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单元宏观理清时序时序要清线索要明在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背后,是资本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文明的传入,结果不仅打破了中国经济的封闭性,而且引发了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同时也使社会生活呈现出中西交汇的特点。具体可归纳出三条线索:线索一:从“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后,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和洋务企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等。中国被迫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开始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附庸。线索二:民族资本主义在曲折发展中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19世纪
2、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一战后,民族工业萧条。20世纪30年代,民族工业又有新的发展,但是官僚资本主义获益最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艰难,陷入困境。线索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深受时代的影响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前是社会生活变迁的第一阶段,中西合璧、不土不洋成为这一阶段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突出特征。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社会生活面貌焕然一新,但也受到政治生活的影响。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特别是科技在民众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增强。第15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
3、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鸦片战争后,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自然经济的解体,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2)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但它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开端。(3)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4)辛亥革命的推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中国民族工业获得短暂而迅速的发展。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
4、5)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也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迅速膨胀。国民政府统治后期,在官僚资本的压榨和国民政府出卖国家主权的险恶形势下,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知能强化课欧风美雨下的求富求强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1原因(1)鸦片战争后,洋纱大量涌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2)西方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2表现(1)倾销商品传统手工业破产:鸦片战争后,列强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洋纱取代土纱,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纺”“织”分离;随后,洋布输入,取代土布,使农家“耕”与“织”分离。东南沿海一带手工棉纺织业衰败,标志着
5、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掠夺原料农产品商品化: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中国部分农副产品(如丝、茶)日趋商品化。(3)创办外商企业:鸦片战争之后,外商在华最初建立了一些船舶修造厂,以维修来华运输货物的外国轮船为主。19世纪60年代,外商在上海开办缫丝厂、茶叶加工厂和轮船运输公司,至甲午中日战争前,外国人在华设立了近百所工厂。同时,外资银行在香港、上海、天津设立分行,分支机构分布在各通商口岸,形成一个外资金融网络。外商在华直接投资设厂进行资本输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3特点(1)小农经济解体不平衡。受外国商品冲击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解体速度较快;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相对迟缓
6、。从整体上看,在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2)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自身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而是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4影响(1)促进中国近代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经济商品化程度增强,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2)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3)中国的商业和金融业发生变化。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4)外商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打开中国大门之后,西方人运用资本主义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充分利用中国的人力和原料谋取经济利益,这在客观上起到“示范”效应,洋务派所办
7、企业中的一些经营管理人才,大都具有在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二、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重重困扰。2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强兵富国,以挽救危局,维护清朝统治。3活动创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创办民用企业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4特点(1)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2)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
8、的转变。(3)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教育近代化启动。但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日程。5结果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6影响(1)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3)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4)迈出了近代化第一步。史学者说洋务运动与近代化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在经济方面,洋务运动引进了大机器生产,为中国创建了近代的工矿交通通讯事业。我们知道,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就存在使用雇佣劳动的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然而没有自发地出现工业革命,
9、中国的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在这方面,洋务运动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刘芃历史学习精要三、晚清民族工业的发展从官营工业到民营工业(一)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甲午中日战争前):洋务官办企业占主体,民营企业产生。背景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起了诱导作用产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区在沿海地区代表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影响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二)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至清末新政时期):民营企业开始成为主力并主导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全面酝酿启动
10、。1民族资本主义(民营企业)的初步发展(1)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并“恤工惠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1903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商法和奖励实业的政策。“实业救国”思潮兴起。(2)表现: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并且由沿海向内地扩展。(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官办洋务企业民营化趋势明显(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
11、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为民办“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生产始有起色。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顶办。1928年以后的国家资本企业,全部是南京国民政府重新创建的。1多角度认识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角度变动实质评价生产模式商品经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演进,逐步走向工业化、市场化伴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化
12、的历程,是被迫和痛苦的,但客观上是进步的经济结构近代工业逐渐兴起,外国资本、官僚资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是近代中国三种主要的工业资本形式对外交流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闭关锁国政策和状态被打破国家政策从“抑商”向“扶商”转变2.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表现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权威地位经济上洋务派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和工艺,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外交上洋务运动促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洋务派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
13、系军事上洋务派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教育上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端聚焦主题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化开端一、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1下表为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概况简表。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一现象反映了()1843年1855年茶1 300多万斤8 400多万斤丝1 000多包5 600多包A农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中国出口贸易占优势地位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加深D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解析:选C结合材料可知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农业
14、生产转而种桑养茶,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体现农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故A项错误;表格没有反映进口的数额,无法判断出口贸易是否占优势,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得出农产品大量出口,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故D项错误。2(2018安徽六校联考)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解析:选B184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出现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我国自给自足
15、的自然经济仍占绝对统治地位,对英国制造品具有抵抗能力,故选B项。鸦片输入、白银外流是中国购买力低的重要原因,经济基础才是根源,排除A项;C项叙述不符合史实,当时英国输入中国的商品很少;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英国商品还没有打入内地市场,中国更没有征内地税,排除D项。思维升华我国自然经济的解体过程自然经济是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形态,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如第1题),但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自然经济仍然处于主导地位,顽强地抵制着西方的经济侵略(如第2题)。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自然经济才宣告解体。英国认为其商品在中国滞销的原因是在中国开辟的通商口岸太少,而真正原因在于我国的自然经
16、济基础根深蒂固,其分散性和封闭性对外来商品有很大的抵制作用。二、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3有学者指出:“洋务运动坚持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的制度这种方法使得政府既是裁判又是球员。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可见,当时中国()A资本原始积累具有专制性 B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出现 D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解析:选D洋务运动属于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企业,不存在资本原始积累,故A项错误;官商一体有悖经济规律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洋务企业不属于资本主义企业,故C项错误;从材料“这种制度化的国家机会主义使得政府利
17、用其垄断地位与私人企业争夺资源,并且压制私人企业的发展”说明近代化需突破体制束缚,故D项正确。4“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大都不甚齐全以致所出之械一经逐件拆卸,厚薄宽窄互有参差,彼此不能调换。而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并不详加验视但造成后即盛箱发用。”“该厂所造之械整件零件逐细考察,疵累甚多。以如此钜厂岁糜经费一百四十万金,而各械无一完善者,殊为可惜。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又复不一而足。”材料表明()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管理腐败B洋务运动军事企业技术落后C洋务运动民用企业技术落后D洋务运动军事企业经营管理腐败解析:选D材料中“局中自总办以至员司人等”“
18、至于员司之冗滥”表明是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惜该厂所有机器新旧羼杂”表明也有新技术,故B项错误;材料中“该厂所造之械”表明是军事企业,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不详加验视”“至于员司之冗滥,工作之宕延,各物购价之浮开,各厂用料之虚耗,种种积弊”表明管理腐败,故D项正确。思维升华对洋务企业的认识洋务派主要创办了军用和民用两类工业。在性质上,两者都为封建主义性质,但后者与前者相比带有一定的资本主义因素。它们在特点上的最大区别:前者主要由官府出资,不以盈利为目的,产品不在市场上流通;后者主要采取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未能突破封建体制的束缚(如第3题),其生产是为了解决军用工业的资金问题,产品
19、在市场上流通。在管理上,洋务企业采用封建官僚制度,洋务派大官僚在企业中安插亲信,结党营私,贪污中饱的现象十分严重(如第4题)。三、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5189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官办机器织布局开工生产,生产的布匹除内销外,还大量出口海外,此后几年内,湖广地区输入的洋布大为减少。这说明()A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扩张有抵制作用B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引发了洋务运动C洋务派忽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价值D洋务运动扭转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官办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有内销,说明满足了国内民众需要;湖广地区输入的洋布大为减少,说明湖广地区民众对洋布的需求减少,由此可推断出这是官
20、办机器织布局生产的布匹与洋布争夺市场的结果,即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扩张有抵制作用,故选A项。6辛亥革命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晚清重臣,依然得到了世人的尊重。孙中山在视察武汉时称,“张之洞是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这些晚清重臣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和较高的评价,主要是因为他们()A排满兴汉瓦解清廷B推进民主同情革命C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D兴办洋务走向近代解析:选D题目所列的人物都是晚清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他们的共同历史活动就是开展洋务运动。据所学知识,洋务派兴办洋务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其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并不主张进行政治改革,故排除A、B两项;虽然洋务运动发展了近代经济,但
21、是人民生活依然贫困,排除C项;洋务运动发展了近代经济、科技、教育,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促进了西学的传播,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民主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故D项正确。思维升华甲午战争中国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备考时应重点关注。比如经济上,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管理经验,客观上对外国经济扩张起到了抵制作用。另外,对于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要从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的现代化史观进行评价,肯定其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这一积极方面,这一学术发展趋势也影响了高考命题。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
22、史出”史料一暨上海开埠,外人麋集。彼时中西隔绝,风气锢蔽,洋商感于种种之不便,动受人欺。时则有宁波人穆炳元者,颇得外人之信用,无论何人接有大宗交易,必央穆为之居间及后外人商业愈繁,穆一人不能兼顾,乃使其学徒出任介绍,此为上海洋商雇用买办之始。姚公鹤上海闲话思考据史料一,分析中国近代买办阶层出现的原因。教你读史史料一注意以省略号分层,抓住中西贸易所产生的影响分析。提示原因:鸦片战争后开埠通商;外商在华经商不便;中西贸易扩大。史料二买办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投资情况时间类别投资比例(%)18831913年轮船航运54.5%煤炭开采67.7%18901910年机器纺织23.23%18721893年机器制
23、造27.68%思考有人认为“买办是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依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教你读史史料二为表格信息,解读时要抓住买办阶层在工业中的投资比例综合认识其作用。提示看法:这一观点是片面的。一方面,买办为外国侵略者效劳,为外国资本家推销商品、收购原料,成为西方殖民势力侵华的工具。另一方面,买办在客观上有利于中西经济交流;买办凭借雄厚的资金,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思维升华全面认识买办阶层(1)含义:买办指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买办通常外语能力强,可作为欧美商人
24、与中国商人的翻译,也可处理欧美国家商界与中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沟通。(2)认识:历史上对买办大多持批判否定的态度,认为买办帮助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了中国封建小农经济的解体,从而使中国经济出现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民不聊生。但对买办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他们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上,不能简单地认为买办就是破坏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帮凶,而应从其更多的正面因素来评价这一阶层,正是因为有买办的产生与其活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在封建地主阶级、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艰难地生存、成长。知能强化课内外交困下的生存竞争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一、第一阶段“短暂春
