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知识积累(共20分,16题每小题2分)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寒喧(xun) 巉岩(chn) 聒噪(gu) 撒手人寰(hun)B. 戕害(qing) 蹂躏(ln) 放诞(dn) 归根结蒂(d)C. 罪愆(yn) 懵懂(mng)窥伺(s) 残羹冷灸(zh)D. 囊括(nng) 罗绮(y) 蟊贼(mo) 鳞次桎比(zh)【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A项,喧-暄 , gu-gu , C项,yn-qin , 灸-炙 , D项,y-q ,桎-栉。故选B。2. 下列各句中加
2、横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中场休息时,只见双方教练赶紧召集队员,抓住队员们擦汗喝水的间隙,对队员们耳提面命,希望他们下半场能有更佳的表现。考试成绩公布后,我们应正确对待成绩,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该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曾经一文不名的马云,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办了阿里巴巴,并且凭借他的毅力和才智,成为了中国年轻一代创业者的楷模。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委员会上表示,国务院绝不会发空头文件,为官也绝不能尸位素餐。循声而望,如血的夕阳下,青白色的蒙古包茕茕孑立。而蒙古包外,一群雄壮的骆驼闲步于戈壁滩:好一幅落日骆驼图!洋洋洒洒的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上一出门,天晴了,朝阳映在雪上,好
3、一派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绚丽景象。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耳提面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严厉而又恳切的教导。妄自菲薄:指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句中是“成绩”,对象错配。一文不名:不占有一分钱,形容一个人创业时没有经济基础。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茕茕孑立: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那里,形容孤单无依无靠。句中是“蒙古包”对象错配。洋洋洒洒:形容文章的篇幅很长或谈话连绵不断。也形容才思充沛,写起来很畅快。句中是“大雪“,对象错配。故选B。3. 下列语句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业内人士称,电商靠
4、打价格战的方式将难以持续,纯电商时代很快将结束,未来将出现线上、线下、现代物流结合在一起。B.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路遥所写的,小说全景式地表现了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引人入胜。C. 外交部礼宾司原代司长鲁培新曾介绍,外国元首来华访问,一般由中国外交部负责该地区事务的副部长和驻来访国家的大使去机场迎接。D. 近日,“雪乡宰客”事件持续发酵。官方资料显示,从1999年到2016年,雪乡运营十八年,年接待量由最初的约千余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66.8万人次。【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成分残缺,“出现”残缺宾语,改为“出现的新现象/
5、新情况”;B项,句式杂糅,“作者是所写的”杂糅;D项,成分赘余,改为“约千余人”。故选C。4.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莎士比亚戏剧产生于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代表人物,他创作的“四大悲剧”是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B. 窦娥冤是我国著名的元曲大家关汉卿的作品,元杂剧中一般有旦、末、净等角色,窦娥冤中窦娥这一角色称为“正末”。C. 雷雨是我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作品。写了周鲁两家八个人物由于血缘纠葛和命运巧合造成的矛盾冲突,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D. 雷雨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雨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
6、可以这样说,“雷雨”是整个作品的自然环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窦娥冤中窦娥这一角色称为“正末”错误,应该是“正旦”。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微信朋友圈里的很多人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但是,。每个人在各自朋友圈发信息时,要承担一定的“注意义务”。个人在朋友圈发布或转发信息要慎重还要恪守公共交往规则及秩序朋友圈又具有公共性质不能盲目动指头基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在朋友圈里除了要遵守社交礼仪外。A. B. C. D. 【答案】C【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考生对语言表达连贯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语段,了解大概内容和材料
7、信息中心思想,注意语句内容的衔接和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根据结构以及语意关系判断其先后顺序。通过阅读语段,可以得出该语段内容大意:微信朋友圈的私密性和公共性。需要考生排序的句子关涉的内容是朋友圈的公共性。分析这几个句子,可知与“私密性是微信朋友圈的基本属性”相对应的句子是第句“朋友圈又具有公共性质”,那么这个句子是所有需要填进去的句子的中心句。通过这点,可排除ABD。又第句四第三句的原因,因此第句放在第句的前面。第句和第句中用了一组关联词“除了还要”,指明了在朋友圈正确的做法,可知这两句是紧密连在一起的。第句是对第句做法的更具体的阐释。故选C。【点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四抓”。一是抓中心,一个
8、句群,虽然由若干句子组成,却表述一个中心。句序的安排必然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因此抓住了句群的中心和作用,就抓住了要害。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是抓准中心句的重要手段。二是抓思路。从总体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或对照)、相承(顺接或层进)、相属(总分)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理解句序,要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找到“句链”。从文体来看,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或总分
