声,你肯定会错以为是看见了一片什么人特意做出来的建筑模型,被遗忘在黄土世界的大荒之中。看着村子,小民想,都说太姥姥一百多岁了,也不知道太姥姥到底有多老了?也不知道北迤村到底有多老了?父子两人把农用车停在枣树林前面。小民爸知道儿子不会跟自己进村的,可还是问了一句:“去你太姥姥家喝口水吧?”小民不看他,也不回答,转身走到树阴底下。小民爸不生气,自己和自己笑笑;走

13、到车厢跟前拿起一把铁锹。小民扭过头来质问:“你是唱曲子又不铲沙子,拿铁锹干啥?”小民爸又笑笑:“不干啥,上一回人家陈镇长说啦,咱们北迤村现在是民俗村,来这儿旅游的、来这儿采风的人们都是城里来的。人家城里人来乡下就是想看个原汁原味儿,说是拿上个干活儿的家伙唱曲子,更好看。你太姥姥剪的纸花花,我唱的曲子,陈镇长说这都是旅游产业,现在才刚开头,等咱北迤村上了电视、上了报纸,天下闻名了,全中国、全世界的人就都跑到咱这来花钱了!”“爸,你能不能不在我太姥姥家唱曲子?”小民爸不想和儿子争,把铁锹扛到肩膀上,边走边说:“小你给咱等等,我给人家城里来的有钱人唱上几个曲子咱就走,就下河拉沙去。”小民索性不再说话

14、,坐在树阴里看着父亲走下干爽的土沟,走到那些古旧的窑洞和空荡荡的院子里去。忽然,有歌声传过来:山西个临县河口镇,三十里翻山北迤村,北迤村出了个好女人,她的个名字叫爱珍,生得怪惹亲。红袄绿裤她辫子长,鞋上绣的花绫绫,见面说话她眼先笑,唤上十声声九不应,等得人乱了心。十八里嫁到河口镇,男人名叫王佑坤,两个人成家好光景,生下个儿子叫小民,实在爱死个人。爱珍她撒手归阴程,丢下佑坤和小民,白天回家就烧冷灶,黑夜里点灯照两人,可怜是男人眼泪突然从小民的脸上淌下来,爸唱的是自己家里的事情。小民爸是远近闻名的伞头,每年正月十五闹红火,领着秧歌队走街串巷,把看到的人和事随口唱出来,赢来震天的喝彩声。却从来没有听

15、过他唱自己的经历。在自己那个从小就没有女人的家里,小民已经不记得母亲的样子了,这是小民第一次从父亲的嘴里听到他对母亲的夸赞。小民觉得自己平生第一次真正听懂了父亲的曲子。小民在自己的记忆里挣扎着,觉得好像是看到过一件好看的红衣服,(有删改)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蓝莹莹的天底下,漫天漫地的黄土,山坡上一条曲曲折折白晃晃的土路”,寥寥几笔突出了空阔辽远的环境特点,为故事展开提供了背景。B. 小说中的铁锹本是铲沙子的农具,现在却成了民俗表演的道具,农具功能的转变,折射了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和农民生活方式的变化。C. “也不知道太姥姥到底有多老了?也不知道北迤

16、村到底有多老了”,心理描写表现小民受到古老生命力的震撼,强调了民俗文化的厚重。D. 小民与爸爸的对话以及小民的心理活动,表现出父子观念上的差别与冲突,也反映出城里人下乡旅游采风、农村发展旅游业的现实。5. 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记下小民爸所唱的曲子?请简要分析。6. 小说中较多使用表颜色的词语来写环境和人物,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答案】4. C 5. 讲述了小民母亲爱珍的故事,使内容更加丰富;表现了小民爸对妻子的深切怀念,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引发了小民的心理转变,使小民对父亲的理解显得更加真实。 6. 突出环境的地域特色,展现原始、古老的风貌,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如“兰莹莹”“

