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 (2)_人教新课标.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6699 上传时间:2025-11-0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 (2)_人教新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 (2)_人教新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 (2)_人教新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寓言两则 (2)_人教新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教学设计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

2、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1、课前自学生字词,读准“蔡、睬、烫、剂”四个字的读音,会正确读写“扁鹊、理睬、肠胃、汤药、拜见、无能为力”等词语;“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

3、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能用自己的话大致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3、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自主感悟、教师范读、分角色朗读,能说出人物的内心想法,读出扁鹊劝说时的诚恳耐心,读出蔡

4、桓公态度的变化:由不相信到很不高兴;4、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从蔡桓公身上受到的启发,并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5、学完课文,自主阅读其他古代寓言故事。重难点: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从蔡桓公身上受到的启发,并举出生活中的事例来谈一谈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介绍扁鹊。1、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读过很多寓言故事,回忆一下,哪一则对你的启发最大?它是你明白了什么道理?2、揭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扁鹊治病”(板书),生书空,齐读课题。3、你对扁鹊有哪些了解,谁来介绍一下。4、多媒体出示有关扁鹊的图文资料,指名读。二、初读课文,检查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大意。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5、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学生认读生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3、指导书写“蔡”:生观察师范写,生书空生练写4、课文写了关于扁鹊的一件什么事呢?默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5、指名概括。三、走进文本,朗读感悟。(一)三劝扁鹊三劝蔡桓公1、扁鹊是怎样劝的,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学生自由找、划)2、指名读3、扁鹊为什么三次劝蔡桓公治病呢?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4、谁来说一说。(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5、蔡桓公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剧,扁鹊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前来拜见,因为他知道大王的病不及时医治的话随时就有生命的危险因为他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因为他知道国不

6、可一日无君那怎么读才能够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呢?6、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几句话。(自由读一读)7、指名读一读,评议8、再指名读一读学生齐读课文(二)面对着扁鹊的三劝,蔡桓公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想一想:蔡桓公因为自己感觉身体无恙,才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想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理会想些什么呢?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蔡桓公当时非常的生气,不以为然。那么这个句子应该怎么样读呢?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指名朗读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3、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4、感情朗读“三劝”5、课文读到这儿,你是怎样看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学生思考引导回答:蔡桓公: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个令人尊重的神医四、交流启示。1、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从这则寓言中,你明白了什么?2、你能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吗?五、引向课外。1、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重演!2、实际上,在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长河中,许多寓言故事阐明的深刻的哲理警示着每一个人,希望我们同学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下次上课的时候讲给同学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