9、,或并列,或对照,或层进;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等)。三是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换句话说”,表示等同关系;“与此同时”,表示相承关系;“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先前”与“后来”,“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句式的重复出现。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
10、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肯定、否定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议论角度一致。四是抓标点。横线后的标点除了逗号、句号外,还会有分号、问号等。遇到这种横线后标点有变化的连贯题时,可凭借标点的作用来确定答案。做这类题目要注意把握每个语句的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思考层次间的衔接。6. 下列各项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B.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C.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D.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A项,拟人,“红杏枝头春意闹”以拟人化手法,
11、将水波写得生动、亲切而又富于灵性;B项,玉箸是指玉做的筷子,这里比喻思妇的眼泪;C项,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D项,将小雨比作酥油般细密而滋润。故选A。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故木受绳则直,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荀子劝学)(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韩愈师说)(3)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_,_。(杜甫蜀相)(4)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_,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答案】 (1). 金就砺则利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 道之所存 (4). 师之所存也 (
12、5). 阶碧草自春色 (6). 隔叶黄鹂空好音 (7). 舞榭歌台 (8). 斜阳草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1)注意“砺、知”等字;(2)注意“道”字;(3)注意“隔”字;(4)注意“舞榭”等字。二、阅读鉴赏(共4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唐诗与现代歌词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
13、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
14、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15、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8. 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A. 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 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 现在人们所
16、景仰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 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9.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A. 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 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 李谷一首唱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D. 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1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
17、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A. 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 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C. 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D. 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答案】8. D 9. C 10. B【解析】【8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
18、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D项,“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错误。依据第1段“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可知,原文只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不能据此得出李白的诗歌“到晚唐就不再流行了”的结论,故本题逆推错误。所以选D。【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时既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等,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的差别。注意选项删、改、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A项,“这是值得欣喜的”错误,依据第二