17、漫天漫地的黄土”“红褐色的石头”等;突出人物的淳朴美丽,展示了独具特色的民俗习惯,肉“白羊肚毛巾”“红袄绿裤”等。【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和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题,既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形象的技巧,也考查故事的情节、主旨和环境。选项C,“心理描写表现小民受到古老生命力的震撼,强调了民俗文化的厚重。”过度解读文本,此处心理描写就是表现了小民内心的好奇和村子的古朴。故答案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作的内容的作用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内容上的作用、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18、、作品的主题上的作用等角度进行作答。本题题干是:作者为什么不惜笔墨记下小民爸所唱的曲子?请简要分析。从内容上小民爸唱出了自己的命运,唱出了小民母亲的身世,丰富了文本的内容。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塑造了一位坚强的父亲的形象。从小民的心理变化上是一个推动性的作用。【6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的写法的艺术特色的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对题干的把握出发,从文本内容的理解入手进行答题。本题题干问的是:小说中较多使用表颜色的词语来写环境和人物,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首先考生要找到文中的写颜色的词语,青天白日、蓝莹莹的天底下、黄土、白羊肚手巾、白布坎肩、浓重的黑色、红衣服。然后从和环境

19、的关系的角度分析作用:以上写颜色的词语勾画出的具有民俗特色的环境,同时也体现出了当地人的习俗,以上都是为了表现民俗文化而服务的颜色的描写。【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

20、意寻找这些硬伤(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从跟跑,并跑,直至领跑,中国的水稻研究如何走向卓越?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参与了“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承担了第4号染色体的测序工作。之后,中国主导的“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启动。2001年,中国联合研究组后来居上完成了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的绘制。这一工作获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随后中国也启动了多项作物研究计划。在科研人员眼中,水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作物,而且也是非常理想的单

21、子叶模式植物。水稻的基因组较小,在作物中第一个完成了测序,加之较容易转化,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科学家进入了这一领域。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水稻的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机理,这两者各有侧重。中国育种工作由来已久,大量的水稻突变体材料为水稻基础研究提供了便利。而育种家通常也会从生产角度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基础的和育种家的有机组合,是水稻研究走在前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环境成本,提升品质依然是需要长期努力的目标。未来的水稻研究也离不开各个方向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特别是农作物抗病、耐逆性状与产量,这些优异性状之间如何组合又是一个新的挑战。(摘编自科技日报2017年7月28日)材料二

22、: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3010份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科技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组研究和分子育种水平,加快优质、广适、绿色、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此次研究成果的发起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黎志康认为,此次研究成果的完成仅仅是一个开端,随着深入分析和更多数据产生,包含水稻全部优良基

23、因多样性的数据库将更加庞大与精细,可以从中找到与任何性状相关的关键基因,并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这将为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奠定基础。(摘编自经济日报2018年4月29日)材料三: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这一成果表明,中国夺回了对水稻命名的部分话语权,恢复了历史的真实。1928年,日本学者加藤茂范通过杂交等手段发现了籼稻和粳稻的区别。当时,加藤把籼稻称为“印度型”,把日本栽培极广的粳稻称为“日本型”。自此,籼稻和粳稻在国际上就一直沿用此命

24、名。然而,中国科学家对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约95%多样性的核心种质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研究表明,这种命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在化石证据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植物考古学家日前采用植硅体分析方法,在位于浙江省龙游县的荷花山遗址中找到了距今1万多年前野生稻存在以及逐渐被驯化的证据,从土壤剖面中提取的植硅体来自一些野生稻叶片和稻壳。研究人员再次认定,水稻的起源和驯化是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在中国推广种植后,很快传到东亚近邻国家。大约在3000多年前,中国水稻传至朝鲜、日

25、本。到了汉代,中国粳稻传到菲律宾。公元5世纪,水稻经伊朗传到西亚,然后经非洲传到欧洲、美洲以至全世界。但是,这与水稻基因组研究的结果有-差异-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组获得的证据则提出,无论是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研究人员对来自全球的3010株水稻的基因组测序后,发现亚洲栽培稻品种间中存在9万个微细结构变异,同时发现了1.2万个全长新基因和数千个不完整的新基因。研究人员再次挑选出453份测序深度较高的水稻样本,分析核心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显然,未来需要未来对这两种证据进行整合,同时补充证据,才能得出更可靠和令人信服的结论。(摘编自张田勘基因和化石

26、结合探寻水稻起源光明目报2018年5月19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的水稻育种家负责培育新品种,基础研究者负责了解作物肌理,在各有侧重的研究基础上有机结合,这样就推动了水稻研究更上一层楼B. “3010份亚洲栽培水稻基因组研究”是中国主导的国际科研协作成果,将推动水稻规模化基因发掘和水稻复杂性状分子改良,有利于新品种培育C. 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黎志康认为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只是开端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取得新的成就并运用到育种实践中D. 从基因组的证据来看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从化石证据来看,水稻是从中国传向世界的,这样的差异使探寻水稻起原更加困