25、天”(19121919年):在与外资竞争中改革发展1原因(1)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厉行保护工商业的方针政策。(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5)北洋军阀政府也颁布一系列振兴实业的政令。2表现(1)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2)火柴、造纸、卷烟、食品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3)为了增强竞争能力,民营企业开始出现产业集团化。荣氏的申新棉纺织企业和无锡面粉业连续兼并扩张。孙氏面粉集团、郭氏永安集团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规模。3特点快发展速度快短时间短暂偏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基础薄弱弱
26、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更没有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4结局20年代初,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迅速萧条。二、第二阶段“白银时代”(19281936年):民营工业发展,国家资本初步建立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1)措施:整顿税务。国民政府加强对关税、盐税、统税的控制。统税,是国民政府对国内工业产品征收的税。统税按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征收以后,就可以通行全国,沿途不再征收厘金、杂捐,改变了从前“厘卡林立,重叠征收”的弊病。国民政府还实行印花税、所得税等新税目。整顿税务增加了中央财政收入。控制金融。国民政府先后设立了中央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改组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这四大银行负责经营
27、国库、发行钞票和公债。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国,逐渐形成一个金融垄断网。改革币制。为了防止白银外流,国民政府于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集中货币发行和使用权。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完粮纳税、公私款收,一律使用法币;白银归国家所有,禁止流通,所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法币政策是中国货币史上一次重大改革。它的实施对防止白银外流,稳定金融市场,促使物价回升,刺激生产复苏,起到一定作用。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1935年,蒋介石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首次提出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做了简要解释。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了确定国民经济建设
28、实施计划大纲案,对于国民经济建议,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内容共有八条,即提倡征工、振兴农业、鼓励垦牧、调节消费、振兴工业、开发矿产、流畅货运、调节金融。(2)评价:积极方面法币政策有利于国内外贸易的发展和金融业的改造,防止白银外流;“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复苏发展,特别是轻工业发展较快,交通运输业有相当的发展,重工业也有所发展。关税自主政策使列强承认了中国在关税上的对等权利,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消极方面国民政府依赖帝国主义,便利了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列强表面上承认中国在关税上有对等的权利,但实际上由于中国经济落后,不能从列强那里取得对等的利益;官僚资本的形
29、成,成为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民族工商业受到压制史学者说 国民党的经济政策评论“中产阶级主要是各种商人、实业家和高利贷者是现存秩序的受益者,不希望发生任何将激起波涛的改变国民政府不能采取所宣扬的社会和经济措施也就不足为怪了。事实上,在许多踌躇满志的国民党人中盛行着这样一种普遍的感觉,农民已经世世代代地受苦受难,因此要他们再等待一段时间并无所谓让他们等到政府解决了更为紧迫的内忧外患问题时再说好了。”徐中约2民营工业的发展(1)民营工业在发展中出现资本集中、联合经营的状况,如以周学熙为主的华北企业集团、荣氏家族的企业集团、以张謇为首的南通企业集团,银行业中的北四行集团、江浙财团的南四行等等。(
30、2)棉纺织业和面粉业及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和橡胶工业,均获得较大发展。(3)制碱工厂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3国家资本初步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节制资本的思想,开始创办国家资本企业,主要致力于民营资本无力或不适于经营的领域,如重工业、能源工业、军事工业、铁路航空等。1936年之前,国家资本企业没有与民营企业争利,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三、第三阶段日益萎缩,陷入绝境(19371949年):在内忧外患中走向崩溃1走向衰落原因(1)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日本侵华战争对民族工业的沉重打击。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1937年后沦陷区经济全部成
31、为日本的战争资源,民营企业严重萎缩。抗战以来,国家直接干预生产,官僚资本膨胀,“国进民退”,压制了民营经济发展。(2)美国商品倾销的影响民营产品还面临美国货的竞争。战后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商品,通过正常渠道和走私途径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美国资本在华投资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美国商品和美国资本不仅重创了民营资本,国家资本也感到了巨大压力。(3)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对民营经济的致命性打击则是通货膨胀。内战带来的军费大幅度增加,使赤字愈演愈烈。庞大的军费完全靠中央银行垫支,也就是靠无限发行纸币解决。恶性的通货膨胀直接摧垮了民营经济。2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内迁(1)原因:七七事变后,华北地区的民族
32、工业几乎全被日本占领。为了使沿海地区的民族工业免遭日本摧毁,保存国家的经济命脉,于是出现了民族工业的大举内迁。(2)过程:第一阶段:从八一三事变到上海失守是内迁的发动时期。第二阶段:从上海沦陷到武汉失守是内迁的高潮期。第三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宜昌沦陷是内迁的结束期。(3)影响:内迁工厂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奠定了大后方工业的门类和发展框架,给大后方带去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众多的技术人才。内迁工厂给大后方幼弱的工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大大加强了大后方近代工业的力量。工厂内迁迅速改变了大后方各省的经济结构,从而改变了战前我国近代工业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中国的工业布局渐趋合
33、理。1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1)促进因素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政府鼓励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实业救国”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力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精神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与时俱进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2)阻碍因素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族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
34、,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自身因素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2.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特点、地位和作用(1)特点产生与发展先天不足(资本、技术、人才),后天畸形诞生环境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深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内地很少结构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5、地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发展历程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制,具有曲折发展的特点(2)地位和作用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革命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政治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思想上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不断冲击瓦解、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处境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始终没有成为近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因素,没有摆脱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36、的压制,难以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聚焦主题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追溯家国情怀,把握“现实未来”1.右图是1931年10月5日,刊登在上海申报(时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头版整版的华成烟公司的“美丽牌”香烟广告,将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极似一支利箭由东射来;叹号两侧有“外侮日亟”四个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该广告()将企业利益置于民族利益之上体现了实业救国与救亡图存相结合表明日本侵华威胁到中国民族工业的生存受九一八事变的直接影响而设计ABC D解析:选D根据时间信息“1931年10月5日”可知,
37、此时九一八事变刚刚发生,故正确;结合广告信息可知,广告的设计将民族利益置于企业利益之上,将实业救国思想与抗日救亡的时代潮流紧密结合起来,故错误,正确;日本侵华主要威胁到沦陷区民族企业的生存,故错误。答案为D项。2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实业救国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他的核心思想是()A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B兴办商务是西方富民强国之根本C实业泛指农、工、商业,重点则在近代工业D办实业既是救贫致富之术,又是富国御侮之道解析:
38、选D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可知D项符合题意。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没有反映材料的主旨,均排除。思维升华“实业救国”思想上述两题都考查了资产阶级的“实业救国”思想。“实业救国”论是近代进步思潮之一,“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各阶层实现救亡图存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它最早萌发于鸦片战争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家和爱国人士纷纷投资设厂,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在辛亥革命影响下,“实业救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与“民主共和”成为当时两大社会思潮;五四运动前后,
39、“实业救国”论盛行不衰。在“实业救国”思潮影响下,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利于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为中国政治变革与思想革新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对帝国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但一战后,帝国主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重新压迫使民族工业逐渐衰退,这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民族工商业就不可能得到独立发展,“实业救国”就不可能实现。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3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以有效利用资源及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私人合办等方式发展工矿业。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推
40、行苏联模式的根本原因是()A时局需要 B以应对世界性的经济危机C改善民生 D苏联经济成就的示范作用解析:选A材料中“抗战爆发后,又对汽油、煤炭等物资实行管制”表明是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41936年东方杂志发表评论:“我们今日的建设,应当具有适合战争的性质而尤贵有一强有力的经济参谋本部,通盘筹划,在整个计划之下,在强有力的指挥之下,在齐整的步骤之下,全国一致动员,这个经济建设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这说明当时()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形成B苏联经济思想影响了中国C中国深受经济大萧条影响D国民党集中力量围剿红军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强有力
41、的经济参谋本部”“计划”“齐整”“一致”,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表现,不同于西方的自由经济体制。结合“1936年”这一时间可知,当时苏联已经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故B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而D项是政治事件,不符合题意。思维升华苏联的经济建设思想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借鉴(1)以上两题都考查了20世纪30年代苏联模式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影响,这就启示我们在备考时,要有宏观的“大历史格局”思想。在学习南京国民政府经济建设措施时,应关联同一时期苏联斯大林体制下的两个五年计划、美国的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等相关知识,感悟其
42、内在联系,这也是高考的隐性命题点所在。(2)苏联的经济建设思想不仅影响了民国时期的南京国民政府,还影响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如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时,就运用了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实现了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和平赎买;列宁关于在一定范围内发展和利用资本主义、向资产阶级学习企业管理经验的思想,对我们搞好改革开放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斯大林时期苏联建立起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工业建设具有积极影响。三、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51935年,经济学家马寅初认为,面对西方国家的倾销政策,中国可采用统制的办法,发展国内工业与之相抗。但到1940年,马寅初就对统制
43、经济提出批评:“吾人以千数百万同胞之死伤,数百万财产之损失,希冀获得胜利以求民族之快快复兴,决不愿以如是巨大之牺牲来交换几个大财神将吾人经济命脉操在手中。”马寅初对统制经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B民族工业较快发展C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盛行解析:选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时我国受日本侵略、世界经济危机、苏联模式等因素的影响,马寅初赞同“统制经济”;而到了1940年,国民政府实行的战时经济体制使得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操纵国民经济命脉,而民族资本日渐萎缩,所以此时马寅初开始反对“统制经济”,答案为C项。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秋,不能说明
44、1940年的这一变化,故A项错误;民族工业在这一时期历经坎坷,故B项错误;D项是马寅初1935年赞同统制经济的原因,排除。6.1948年8月,国民党政府发行了新货币金圆券。阅读右面漫画,对该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A暗示了美国忙于冷战已放弃国民党政府B该现象有助于提高民族工业的经济效益C展示了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惨状D该现象说明美国已垄断了中国资本市场解析:选C漫画中的金圆券不断在水中下沉,水泡增多,说明金圆券贬值越来越严重,而美国援助的救生圈说明美国没有放弃国民党政府,故排除A项。金圆券贬值增加了民族工业的负担,故排除B项。水泡越多,就代表金圆券上面的“0”越多,货币贬值下恶性通货膨胀出现
45、,故选C项。漫画不能反映美国资本在中国资本市场的占比,故排除D项。思维升华官僚资本与金圆券(1)官僚资本:“统制”指国家垄断和操纵经济的行为,这一经济政策和行为导致了官僚资本的膨胀。官僚资本是官僚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和买办资本的结合体,与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买办性。它的恶性发展严重排斥和压制了民族资本,破坏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的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一种反动的生产关系,因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打击的对象。另一方面,官僚资本本身又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社会化大生产,它集中了一定的现代化设备和科技力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人民政府在全
46、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接收官僚资本的方针和政策,直接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2)金圆券: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战争使得国民政府军费急剧增加,引起财政赤字直线上升。为了支付军费大量印刷法币,导致物价疯狂上涨,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经济面临崩溃。1948年通货膨胀恶性时期,法币急剧贬值,为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维持日益扩大的内战军费开支,南京国民政府决定废弃法币,改发金圆券。1948年8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实行币制改革,以金圆券取代法币,强制将黄金、白银和外币兑换为金圆券。南京国民政府赤字以印钞票支付,造成急剧的通货膨胀。南京国民政府既不能自控通货的发行,只试图以违反市场
47、规律的行政命令去维持物价和币值,最终引致金融混乱,市场崩溃。由于滥发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致使大量城市中产阶级因此破产,导致政府民心大失,成为国民党内战迅速失败的原因之一。四、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瑞蚨祥1868年创建于山东济南,1893年瑞蚨祥设立了北京分号北京瑞蚨祥绸布店,在短短几年内几乎垄断京城绸布行业同时在天津、青岛、烟台、上海等地的分号也相继设立。瑞蚨祥青岛分号的销售额变化趋势图思考(1)根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瑞蚨祥创办之初可能面临哪些阻碍因素。(2)瑞蚨祥青岛分号的销售额1912年后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简要分析其原因。教你读史把握史料中的时间节点是解读上述史料的关键。如
48、1868年、1893年反映的是初创时期的时代背景,趋势图以1925年为节点反映了前后两个不同的趋势。提示(1)阻碍因素:封建势力的压迫;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自然经济的抵制。(2)趋势:19121925年上升。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鼓舞);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趋势:19251949年下降。原因:日本侵华(日本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制;长期的战乱,缺乏发展经济的有利环境;美国经济的入侵。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考过什么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考点卷别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
49、的兴起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全国卷2017洋务运动的民用企业;2016中国卷入世界市场;2016洋务运动;2015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侵略;2014自然经济顽强抵抗;2013晚清现代化的趋势全国卷2017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2017洋务运动(福州船政局);2016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2016 16世纪以来中国的海外移民;2015洋务运动2016 抗战后国民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2015日本的殖民掠夺全国卷2017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201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自开商埠2017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016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民族工业的发展全国卷20