19、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句中的“这”指代上一段末所说的“即使是李杜的诗歌,流行也有时代性”;而且“值得欣喜”的不是将唐诗为宋词元曲取代,而是与流行歌词长盛不衰比较而言的,此题张冠李戴。B项,“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都会使人感动在心”错误,依据第二段“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可知,“感动在心”的是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是“流行歌词”。D项,“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错误,依据第二段末“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可知,“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20、此项言过其实。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是推断题,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比对选项和原文在观点态度上是否有细微差别,是否有强加因果、条件不充分、无中生有、时空错位等问题。B项,“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错误,依据第一段末“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可知,此项张冠李戴和强化因果。故选B。【点睛】完成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要根据各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先回到原文中找到相关信息,然后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看能否得到选项中的某个结论。通过对照,
21、往往会发现干扰项的种种错误:正反颠倒、时间错位、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及种属概念并列等,排除了干扰项,就可确定正确选项了。当然有时很可能几个说法从某个角度看都有不妥之处,这时应该比较一下几个选项中哪个说法的错误更为明显,然后就选定这个明显有错的选项。(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11-13每题2分,第14题6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李陵字少卿, 拜为骑都尉,武帝以为有广之风。天汉二年,贰师击右贤王于天山。上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者,皆荆楚勇士奇材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上壮而许之。
22、 陵将步卒五千人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军以大车为营。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连战,虏不利,欲去。会陵 军 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射矢且尽。”单于大喜,使骑并攻汉军。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单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昏后,陵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我,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大息曰:“ 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
23、陛下!”遂降。 后闻陵降,上怒甚,久之,上悔,遣公孙敖入匈奴迎陵。敖还曰:“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闻,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其后陵谓汉使曰:“ 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 单于壮陵,以女妻之,立为右校王。昭帝立,任立政等三人至匈奴招陵。单于置酒赐汉使者,李陵、卫律侍坐。 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有顷,律起 更 衣,立政曰“少卿归故乡,毋忧富贵。”陵曰:“丈夫不能再辱。”(选自汉书李陵传)【注】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24、是A.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B.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C.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D. 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拜”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这里指“授予官职”,“拜相如为上大夫”和“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拜”都为此义。B. “辎重”最初是古代军事中的用语,指行军时由运输部队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
25、资,后扩用于社会方面。C. “军候”军官职务,即军曲候。汉军部以下的编制单位称“曲”,每“曲”设军候一人,军候一般统领200-500人。D. “更衣”在古代是上厕所的委婉说法,与鸿门宴“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中“如厕“一词意思相同。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李陵主动请缨,为国效力。贰师与右贤王交战,皇帝打算派李陵运送物资,但李陵提出自当一队抗敌,不给骑兵也要以少击众。B. 李陵勇猛善战,有李广遗风。李陵率五千步卒被三万敌军包围,奋力搏战,杀敌数千,后单于召集八万骑兵与陵军作战,也多次失利。C. 李陵誓死杀敌,无奈而降。箭尽援绝,李陵带领将士斩断车轮辐
26、条当武器,用短刀作战,也曾想独自杀死单于,最终矢尽将亡而降。D. 李陵兵败屈辱投降,又因替匈奴练兵,惹怒汉武帝,汉武帝诛灭了他的亲族。后汉招陵归,陵终不肯。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 立政目视陵,而数自循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归汉也。【答案】11. B 12. A 13. D 14. (1)我为汉朝率领五千人横扫匈奴,因为没有救援而兵败,有什么辜负汉朝的而要杀掉我全家?(2)立政给李陵使眼色,多次用手沿着他的刀环,握住他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说可以回到汉朝。【解析】【11题详解】试题分析:“前行”和“后行”对应,前面
