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256.50KB ,
资源ID:1166974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6697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1、【试卷综析】本份历史试题要求高中历史学习不能盲目,更加注重基础知识,对于历史事件必须有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认识,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试题总体难度不大,试题侧重考查学生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概括能力,既有基础知识考查又有能力检测,符合一轮复习阶段夯实基础培养部分能力的高考素养要求。试题符合高考命题趋势。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题文】11870年,史皮尔在最古老与最年轻的国家:中国与美国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史皮尔评析的是(

2、) A.中国中央集权制度 B.中国的科举制度 C.新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D.西方的民主制度 【知识点】A2从汉至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答案解析】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竞争”“政治原则公开化”“没有世袭等级”“不主张任人唯亲”可以判断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复习时引导学生从对中国和世界的角度掌握科举制的积极影响。【题文】2.苏轼曾论述:“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宋代( )A官府减轻农民负

3、担 B地主致力民间赈济C产生租佃经营方式 D租佃关系日益发展【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宋代经济【答案解析】D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民庶之家”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了收租,并非为了同情别人,当遇到灾荒之年还要减免地租、借给他们种子粮,原因是害怕佃农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损失会更大。这说明了当时的佃户在租种土地方面有一定的自主权。故选D。A项材料并未直接体现;B项明显错误;C项错误,战国时期开始出现租佃经营。【思路点拨】租佃关系是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存在的一种生产关系,根源在于封建的土地私有制导致的土地兼并的盛行。战国时期,租佃关系开始出现,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西汉时期得到

4、进一步发展,北宋时成为仅次于自耕农的经济形态,明清时期发展为主要的形式。【题文】3.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的挑战”最主要是指( )A走私鸦片,毒害国人 B发动战争,瓜分中国C资本输出,垄断经济 D提出“修约”,扩大市场 【知识点】C1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第二次鸦片战争【答案解析】D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注意时间:19世纪中期,“内部 事务成分火急”是指太平天国运动;由此判断D项应为正确答案。英法提出“修约”要求是在1854年

5、。【思路点拨】抓住题目时间“19世纪中叶”在这个时间内,1856年中国主要面临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爆发的原因是19世纪50年代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相继完成,扩大了国内外市场,掠夺殖民地和市场成为列强的共同愿望。【题文】4.1896年初,御史王鹏运奏请通饬开办矿务,建议清廷“特谕天下,凡有矿之地,一律准民招商集股,呈请开采,地方官认真保护,不得阻挠”。清廷户部和总署对议奏照准。清廷这一举措:( ) A标志着清廷对民族工业政策的彻底放宽 B其意在支持商办企业与外商企业展开竞争 C目的是模仿西方国家“工业立国”政策 D是为解决战争赔款和财政匮乏而进行调整 【知识点】J2中国民族资

6、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答案解析】D 解析: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其中赔款达2亿两白银,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材料中的描述就是出现在该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一定程度的准许民间设厂,其目的是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A项错误,材料只是说的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并未说彻底放宽;B项也无法体现与外国竞争的情况;C项错误,材料也未交待。故选D。【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能力。【题文】5.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

7、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 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此段材料中康有为要表达的思想是( )A. 进行政治变革,建立君主立宪政体B进行经济变革,大力发展机器生产,以提高生产力C. 要求政府下令改革满人社会习俗,“断发易服”,采用汉人先进习俗D. 进行社会风俗的变革,以使中国与世界文明相融合【知识点】L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服饰变迁【答案解析】D 解析:由题干材料中的“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同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分析可知康有为认为中国社会习俗与西方国家不同“诚非所宜”。由此可知,A项题干材料未涉及;题干材料涉及发展机

8、器生产,当并不是康有为所强调的,B项排除;C项“采用汉人装束”未能从题干中反映。正确选项为D项。【思路点拨】康有为维新思想的核心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宣传变法的过程中,为减少变法的阻力,康有为将变法思想与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相结合,说明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深刻,但也反映出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的阶级特点,使得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不可能与封建思想彻底决裂。【题文】6.20世纪初,革命派认为“中华民族”仅仅指“汉族”。武昌起义成功后,象征18省汉族铁血团结的“十八星旗”高高飘扬于武汉,但最终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取代“十八星旗”成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个变化( )A有利于统一的

