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民版通用课时作业提升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763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民版通用课时作业提升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民版通用课时作业提升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民版通用课时作业提升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民版通用课时作业提升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民版通用课时作业提升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民版通用课时作业提升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民版通用课时作业提升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民版通用课时作业提升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民版通用课时作业提升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2021版高考历史核心讲练大一轮复习人民版通用课时作业提升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时作业提升练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完善(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公元56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将吕后神位从高祖刘邦神位旁移走,生前并不受高祖刘邦太多宠爱的薄太后神位被放在高祖神位旁,接受后人高规格的祭拜,史称“退吕进薄”。光武帝此举意在()A.改变皇室祭拜习俗 B.震慑外戚加强皇权C.清除吕氏残余势力 D.匡正薄太后名分【解析】选B。两汉外戚干政的现象频繁发生。光武帝“退吕进薄”的举措,意在告诫当时的外戚,不要效仿汉初吕氏外

2、戚专擅朝政,从而为太子顺利接班创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故B 正确;封建皇室祭拜先帝先祖的习俗并未改变,故 A 错误;C、D并非光武帝的目的。2.唐朝时期,为了救助病残、乞丐及贫民,政府专门设置了一些病坊。据天宝年代敦煌郡会计牒记载,该郡的病坊有床4张、被子3张、碗10个、匙箸各10口,可以提供10人一年的开支。其他州的情形与敦煌郡相差无几。这表明唐代()A.中央用法律保障弱势群体B.比以往的朝代更重视仁政C.重视基层治理以促进稳定D.具备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病坊”救助对象是“病残、乞丐及贫民”,这些人群属于社会的基层,对基层人群的救助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故选C。3.(2019

3、漳州模拟)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解析】选A。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故选A。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而非三公制度,B排除。最高决策权属于皇帝而非门下省,C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D排除。4.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A.

4、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B.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C.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D.助长了君主独断专行【解析】选C。唐代谏官起到皇帝与宰相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有助于决策层的沟通。5.(2019天津联考)北宋文人王谠指出:“盖唐之乱,非藩镇无以平之,而亦藩镇有以乱之。故其所以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而所以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作者旨在说明()A.唐朝藩镇具有双重作用 B.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C.藩镇有利于维系唐朝统治 D.藩镇是平定叛乱主要力量【解析】选A。根据材料“去唐之乱者,藩镇也致唐之乱者,亦藩镇也”,反映了藩镇两面性,故A正确;B、C、D说法片面,与材料不符,排除。6.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

5、开授予,“官”是确定待遇的标准;“职”指职位,如“大学士”等;而“差遣”则掌握实际事务权力。这样承担内外事可以不受官品和资历的限制。这一做法有助于()A.明确官员的职责B.防止官员权力膨胀C.提高中央行政效率D.避免吏治腐败发生【解析】选B。宋代的官、职、差遣(临时任用)分开授予的做法加强了对官吏的控制,故B正确;官、职分开不利于明确职责,故A错误;分化事权造成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故C、D错误。7.宋神宗元丰改制时,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仿唐制将军事事务归兵部。宋神宗以“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为由未予允准。这反映了宋朝()A.谏议制度的完善B.部院间矛盾尖锐C.中央集权的加强D.重

6、视权力的制衡【解析】选D。据材料“祖宗不以兵柄归有司,故专命官统之”可知宋代重视权力的制衡,故选D;谏议制度是对皇帝的决定提出意见,据材料“有臣僚建议废除枢密院”可知不是谏议制度,排除A;材料是建议对军事的改革不是部院间的矛盾,排除B;材料主要是中央权力制度不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排除C。8.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该书以春秋“三家分晋”为起点,且开篇在没有事实叙述的背景下对该事件进行了批判。这说明()A.历史解释以历史事实为基础B.三家分晋是历史的一大倒退C.作者开创了全新的史学体例D.个人思想观念影响史书编撰【解析】选D。历史解释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与“在没有事实叙述的背景下

7、对该事件进行了批判”不符,故A错误;对“三家分晋”的批判,是司马光的个人观点,故B错误;材料没有强调资治通鉴的体例问题,故C错误;根据材料“以春秋三家分晋为起点,且开篇在没有事实叙述的背景下对该事件进行了批判”,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体现了自己的思想观念,故D正确。9.(2020龙海模拟)元代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可见行省制度有助于()A.防止地方割据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传达行政命令D.扩大国家的疆域【解析】选A。由“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表明行省制度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

