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 念 刘 和 珍 君 卡片摘录 一、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他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杂文、散文和诗歌。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二、背景探寻 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一
2、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率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3月18日,北京各界人士和爱国学生五千余人集会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悍然命令士兵对参加
3、反帝示威游行的爱国学生开枪,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大屠杀流血事件。刘和珍等人都是在当时遇害的。惨案发生后,一些反动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制造种种流言,污蔑爱国青年。血腥的镇压、无耻的造谣污蔑,激起鲁迅先生的满腔愤怒。在此情况下,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他对自己的学生刘和珍以及在这次事件中蒙难牺牲的爱国学生的痛悼与怀念之情,同时也是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同敌人进行更有效的战斗,警醒国人永远记住这笔滔天血债!三、词语集释(1)深味:深深地体会。(2)菲薄:微薄(指数量少、质量次)。瞧不起。课文是微薄的意思。(3)喋血:流血满地。喋,血流出来的样子。(4)
4、浸渍:浸润,渗透。(5)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血”不是抽象的情绪或气氛,课文中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是用比拟手法形容悲愤之沉重。(6)黯然:情绪低落的样子,如黯然泪下、黯然神伤;也指阴暗的样子,如黯然无光。文中指忧伤的样子。(7)惩创:惩罚,惩治。(8)转辗:多写作“辗转”。课文中是翻滚的意思。(9)攒射:集中射击。(10)偏安:指封建王朝失去中原而苟安于仅存的部分领土。课文中“偏安于宗帽胡同”指的是暂时在宗帽胡同租赁房屋上课。(11)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指写文章。当,当作。(12)百折不回: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退缩,形容意志坚强
5、。也说百折不挠。(13)殒身不恤: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殒,死亡。恤,顾虑。一、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屠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地抨击帮闲文人造谣诬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赞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殒身不恤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励猛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感情。二、结构图示 三、疑难解说 1“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句话应如何理解?_【答案】此句从三个层次来揭露杀人者的凶残,而且层层递进。第一层是“我”可以用最大的想象力来想象中国人的坏,足见其坏之劣;第二层是即使如此
6、,我还是没有想到杀人者会如此凶残;第三层是即使料到了,也不相信。这三层意思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作者对牺牲青年的同情,对杀人凶手的愤恨。2“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话应如何理解?_ _【答案】第五部分第2段记述刘和珍遇难情形,写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同时揭露执政政府的屠杀、凶残和暴虐。这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下一段(第3段)接着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第1句写三个女子一面,先说伤亡情况,着重就互相救助赞扬杨德群、张静淑的沉勇、友爱。思路继续在三个女子一面展
7、开:“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这个“伟大”当然指三个女子的伟大。“从容地转辗”是对上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概括的是她们互相救助的情况。如此沉勇,如此友爱,其精神之伟大确实令人惊心动魄。思路远接上一段所说的执政府的凶残,近接上一句中“枪弹的攒射”,给段政府以辛辣的嘲讽。“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是接着上文来的,指的是屠戮刘和珍她们,“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者她们毕竟年轻,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八国联军”并非指1900年镇压义和团的八国联军,思路至此不会突然冒出1900年的八国联军。1926年,日本纠合各国军队恰好也是八国,所以鲁迅也
8、称之为八国联军。段政府屠戮妇婴,背后就是八国联军,所以惩创学生也可以说是八国联军惩创学生。屠戮妇婴与惩创学生也不是两回事,而是互文,同指制造“三一八”惨案,是指中国军阀与八国联军相勾结,幕前幕后屠戮妇婴、惩创学生。这里是善与恶的两极,在三个女子从容沉勇友爱的伟大精神反衬下,中外杀人者显得更加卑劣凶残。什么“伟绩”“武功”,这都是他们自己在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3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中国人”“庸人”“苟活者”“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样的人?_ _【答案】“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里的“中国人”是泛指所有的中国人,而不是特指“反动派”。“庸人”即
9、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苟活者”是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有恶意的闲人”指蓄意制造流言的反动当局的走狗文人。“庸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的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苟活者”是指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有走向斗争可能的人。“苟活者”中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作者的谦辞,意在反衬刘和珍“为中国而死”的光荣。“无恶意的闲人”这种人尽管在政治上同反动派及其走
10、狗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的冷漠,冷眼旁观,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几乎不寄希望。4本文引用陶潜诗句有何作用?_【答案】文中引用的是挽歌诗三首中的第三首的最后四句。这是陶潜自挽之词,最后四句设想自己死了之后,“亲戚在送葬之后也许还能留下一点哀伤,至于别人则已唱过了挽歌,就算尽到了朋友的情谊了。人死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把自己的躯体葬在山里,和山在一起就行了。”鲁迅引用陶诗后说:“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这说明他主要借用“托体同山阿”一句,表示自己希望烈士的精神像高山一样永垂不朽,“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以激励后死者向反动派作
11、斗争。5如何理解第六节“煤”的比喻?_【答案】此处以煤的形成来比喻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以“大量的木材”来比喻人类社会在残酷的斗争中流了大量的血,付出了很高的代价,“结果却是一小块”写由大量木材凝成的煤只是很小的部分,以此来比喻大量流血牺牲而换得的人类历史的前进只是一小步。同时,作者沉痛指出“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请愿并未推动历史前行。“更何况是徒手”,徒手请愿更不能推动历史,使之有任何进步。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中,饱含了鲁迅深深的哀痛与惋惜之情。四、写作特色 1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这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色。记叙、抒情和议论是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记叙是议论和抒情的基
12、础。在记叙的基础上抒情,可以增强感染力;在记叙的基础上议论,可以揭示事物本质,深化文章主旨。记叙、议论、抒情三者在各节中各有侧重,交错使用。如第一、三、五节偏重叙事,第六、七节侧重议论,而抒情则交融在记叙与议论之中。第二节以抒情、议论为主,把抒情与警策的哲思融合在一起。第四节先冷静叙事,叙述烈士死难事实,自问自答揭穿反动政府的谎言,然后声讨极其凶残的反动政府和帮凶,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2运用反复、反语和对比、排比等手法,加强抒情和议论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使用反复能够起到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加强节拍的效果。文中多次采用反复的手法,使文章
13、回环往复,具有一唱三叹的抒情效果。例如文章写到:“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第一节),“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第四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第七节)等。这里是反复,同时也有反语,把作者“我还有要说的话”但“我说不出话”的悲痛和愤怒的感情渲染得更浓。让读者通过想象、联想去补充作者要说而说不出的话。运用对比手法,可以造成强烈的反差,使读者憎恶扬善。本文中有人物自身的对比,如刘和珍“生活艰难”与“毅然预定莽原全年”的对比,表现她对真理的追求;有人物之间的对比,如女师大教员“准备陆续引退”与刘和珍“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的对比,衬托出烈士的崇高精神;有作者
14、认识上的前后对比,如“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与认识到反动政府与“流言家”“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的对比,揭露反动派的丑恶面目。3多处运用警策的语言,含有深刻的哲理,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警策的语言具有凝练性、概括性和含蓄性,意味深长,加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启发人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例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铮铮作响的对偶句,启示人们不畏艰险,敢于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勇敢战斗。又如以煤的形成比喻“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生动贴切地化抽象为具象,指出徒手请愿只能招致无谓的牺牲,告诫人们一定要以暴力革命来代替请愿一类的斗争方式。这里寄寓了鲁迅沉痛的珍惜之情和谆谆教诲之意。课文内容 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