9、多民族国家的融合和发展 B说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断绝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D标志着汉族政权被五族共和政权所取代 【知识点】C2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答案解析】A 解析:B项是辛亥革命意义,但与材料信息无关,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项错误,清政府是满洲人建立的政权。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所学可答题。【题文】7.关于中国近代某企业,有人这样评价:“由国库支付其开销,以调拨分配产品,内无利润积累,外无市场联系。”在下列企业中,最有可能符合这类性质的是( )A上海轮船招商局 B江南制造总局 C开平矿务局 D天津机器织

10、布局 【知识点】J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答案解析】B 解析:材料中的评价体现了官办企业的特点,再结合其产品不投放市场可判断该企业是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的官办企业,故选B项。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办企业,D项不符合题干“外无市场联系”,故本题选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依据所学可答题。【题文】8.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

11、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 C“一五”计划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知识点】K1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五计划【答案解析】C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 “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可以看出这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从“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可以看出与苏联关系密切,综上,这符合“一五”计划时期经济建设的特点,故C项正确;ABD三项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结合相关所学即可。【题文】9. 商业广告是促销的重要手段。据史料记载: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

12、年得到显著的发展,1953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材料中广告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企业热衷直销C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知识点】K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答案解析】D 解析:“热衷产品直销”和“政府取缔”都有违史实,故排除B、C两项;A项虽符合史实,但从鸦片战争至1953年,中国同样是“经济困难,物资匮乏”,但广告业没有消失说明A不是最主要原因。实际上,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1953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在生产、资源分配、产品消费各方面,都由国家统一计划,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复兴”的原因是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

13、开放,国家实行党、政、企分开,企业自主权扩大,变成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管理模式。故本题选D。【思路点拨】高考注重从以下角度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题文】10.下表是我国人口流动统计表,表中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 年份 流动农民工总数 19851990年 2118万19922000年 12900万 2008年 14041万A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B.城市化进程加快C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

14、D沿海经济开放区开辟 【知识点】K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答案解析】A 解析:本题考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根据题干中的年份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1978年后我国过开始改革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故选A。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C项是A项的表现,D项错误,与材料信息无关。【思路点拨】1978年我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不断地发展,农村人口进城数量不断的增多,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题文】11.下图是两个不同时期重庆农村

15、地区的游行群众队伍,方阵中的标语反映了当时我国对农村政策的调整。以下阐述正确的是( ) 图一 图二这两项政策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图一反映出农村工作中的 “左”倾错误图二反映出调整土地所有权后农民的感激之情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A B C D 【知识点】K2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答案解析】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人民公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联系。根据所学知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人民公社不符合,是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C。【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图片信息解读能力,解题时抓住图一中的“人民公社好”信息和图二中的“

16、联产承包好”信息分析判断即可。【题文】12. 罗马帝国时代法学家盖尤斯指出:“所有受到法律和习惯调整的民族,他们一方面遵守自己的法律,另一方面遵守为人类所共有的法律。” 这体现的法治观念是( ) A.扩大司法保障的对象 B.贵族拥有法律解释权 C.审判量刑必须有法可依 D.构建系统的罗马法体系【知识点】A3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答案解析】A 解析: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己无法应对这些新变化,在借鉴外邦法律基础上,发展到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万民法,因此罗马人既要遵守自己的法律,也要遵守为人类所共有的法律,故A项正确;习惯法使得贵族拥有法律解释权,故B项错

17、误;成文法使审判、量刑须有法可依,故C项错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构建系统的罗马法体系,故D项错误。【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信息“罗马帝国时代”及“一方面另一方面”结合相关所学分析即可。二、非选择题(52分)【题文】F1 F2 13(3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1949年10月3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美国政府继续承认国民党政府,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副国务卿韦伯、国务卿艾奇逊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二战后的时局)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