27、断开,“陵”“少”作前句的宾语。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前行”和“后行”对应,前面断开,“陵”“少”作前句的宾语。12题详解】试题分析:“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左迁”为贬官;、“谪”指贬官降职或流放。【13题详解】试题分析:李陵并没有为匈奴练兵,练兵的是李绪。【14题详解】试题分析:注意文中重点词语“将”“以”“亡”“目视”“数”“循”“阴谕”的翻译
28、。参考译文:李陵字少卿,被授为骑都尉。武帝以为他有祖父李广遗风。天汉二年,李广利在天山攻击右贤王。武帝想让他为李广利的军队运送军用粮草。李陵向武帝叩安请求说:“我所率领的人,都是荆楚勇士、奇才,可用力掐住老虎,射箭必中,希望能自成一军,分散单于兵力。”武帝说:“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我愿意以少击多。”武帝认为他是豪壮之士并答应了他。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出发,到了浚稽山,和单于相遇,三万匈奴骑兵包围李陵。李陵军用战车围成营寨。李陵率领士卒走出在营外列下战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匈奴兵见汉军人少,便直逼营前阵地。李陵率部搏战出击,命万箭齐发,匈奴兵纷纷应弦倒地。匈奴只得退回山上
29、,汉军随后追击,杀死匈奴数千人。单于大惊失色,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军队战斗一整天不下几十回合,匈奴军队不能取胜,准备撤走。恰逢李陵军中的军候管敢被校尉凌辱,逃出投降了匈奴,详细地说出李陵的军队没有后援,箭将要用完的情况。单于非常高兴,让军队一起攻击汉军。汉军向南行走,没到鞮汗山,一天之中五十万支箭都用完了。士兵还剩三千多,空手斩断车轮辐条当武器,军吏们拿着短刀,抵达山下峡谷,单于的军队顺着山势滚下石块,很多士兵被砸死。黄昏后,李陵独自出营,阻止左右跟随,他说:“不要跟着我,我一人取单于性命。”很久,李陵回来,叹息说:“再能有几十支箭,就能逃脱。如今没有武器再战,天亮就坐等被俘啊”。
30、后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啊!”于是投降了。后来听说李陵投降匈奴,武帝大怒。很久以后,汉武帝(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派遣公孙敖到匈奴迎接李陵。公孙敖回来说:“李陵教单于练兵来防备汉军。”皇帝听了,诛杀了李陵全家,母亲兄弟妻子儿女都被杀害。后来,李陵问汉朝使者:“我为汉朝率领五千人横扫匈奴,因为没有救援而兵败,有什么辜负汉朝的而要杀掉我全家?”汉使者说:“汉朝听说你教匈奴练兵。”李陵说:“是李绪,不是我。”单于钦佩李陵,认为他是壮士,把女儿嫁给他,拥立他为右校王。昭帝即位后,任立政等三人到匈奴迎接李陵。单于备酒宴款待汉使者,李陵、卫律等陪坐。立政给李陵使眼色
31、,多次用手沿着他的刀环,握住他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说可以回到汉朝。过了一会,卫律上厕所,立政说:“你回汉朝,不要担心富贵。”李陵说:“大丈夫不会第二次受辱了。”(三)诗词鉴赏(共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晚次鄂州 (卢纶)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注】 晚次:指晚上到达。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鄂州市。安史之乱前诗人为避战乱浪迹天涯,这首诗是他在南行途中写的。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 首联“远见”“犹是”两词,描写诗人远远望见汉阳城,将要到达目的地的喜悦
32、之情油然而生。B. 颔联中“估客”,即商贾。同船的商贾白天倚窗托枕,竟能酣然入梦,不言而喻,此时江面风平浪静。C. 颈联诗人即景生情:时逢悲秋,我虽人往三湘走,心却驰回故乡。用一“逢”字,将万端愁情与秋色的万般凄凉联系起来。D. 尾联抒写感慨,多年征战业已结束,已能听到江上传来升平的鼓鼙之声。E. 本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 ,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构思精妙,善于用典,读来饶有兴味。16.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 BC 16. 行旅过程的孤苦之情。首联由喜上心头到失落,感情一扬一抑,表现诗人旅程孤凄苦
33、闷;颔联白描船中耳闻目睹之事,借船中常景,表现行旅生活的枯涩乏味。强烈的思乡之情。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人往三湘,对月思归,表现强烈的思乡之情。伤时、厌战之情。尾联写所到之处,无不战云密布,“旧业”已随着战乱而化为乌有,而江上仍然传来战鼓声声,思归的同时显露出对战争的厌恶和伤时、忧国之情。【解析】【15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喜悦之情”不当。“犹是”即犹有船行一天的航程,表现诗人的失落之情。D项,“多年征战业已结束,已能听到江上传来升平的鼓鼙之声”理解错误。“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意思是因为战乱,诗人以前的家业丧失殆尽,然烽火硝烟未断,江上仍不时传来战鼓雷鸣之声。E项,“善于用典”
34、不正确。文中没有用到典故,语言平实。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的语言,B项鉴赏诗中的形象,C项分析诗句的抒情手法,D项鉴赏诗句的内容,E项整体简析全诗。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16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首即景抒怀的诗。首联写“晚次鄂州”的心情,起句即点题,述说心情的喜悦,次句突转,透露沉郁的心情,诗人在战乱中风波漂泊,对行旅生
35、涯早已厌倦,巴不得早些得个安憩之所。颔联写“晚次鄂州”的景况。诗人简笔勾勒船舱中所见所闻:同船的商贾白天水窗倚枕,不觉酣然入梦。诗人写的是船中常景,然而笔墨中却透露出他昼夜不宁的纷乱思绪。颈联写“晚次鄂州”的联想。“三湘”,是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而诗人的家乡则在万里之遥的蒲州(今山西永济),诗人无赏异地的秋色之心,却有思久别的故乡之念,有迢迢万里不见家乡的悲悲戚戚,亦有音书久滞萦怀妻儿的凄凄苦苦。尾联写“晚次鄂州”的感慨,写诗人有家不可归,只得在异域他乡颠沛奔波的原因。田园家计,事业功名,都随着不停息的战乱丧失殆尽。诗人虽然远离了沦为战场的家乡,可是他所到之处又无不是战云密布,这就难怪他愁上加愁
36、了。诗的最后两句,把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使此诗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四)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大明湖之春老舍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