27、难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从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计划”,到主导国内外16家单位完成水稻研究重大成果,表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实现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变B. 启动多项作物研究计划,大批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加入研究行列,各方面研究人员通力合作等,这些都是我国水稻研究走在世界前列的原因C. 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的品质和产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培育出高产、优质、多抗水稻新品种依然是世界水稻研究面临的课题。D. 籼稻和粳稻的起源和命名在国际上一直存有争议中国科学家通过对大量重要进化基因的分析提出科学假说,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9. 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

28、报光明日报报进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 D 8. D 9. 科技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领先世界,并分析了原因;经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主导国际16家单位共同完成“3010份亚洲栽培水基因组研究”这一重大成果;光明日报侧重报道中国研究人员从基因和化石两方面探寻水稻起源。【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从基因组的证据来看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说法过于绝对。文本中说的是:分析核心

29、基因家族和分散式基因家族,得出籼、粳稻亚种都是独立多地起源的假说。故答案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恢复了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理解有误,变未然为已然。原文说的是:根据研究结果,中国研究人员首次提出,水稻的籼、粳亚种是独立的和多地起源,要求恢复恢复使用籼、粳亚种的正确命名。故答案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原文中筛选出主要的内容,然后进

30、行筛选和概括即可。本题题干问的是:以上三则材料中,科技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报进的内容各侧重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根据对材料的理解:科技日报:从2002年4月科学杂志介绍中国科学家完成的籼稻基因组测序工作,到到今年2月自然植物杂志称赞我国水稻研究,说明中国的水稻研究已经引领世界。经济日报:北京时间4月26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报道了“3010亚洲栽培稻基因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主导,联合国际水稻研究所、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16家单位共同完成,这是国内外水稻研究专家大协作的重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农业科学在水稻基因组研究方面居于世界领先位置。光明日报:近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

31、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黎志康等人完成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水稻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遗传多样性,对水稻的起源、基因、分类和进化规律有了全新的更深入的认知。考生可以根据以上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杨士奇,名寓,泰和人。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

32、宗.贫甚.力学,授徒自给.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成祖即位,改编修。五年进左谕德。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时藩司守令来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司,岁课其驹。士奇曰:“朝廷选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帝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士奇复力言。又不报。有顷,帝御思善门,召士奇谓曰:

33、“朕向者岂真忘之。闻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手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士奇顿首谢。群臣习朝正旦仪,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疏止。未报。士奇复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报可。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帝即罢弗治。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帝以四方屡水旱,召士奇议下诏宽恤,免灾伤租税及官马亏额者。士奇因请并蠲逋赋,理冤滞,汰工役,以广德意。民大悦。士奇复请抚逃民,察墨吏,举文学、武勇之士,令极刑家子孙皆得仕进。皆报可。当是时,帝励精图治,士

34、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节选自明史杨士奇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B. 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C. 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D. 初/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35、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编修古代官名,负责编纂国史等书籍明清时翰林院设置编修一职B. 顿首叩首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C. 夜漏指夜间时刻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器具,通常用铜壶滴漏。D. 墨吏指才华很高的文官常用以指学问精深、道德高尚的文臣学士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杨士奇幼时家垅境贫困,苦学有才。他学习努力,家贫就教学生来维持生计;朝廷修纂太祖实录,他被推举,接着凭才华被召入翰林院B. 杨士奇直言敢谏不俱权贵他反对地方官养马反复奏请停止朝拜用乐,权臣忌恨他、攻击他,可他还是得到了皇帝的信任C. 衡士奇为人宽仁,维护朝

36、臣,徐奇馈赠官员土特产没有给他,他还为徐奇解释;大理卿虞谦被降职,他又为之辩白使之复官。D. 杨士奇为官谨慎,言事辄中他私下从来不谈公事,即使关系亲密的人也听不到,他提出的抚恤百姓、任用贤能等建议都被采纳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2)士奇因请并蠲逋赋,理冤滞,汰工役,以广德意。【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杨士奇)回答说:“徐奇到广东赴任时,群臣作诗文赠他,为他送行,我恰好生病没有参加,因此只有我没在名单上。”(2)杨士奇趁机请求一并减免拖欠的赋税,清理滞留的冤案,淘汰服役工匠,来扩