50、12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考情分析本讲内容在新课标全国三套卷中属高频考点,几乎是三套卷同时命题,分别考查经济结构变动、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从考查的方式来看,既通过新情境的创设考查主干知识,还坚持能力考查的目标,同时呼应社会热点和学术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在今后的备考中,应多角度把握历史现象,多史观分析历史事件,加强历史素养的培养。怎样考的1(2017全国卷)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
51、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解析:选A清政府批准李鸿章的减税请求,这减轻了开平煤矿的负担,有利于增强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材料强调清政府减少对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征税,而不是加强了管理,B项错误,排除;列强并未控制中国的煤矿业,C项错误,排除;材料中的开平煤矿不能等同于中国的煤矿业,排除D项。2(2017全国卷)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解析:
52、选B材料说明1879年以前,各省所用福州船政局所造船只的费用都由福州船政局承担,之后则变为用船一方拨付材料费,这种“协造”方式可以减轻福州船政局的经济负担,缓解其经费压力,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福州船政局转为商办,A项错误;军用工业生产的产品用于军队,没有市场化,C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了近代造船业的经费困难,而不是走出困境,D项错误。3(2017全国卷)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
53、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天津亦有小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1898年,与题干时间“1897年”不符,A项错误,排除。B项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特点,与材料不符,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大肆对华资本输出,C项错误。4(2016全国卷)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
54、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解析:选D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信息“抗战胜利后”,二是材料信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由此材料可知,国民政府战后加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其主导地位加强,D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反映缓解民族工业的困境,排除。B项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措施,排除。C项错在“开始”二字上。5(2016全国卷)下图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
55、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图文信息。该火柴图案的主题是“抗敌”,主图是一顶大斗笠,上书“十九路军”,斗笠左右两旁分别有“振我中华”和“挽回利权”字样,这种设计是为纪念抗日的先锋十九路军。前方将士奋勇杀敌殊死抵抗,后方民众全力支持积极声援,体现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D项符合题意。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19世纪末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所以排除A、B、C三项。6(2016全国卷)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
56、放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西方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从而出现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的状况,故选C项。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排除A项。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自然经济虽然开始逐渐解体,但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B项错误。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故排除。7(2015全国卷)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
57、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解析: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日本侵华分析。抗战时期,日本控制沦陷区的金融,通过发行“联银券”“军用票”等掠夺财富,以战养战,其目的是转嫁战争负担,故B项符合题意;日本侵略者的这些行径扰乱的是沦陷区的金融秩序,故A项错误;封锁抗日根据地主要是依靠物资管制制度,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主要涉及的是日本在金融领域的举措,与物资管制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8(2015全国卷)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
58、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解析:选D本题关键信息是“1852年”“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1852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材料中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取代“中国产的土布”用于包装,说明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的中国销路不畅,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9(2014全国卷)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
59、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 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要大大超过中国,其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使英国棉纱很难迅速占据中国的市场,故选D项。A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清政府保护本国经济的传统政策是闭关锁国,但是鸦片战争后这一政策已土崩瓦解,故B项不符合史实;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仅就材料中的内容看不出来,故排除C项。10(2012全国卷)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B
60、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张謇不惧人言,以“舍身喂虎”的精神,摒弃“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筹办纱厂,故答案为A项。规律总结 本讲内容在高考中,常依托教材主干知识,选用多种材料(如社会现象描述、观点引述、文献记载及历史图片等形式)创设新情境,迁移考查考生的综合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重视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如第5题,以火柴图案切入隐性考查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呼应了“十四年抗战”这一社会热点。试题同时重视学术成果的全新运用,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看中国近代史的变迁,如第6题,说明日常
61、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还可能怎样考对于洋务运动,史学界关注自洋务运动开始,晚清官方为应对国家危局,践行“师夷”与“制夷”的理念,大力倡办新式企业,着意保护中国矿权,积极发展公司制度,全面提升中国“商战”能力,从而推动了中国经济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与发展。通过对中国现代化研究可以看出,现代化历史与现代化战略研究成就突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成为热点。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加快,中国近代史上的现代化进程问题日益得到学界的重视。除了用发展的观点来解读中国近代史外,人们开始越来越多的从现代化史观的视角来研究旧中国历届政府在促进中国近代化历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对于近代民族工业的研究,关注其中的历史启迪:
62、只有发展起本国强大的工业,才能有经济的独立,才有可能摆脱被控制的命运。今天,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民族工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更为重要,它不仅承载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还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利益需求,如何在开放竞争的环境下不断增强民族工业的竞争力,以实现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是当代学者和实业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上述三个方面均是高考命题的新视角所在,备考时应重点关注。热点预测1清末民初,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近代农业
63、商品化生产趋势加强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沿海地区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动解析:选B材料强调的是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的转型,不是强调自然经济的解体,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农业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体现出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强调西方的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反映了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社会经济结构并未发生变化,仍是自然经济为主,故D项错误。2下表为1882年股票市场行情(部分),据此推断当时的中国()股票名称票面额(两)股票行情2月1日6月12日7月29日9月26日10月9日轮船招商局100220250255253270上海机器织布局100(先收50)
64、96112115.5110105开平矿务局100170237.5220216.5230长乐铜矿100160170168230平泉铜矿105125200205257.5256251鹤峰铜矿100123175155177(转自田永秀:18621883年中国的股票市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二期)A军事工业收益日渐增长 B民用工业发展势头良好C民间资本主导地位明显 D民用工业资金得到解决解析:选B表格中的这些企业都是近代洋务派所开创的民用企业,故A项错误;这些企业的股票大都是呈现上涨的趋势,体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故B项正确;这些民用企业都是由洋务派兴办的,或商办或是官督商办,占主导地位的并不是民
65、间资本而且材料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民用工业资金得到解决”,这一点根据材料无法得知,故D项错误。 31878年,上海机器织布局新订的章程中提出:“事虽由官发端,一切实由商办,官场浮华习气,一概芟除。”但实际情况是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一切惟总办之言是听”,商股不得过问局务。这说明上海机器织布局()A具有脱离官方管理的商办性质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C管理人员具有专利保护意识D官督商办的封建性色彩浓厚解析:选D根据材料,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说明根本不具有脱离官方管理的商办性质,故A项错误;这种封建性极强的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并不利于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故B项错误;中国封
66、建官僚体系之下根本没有近代的专利保护意识,是一种浓厚封建性的表现而已,故C项错误;不但企业大权都掌握在“官”的手里,而且不允许商股过问局务,这本身就是一种晚清时期封建性极强的官督商办企业的突出特点,故D项正确。41914年10月张謇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棉纱土布,无论何种花色种类,所有常关、 海关、厘金、落地捐等项税厘,一律免除。因吾之工业幼稚,恐为先进国所压制,则发达无期。”呈文反映了()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经济主权意识增强C列强经济侵略加剧 D民族工业缺少保护解析:选B材料所提建议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免税和保护民族工业的主张说明,面对
67、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国内有识之士维护经济主权意识增强,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且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保护民族工业,故D项错误。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滨州调研)从1849年到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中的农业税收入由77%下降到16%,而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则由23%上升到69%。影响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B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转为出超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解
68、析:选D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是在一战期间,故A项错误;清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从1849年到1911年,中国对外贸易仍为入超,故C项错误;从1849年到1911年,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兴起,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才出现材料中所述现象,故D项正确。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外国企业由于拥有巨额资本和强大的生产力,即使在偏僻的山村,其产品比中国对手也更畅销。把传统纺织作为副业生产的农村妇女失去了工作,农民则连勉强糊口也日益艰难。”这一现象的影响是()A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B外国商品完全取代国货C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强大解
69、析:选C据材料可知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了,这一现象不会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外国商品畅销,即使这样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国货,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的特点之一是耕织结合,据材料可知由于外国商品的冲击,近代中国的一些地区手工纺织业破产,耕织分离,近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解体,故C项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3(2018合肥检测) “与近代经济思想家不同,洋务派官员可能尚未意识到工业化的重要,但是他们的实际行动却促使中国逐步走上工业化的道路。”材料旨在强调()A洋务官员思想的落后性 B洋务官员的主观随意性C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性 D近代工业化道路偶然性解析
70、:选C洋务运动思想落后,但实际行动却促进了中国的进步,强调的是洋务运动的客观进步作用,故C项正确。4有人针对洋务运动指出: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令民间自为讲求,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返,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惧,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以期驾乎西制之上。此人主要强调的是()A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将败坏社会风气B国家应加大工业投资以引导民营企业C洋务运动的出路需依托民营企业发展D学好西方技术就能全面超越西方国家解析:选C此人认为“必须准各省广开各厂”,即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必要的,与败坏社会风气无关,也没有提出引导民
71、营企业,故A、B两项错误;“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洋务运动军事工业的出路需依托民营企业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超越西方国家的关键是人人“自然专心致志,实力讲求”,发展实业,而不是学好西方技术,故D项错误。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洋务工业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但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以下对于洋务工业“是一种畸形物”的理解正确的是()A有利于西方列强的侵略 B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 D抑制资本主义自由竞争解析:选D其“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终究是一种畸形物”强调其
72、垄断性对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抑制作用,故D项正确。6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洋务运动已宣告失败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得出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故D项正确。7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 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
73、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主导大力推动工业化B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C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D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解析:选C从甲午战败,民间兴起了“实业救国”思潮,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B项材料没有体现;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是影响因素,但并非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81916年,在全国产业工人中男工约有39万,女工约有24万,其中仅江苏、广东、山东、安徽、浙江五省女工就达20余万人。据此推断,上述五省()A城市化进程加快 B妇女地位显著提高C轻工业相对发达 D政府鼓励女性就业解析:选C工人人数的多少并不是衡量城市化进程
74、缓急的指标和参考数,故A项错误;女工数量多与妇女地位的提升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且这里“显著”一词并无前后对比,故B项错误;在20世纪初的中国,科技近代化还远未起步,女工所能从事的行业基本都是纺织、服装等轻工业,故C项正确;政府的鼓励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9(2018长春质检)1925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5年的联营协议。双方规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A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解析:选B材料主旨是“联营协议”,与同行业的恶性竞争无关,故A项错误;
75、一战之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一些本土企业加强了联合,用以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的水泥公司产品应该主要是国内市场销售,与海外市场的扩大无关,故C项错误;国家的统制经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故D项错误。10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抽样调查),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是()时间产业女工人数占总产业工人比例行业1920年16.7万40.5%集中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1930年37.4万46.4%1933年24.3万48.7%A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开始瓦解,妇女成为自由劳动力B国民政府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C政府颁布多部法律,妇女的社会地位大