37、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
38、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好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呀。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
39、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
40、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是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
41、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塔吧静静的立在山头上。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联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呢!注释:本文创作于1937年3月,老舍先生此时客居济南。大明湖:小说,揭
42、露了1928年“五三惨案”中日军侵华暴行。17.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老舍先生的大明湖之春,行文腾挪有致,景致诗情画意,语言生动幽默,多用长句,长短句相间,清新自然。B. 文章描写大明湖秋天景色时,穿插了桑子中先生的油画以作对比,相得益彰,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C. 文中作者回忆了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事变中毁于日军炮火之下,平淡的叙述中包含了惋惜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D. 作者行文,不局限于写大明湖之春,看似散漫,实则不离主旨,尤其是对秋景图的着墨描述,让人在现实与理想的感觉中体味这“几乎没有春天”的大明湖。E. 作者写景注重细节。如“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
43、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浓墨重彩,境界立现。18. 为什么作者说春天的大明湖“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19.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请就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做出赏析。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20. 老舍先生为了写大明湖之春,用了大量篇幅描绘大明湖的秋景,有人说这是作者有意为之,蕴含了他深沉的感情。你同意这种观点吗?结合全文,联系时代背景,谈一谈你的理解。【答案】17. CD 18. 湖中用坝划成许多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所以看起来湖“不大”。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水黑而不清,水定而无波,所以“不明”。湖中不再是一
44、片清水,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所以“不湖”。 19. “煮过”形象地写出了紫丁香花在狂风肆虐中被摧残而枯黄、残破的景象,其中透着作者的伤感。 20. 作者写大明湖“明朗”的秋景是为了与大明湖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相对比(或衬托、反衬等),从而更突出了“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之情。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写大明湖之春却“无春”,含蓄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解析】【17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多用长
45、句”错误,结合“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等可知文章多用短句;B项,“对比”错。结合“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可知不是对比,而是烘托;E项,“浓墨重彩”错误,“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应是淡笔点出。故选CD。【18题详解】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章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从“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可知湖现在被开垦成了“地”,一条一条的,因此说“不大”;结合“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
46、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湖已经被开垦种田,水黑而不清,因此已经“不明”;结合“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因此湖已经不像个湖的样子,没有了湖的美感,所以说“不湖”。【19题详解】本题考查欣赏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的角度,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作答。分析可知,本来是“紫花”“嫩叶”的紫丁香,被狂风肆虐过后,像是被“煮过”,这个词语生动地写出了紫色丁香花在狂风中被肆虐的过程,读者可以通过这个词语想象出紫丁香花朵被揉烂、叶子残破不堪的景象,突出作者的伤悲之感。【
47、2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分析写作手法、探究写作目的以及个性化阅读文本,提出自己见解的基本能力。考生如果同意这个观点,就需要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想要表达的情感。文中写大明湖的春,先是这样描写“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可是,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字里行间已经流露出对大明湖现状的遗憾、失落;再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用大量篇幅描绘大明湖的秋景,且强调“只