8、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A正确;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元朝加强对全国控制的措施,并非扩大疆域的措施,排除D。10.据新唐书记载,御史台事权高度集中,朝廷百司及地方官员无不在其监察范围之内;而尚书省左右丞“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史举不当者”。据此推断,唐代()A.行政职能分工不明B.政令畅通得以确保C.中枢机构发生异变D.监察制度有所完善【解析】选D。从记载看,唐朝除了“御史台”监察权力大、范围广以外,尚书省左右丞还负责“劾御史举不当者”,可知D正确。材料说的是监察事务,“行政职能”不符合题意,“政令畅通”未体现,A、B错误;本题反映的是唐代监察制度的发展,其没有改变中枢机构

9、的方向和性质,C“异化”错误。11.秦朝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两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唐末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元朝形成路、府、州、县多层管理体制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D.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解析】选B。从秦朝到元朝,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反复变更,而这种自发形成的历史现象,深刻反映出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故选B。12.(2019丰台调研)科举后备队伍的积累使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以致明中期以后发生了

10、科举以来首次颇具规模的“反科举”运动。大批的生员、监生纷纷“弃举业”“裂秀才冠”,往往自称“山人”,以自身学识与才华充当各衙门官员幕僚,从而参与政治。这根本上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对八股文的痛恨 B.科举制已失去选拔公正性C.在野派幕后操纵国家政权 D.明代政治体制已相当僵化【解析】选D。不少生员对科举感到绝望,甚至爆发“反科举”运动,表明科举制发展到明朝已经阻碍了政治发展进程,反映了明代政体的僵化,故D正确。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长达两千多年的王朝时代,中国有一个其他政治实体无法抗衡的中央集权政府。精英的构成不是由于出身,而是由于

11、财富与才能,家族在社会等级中上下波动,阶级界限比较模糊。教育与政治经验在普及,人口一般在政治中发挥着作用。经济以私人经营为基础,价值观相对地说是世俗的与人文主义的价值观。美石约翰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材料二西欧中世纪是多元的政治体制,在王权和其他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发生在教权与王权之间,而且国王与贵族诸侯一直有“约”,且约定的范围和内容不断扩大。在社会的下层,领主与佃户之间、领主与农奴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农奴有条件的坚持某些个人权利,从而获得某种程度的保护,这从根本上削弱着封建制度的统治基础。侯建新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

12、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体制能够长期运行的因素。(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相比,西欧中世纪政治体制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13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第(1)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第(2)题第一问从制度本身、文化思想等角度分析;第二问从对社会转型的影响角度分析。答案:(1)因素: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实行官僚政治而非贵族政治;有科学的选官制度,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小农经济和私营工商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提升了人们的道德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人们的素质。(12分,任答五点即可)(2)不同:中国是一

13、元的中央集权制,而西方是多元政治体制;中国古代主要依靠儒家道德伦理调节社会关系,西方靠契约关系或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维系社会各种力量。(7分)影响:削弱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利于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6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末改革科举的主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国外,亲眼看到欧美、日本等国借鉴科举实行文官考试的作用。1910年,也就是废除科举的五年之后,他明确说:“夫科举非恶制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梁启超评价科举制度的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

14、、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都可。例如赞同,就从科举制在中国古代的作用和影响欧美两方面回答;如若不赞同,就从科举制的弊端入手。答案:示例一: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2分)论证: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特权阶层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科举制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读书人可以自由报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不断更新,提高了国家官员队伍的素质,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借鉴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选拔国家行政管理人才,促进了社会发展。由此可见,科举制对中国乃至欧美的社会发展都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是好的人才选拔制

15、度。(10分)示例二:不赞同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2分)论证: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造性,科举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深重,西学进一步传播,当时中国要救亡图存、发展经济,必须发展新式教育,培养实用人才,而科举考试内容完全排除科学技术,扼制了中国科技的发展,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除,说明这一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科举制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其考试内容、形式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其弊端非常明显。由此可见,明清以来的科举制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它的终结是历史的必然,梁启超的“科举非恶制”的观点是不正确的。(10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