76、大提升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解析:选B鸦片战争后,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就开始瓦解,A项错误;国民政府时期,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B项正确;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C项与史实不符;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D项错误。11(2018滨州调研)下表是19421945年间,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对表格中呈现的变化分析正确的是()地区年份 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甘肃1942年9361704949631945年2 622 358 221 204 200 A为了平衡近
77、代民族工业布局B国民政府优先发展西部战略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D保存实力和战略反攻的需要解析:选D19421945年属于抗战时期,表格反映中国境内工厂增加数量(单位:家)排名前五名的省份是四川、陕西、云南、贵州、甘肃,上述省份位于中国的大西南、大西北,说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保存实力和战略反攻的需要,把大批工厂迁往抗战大后方的西南、西北,故D项正确。12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
78、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解析:选A材料中国民政府将原本属于人民的敌伪产业收归国有,体现了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体现荣德生主张国民党把接收的财产归还人民,故B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企业为国营企业,不属于官僚资本,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的结论,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820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及城市化指数估计略表年份全国人口总数(万)城市人口数(万)城市化指数(%)1820年37 3772 3506.3184
79、0年41 2812 6686.51893年33 6772 6687.91920年44 3774 70010.61936年46 1365 26311.41949年54 1675 76510.6行龙也论中国近代的城市化材料二18世纪从英国发端的工业革命,使西方城市的初始形态城邦与城堡开始从政治管理中心和军事防卫堡垒,转向以工厂生产和贸易交换为主体形态的经济中心。在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推动下,1851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就超过了50%,率先进入成熟的城市化阶段。法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也相继启动了城市化进程。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在美、德、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使得重化工业
80、取代纺织等轻工业而成为主导产业当然,西方国家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了“城市病”。摘编自周跃辉西方城市化的三个阶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中国与西方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点。(10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表格中各个时期城市化的指数比较归纳其发展特点。第二小问,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分析。第(2)问,分析材料一、二从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城市化的条件、城市化的速度等方面综合归纳。答案:(1)特点:城市化经历了由慢到快的过程,并伴有停滞;甲午中日战争之前,城市化发展较为缓慢;甲午
81、中日战争之后至1936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因素: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及国内战争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政府采取了大量有利于城市化的政策,促进了大城市的发展;西方先进科技传入,进一步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有利于城市化发展。(2)不同:条件不同,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西方大部分为民族独立国家;水平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较低,西方城市化水平较高;速度不同,中国城市化缓慢,西方城市化进程快。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主要依据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洋务官僚缺乏近代经济知识,他们谈得最多的企业创办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直接服务于洋务军工
82、企业的需要;二是与洋人争利,基本都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国计民生需要。这种从政治需要出发的作法常常掩盖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与要求。摘自朱师君中国近现代开放制度与经济发展结合材料和所学相关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析:首先拟定一个观点,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如果赞成,则主要论述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统治能力的政治目的,由于其政治目的性,最终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如果反对,则主要论述洋务运动中创办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股份制、不自觉地遵循了市场和经济规律,取得了一定成效。言之有理即可。答案:观点一:材料认为
83、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正确。说明:洋务运动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的情况下,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洋务运动中无论是军事企业还是民用企业,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的统治能力;民用企业中虽有些涉及了国计民生,但也是为了服务于军事企业或与洋人争利的政治目的;因而尽管洋务运动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但并没有使中国完成近代化转型;由于其政治目的性,最终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观点二: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不正确。说明: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但其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尤其是洋务运动中在创办民用企业时
84、所采取的股份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现代管理制度,体现了对市场和价值规律的遵循;同时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如果没有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也不会取得成效。第1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理知识体系背史论术语(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人民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3)改革开放之后,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了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4)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
85、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由于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5)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交通、通讯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通讯网络。(6)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知能强化课时髦的转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近现代中国西方文明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贫穷落后的旧中国1社会状况(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经济落后,贫富悬殊,社会生活条件差,平均寿命短。(2)丑恶
86、的社会制度和贫穷落后的生活,扭曲了人们的思想。2变化(1)19世纪五六十年代,沿海沿江地区的大城市,出现了洋楼房、大马路、火车和汽车、电灯和电话。(2)辛亥革命后,提倡移风易俗,男人剪辫子,女人禁止缠足,服饰、礼仪等发生变化。3特点:社会生活充满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色彩。(二)新中国的新生活1背景(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2表现(1)新中国成立初期,生活必需品只能凭票证限量供应。(2)改革开放后,西装和夹克衫统领男装主流,裙服和旗袍成为时尚女装。(3)粮食基本实现自给,传统的饮食结构发生变
87、化,科学卫生的饮食习俗正在形成。(4)城乡住宅建设持续快速发展,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三)新社会的新习俗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文化教育的普及。2表现(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风尚正在形成,“八荣八耻”的观念深入人心。(2)健康意识普遍增强,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3)广大妇女获得解放。(4)家庭结构发生深刻变化。(5)传统的年节习俗在继承中得到新发展。史学者说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
88、高阁”,人们穿衣“务趋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二、古代中国农耕时代的社会生活1先秦至唐的社会生活(1)先秦时,各诸侯国出于强国、争战和称霸的需要,纷纷推出积极的人口政策,鼓励生育。如秦孝公继位后重用商鞅,实施变法,对内奖励农耕,改善老百姓生活,提高生育能力;对外“利其田宅而复之三世”,欢
89、迎三晋百姓移民秦国,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2)汉代经济发达,且少战乱之忧,因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这在汉乐府和汉代画像石中均有反映。从乐府诗中可以看出人民主食以谷物为主,如小麦青青大麦枯(小麦谣)、舂谷持做饭(十五从军行)、禾黍不获君何食(战城南)等;汉代画像石中也有众多表现当时社会生活的画面,诸如浩浩荡荡的车骑出行图、聚会拜谒图、祭祀吊唁图,也有辛勤劳作的农耕场面、锤声铿锵的冶铁场面。(3)隋唐时期的社会生活色彩纷呈,别具特色。唐代饮食深受胡人饮食影响;饮茶品茗蔚然成风;唐代妇女地位较高,服饰亦绚烂多彩;打马球成为时髦游戏。2宋元时期的社会生活(1)北宋时商业活动已不受地点
90、和营业时间限制;市内还有娱乐场所“瓦子”;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棉纺织业兴起,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衣被原料;南宋政府在一些大港口设有供外商居住的蕃坊;词曲、话本的兴起,都是在适应不断扩大的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2)宋代以后,服饰变得简约、严谨、含蓄。对女子的束缚愈加严重,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开。3明清社会生活的异化拜金逐利奢侈之风盛行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市民阶层的扩大,刺激了人们追求消费享乐,拜金逐利一时成为社会风尚;晚明时期奢侈之风虽有腐朽没落消极的一面,但也透露出突破传统礼制观念,为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开路的时代新气息个性解放的呼声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大
91、批要求冲破“天理(三纲五常)”教条束缚,遵从人性情欲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李贽的“异端”思想、汤显祖的牡丹亭、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对封建礼教的猛烈抨击社会伦理的背离倾向明清时期,妇女再嫁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舆论方面,不仅下层社会对妇女改嫁持认可态度,士绅之中也有逐步宽容的趋势。一些女子走向社会从师求学,社会舆论推崇和赞美才子佳人,实际反映了对女性教育的重视和妇女地位的提高三、近现代世界机器工业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精神生活的变化(1)报纸杂志: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播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发挥了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作用。如19世纪30年代以贫民卫报为代表的工人报
92、纸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文化特权、宣传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启发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英国工人阶级打造阶级文化、唤醒阶级意识的重要阵地。(2)影视艺术:19世纪末电学、光学、化学、机械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电影、电视的出现奠定了基础。2两性关系与女权运动工业革命推动了传统家庭结构和家庭关系的变革,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随着妇女家庭经济地位的提高和社会联系的扩大,男女社会权利趋向平等。20世纪初,女权运动在欧美各国广泛展开,西方发达国家的妇女相继获得了普选权。3工业文明时代的社会问题(1)三农问题:英国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失去土地,变成了一无所有的游民;苏联的“农业集体化”,用行政手段
93、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违背了农民意愿,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2)工业化早期的社会问题:出现了许多“血汗工厂”,人文主义缺失,工作环境恶劣,大量雇用童工,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生产事故频发;城市贫困化问题严重,贫富差距拉大;等级差异明显,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动荡因素积聚;城市化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发展不协调。4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立法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劳资矛盾尖锐,资本主义国家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要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必须通过社会立法保障民众的基本权利。社会立法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然后扩展到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保险等其他社会领域。这些立法从法律上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基
94、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阶级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但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也没有真正实现社会的公平公正。1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原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3)
95、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从地域看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向内地和市镇推进,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从过程看从西方引进,有较强的殖民地色彩,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相互渗透从水平看断发运动迅速,且彻底
96、。不缠足运动虽然起步早,可是进展缓慢,并且沿海和内地水平不一从动力看每一次服饰、习俗等方面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2)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聚焦主题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一、注重历史解释,挖掘“深层隐含”1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
97、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解析:选B本题考查社会习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太平天国是一个由农民阶级建立的政权,提倡“剪辫蓄发”主要是出于反清的需要,而不是与西方文明相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仍然是一个封建性质的政权,故C项“提倡民主自由思想”错误;辛亥革命期间的“剪辫易服”与“宗教信仰”无关,故D项错误。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与革命党人的“剪辫易服”均带有反清的政治革命色彩,故选B项。2传统社会男性主导的婚姻制度在近代发生变化。根据上海社会局统计,1934年离婚案为502件,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主要原因是“不合
98、”。出现这一变化的背景是()A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 B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C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D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加快解析:选A材料信息“离婚由女方提出的较多”反映的是近代女性在婚姻生活中地位的提高,导致这一结果出现的原因是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传入,故A项正确。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变化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31913年,广东教育部门发出布告指出:“近来有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该布告表明()A政府公
99、开反对西方文化B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C男尊女卑观念逐步消除D自由开放风气已渐入社会解析:选D材料中教育部门发布告纠正女学生穿着,这是履行教育管理的职责,另外教育部门并不责备“无知识者”,故不能扩大为政府公开反对西方文化,排除A项。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爆发,故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男尊女卑观念逐步消除,故排除C项。从女学生效仿新潮女性服饰穿着可以看出,部分女学生追求个性解放,这说明民国成立后,自由开放风气已渐入社会,D项符合题意。思维升华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在复习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时,要重点关注剪辫子、女子放足、婚姻自由、时装样式的更新、社交礼仪的变革、新节日的出现等现象。(1)辫
100、落欢呼齐拍手。留长辫子是满洲人的习俗,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首次提出“断发”的主张,认为长辫子与近代机器化生产不相适应。剪发辫在当时的中国被视为反封建。(2)天足跚跚海样妆。这是近代女子解放的一个重要行动,也是近代中国女权运动的结果。中华民国政府明令禁止女子缠足。(3)时样新装称柳腰,中西合璧市招摇。受西方服饰的影响,近代中国出现了传统服饰与西方服饰相融合的服装,如满洲女子穿的宽大型旗袍受西方曲线美的影响,改成瘦小型近代旗袍;受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山装出现。(4)记得改元初变故,革鞋毡帽遍华街。中华民国改皇帝年号纪年为民国纪年,出现了元旦等新节日。二、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
101、证看待”4下表是据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整理的1935年上海公共租界华人职业构成统计数据。下列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职业所占比重职业所占比重农业及园艺0.1%运输及交通事业1.21%工业18.28%政府及市政机关0.72%商业16.36%艺术界、技艺界、运动员0.33%专门事业1.31%杂类55.3%注释:专门事业包括医师、律师、会计师、新闻界等职业;杂类包括传统服务行业,如小商贩、帮佣等职业以及少量游民及帮会成员等。A上海地区的农业经济走向衰退B租界内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C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D上海教育发展推动华人素质提高解析:选C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出现从事专门事
102、业的人,体现了华人从事职业的知识含量增加,出现运动员等新生职业,从事工商业的华人占比较大,还有华人进入租界政府供职。这反映了职业结构的多元化,而职业结构的多元化实际上反映了经济发展带动社会结构多样化,C项说法正确。租界内从事农业的人口占比较小,与经济结构变化有关,不一定就是农业经济走向衰退,A项错误;在租界政府供职的华人是为殖民当局服务的,不能说明华人的政治权利得到保障,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杂类所占比重最大,而杂类中的大部分职业对文化素质要求较低,D项排除。5下面是19291933年中国国民消费需求抽样调查表(单位:元)。该表反映出当时()年份食品衣服房子燃料灯火杂项总额1929144