37、大皇上施行恩德的意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帝监国时甚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这句话的含义是“皇上监国时,不满意御史舒仲成,这时想加罪于他。士奇说:“陛下即位后,曾下诏宽宥原先所有忤逆圣旨的人。现在如果将仲成治罪,则诏书就会失去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根据理解原句:“甚憾御史舒仲成”意思是“不满意御史舒仲成”要单独成句,所以可以排除BD选项。根据理解“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诏书”做主语,所以可以排除选项C。故答案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文化常

38、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D,对墨吏的理解有误。墨吏即贪官污吏。由于墨是黑色的,所以人们就用来比喻那些贪官污吏的心肠也必然是黑色亦即是墨色的,于是就用较为雅致的词汇墨吏来比拟那些贪腐人员了。故答案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

39、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选项B,“权臣忌恨他、攻击他”理解有误。原文:帝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故答案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赴”赴任、“赠”赠他、“行”送行、“以故”因此。(2)“因”趁机、“逋赋”拖欠的赋税、“理”清理、“汰”淘汰、“广”扩大。【点

40、睛】翻译句子的具体方法是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变单音词为双音词,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参考译文:杨士奇,名寓,以字行世,江西泰和人。建文初年,朝廷集合儒生修撰太祖实录,杨士奇已经因为举荐被征召授予教授,应当前去赴任,王叔英又以其史学才华推荐他。于是被召入翰林院,充任编

41、纂官。成祖即位,改任编修。杨士奇奉行职事非常谨慎,在家里从不说公事,即使是至亲都不得听闻。他在明成祖前,举止恭敬谨慎,善于对答,议政总能合皇帝的心意。他人有过失,杨士奇都为之掩盖。当时广东布政使徐奇统领西南时,带当地土特产赠送给内廷官员,有人得到馈赠名单呈上皇帝。明成祖看后发现其中无杨士奇名字,于是召见杨士奇询问。杨士奇回答道:“徐奇奔赴广东时,群臣作诗文赠行,我恰逢得病未参与,所以唯独没有我的名字。现在各位大臣接受与否还不知道,况且赠礼都是小东西,应当没有其他意思。”明成祖于是命令毁掉了那份名单。皇上监国时,不满意御史舒仲成,这时想加罪于他。士奇说:“陛下即位后,曾下诏宽宥原先所有忤逆圣旨的

42、人。现在如果将仲成治罪,则诏书就会失去信用,害怕的人就多了。您就像汉景帝对待卫绾一样,难道不可以吗?”皇上便放弃将仲成治罪。有人说大理寺卿虞谦谈论事情时不注意保密。皇上大怒,将他降官一级。士奇为他辩白,虞谦得以复职。又大理寺少卿弋谦因上书言事而得罪。士奇说“:弋谦响应诏书陈述自己的观点,如果加罪给他,则群臣从此以后将不敢说话了。”皇上马上升弋谦为副都御史,并下敕令承认错误。正当这个时候,皇帝励精图治积极治国,士奇同心协力辅佐朝政,国内体现出太平盛世。(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羌村三首(其一)杜甫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

43、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千里跋涉终于在夕阳西下时回到羌村,开篇四句措词平实,但蕴意深厚B. .在战乱的年代,诗人居然能平安回到家中白首聚亲,喜悦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C. 最后两句将诗人与家人相对而坐,却不敢相信的梦幻般感受描摹出来,简单传神D. 诗歌融事、景、情于一体,从宏观着眼,从细处落笔,反映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15. 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家时的情景,反映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诵简要分折。【答案】14. B 15. 描写妻子儿女的惊异、拭泪,反映出庆幸、心酸、惊喜等复杂心理;描写邻人爬满墙,感慨

44、叹息,反映出相邻关心又不忍打扰,又感伤又高兴的心理;描写诗人与家人相聚又不敢相信的情景,反映出诗人喜痛交杂的心理。【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的赏析的综合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选项B,“喜悦之情洋溢在字里行间”理解有偏差。此诗写作者刚到家时夫妻团聚的种种感人情景。在个人“生还偶然遂”的辛酸和喜悦中,折射出安史之乱带给广大民众的无穷灾难。故答案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意的理解的能力。诗意理解题要注意首先是认真理解诗歌的内容,其次是结合对题干的理解和把握准确作答。本