18、一个国家,不在美国领导的阵营内,便在苏联的阵营内,任何中间道路的幻想都是不明智的。”美苏对抗的格局使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以选择。 谢益显中国当代外交史(1)据材料一,美国提出的不承认新中国的借口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的外交选择(2分),分析影响此时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4分) 材料二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这一本当时的禁书,但他们肯定毛熟读过“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

19、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基辛格论中国(2)据材料二,说明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2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的史实(4分),简述中美“打开关系”对当时中国外交的影响。(4分) 材料三 2001年6月15日,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提出:“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睦邻友好,鼓励各成员国在政治、经贸、科技、文化、教育、能源、交通、环保及其它领域的有效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保障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建立民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当代中国对外关系(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

20、学知识,说明与建国初期相比,在新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中苏(俄)合作内容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并分析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四 拜登副总统去年访华后为纽约时报撰文,题为中国的崛起不等于美国的衰败,认为中国的成功只会使美国更加繁荣。2012年新年伊始,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五次点名批评中国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1月16日在尼克松总统访华和上海公报发表40周年纪念活动上致辞说,推动中美关系发展,既是双方的共同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期待。总之,这是一个中美相互激励的时代太平洋之大、世界之广,足以包容崛起的中国与美国。 阮宗泽习近平访美:深化共识,同舟共济(2012年2月10日)(4)据材料

21、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当前中美关系的现状(2分)并分析中国积极推动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原因。(2分) 【知识点】新中国初期外交中美关系正常化新时期开创外交新局面【答案解析】第一问,从材料“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美国政府暂时不能决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可以看出美国不承认新中国的原因;两国此时关系紧张的原因在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以及中美属于不同的冷战阵营;当时中国的外交选择站在苏联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第二问,根据材料中“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同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由此可知其战略意图是: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第二、

22、三小问要结合所学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即可。第三问,与建国初期相比,在新世纪中国的外交政策、中苏(俄)合作内容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原因从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等角度回答。第四问,根据材料中的“认为中国的成功只会使美国更加繁荣。”;“2012年新年伊始,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五次点名批评中国”,可以看出当前的中美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冲突。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中美是两个有影响力的大国、大国关系的缓和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台湾问题等角度回答。参考答案:(1)借口:新中国没有作出“接受国际义务”的诺言。(2

23、分)选择:“一边倒”。(2分) 因素: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不同;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立。(4分)(2)意图: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2分) 史实: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发表)。(任答两点4分) 影响:直接推动了中日邦交正常化;有利于打破中国的外交僵局(或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有利于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任答两点4分)(3)变化:政策从一边倒转变成独立自主不结盟政策;合作内容从政治、经济扩大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全方位多领域合作;(4分)原因: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不断发展;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等

24、(答到两点得4分)(4)现状:合作与冲突交织。(2分)原因:中美两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两大国在国际上应承担的责任;中国台湾问题解决的需要。(任答一点即可得2分)【思路点拨】【题文】R1 R2 14、(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

25、(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伦理觉悟”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代表性事件(2分);说明作者认为“伦理觉悟为最后觉悟”的原因(4分) 材料二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陈独秀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伦理觉悟”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倾向?(4分) (4)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这一倾向的认识。(6分)【知识点】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新文化运动评价新文化运动【答案解析】第一问,要求学生能够对材料阅读找到中国向西方学

26、习的三个阶段“学术”、“政治”、“伦理”;第二问,依据所学举出具体事例新文化运动即可;原因从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反对袁世凯借助“尊孔复古”复辟帝制等角度分析。第三问,“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表明新文化运动的倾向是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绝对否定。第四问,回答时注意只能选择其中一个观点进行客观批评。参考答案:(1)发展阶段:学术政治伦理(器物制度思想)。(6分)(2)事件:新文化运动(2分)原因:旧的伦理(或儒家思想)是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提出思想觉悟目的在于反对袁世凯借助“尊孔复古”复辟帝制;(4分)(3)倾向:对西方文化的绝对肯定和对中国传

27、统文化的绝对否定(4分)(4)认识:(略)(6分)【思路点拨】新文化运动之“新”,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应联系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政政体,窃取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