103、.214.319.412.647.6238.11930127.115.220.315.240.3218.11931169.222.113.521.239.9265.91932176.821.013.621.441.0273.81933175.221.713.721.641.0273.2A中国经济受到经济危机影响B国民开支主要用于生存消费C国民生活结构有了重大变化D民族工业集中在轻工业领域解析:选B从表格中看不出中国经济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排除A项;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中国国民开支主要集中在食品、衣服、房子、燃料灯火等生存消费领域,故B项正确;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国民生活结构变化不大,排除C项;材料没有
104、反映民族工业的发展方向,排除D项。思维升华以唯物史观指导社会生活类题目的解答(1)对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分析:社会生活的演变是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的产物(如第4题),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变革的表现。社会生活的演变反过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又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助于各个领域的改革更加深入进行。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直接影响到政治改革进程,使政治环境趋于宽松,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民众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生活方式的变革,在思想领域里引起连锁反应,使人们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思维更加活跃;同时带动了生产的发展、商品的流通、土地的开发、资源的利用(如第5题),以及外贸的增长,使经济
105、领域充满活力,有利于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早日实现。(2)运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历史规律的掌握和学习是历史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同时也要重视历史事件的个性。比如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新闻传播和政治功能是共性,而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是中国报刊业发展的特点。三、依托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思考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
106、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提示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史料二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等中餐西餐马车、轿子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新式婚礼思考根据史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提示变化:服饰、饮食、交通、婚礼。特点:中西合璧,相得益彰;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知能强化课雨后的春笋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后附“高考研究课”一、日益进步的交通和通信工具(一)交通运输的发展1表现(1)铁路: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修筑上海至吴淞的铁路1909年京
107、张铁路竣工新中国成立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2)公路:1906年修建的镇南关至龙州的公路,是中国的第一条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公路网。高速公路更是成就辉煌,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二。(3)水运:1872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最早的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企业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内河航运和远洋运输快速发展。上海成为世界第二大海港(4)航空: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空运输发展最为迅速。2作用(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2)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改变着人们的观念。(二)通
108、信工具的进步1表现:改革开放以来,电信业以超常速度发展,到2002年全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意义(1)文化和信息的交流空前方便、快捷。(2)推动着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史学者说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距现代式的模式之形成,尚相去甚远。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因循浮惰营私的情形尚不能真正铲除;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一极小部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这方面的人才还不太够用,专门研究的独立机构也甚为稀少。白寿彝
109、中国交通史(1937年)二、大众传媒的发展1报刊业的发展(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创办报刊,影响较大的有中国丛报和北华捷报等。19世纪中期后,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并成为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武器。最著名的是上海申报。维新派通过时务报国闻报等宣传变法主张。同盟会创办民报宣传三民主义纲领。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办新青年。(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了向导红旗新华日报等政论性报刊,宣传民主革命主张,为争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3)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光明日报等报刊内容也非常丰富。(4)改革开放以来:除了党报、党刊继续发挥
110、主导宣传作用外,还涌现专业性、娱乐性的报刊。2广播影视业的兴盛(1)广播:20世纪20年代,上海出现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事业有了新发展。(2)电影:1905年第一部无声电影是京剧定军山20世纪20年代以后走向成熟,首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渔光曲新中国成立后电影事业飞速发展,工农兵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事业走向辉煌(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影响: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3互
111、联网的崛起(1)兴起: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2008年2月,中国网民人数居全球首位,中国成为互联网使用大国。(2)特点:集报刊、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使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迅速实现。(3)影响:互联网的崛起,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和娱乐方式。1近代中国交通和通信事业发展的特点(1)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2)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3)先个别试办,然后政府推广。(4)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2对大众传媒的认识(1)报纸、影视与互联网影响的侧重点不同:报刊主要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与思想观念;影视主要影响人们的文
112、化生活;互联网则全方位、彻底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2)各种传播媒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相互不能完全取代。但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凸现了互联网这一媒介的独特优势。3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它满足了知识界“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愿望,对人们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活具有重大影响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注重政论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
113、媒事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出现高潮(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争取国家的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聚焦主题近现代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一、把握唯物史观,力求“辩证看待”1从1874年至1877年,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进展的相关消息,这是中国新闻史上力度最大、时间最长的冤案报道,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这反映了()A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B申报的主要功能是时政评论C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D申报促进晚清
114、司法制度改革解析:选C申报连续刊载了“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促成了该案的平反,说明大众传媒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故C项正确;申报连续刊载有关进展消息,既不能说明大众传媒开始关注民众生活,也无法体现司法制度改革,故A、D两项表述错误;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2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4年12月的85.8%提升至88.9%。腾讯CEO马化腾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这揭示了()A互联网基本取代了传统的人际关系网B互联网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C互联网满足
115、了人们的个性需求D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强解析:选D互联网代替不了传统的人际关系,排除A项;材料显示不出人们价值观念受互联网的影响,排除B项;互联网不可能满足人们全部的个性需求,排除C项;根据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占比的提升以及马化腾所说的“成为人体的一个电子器官”,可以得出人们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较强,故D项正确。思维升华大众传媒的影响以上两题从正反两个方面考查大众传媒的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复杂而矛盾的,我们应立足唯物史观,辩证看待:一方面,由于大众传媒不可避免地具有新闻导向的作用,深入人心,使受众产生相同或相似的价值取向(如第1题);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的信息量庞大,对同一事件报道
116、的角度不同,评价各异,使社会思潮呈现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局面,这有时也会让人无所适从。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要选择有用信息,鉴别正确信息,摒弃垃圾信息,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二、依据史料实证,强化“论从史出”史料一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18702101059382218803721691751658189061722433134919190076028440260202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思考史料一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的发展概况。依据史料一,概括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教你读史史料
117、一为表格类材料,解读时注意从纵向分析铁路建设发展速度,从横向对比分析铁路发展的不平衡性。提示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已延伸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的发展极不平衡。成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伸;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史料二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铁路交通从无到有。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1909年,中国工程师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到辛亥革命前
118、夕,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摘编自中国铁路史高铁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的高铁产业和装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随着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国高铁,“高铁外交”席卷全球。摘编自“凤凰读书”思考史料二论述了中国近现代铁路的发展历程。依据史料二,比较说明中国铁路与高铁发展背景的异同。教你读史史料二第一段材料共五句话,分别阐释了五个不同时期我国铁路发展状况,从中概括中国铁路发展历程;从第二段材料中分析高铁发展背景的异同。提示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铁路发展是列强侵华与清廷自救的产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综合国力提升,高铁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本着和平共
119、处五项原则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同:先进的中国人,创新技术,爱国奉献。高考研究课 本讲命题点分析与前瞻预测考过什么2010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考点卷别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大众传媒的发展全国卷2014电影发展与流通税费全国卷2017广告与近代思想解放;2015改革开放以来节假日的变化全国卷2017中西习俗融合全国卷考情分析本讲内容在全国卷中考查相对较少,但近代社会生活的嬗变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是近代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缩影,今后的命题仍可以从社会史观立意,综合考查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从知识点方面来看,试题侧重考查社会生活史、家庭婚姻史和社会热点问题;而关于
120、社会史观的史料类型也是来源多样化、形式多样化。怎样考的1(2017全国卷)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先得谋补脑”“产品十分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时尚,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没有体现“改良社会风俗”,C项错误
121、;材料仅提及广告对产品销售的影响,但不能说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D项错误。2(2017全国卷)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婚礼仪式上既有传统的“喜字纱灯”,又有“钢琴曲”“白纱”,这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仪式,并未涉及婚姻自主和新郎新娘的出身信息,排除A、C两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
122、响,并非政府主导,D项错误。3(2014全国卷)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材料不涉及中外电影制作水平,排除A项;仅从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放映比例,无法判断出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的态度和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排除B、D两项。规律总结 社会生活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考题通过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123、考查对主干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如第1题,以“广告词”为切入点,考查经济生活与思想解放的关系;第2题,以“婚礼仪式”为切入点,考查在西方文明冲击下礼仪习俗的变迁;第3题,则从反猜题的角度创设情境,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还可能怎样考近年来社会史研究日渐兴盛,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社会生活史”也已经逐渐融入高中历史新教程,而新课改下的高考也将社会生活史作为一个新的命题方向。唯物史观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观察历史,注重社会问题,并强调社会问题应该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问题一样,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人们开始把眼光转向“小人物”,转向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它主要包括社会
124、生活史、婚姻史、习俗史、城市史、社会保障史等。这些问题从微观角度真实反映着政治、经济、文化问题,而且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热点预测1以妇女放足为例,早在1897年,上海便设立了全国性的不缠足总会,入会者多达三十万人,天足成风;而作为首都北京直至庚子年以后,放足之风“仍未大开”。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C百日维新法令的推动 D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解析:选A上海“天足成风”,北京直到庚子年以后,放足之风“仍未大开”,体现了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造成思想意识的差异,故A项正确;先进知识分子的倡导在上海和北京都存在,故B项错误;百日维新法令的推动对两地影响是一致的
125、,是共同点,故C项错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也是上海和北京相同的原因,不是两地的差异,故D项错误。2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该表数据的变化说明()年份人力车马车轿子马脚踏车机器脚踏车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18896 89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 600 0 0 0 3 459 194 3 764 172 922 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 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 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解析:选C“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没有涉及社会等级关系,故A项错误;“人力车”的普遍存在说明生活方式并未“普遍西化”,故B项错误;从“汽
126、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表格中各种交通工具不能说明消费水平,故D项错误。31914年4月,民国政府公布的报纸条例,要求各报刊“每发行日送报警署存查”,而且不得登载“淆乱政体者”“妨碍治安者”等8条之多,对违反者轻则罚款,重则收监。这说明当时政府()A极力维护辛亥革命的既得成果B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C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的治安D加强政治审核以对媒体进行规范解析:选B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当时政府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故B项正确;报纸条例颁布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和扼杀进步报刊以厉行专制,不是通过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的治安,更不是为了加强政治审核以对媒体
127、进行规范,故C、D两项错误;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41918年夏,上海市议员江确生致函江苏省公署:“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口者。女衫手臂则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至一尺有余,及至暑天,内则穿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以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该言论表明()A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B五四运动促进国人思想解放C男尊女卑的旧观念逐步消除D政府公开反对西方生活方式解析:选A据材料“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可知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故A项正确;1918年夏,五四运动还未爆发,故B项错误;材料与男尊女卑观念无关,故C项错误;此言论与政府对西方生活方式的态度无关
