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682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解析》重庆市巴蜀中学2017届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7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12月月考文综历史一、单选题:共12题1如图印文为秦篆字体,右上起交叉读“小厩南田”四字。此印是秦至汉初管理官田的印章。这表明当时A.秦朝以来建立了森严的官僚政治B.汉承秦制汉代一贯采用篆体书法C.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秦至汉初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多样【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题干未涉及官僚政治,故A项错误;秦朝官方统一字体是小篆,汉代官方统一字体是隶书,故B项错误;井田制瓦解是春秋战国时期,故C 项错误;印文“小厩南田”是秦至汉初管理小厩官田的田官之印,涉及土地制度,故D项正确。2“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

2、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这段话说明了礼乐制度A.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C.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礼乐制度本质上维护的是分封制下的社会等级秩序,故A项和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乐文同,则上下和,礼义立,则贵贱等”可知,礼乐制度就是“和而不同”的秩序,故C项正确;D项只是对“礼”的理解,故错误。3古代“领地国家”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据此,对中国处于“领地国家”

3、时期叙述正确的是A.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B.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C.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D.实现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古代的“封建制度”一般是指西周的分封制,分封制是根据血缘亲疏分配土地、政权的制度,故A项正确;分封制下的地方有很大的独立性,并不绝对效忠中央,故B项错误;分封制下的土地是周王名义下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中央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D项错误。4所谓“民自有经界(地界),而无烦上之区分。”即便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

4、”“改册”之类的现象依然层出不穷。这主要反映了在中国古代A.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B.土地隐占现象十分普遍C.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D.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材料中各种现象的出现并不能说明土地占有权的频繁变动,故A项错误;此题没有体现出土地隐占和土地兼并,故B项和C项错误;在国家注重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实行清查的情况下,“逃田”“诡寄”“飞洒”“移丘”“换段”“改册”各种现象层出不穷,凸显了土地占有关系日渐模糊,故D项正确;5“茶圣”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

5、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据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B.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C.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D.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手工业成就。根据题干“邢不如越,一也邢不如越,二也。邢不如越,三也”可知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据所学知识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故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据题干“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可知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据题干材料无法得出唐朝白瓷开始出现,且白瓷开始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故C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6中国山水画的整体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审

6、美特征,那就是呈现出一种静穆、含蓄、玄淡、浑芒和中庸柔和之美,极少有浮躁不安、剑拔弩张的火气与刚猛之感。这表明中国山水画A.营造纯真温馨的氛围B.注重写意甚于写实C.表达文人政治追求D.体现鲜明的儒道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根据题干是说中国山水画的审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中庸柔美和道家的宁静淡泊,故D项正确;A、B、C项都是对题干的错误理解。7朝奉本是一种古老的官职,秦代有朝请,汉代有奉朝请,意思是“逢朝会请”,即每逢上朝便应召议事,并不实指某个官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朝廷命官,却在古徽州遭到了广泛的“贬值”,便是普通人家的男子,也有互相敬称为朝奉的。明清两代,

7、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徽州朝奉”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A.徽商唯利是图的本性B.徽商走官商结合之路C.徽商的社会形象下跌D.徽商的政治虚伪性【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商业。根据题干“就是这样一个朝廷命官,却在古徽州遭到了广泛的贬值,便是普通人家的男子,也有互相敬称为朝奉的。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可知徽商社会地位下降,故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无关,故错误。8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

8、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中最后觉悟。”材料中“伦理的觉悟”指A.洋务派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B.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C.激进派用民主和科学取代封建纲常D.顽固派维护的封建专制和家族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先后经历了“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过程,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和科学,即他所说“伦理的觉悟,为吾人中最后觉悟”,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是“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B项仿制度是第二阶段的觉悟。9据史载,在太平天国建都天京不久,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就租赋

9、问题向天王洪秀全上了一道奏章并得到天王的同意,不久,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此举反映A.“照旧交粮纳税”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B.封建地租关系仍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C.农民领袖意识到天朝田亩制度的不足D.解决财政问题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天朝田亩制度,由题干“太平天国施行了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可见这是革命运动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19世纪中期发展资本主义是中国社会发展趋势,故B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农民领袖意识,故C项错误;当时天国的核心问题是巩固政权,故D项错误。10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大意义”,第一,“

10、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这里的“空前绝后的大意义”是指辛亥革命A.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扩大了人民的民主和自由权利D.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题干材料第一强调了民族意识,第二强调了民主意识,这反映了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增强,因此D表述符合题意。A项只说了民族方面;B、C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均不全面。11教育家蒋梦麟在自传中记述:“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并已转飞南京的号外最先送到东安

