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检测(六)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殷墟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方形器数量较多,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商代()A农业先进,使用青铜农具B冶铜发达,青铜器品种多C战争频繁,青铜武器多样D重视礼仪,青铜礼器精美解析:选B解题时要注意题干中的如下信息:“青铜礼器”及其装饰、“乐器”、“生产工具”、“兵器”、“铜镞”及其数量,根据这些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材料没有反映A项,C、D两项反映部分材料信息,不符题意。正确答案为B项。2战国时,赵国铸造了大
2、量多种样式的青铜货币,其中布币是主要的货币样式;还有为适应与燕齐交界地区的商业交往而铸的刀币,以及受秦国影响铸造的圜钱。这说明当时赵国()A手工业技术很发达 B具有工商立国思想C一度取得霸主地位 D积极开展商贸活动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赵国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铸造了多种多样的青铜货币,这说明赵国积极开展商贸活动,故选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3秦汉时期,商品买卖双方若有争讼时,市场管理者“以券书(契券)从事,毋(没有)券书,勿听”,这表明秦汉时期()A国家对商业采取宽松的管理政策B商人守法经营,政治地位不断提高C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D商品交易管理混乱
3、,商人冲突不断解析:选C秦汉时期国家对商业管理严格,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故B项错误;政府对商业买卖诉讼依照契约办事,反映出官府注重通过契约规范市场行为,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D项,排除。4唐中宗时,两京诸市在正铺外更造偏铺以适应需要,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如长安胜业坊出现卖蒸饼的店家,宣平坊内有油坊等。这说明当时()A城市坊市分离格局已形成B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C商业活动突破了空间限制D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C城市坊市分离的格局形成于唐朝之前,且从材料中“坊内也不断出现店肆”可知,坊和市界限不是十分严格,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政府重视对城市严格管理,故B项
4、错误;材料反映出原来的界限严格的坊市制度出现变化,体现了商业活动打破了空间限制,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政府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5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宜令所司于京城四面别筑罗城,先立标识今后凡有营葬并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其标识内,候宫中擎画,定军营、街巷、仓场、诸司公廨院,务了,即任百姓营造”。由此可见,当时东京城内()A邸店难以满足商帮需求B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 C商业活动不受空间限制D草市场所由政府明确划定 解析:选C明清时期,出现了“商帮”,与材料中“五代后周世宗诏曰”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商品交易受官府直接监管,
5、故B项错误;因为“(东京)坊市之中,邸店有限”、所以才有“京城四面先立标识其标识内即任百姓营造”,这表明商业活动不受坊市限制,故C项正确;“草市,并须去标识七里外”,与材料中“当时东京城内”不符,故D项错误。6如图是宋代常州不同区域商税额的增长示意图。图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A州城的商业中心地位严重动摇B镇场商业对县城形成挑战之势C抑商政策导致县城商业发展缓慢D坊市界限打破刺激镇场商业繁荣解析:选B材料中“州城”与“镇场”基本持平,故A项错误;材料中“镇场”是“县城”双倍多,说明镇场兴起很快,故B项正确;“宋代”抑商政策不突出,也不会只针对县城,故C项错误;坊市界限打破不会只刺激镇场,故D项错
6、误。二、非选择题(共20分)7(2017江苏高考)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
7、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8分)(
8、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商业很发达”“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回答。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