128、,故D项错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武汉调研)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最能说明()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 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解析:选D题干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等信息,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及学习内容的变化,但没有体现出这些变化是新式学堂教育影响的结果,故A项错误;上海女性社会地位发生变化,但材料没有反映出上海在全国女性解
129、放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故C项错误;天演论介绍西方“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反映出20世纪初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理学观念,故D项正确。2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民国史中写道:“任何人把19121949年的中华民国与在它之前的晚清时期及在它之后的人民共和国作比较,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所打动。”下列史实能为费正清提供论证的是()A时逢满岁戏抓周,罗列书玩并砚筹B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囊徘徊知逼真C寒食祭扫冢一堆,风吹旷野纸钱飞D伶人歌唱可留声,转动机头万籁生解析:选D材料中“都将被外国人这些年里影响中国人生活甚至参与中国人生活的程度
130、所打动”强调西方对中国的影响。A项中“书玩”“砚筹”,B项中“张灯作戏”,C项中“寒食祭扫”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故A、B、C三项错误;D项中留声机属于西方事物,故D项正确。3同治年间,美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一里多长的铁路,希望引起清政府的关注,但没有几天就被步军统领衙门拆掉了;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遭到拒绝。这些现象说明当时清政府()A注重维护国家主权B在被动地向西方学习C仍缺乏近代化意识 D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解析:选C材料中“英国工程师斯蒂文向清政府建议兴修汉口至上海等六条干线铁路”不属于侵略行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向西方学习,故B项错误
131、;据材料中清政府的行为可知清政府对近代事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对外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4鸦片战争后,经过中西风俗习惯的对比,人们认识到蓄辫习惯不适应近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但发辫作为一种政治统治的象征,勿论国内人士,即使是定居海外的侨民,也少有贸然敢将发辫剪除者。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开始有剪辫行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们认识不断提高 B清政府威信的降低C崇洋媚外之风盛行 D革命派的大力宣传解析:选B材料“甲午惨败后,海外华侨为与当地社会同风俗”可知,剪辫行动的主要原因是受甲午战败的影响,甲午战败使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清政府威信降低,故B项正
132、确。51896年6月30日,上海申报上的徐同告白登出告示:本园于廿日起,每夜开放至十二点钟止,内设西洋影戏。同时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这反映了()A徐同成为中国最早的电影院B西方电影成为主要的娱乐方式C西洋电影与传统戏曲互为促进D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解析:选D仅根据个例不能断定最早,故A项错误;根据一个影院的情况,不能得出电影成为主要娱乐方式,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二者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内设西洋影戏穿插唱戏、杂耍和戏法”,表明人们娱乐方式存在多样化,故D项正确。6戊戌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与“万国同风”,民间应者寥寥。辛亥革命后仅武昌一地,因改穿西式冠履
133、输出白银便达2 000多万两;天津在1912年初,一个季度进口洋服洋帽耗资达125万两白银。这反映了()A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群众基础B政治时局对生活习俗的影响C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D国人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解析:选B材料反映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对服饰、风俗的影响,故B项正确。7(2018沧州质检)民国成立之前,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甚至到20世纪上半期,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如红色娘子军里的女战士不完全是被南霸天逼出来的,她们出走往往是受不了丈夫、公婆的压迫。材料反映的史实表明()A理学世俗化的影响深远B辛亥革命使女性摆脱对家庭的依附C影视剧固化大众的文化认知
134、D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解析:选A材料“没有离婚的概念,只有男子可以休妻”、“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是因为家庭原因”等信息说明在男女地位上,深受中国传统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故A项正确。8(2018邯郸摸底)民国时期,巴黎的时装服饰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上海。一首流行俚语说道:“人人都学上海样,学来学去不像样,等到学了三分像,上海又变新花样。”这主要反映出当时上海()A已成为全国服饰制作中心B物质生活实现了西化C已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D习俗与世界关系紧密解析:选D上海服饰的变化速度之快说明当时上海的社会习俗与世界的关系紧密,故D项正确。91920年全国报界联合会通过劝告勿登有恶影响于社会之广告
135、与新闻案指出:“如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究其弊端可以凋敝民力而促其生计,且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又如春药及诲淫之书,皆足以伤风败俗,惑乱青年。此种广告,皆与社会发生极大之恶影响,而报纸登载,恬不为怪。”这反映出当时()A政府立法整顿,规范广告业秩序B民族危机加深,报业界抵制外货C报刊业发展迅速,广告比重加大D缺乏有效管束,广告业乱象丛生解析:选D报纸广告中“奖券为变相之彩票”,缺乏有效管束,“引起社会投机之危险思想”“伤风败俗,惑乱青年”,可见广告业乱象丛生,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101922年上海的公共汽车公司在报纸上打出这样的营业广告。“要求事业速成,必须交通便利,要求
136、事业速成,必须时间经济,请看欧美列强由人力车而马车,由马车而脚踏车而汽车、电车,愈来愈省时间,有利于农工商学各界。”这则广告()A旨在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B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C说明新式交通已为广大人民所接受D体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解析:选B该广告赞扬了西方交通工具的作用,可知该广告认为新式交通有助于提高效率,并非引导民众正确看待西方文明,故B项正确,A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可知新式交通尚未被广大人民接受,因而打出营业广告,故C项错误;由交通广告得出对西方文明的盲目崇拜,是以偏概全,故D项错误。11(2018河南八市联考)针对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申报注重社会新闻
137、报道,并不惜代价对重大的社会新闻进行连续报道,以此扩大报纸销路。这表明申报()A适应社会市场需求 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C旨在引领社会潮流 D干预司法案例审判解析:选A材料中体现的是申报为弥补上海新报没有社会新闻的缺陷以此扩大销路,是为了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没有涉及申报适应政治斗争需要,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中申报加大社会新闻报道的力度,不能体现出其旨在引领社会潮流,故C项错误;加强对社会新闻的报道,不会干预司法案例审判,故D项错误。12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禁止在报刊杂志上发行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这是因为()A抗日救亡成为时代主题B众多大众传媒服务于抗战C大众传媒
138、引领社会思潮D报刊杂志可引导社会舆论解析:选D如果任由不利于“中日亲善、中日提携”和“诽谤南京政府”的内容随意刊登,这将对日占区和汪伪政权带来巨大的统治危机和安全隐患,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
139、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学界视如瑰宝,争趋响之。继之者有浙江潮、江苏、湖北学生界等杂志,皆与国民报言论相上下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中国报刊业的变化。结合史实分
140、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17分)解析:第(1)问,从办报执笔者和办报环境两方面分析“变化”,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时代背景,比如民族危机、维新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上分析“原因”。第(2)问,由办报人、办报地点以及报刊内容上分析中国报刊业的变化;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分析原因;从报刊的舆论宣传作用上分析其影响。答案:(1)变化:办报执笔者由熟悉外国情况的人变为学者大儒;办报环境由缺乏读报的社会风气变为人人以报纸了解、评论时政。原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报刊的盛行。(2)
141、变化:由国人办报变为留学生在国外兴办报刊;报刊内容由宣传维新变法变为以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更加腐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推动;留学之风的盛行和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成为国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时间公益广告的主题19871995 年公共走廊呼吁公共道德还是排队上车好喝酒四部曲敬老爱幼家庭和谐交通安全系列儿童礼貌教育希望工程戒烟有三关等19961998年下岗再就业抗洪救灾等19992002 年知识
142、改变命运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将爱心传递下去(洗脚篇)爱我中华再创辉煌20032009年弘扬民族精神共同抗击“非典”新北京新奥运爱心传递篇抗震篇等20102015年孝道文化篇环境保护篇核心价值观等结合表格信息与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公益广告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该论述题难度较低,从认识论的角度讲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能动的反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整个社会的物质水平出现了质的提升,在社会整体的文化和道德素质不断上升的趋势下,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也在随
143、之潜滋暗长;为了整个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不良现象必须得到及时的纠正。而公益广告针对这些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在规范道德、人文关怀、传统文化回归、弘扬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答案:示例:论题:公益广告的发展体现了社会文明程度的进步。阐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的道德水平滑坡,出现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同时,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过积中,也产生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如下岗职工、弱势群体等,并且出现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不良倾向,针对这些社会问题,党和政府在大力治理之余,公益广告对这些问题也进行了积极引导,使人们在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
144、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德、国家命运和民族文化的传承,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总之,公益广告针对社会问题,与时俱进,在规范道德、人文关怀、传统文化回归、弘扬社会正能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单元提能纵引横联贯通主干知识两条主线: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发展,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三个角度:工业文明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四大重点: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近代交通、通讯及大众传媒的发展。一、比较中国近代五种经济形态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自然经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土地私有制的产生鸦
145、片战争后开始解体,新中国成立后被消灭封建性质;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之后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被清除凭借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覆灭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6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
146、推动力量,是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经济力量官僚资本主义经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针对训练1(2018钦州一模)下表为18951911年间,江苏开办的140余家民族工矿企业信息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创办者身份企业数量资本额占比官僚、士绅47家67%买办7家7.2%其他(包括地主、商人、手工工场主等)89家20%A列强放松对华侵略B民族工业初步发展C封建经济占据主导 D民族企业投资多元解析:选D18951911年,列强加大了对中国的资本入侵,故A项错误;表格
147、中展示的是在18951911年江苏地区民族企业的不同投资来源和所占资本的数额,只属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表现之一,可知当时该地民族企业投资多元,故B项错误,D项正确;题目中并未牵涉近代民族工业与封建经济的比例问题,故C项错误。二、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变迁时间历史背景表现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第二次辛亥革命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应地发生
148、了变化第三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了保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第四次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切实关注民生,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针对训练2(2018贵阳摸底)辛亥革命前,“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有人将戊戌维新的失败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一些海归留学生认为“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这些观点()A表明“断发易服”具有观念变革意义B说明维新运
149、动没有涉及社会生活领域C揭示了维新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D反映出维新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解析:选A从材料“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可知断发易服能够促进社会思想变革,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提倡“断发易服”,故B项错误;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上层的改良运动,不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故D项错误。三、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特点及评价1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18611895年):主要是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近代民用工业。其间经历了
150、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到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2)初步发展阶段(18951927年):学习西方先进科技与变革社会制度相结合,是近代化最重要的阶段。甲午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出现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从政治上看,晚清政府推行新政、维新派领导变法、立宪派领导保路运动、革命派发动革命、中共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从思想上看,“西学东渐”达到高潮,学习西方的层面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思想观念。(3)曲折发展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交错的复杂环境中举步维艰,曲折发展。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政策推动了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出现却阻碍了
15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严重阻碍了中国近代化。抗战胜利后,美国独占中国,中国近代化无从谈起。2中国近代化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深深地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与中国人民对外抗争紧密相连;具有与西方明显不同的近代化特点,发展十分缓慢;最初由地主阶级领导,后来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互为因果;中国初期的近代化过程几乎与农村、农民、农业无缘。(2)评价: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它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和爱国精神,打击了君主专制和迷信,为民主改革和民主革命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152、。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和人才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科学、文化、教育的进步和发展。由于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不同步,又受到列强的干涉和顽固派的阻挠,也没有或很少顾及农民利益,所以其前进的过程十分艰难和缓慢,即使在引进外国先进技术方面,都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许多弊端。例如,洋务运动过程中只重视军事工业,辛亥革命前后只重视轻工业等,使我国近代化从一开始便畸形发展。从中国近代化的得失中可以认识到,由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国近代化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近代化的成功,必须要由最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共产党来领导,必须要走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
153、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针对训练31903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这些措施表明清政府()A国家的机构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B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开展“实业救国”维护专制统治D为工商业者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解析:选B“1903年”国家的机构依然是清王朝统治,没有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故A项错误;材料所述这些措施客观上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利的,故B项正确;“实业救国”在晚清时期是一项民间活动,非官方机构活
154、动,故C项错误;材料的前半部分强调对传统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而不仅是工商业的法律地位,故D项错误。一、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关系1近代中国的自然经济是在西方列强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逐渐解体的。2西方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同时客观上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市场;同时又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针对训练4(2018河南八市联考)下表为中国茶叶出口占世界茶叶贸