11、市场的吉祥戏园,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大约半小时之后,北平严冬夜晚的静寂忽然被震耳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一记述反映出A民众关注国家的前途命运B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C蒋介石统治地位比较巩固D张学良的兵谏不得人心【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根据题干中“西安事变的消息广播全国之后,老百姓无不忧心如焚,妇女小孩甚至泣不成声。蒋委员长已安全抵达洛阳观众之间马上掀起一片欢呼声”可知,民众的忧欢反映出对国家前途、领袖命运的关注,故A项正确;题干未涉及民族矛盾、蒋介石统治地位以及民众对张学良兵谏的态度,故B项、C项和D项错误。12“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

12、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不包括A.颁布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初期,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共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人大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故A项、C项和D项都属于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成就;B项属于经济建设,不是“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故B项符合题意。二、综合题:共2题13人口流动是人类历史发展中重要的历史现象,人口问题是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

1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至元朝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单位:)一一中国古代史资料选辑材料二孙中山1924年在广州国立高等师范学校所作的演讲中指出:中国人时常自夸,说我们人口多,不容易被人消灭,殊不知百年之后,美国人口可加到十万万,多过我们人口两倍半。如果美国来征服中国,那么百年之后,十个美国人中只参杂四个中国人,中国人便要被美国人所同化。百年前有一个英国学者,叫做马尔赛(萨)斯,他因为忧世界上的人口太多,供给的物产有限,主张减少人口。中国现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赛(萨)斯学说所染。”孙中山的这种人口思想的影响极为深远。摘编自孙中山人口思想研究(1)根据材

14、料一,概括我国古代西部地区人口分布的变化,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对马尔萨斯人口学说的基本态度极其理由,并对其进行评价。(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答案】(1)变化:西汉至盛唐,西部地区人口比例不断提高;唐朝后期至元朝,西部地区人口比例急剧下降。影响:推动江南经济发展,南方成为中国经济重心;农耕文明范围扩大。(2)态度:否定(批判)。理由:中国增加人口,避免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评价:积极:孙中山的观点基于抵御列强侵略、挽救民族危机的社会现实,体现了孙中山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忧虑: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局限

15、:未认识到民族的延续强盛依靠综合国力,并非建立在人口数量增加者单一标准上。(或未能科学、辩证认识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经济繁荣发展,政策因素引导,生活条件提高,医疗条件改善,繁衍生息的观念影响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经济和近代民主革命。第(1)问,“变化”可根据材料一“我国西部地区(含川陕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变化趋势,得出答案;“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中有关西汉隋唐宋元经济发展、经济重心的变化的内容,分析人口与经济的关系,得出答案。第(2)问,“态度”可以根据材料“如果美国来征服中国,那么百年之后,十个美国人中只参杂四个中国人,中国人便要被美国人所同化”,看出孙中山的态度是

16、“否定”;“理由”可以根据材料“我们人口多,不容易被人消灭”提炼得出;“评价”可以结合人口变化与政治形势、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给与评价。第(3)问,总结以上内容可知,人口变化与政治局势、经济发展、思想教育程度、医疗技术发展密切相关。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刘邦建汉,恢复调整秦朝上计制度,令张苍以列侯居相府,领主郡国上计。县、道“秋冬集课,上计于所属郡国”,郡、国“岁尽,遣吏上计”。各郡、国上计于朝廷的计簿中,有关于各郡、国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的数量,也有关于各郡、国的盗贼多少以及边郡地区的戍卒、设施等不同簿籍,丞相受计(有时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器用,

17、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并“课其(指地方官)殿最,奏行赏罚”。由于上计制度同朝廷对郡、国地方官的考核制度密切相关,一些官员上计时虚报成绩以逃避考核的现象便时有发生,早在汉武帝时,就曾出现“流民愈多”而“计文不改”的弄虚作假的状况。一一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上计制度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汉上计制度的作用。【答案】(1)特点:承袭秦制,有所损益;政府重视,制度严密,内容详实;经济管控与吏治建设相结合。(2)作用:便于中央及时了解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安等状况,有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便于考核官史与澄清吏治,有利于加强

1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巩固封建国有经济,促进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整顿吏治实际效能有限,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员贪腐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上计制度。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信息“刘邦建汉,恢复调整秦朝上计制度各郡、国上计于朝廷的计簿中,有关于各郡、国的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的数量,也有关于各郡、国的盗贼多少以及边郡地区的戍卒、设施等不同簿籍,丞相受计(有时皇帝亲自主持)由于上计制度同朝廷对郡、国地方官的考核制度密切相关”归纳概括得出答案。第(2)问,上计制度是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的制度,也是中央有效管理地方的一项政治经济制度,可以从政治、经济的角度分析它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一些官员上计时虚报成绩以逃避考核的现象便时有发生,早在汉武帝时,就曾出现流民愈多而计文不改的弄虚作假的状况”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