48、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由此不难看出,作者写大明湖“明朗”的秋景是为了与大明湖不大、不明、不湖的春景相对比(或衬托、反衬等),从而更突出了“大明湖之春”衰微破败的现实和自己对这种现状的遗憾、失落之情。再联系写作背景“本文创作于1937年3月,老舍先生此时客居济南”,自然就明白了作者的良苦用心,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写大明湖之春却“无春”,含蓄表达了作者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由此可见,老舍先生为了写大明湖之春,用了大量篇幅描绘大明湖的秋景,确实是有意为之。三、语言运用(共6分)21. 余光中先生说: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美丽的中文不
49、老。许多汉字自身的构成就能诠释含义、激发联想。请仿照示例拆拼汉字,并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它。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方法。【例1】墨:大地滋养出一个黑色的精灵,在古朴的宣纸上翩翩起舞。【例2】鸿:江边盘旋的那只孤独的鸟啊,每一声哀鸣都在诉说游子的心曲。(1)尘:_(2)舒:_【答案】例:(1)尘:轻飘飘飞着的小土粒。人类啊,我本不是灾害,应该好好思考出生我的原因了。(2)舒:舍我其谁?伟大作家的豪言壮语。【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表达能力。仿写句子就是根据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在语意、句式、修辞、语气等方面进行模拟仿写。一般说来,要根据提供的语言材料,从形式(结构、修辞、句式、字数)和内容两
50、大方面入手进行仿写。解答本题,要在了解汉字自身的构成的基础上,仿照示例拆拼汉字,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描述,注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尘”是由“小”与“土”构成,表示微小的“土粒”的意思,因此可以“土”为中心说。“舒”是“舍”和“予”的合体,因此可以在这上面思考。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就是表现忘我的工作的精神。注意要紧扣“结构”和“含义”合理描述,修辞使用恰当。22. 提取材料的要点,回答问题,不超过30个字(含标点符号)。 有些月收入千余元的年青人,却热衷于买一些顶级品牌的小配件,如领带、皮鞋、皮包等。有一些年轻的白领节衣缩食购买奢侈品,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而是把它作为“成功人士”、“社
51、会地位”以及“美好生活”的象征。有学者据此认为,“消费主义”已成为不少人生活的主宰。从以上材料可知,学者之所谓“消费主义”指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答案】人们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象征意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分析材料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概括出“消费主义”的特点。结合“不是出于实用的考虑,而是把它作为成功人士、社会地位以及美好生活的象征”可知,这些人所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它们的象征意义。据此整合答案。四、表达交流(共50分)23.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生活像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每时每刻,我们都在面对
52、丰 富多彩的世界,面对生活,面对自己和他人,而如何面对则体现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层次和境界。 请以“面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答案】面对蔚蓝的天空,迟早会出现一朵朵乌云,那是挫折!成功的道路,总会有一块块的绊脚石,那也是挫折!人生的跑道,也会经常出现跨栏的阻碍,那还是挫折!曾经,农村有两个孩子,两个孩子是一对非常好的朋友,他们也是同班同学,两位孩子的成绩都特别好,而且备受老师夸奖。有一日,他们开始考试,一位因为一晚上没睡好第二日考试时打瞌睡而没有做题,另一位却因为家中的事故,而在课堂中睡着了,当收卷时,他们一点都没写,他们很自责,也很灰心人生中难免有些事情不尽如人意,
53、那么,面对挫折,一般情况会有两条路:一,因为害怕挫折而逃避挫折。第二条,是勇敢的面对挫折,去战胜挫折。往往第一条是比较多的人选择的,那么,选择那条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故事继续:那两名农村学生是这样做的:第一位觉得考试没考好,而惧怕下一回的考试,便开始无心学习,开始逃避挫折,渐渐地,他开始放纵自己,成绩也越来越差。而另一位,他认为,只是一次考试的失败而影响不了第二次考试,他也担心下一回考的也会很差,便更努力的去学习,去复习,而他的成绩也比原来的更好了。这两个学生的故事告诉我们,别害怕挫折,别让挫折抓住你的死穴。应该学会面对,去面对挫折,去战胜挫折。不是让挫折掐住你的项颈,而是去掐住挫折的项
54、颈,去抓住挫折的死穴!以前也有人问我遇到挫折怎么办?我的回答是,我会选择微笑着去面对、战胜挫折。她问我为什么?我跟她说了两个农村孩子的故事,并告诉她:如果是害怕挫折,那么久永远战胜不了挫折,甚至被挫折而打败,那么,我会先选择去面对挫折,认识挫折,然后战胜挫折,尽管战胜它的多么不容易,但是我依然不会后悔,因为我知道,如果去面对挫折,迟早挫折会被你降服,但如果去逃避挫折,逃避不是永远的,新的挫折到来,也就自然而然的败在挫折手上了!我笑了,她也笑了蔚蓝的天空,也许会出现一朵朵乌云,但雨下过后,就会迎来阳光的温暖!成功的道路,也许会有一块块的绊脚石,但摔倒之后,便踩着绊脚石前进,它就是你成功路上的垫脚
55、石!人生的跑道,也会经常出现跨栏的阻碍,要学会勇敢的迈过去,那么,即将迎来的是鲜花和掌声!【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的重心是“面对”,立意注意抓住重心,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总与自然界、其他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与自然界,我与社会,我与他人,我们该怎样面对?世界有许多精彩,世界也有许多灰暗,你该如何面对?他人有许多优点,他人也有许多不足,你又该如何面对?悦纳、欣赏、改变、抗争、见贤思齐、包容等都可以借题发挥。立意需积极、健康,弘扬正能量。半命题式材料作文给了学生较大的写作自由度,可以补充的内容十分广泛,既可以是天地山川、世事沧桑,也可以是厚重的历史、鲜活的现实,还可以是遥远的未来
56、。最好补充一个相对比较具体感性的内容,如“面对自己的失误”“面对他人的缺失”“面对陌生人”“面对 妈妈的爱”“面对小生灵”“面对社会不公”等等,熟悉的内容,容易把握,有话可说,内容充实丰富。具体行文时,如果选择写成议论文,论证如何面对是重点;如果写成记叙文,描写所面对的具体人物和事件以及抒写自己的独特感受是重点。点睛: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可用追问法立意,“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如此题,可先追问“面对什么”,补充题目,然后分析为什么要面对这个问题,如何面对这个问题,按照这个思路行文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