155、易比重表,导致这一时期贸易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时间1873年1883年1893年比重92%88%49%A传统茶业竞争力减弱B洋务运动的积极开展C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 D民族工业的发展缓慢解析:选A材料数据反映出中国出口茶叶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体现了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中缺乏竞争力,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中国创办近代企业的开始,不是导致这一时期茶叶贸易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中国自然经济瓦解开始于鸦片战争,故C项错误;19世纪末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发展速度较快,故D项错误。二、近代西方工业化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西方工业化中国工业化发展进程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及新航路的开辟
156、,虽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还是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进程中国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没有独立成长为资本主义经济;鸦片战争后的工业化进程受到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和阻碍,进程曲折缓慢领导力量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资产阶级一直扮演着主角,开始是商业资本家,后来是工业资本家、金融寡头推动工业化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在其过程中作用很大,民族资产阶级没有真正掌握领导权资金来源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缺少资本原始积累,资金严重不足工业化次序先是从轻工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一开始发展重工
157、业(军事工业),轻工业是辅助,工业结构极不合理针对训练5(2018林州调研)下表为主要国家人均消费需求情况,该表说明()国家中国美国瑞典加拿大德国日本时间188719361889194818821948187019301851193118891938年均增长率0.92%2.1%2.3%1.3%14%1.5%A主要国家工业化同时起步B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动力不足C中外经济水平的差距巨大D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解析:选B工业化“同时”起步,表述错误,故A项错误;中国“人均消费需求”增长缓慢,不能为近代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故B项正确;人均消费需求,不能直接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也不能直接反映本国
158、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故C、D两项错误。6(2018辽宁重点高中联考)1872年,海外华侨陈启沅在广东创办继昌隆缫丝厂。建厂后头三年,到该厂学艺的就达一千多人;到1881年,江浦司一带就有模仿继昌隆的机器缫丝厂十家。这可用来说明()A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C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D外商企业在通商口岸的发展解析:选B自然经济解体是指农业中纺与织分离、耕与织分离,与材料中使用大机器生产不符,故A项错误;广东继昌隆缫丝厂是近代民族企业产生的代表,材料反映出在十年左右的时间,使用大机器生产的缫丝厂就发展到十家,体现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故B项正确;材料中仅体现了使用机器生产的企业增加,
159、但数量并不多,故不能反映出实业救国思想盛极一时,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企业属于民族企业,故D项错误。7(2018柳州摸底)下表是18941920年间中国产业资本的估计情况。由此可得出认定的史实是()中国产业资本估计年份资本额(万元)比重(%)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合计私人资本国家资本合计1894年722.52 796.63 519.120.5379.461001913年15 498.714 887.530 386.251.0148.991001920年42 987.427 097.870 079.261.3438.66100A国家大力扶植私人产业资本B国有企业已经走向全面衰落C民国政府鼓励发展产业经济
160、D近代工业化的力量不断增强解析:选D18941920年处于清末民初,当时的政府并没有大力扶植私人产业资本,故A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8941920年国家资本所占比重在下降,但总额在增加,不能说明国有企业已经走向全面衰落,故B项错误;民国政府是1912年才建立,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8941920年间中国产业资本中私人资本和国家资本的总量在增加,近代工业化的力量不断增强,故D项正确。二、主观题第1题专题研究常考题点及答题规范命题热点要知晓本单元从哪些角度考怎样考考什么必备哪些知识新史观近十年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表明“现代化”作为历史研究的范式或主题,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接受
161、。同时在唯物史观下审视中国近代史发生的重大事件,正在成为高考主要的命题方式横向考查唯物史观下西方经济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双重影响;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现代化史观和反现代化史观下的洋务运动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带来的灾难,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西学东渐、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的背景、内容、评价时政热点南海问题、“一带一路”、民间投资、招商引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民币汇率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重视这些热点问题在历史高考中的隐性考查纵向考查现代化史观下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社会史观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影响因
162、素;历代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动及其影响;近代经济主权的丧失和争取权利的斗争洋务运动,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礼仪习俗的变迁;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初步发展、进一步发展和萧条;清末新政、民国政府经济政策、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洋务运动、收回利权运动、群众性的抵制洋货运动新成果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客观上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代经济史研究在近代农村经济发展、工商业研究、财政和金融、商人及其他社会阶层、抗战时期经济思想、华侨经济等方面都有突破性进展规范答题领悟好典例(2013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
163、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
164、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 000余万两。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船政学堂。186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第一艘近代海轮“惠吉”号下水。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使我内江外海之利,不致为洋人占尽”。1885年,海军衙门设立。随着西方商品与资本输出的扩大,部分国人提出与列强进行“商战”。1904年,张謇上
165、奏朝廷,请准各省成立海洋渔业公司,购置新式渔轮,发展海洋渔业。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条约,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仅南洋地区,就有中国移民500万人。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15分)答题示范(一)审准题目答题限定语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时空限定为“我国古代”,答题语为“特点”,注意“比较思维”的运用)答题提示语概括(语言精练,层次清晰,表述得当)(二)析清材料关键语句获取信息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
166、,发展“渔盐之利”沿海利用“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远洋开拓出现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宋元时代海外贸易达到鼎盛航海技术先进,海外贸易发达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缺乏海权意识(三)联准教材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丝绸之路开通,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四)形成答案 (一)审准题目答题限定语晚清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及启示。(时空限定为“晚清”,“变化”要分析在哪些方面有变化,“启示”是认知的深化,思维升华是关键)答
167、题提示语分析(要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即把“本质”内容总结出来)(二)析清材料1变化关键语句获取信息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海禁”政策受冲击而失效通商口岸不断增加、出口增长、海关税收增加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海外贸易得到拓展洋务运动中创办近代海军和轮船招商局,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海洋事务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建立海防力量允许百姓出国、“毫无禁阻”海外移民增多近代洋务派筹划海防、成立轮船招商局、派遣留学生等重视海防,海洋意识增强;海外留学增多2启示关键语句获取信息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由利用沿海、远洋开拓到“海禁”重视开发利用,但缺乏海权意识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海外贸易增多,海洋权益日益受到
168、重视海洋意识增强(三)联准教材近代洋务派筹划海防、成立轮船招商局、派遣留学生等。(四)形成答案 满分指导第(1)问高分答案与满分答案对比高分答案采样满分答案领悟从沿海到远洋;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并行,民间为主;经济文化交流为主要内容;航海技术先进;闭关锁国,缺乏海权意识。从沿海利用到远洋开拓;先进技术应用于航海;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和平利用;以民间交流为主;海洋意识不足。第(2)问高分答案与满分答案对比高分答案采样满分答案领悟1.变化“海禁”政策受冲击而失效;通商口岸不断增加,海外贸易得到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建立海防力量;海外移民增多;重视海防,海洋意识增强;海外留学增多。2.启示重视
169、开发利用,但缺乏海权意识;海洋意识增强。主要变化:在西方冲击下“海禁”政策失效;通商口岸增加,海外贸易拓展;对海洋重要性的认识逐步深入;海洋管理机构逐步建立,试图建立有效的海防力量;海外移民、留学成为重要现象,对国内的影响加深。启示:加强海洋领土及海权意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阅卷者说本题以中国古代对海洋利用的特点为线索,对中国古代的社会经济、思想文化、自然科学、对外贸易、对外政策的变化等相关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对近代以来清政府对海洋的利用发生的主要变化进行分析评价。第(1)问,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要求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作答。“高分答案”是在材料分层、提炼信息基础上,结合所学做出
170、答案,与满分答案相比要点比较统一,但综合性上存在出入,这是可能失分的地方。因此对信息的处理,需要进一步提炼和综合。第(2)问,主要是考查晚清对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以及启示。这里需要考虑到不同层次,既有比较直接的问题,如晚清对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也有较深层次的问题,如分析晚清对海洋利用的主要变化得出的启示。“启示”是对“变化”的深化,也回到了历史研究的本源,既力图引导考生注意到晚清政府对海洋利用的变化,也要看到这些变化对于今天我国保护海洋、开发海洋提供的经验和教训。总体来看,本题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要求的基本知识亦多为主干知识。但是通过试题的合理设计,考生作答此题不仅
171、要求有扎实的基本知识作依托,在较大的范围内梳理和整合史实,而且要有比较清晰的思路和宽阔的视野,以及层层深入的思维能力。这就体现出对历史素养的要求。三、主观题第2题专题研究从两大命题趋势看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本单元开放型试题一般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着重考查考生对基础性和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价值选择与判断的能力。试题设计进一步增强了情境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丰富了考核功能,提升了选拔效果。(1)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看:在中国日益开放的今天,培养具有“世界视野”和“中国情怀”的现代公民成为时代的要求。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
172、史”中,历史学者从特有视角展现了近代中国同世界的互动,提供了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独到思路,为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历史借鉴。(2)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借鉴看:中国近代以来在融入世界文明浪潮中历次变革运动的经验教训,说明改革开放不仅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外在要求,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我们必须抓住发展机遇,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近代史热点解读命题视角相关论据“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是近几年来史学研究的重要方向,该研究试图从全球视野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历史不同的方面,去定义中国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世界当中所发挥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领域涌现出
173、一大批亮彩纷呈的学术研究成果,尤其在热点纪念、抗战史、经济史、政治史、思想史与社会文化史等方面取得硕果,佳作迭出,且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这都将成为新的命题载体探究西方文明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冲击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探究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小农经济逐步解体,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发展等;中国近代以来在融入世界文明浪潮中历次变革运动的经验教训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中体西用、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等热点押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近代中国西学的传播(部分)对西学的称谓“夷务”、“洋务”“
174、西学”、“新学”传入的新事物西装、西餐、西式家具、西式婚礼、汽车、电话、电报、西洋影戏外来词流行语火轮车、逻辑、议会、同志、革命、德先生、赛先生、民主、苏维埃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提取信息充分,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解析依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西学的传播”的影响论述。首先介绍西学在中国传播的背景,包括民族危机的加深和中国对西学观念的变化。然后论证西学对中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即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以及对近代中国政治运动和经济结构的影响,即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最后概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言之有理即可。参考答案示例(观摩领悟) 观点:西学
175、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化历程。阐述:列强侵华使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的中国人逐渐抛弃“天朝上国”观念,主张向西方学习。一方面,西装、西餐、西洋影戏等西方新事物的传入,客观上改变了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另一方面,国人利用西学探索救亡图存道路,如开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推动了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近代化。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对西学采取了包容开放的态度,学习西方的历程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二、现实问题的历史借鉴传统节假日的历史变迁热点解读命题视角相关论据近代以来社会生活的变迁内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
176、关,与现实挂靠的非常紧密,“让人民更富有、让国家更富强”已经成为伟大的“中国梦”,相信以后本专题会有越来越多的考题出现。近几年房价居高不下,工薪阶层住房难的问题;车市火爆,交通拥堵问题;大量人口流入城市给城市带来的压力问题;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养老问题、就医问题;物价问题;舌尖上的安全问题等等。无不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定将成为高考命题的首选素材探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和影响因素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礼仪习俗、大众传媒和交通、通讯的变迁探究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国力增强对人们生活变迁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因素探究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177、活变迁的重要特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在地域、动力、过程和水平等方面的表现典题例析(2015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年份法定假日天数节假日1950199520002008元旦1111春节3333劳动节1131国庆节2233星期日1111星期六111清明节1端午节1中秋节1表中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命题探源近年随着国学热的升温,弘扬传统文化成为现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传统节日进行假期安排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热点。有了法定假日,国人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审视传统节日,发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文
178、化理念,也可以提高国民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本题以中国传统节假日的变化为命题切入点,这种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学科能力与素养为导向,将史识、史观、史法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的开放性试题,最大限度地挖掘考生潜在的能力,体现了高考历史试题的严谨性和公正性。名师析题本题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发现问题,发现历史事物发展趋势,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探究和论证的能力。本题通过表格形式列出了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08年我国法定节假日的变化。这些变化中隐含着多种变化的趋势或方向,题目要求考生通过材料的比对、分析,发现其中一个变化的趋势或方向,自己发现问题。对考生的思维发展而言,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常常比解决问
179、题更加重要。在表中,可以分析出的一种变化趋势是:法定假日的天数,有着不断增加的趋势。从表中可以看出,1950年至1995年法定假日基本没有变化,1995年至2008年间,先是增加周六为假日,后又增加“五一”和“十一”黄金周,再后又分散“五一”假日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可见,这段时间法定假日有增多的趋势。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5年,经过近20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丰硕成果,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成为法定假日增加的基础和推动力。可以说,国家法定假日的增加本身,就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之一,也表明我国政府十分关心和注