45、题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描写诗人回家时的情景,反映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请简要分折。首先是结合题干和诗歌的内容,弄清都有哪里人物,根据理解有妻子儿女、邻居、我,根据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妻子儿女是异常的惊奇,没有想到我会能回去,我的心情也是负责的交织着痛苦和喜悦。邻居的感慨和惊叹,没有想到我会回来。【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三)名篇名句

46、默写(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_,_ ” ,是因为它用心专一(2)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春花秋月之外,“_ ”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 ”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3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变”与“不变”的道理,从“变”的角度看“_ ”从“不变”的角度看“_ ”【答案】 (1). 上食埃土 (2). 下饮黄泉 (3). 小楼昨夜又东风 (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6).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

47、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荀子在劝学中指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埃”“瞬”。【点睛】名句名篇默写是高考的必考题型,考生要注意平时多积累名句名篇,要落实到写上,书写时要注意字形相近的字和字形复杂字的书写,特别要注意同音异形字的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

48、。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1982年,一位美国教授在校园BBS上建议用宇符“:)”来表示笑话,这个由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元素组成的笑脸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此后各种各样的表情符号被地创造出来,因此它被称为“改变历史的一张笑脸”。颇文字是它的升级版,其显著特点是用键盘符、标点或者两者的结合体模拟出人的面部和某种身体姿态,用来方便快捷地表达和传递情绪。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字,“呲牙”、“偷笑”、“笑哭”等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

49、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宇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使传播效果。表情符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建立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其实人的社会互动也是一场关于“自我呈现”的表演。长期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展现个性,会不知不觉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节选自胡远珍网络社交中表情符号的表达与象征意义分析,有删改)17. 文中面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50、A. 运用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会不知不觉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B. 进行独特表情符号的自我表达会不知不觉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形象C. 运用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会不知不觉地使“我”完成社交所需要的塑造D. 进行独特表情符号的自我表达,会不知不觉地使“我”完成社交所需要的塑造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会更加凸显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B. 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会让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更加凸显C. 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D. 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会更加凸显准确度和可接受度的信息19.

5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源源不断绘声绘色如火如荼事半功倍B. 络绎不绝绘声绘色方兴未艾一蹴而就C. 络绎不绝惟妙惟肖方兴未艾一蹴而就D. 源源不断惟妙惟肖如火如荼事半功倍【答案】17. A 18. C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本题文中划线句子共有两处问题:搭配不当:通过独特的符号,改为,运用独特的符号;成分残缺:在

52、“塑造为社交所需要的”加上“的形象”。故答案选A。【18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表达的连贯的能力。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根据前文内容的理解“解读文宇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前文说的是“解读文字”的弊端,所以下面是要用转折的方式说“表情图像”的作用。所以可以排除选项AB,再在剩余的两个选项中去仔细揣摩即可得出答案。故答案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的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

53、断。此处语境是指表情符号,所以用“源源不断”较为合适;绘声绘色:把人物的声音、神色都描绘出来了。形容叙述或描写生动逼真。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综合理解语境,此处指表情符号的形象逼真,所以用“惟妙惟肖”更为贴切;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盛,气氛热烈。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此处指网络图片及表情发展的规模和形式,所以用“如火如荼”较为合适;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事半功倍: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此处语境指效果高,所以用“事半功倍”较为合适。故答案选D。【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

54、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

55、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20.下面是光明中学第二届艺术节的邀请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邀请函贵校第二届艺术节将于9月20-22日举行,我们向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教师及各位家长、校友发出鼎力邀请。到时候,您将会欣赏到美妙的舞蹈,您将会听到奔放的歌曲,这里洋溢着火热的激情,这里放飞着青春的梦想。同行在相邀,学生在期许,母校在召唤,恭候您的惠顾。光明中学2018年9月6日【答案】“贵校”改为“我校”“鼎力”改为“诚挚”“到时候”改为“届时”“期许”改为“期待”“惠顾”改为“莅临”【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的简明得体的

56、能力。语言简明的题目主要有删掉的多余的内容,用代词替换重复的成分,转换句式使陈述对象一致、连贯。语言得体一般有两种,一是文体得体,即文章或话语要符合文体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要符合文体的特殊格式和语言要求,比如口语中一般不要用文言词语等。一是语体得体注意说话人的身份、场合,主要表现为用语的褒贬、谦敬词语运用的的当等。此题中主要有口语表达、主客不得体。例如文中“到时候”是口语,不能在应用文中出现。“贵校”一般是别人称呼自己的学校。21.下面是某学校图书馆的借书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在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答案】借阅者凭借阅证进入书库,选择书籍,取出书籍。如果