180、重民生,使社会福利不断提高。从表中还可以分析出其他多种趋势,只要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体现了该题的开放性特点。例如,从表中可以看出,1950年至2000年,我国法定的传统节假日只有春节,2008年又增加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传统节假日增加的趋势,说明政府和人民更加重视我国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的发扬和传承;还可以从经济角度分析:从表中并结合生活实践可以看出,2000年增加了劳动节和国庆节两个黄金周的小长假,2008年又分散为5个,这方便和鼓励了人们外出旅游,从而拉动假日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从表中看出变化是较浅显的,但从一个个变化中探索、分析出变化的趋势或规律,则是更深入地
181、考查考生观察、比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该题的意义所在。满分观摩示例: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原因: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增加假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政府更加注重民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五口通商后,西方的火柴、煤油等日常生活用品进口量不多,在“华人之心目中,尚以为其为奢侈品,惟少数富有之家及头脑较新之人,始能购置耳”。到了1880年,进口量大大增加,相当多地区的人们已经使用这些洋货。对此,英籍税务司班思德说:“人民习尚渐有变更,概可知矣。”这表明当时()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B中国被卷入资
182、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状况C列强凭借着低关税倾销商品D中国整个社会习俗发生了根本变化解析:选B从材料可知随着外国商品进口量增加带来人们生活的变化,反映出中国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加深,故B项正确。2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政策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解析:选C倡导者并非政府,而是媒体,故A项错误;“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
183、洋布,定易销售”没有体现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只是觉得市场前景好,故B项错误;“仿织洋布,定易销售”到“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说明国人逐渐意识到工业品的市场前景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民族危机及救国的意识,故D项错误。3(2018武汉调研)19世纪70年代末,开平煤矿和基隆煤矿为了运煤,需要修铁路。1880年清廷要求群臣对修铁路发表意见,大臣们纷纷上奏反对,称铁路运兵“果真朝发夕至,臣恐或有连合诡谋,使我四面受敌”;“似为外国谋非为朝廷谋也”“筑铁路会贻害耕地、房屋、坟墓”“民间必不乐从”“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以致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材料表明()A清
184、政府内部改革决心不足B清王朝内部腐败十分严重C清王朝沦为“洋人的朝廷”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解析:选A题干信息表明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内部就铁路的修筑问题发生了争论,最终的结果是“朝廷1881年发表上谕,不再讨论修铁路之事”,这说明清政府内部对洋务新政的分歧,也说明其改革的决心不足,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清政府内部思想守旧,与政治腐败无关,故B项错误;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故C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应该发生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故D项错误。4“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
185、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A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B马关条约签订后的资本输入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的春天”D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解体较快解析:选A1900年之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有大的提高原因主要是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推动作用,故A项正确。5(2018黄冈质检)荣家企业史料中记载: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我国洋庄销路早已绝迹,而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处均庆丰收,所产面粉销路甚滞,美国面粉售价极廉广东、汕头、福州、厦门等处华粉销路悉数被侵占。材料反映了()A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B一战结束后,民族
186、面粉业陷入了萧条C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涌入了中国市场D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选B“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指的是一战结束后欧洲资本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打击,故B项正确。6下表呈现的内容反映了()民国时期工业资本年均增长率(%)表注:*外国资本为1914年,官僚资本为1911年,民族资本为1911年,计算增长率时各按其本身年数。*包括“伪满洲国资本”。A民族资本发展受到多种阻碍B政局动荡导致经济持续下滑C一战以后民族工业迅速萧条D官僚资本占据国民经济主导解析:选A表格数据表明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在中国近代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这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很大的阻碍
187、作用,故A项正确。19111936年的经济呈增长趋势,故B项错误。民族工业在1936年以前并没有迅速萧条,故C项错误。官僚资本不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故D项错误。7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B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C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D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解析:选C我国的近代化从洋务运动开始起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大危机”以及对中国的影响,故B项错误;“从1912
188、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可以看出这段时间,轻工业已有相当发展,重工业发展迅速的特点,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工业的布局,故D项错误。8下表是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表推断()A传统的生活物资被洋货取代B重庆报刊业的西化程度较上海高C重庆广告业比上海更加发达D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解析:选D从表格中可以看出近代上海申报和重庆商务日报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洋货商品广告量所占比重大多年份都没有过半,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
189、的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据此得不出报刊业的西化程度,故B项错误;只凭两份报纸发行的广告量看不出广告业的发达程度,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重庆商务日报洋货商品广告量所占比重大于上海申报洋货商品广告量,可以说明当时重庆地区民族工业发展弱于上海,故D项正确。9(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1929年,国民政府工商部宣布采用万国公制(另定市制的度量衡作为辅助),并颁布了新的度量衡法,要求各省于1933年全部完成。此做法()A顺应了列强经济侵略需求B旨在为关税自主创造条件C有利于国内工商业的发展D促成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国民政府采用西方的度量衡法,是与世界接轨的进步措施,这为商
190、品交换和经济发展提供便利条件,故C项正确。10传统中国乡村民众一直使用阴历的历法纪时体系,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乡村民众时间表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A新式交通引发民众时间观念转变B辛亥革命促使民众生活习惯转变C经济结构变动诱发民众生活嬗变D西方科技文化导致民众观念西化解析:选C材料没有提到近代交通的作用,故A项错误;“到清末及民国”不仅包括辛亥革命,也有其他与近代化相关的事件,故B项错误;“到清末及民国,阳历纪时体系、钟点时间等开始初步进入民众生活之中,农事节律的时间轴心作用逐渐减弱”可以看出与民众的
191、生活为核心,经济活动(农事节律)相关联,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科技的作用,故D项错误。11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了新生活运动。这场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学者和官员被督促去研读19世纪政治家曾国藩的著述,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这反映了()A国民政府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B国民政府为应对日本入侵积极准备C国民政府得到全国民众的广泛支持D运动的开展有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解析:选D国民政府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并不是意识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故A项错误;“学者和官员被培养精忠报国的精神”可能与日本入侵有关系,
192、但是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与日本入侵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中呈现的是国民政府的措施,并未体现全国民众是否支持该措施,故C项错误;以“实现思想觉醒的目标”表明国民政府的新生活运动,有利于民众素质的提高,故D项正确。12(2018长郡中学月考)民国初年,西式服装被称为“文明装”;1930年,仅上海就有大小西服店420余家,大部分都附设工场;到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西服店和女式洋装店已达千余家。这反映出上海当时()A西方人口流入日益增多B日益受西方思想的冲击C经济实力走在全国前列 D最早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解析:选B材料强调上海当时西式服装的盛行,没有反
193、映出西方人口的流入,故A项错误;西式服装的盛行,反映出中国人的服饰日益受西方思想的冲击,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一变化与经济实力的关系,故C项错误;上海服饰的变化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但没有体现出“最早”,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8银川一中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45年8月194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及其指数统计表发行日期法币发行额(单位:亿元)发行指数(1937年6月1)发行指数(1945年8月1)1937.61411945.85 569 395 1.0 1945.12 10 319 732 1.9 1946.1
194、2 37 261 2 642 6.7 1947.12 331 885 23 537 59.6 1948.8.21 6 636 946 440 705 1 192.1 杨荫溥 民国财政史材料二1933年6月,美国国会通过1933年银行法,这个法令从两方面对美国金融业进行改革:第一,把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禁止商业银行出售证券,不允许投资银行接受存款。第二,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制。该法要求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以保证在联邦储备体系下的各个成员银行的存款安全。存款保险制明显提高了银行系统的稳定性。1935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1935年银行法令,扩大联邦政府管理货币与信贷的权力。罗斯福政府大量发行货币,
195、加大货币扩张政策的力度,同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和“通货再膨胀政策”,使货币进一步贬值。为此,在1933年6月16日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和1933年5月通过的农业调整法规定,提高价格,促进通货膨胀。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提高工资和价格,这使得物价很快上涨。物价的上涨,被看成结束货币紧缩政策的标志。通过货币贬值,将美国经济政策从国际束缚中解放出来。1934年1月,国会通过金准备法后不久,美国政府就把黄金价格正式规定为每盎司35美元,把美元的含金量从23.22克降低为13.71克。摘编自李世安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19451948年货币改革的背景和
196、影响。(1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总统金融改革的特点,结合材料一、二,总结从中美货币改革带来的启示。(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环境看,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进行重庆谈判,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1948年战场形势逐渐不利于国民政府,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开始恶化,导致法币发行量激增,通货膨胀严重,从国际形势看,美国扶蒋反共,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物价飞涨,通货膨胀所导致的人民生活日益贫困,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企业纷纷破产,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高涨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
197、料二中美国面对经济大危机所采取的银行整顿措施和货币政策等内容概括。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策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有制度保障,要能够规避经济风险,经济改革要保持民族独立,不能被别的国家所控制等方面概括。答案:(1)背景:内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双方进行重庆谈判,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但无法避免全面内战爆发;随着战场形势的迅速逆转,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状况开始迅速恶化,庞大的军费开支无以弥补,其法币发行额直线攀升,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外部:美国采取扶蒋反共政策;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使美国商品如潮水一般地涌进中国市场。影响: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进行了残酷的掠
198、夺,在通货膨胀下,法币急剧贬值,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日益贫困;民族工业发展处境艰难,正常的再生产受到破坏,企业纷纷倒闭破产;引发了国民党统治区广大民众爱国民主运动高涨。(2)特点:加强国家对金融的干预;以立法为手段;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开;扩大货币发行量,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启示:经济政策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适时进行调整;要在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前提下进行改革;要规避经济的风险;要有稳定的制度或民主政治保障;要捍卫民族独立,避免外部势力对国家经济的控制。(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近代新闻史大事年表第一条1833年8月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99、创刊于广州。德国传教士马礼逊主编。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种近代化中文报刊第二条1872年4月英国人美查等主办的申报(别称申江新报)在上海创刊第三条1895年8月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国内出版的第一个报刊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第四条1905年11月民报在东京创刊。其为中国同盟会机关报第五条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江西瑞金创办,这是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第六条1941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创刊,它是由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后出版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二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所拟主题与信息解读一致。)(12分)解析:首
200、先选取二条信息,拟定主题。选取的二条信息之间要有一定的关系,可从时间阶段、办报主体等角度去选取,然后根据信息拟定主题。其次解读主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报刊产生的背景、报刊的内容、报刊起到的作用等方面进行解读。最后做出概括总结,升华主题。答案:示例一:选择第一、二条信息。主题:在华外国人开启并推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近代化。论证:鸦片战争前,在华传教士开启在中国办报先河,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其主要内容是传播基督教教义,但也介绍西方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知识。这与西方国家扩大在中国传播基督教影响有关,同时也具有宣扬西方文化优越性的目的。早期报纸介绍西方科学知识,在西学的传播上起了重要的先导作用。鸦片战争后
201、,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成为外人办报的重要方向,如申报。其主要内容除政论和新闻报道外,更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申报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需要。申报等商业性报刊的创办,适应普通民众阅读需求,受到民众的欢迎。总之,鸦片战争前后在华西人兴起的办报热潮,传播了报刊知识,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先进的中国人仿效,开启国人自办报刊的历程。示例二:选择第三、四条信息。主题:甲午战争后,政论性报刊成为各派政治主张宣传的重要手段。论证: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报刊,办报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等。这一现象与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的加剧,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需要相关。维新派借
202、助报刊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观念,具有重要的启蒙意义。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创办刊物,传播革命思潮,鼓舞国民精神,民报成为其重要舆论宣传阵地。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加剧,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蓬勃兴起。革命派报刊的创办,大大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舆论准备。总之,为寻求富国强民之路,无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办报成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示例三:选择第五、六条信息。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报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的舆论工具。论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红色中华创刊,刊登中央政府重要文告和主要领导人讲话,对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积极进行宣传。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正式建立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的政权。该报的创刊,使党的政策及时贯彻到苏区人民群众中,指导苏区人民参加苏维埃政权建设,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巩固。抗战时期解放日报创刊,大量刊登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日益壮大,急需大型日报加强对各地宣传和工作指导,该报应运而生。该报成为党在抗战时期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总之,中共革命报刊的创立,宣传了党的理论主张,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