57、决定不借书,将书放回原处。决定借阅,到工作人员处刷卡,扫描书籍条形码后携书离开。【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综合运用的能力。此题是流程图的语言转换,作答这类试题,首先要看清流程图的流程,其次要注意题中的题干的要求,一般都要求语言表达要简洁、通顺。例如本题要先看清流程图中心是“借书流程”,在表达的时候要注意流程图箭头所指是考生概括的顺序。最后要注意硬性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以上的要求都要做到,这样才能很好的完成本题。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刘晓帆,毕业后赴云南省彝良乡荞山镇官房村蒿枝小学支

58、教。一年后被选为当地村官。刘晓帆说:“哪怕是帮到一个孩子、一个家庭,我都觉得很有意义,被需要的感觉很幸福”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巨彪,研究方向是金属材料加工毕业后赴西部某军工企业,到基层车间工作他说:“热加工车间十几台大炉子,很难苦。但青年应该把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中山大学研究生韦慧晓毕业后申请入伍,在蓝海碧波中留下强军报国的青春纪念她说:“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感到懊悔”不少父母对孩子远离家乡从事艰苦工作,难以理解和接受,但青年一代的追求和选择、使命和责任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息息相关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给这些学生的父母阅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

59、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放飞青春,勇于担当青年是国家的灵魂,是民族的希望。青年不仅要有理想,更应有担当。如习总对青年一代的寄语中所说,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青年在不同的时代肩负着不同的历史,但永远不变的是青年一代的责任和担当。早在清末中华民族危亡之时,梁启超就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无数热血青年的爱国情怀。“五四”运动之后,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建设和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党的领导下,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为实现民族、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创造了不

60、可磨灭盼辉煌业绩。而今,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代青年又将肩负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生活条件和成长是过去无可比拟的,但也承受着更多新形式的磨练。放飞青春,勇于担当,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当今社会横流,竞争空前激烈,青年成长于这样的时代,难免会造成上的迷茫、责任感的缺失甚至理想的空洞。古语有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理想人生方向,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就会导致上“缺钙”。因此,青年要勇于担当必要坚想,培养自己对国家、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意识,把勇于担当作为一种常态,肩挑感,心装责任感,将前辈的期望、组织的重托为动力,融人工作和生活的点滴之中,渗透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征程里。同时也要抵制

61、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增强关心社会、服从需要、团结互助、奉献的社会责任感,做时代进步的带头人,成为社会整体发展前进的主力。放飞青春,勇于担当,还要脚踏实地、知行合一。无论理想多么伟大,没有实际行动来支撑都只能是黄粱一梦。只有树立责任,勇于担当,并付诸行动,才能让青春的梦想飞得更高。要时刻不忘完善,把勤奋学习作为立身之基,敏于求知、严谨笃学,提升素养,强化本领。在社会生活中要恪守责任,不断向社会注入正能量,以身作则发扬民族和社会。同时要把工作岗位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平台,用奔放的热情、洋溢的、满腔的去对待工作。李大钊同志曾说过:“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新时代的

62、青年,更应不辱,放飞青春的梦想,勤奋学习,坚定,勇于担当,为祖国的发展、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谱写出最动人的青春之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的能力。此题是一篇结合现实的材料作文,考生首先要结合对所给材料的理解,寻找和确定写作立意的角度。根据作文中给出的材料看,在陈述一个共同的话题“青年的择业观”,材料中的三名大学生都选择到艰苦的环境中历练自己。所以考生根据对材料的把握,提示语的理解:青年一代的追求和选择、使命和责任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息息相关。可以有如下立意:环境磨炼意志、基层体会的珍贵、铁的纪律造就人才、民族振兴我的责任、个人利益永远低于国家立意等。以上都可以是考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

63、进行写作立意的角度,考生要注意围绕材料选取立意后,要注意扣住材料的中心内容去写作,要结合自身实际和社会现实去写作。只有做到扣住材料和结合现实,才能符合考场作文的接地气的要求,这样作文就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供料的关键句是:青年一代的追求和选择、使命和责任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息息相关。考生可以根据以上的关键句进行审题立意,可以从责任、选择、国家、民族振兴等一些角度进行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