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届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综合检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675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综合检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届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综合检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届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综合检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届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综合检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届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综合检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18届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综合检测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综合检测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在英国人看来,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是一个捍卫他们的通商权利、维护其国家荣誉、纠正在华英国官员和臣民所受不公正待遇,以及确保未来开放的必要行动。在中国人看来,这场战争主要是一场对鸦片的清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肯定英国人发动战争的正义性 B中国禁烟运动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C国家立场影响战争的性质 D都抹杀了鸦片战争发生的实质解析:选D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场报复性的战争”说明英国发动的战争不是正义性的,故A项错误;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故B项错误;中

2、英双方对战争的看法体现了中西文明的冲突,材料没有指出鸦片战争的性质,故C项错误;双方的看法都是从各自国家的角度来看待战争,没有点明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一场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双方都抹杀了战争的实质,故D项正确。2清朝某位皇帝闻悉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后,发表上谕:“总之,进京一事,万不能允,内江通商,必须消弭;其余两事,亦当设法妥办。”这反映了当时在位的皇帝和不平等条约是 ()A道光帝南京条约B咸丰帝天津条约C咸丰帝北京条约D光绪帝马关条约解析:选B1858年,中国同俄美英法四国分别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十处通商口岸,其在位皇帝是咸丰帝,与材料意思相符,故B项正确

3、。3“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和瓦斯灯;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材料说明租界是 ()A中国人认识西方文明的窗口 B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C中国和世界联系的最佳通道 D西方政治文明成果的集中呈现解析:选 A材料体现了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的城市建设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集中展现了西方文明,故A项正确;租界的确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跳板,不过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租界是中国与世界建立联系的非常态通道,而非最佳通道,故C项错误;材料展现了西方

4、经济近代化的成果而非政治文明成果,故D项错误。4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把西方国家的使节称为“洋兄弟”,允许西方人在控制区域内自由通行和经商,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这反映太平天国 ()A迫切希望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 B外交政策深受宗教信仰的主导C仍未摆脱“华夷之辨”的观念 D认可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解析:选C材料无法看出其目的是为了迫切得到西方国家的承认,故A项错误;其体现了外交政策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但却不是主导,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但同时又把他们视为天下万国真主洪秀全的臣民”可以看出其没有摆脱“华夷观念”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故D项错误

5、。5(2017惠州模拟)下图为中国近代某时期政府发布的文告。根据所学推断该文告应发布于 () A太平天国运动期B辛亥革命期间C新文化运动期间D北伐战争期间解析:选 A材料中的文告是曾国藩的“讨粤匪檄”,痛斥洪秀全的拜上帝会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封建正统思想和伦理的灾难,故A项正确。 6下图显示了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两国海军编制的差异 () A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 B源于近代化指导思想完全不同C表明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 D证明中国海军的建制更为先进解析:选A从19世纪后期中日海军编制可以看出中国海军编制比较混乱,为东亚国际格局变化埋下伏笔,故A项正确,D项错误;中日的海军都受西方影响,

6、故B项错误;材料看不出中国比日本更重视制海权,故C项错误。72016年9月,G20峰会在中国美丽的杭州召开。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是在()A1842年B1894年C1895年D1901年解析:选C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故D项错误。 8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A列强结成侵华同盟 B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C留学风潮日益泛滥 D政府的角

7、色完全转变解析:选D“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说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91899年,慈禧册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计划废黜光绪帝,但溥儁不获外国公使承认,慈禧被迫停止废立计划。义和团运动中,载漪与载勋等利用义和团排外。1901年,清政府与联军议和时,载漪被指为“首祸”要求惩办。1902年,清政府下令将载漪、溥儁父子流放新疆。据此可知 ()A列强开始干涉中国内政 B晚清政府进一步走向沉沦C晚清统治集团发生分裂 D义和团运动引发朝廷内争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朝廷惩办载漪等人是受西方侵略者指使,故B项

8、正确。10清军将领聂士成被义和团目为“二毛子”,被守旧人士攻击为“专攻义民以护洋人”,但他却在自己家人被拳民劫走的情况下英勇抵抗联军并壮烈牺牲。这反映出当时()A君臣伦理与夷夏之辨的对立 B现代意识与国粹观念的冲突C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D小农思想与工业文明的矛盾解析:选C义和团运动和聂抵抗联军体现民族危机深重,聂镇压义和团体现阶级矛盾尖锐,故C项正确。11美国企业家百森(18751967年)就中国近况谈到:“西方普遍认为这场起义取得的胜利是暂时的,我认为这不正确。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受到了很好保护事实上,各国一直在等

9、待借口进行干涉,以此造成中国人最惧怕的事情,即瓜分中国。”文中的“起义”是指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北伐战争解析:选CA、B两项不属于“现代化战争”,故排除;材料“革命从一开始便进展顺利,起义军展现出了良好的战略判断力。这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表明是武昌起义即狭义的辛亥革命,故C项正确;北伐战争,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与材料不符,故D项错误。12“辛亥革命昭示了人民应有的权利,它是在革命条件尚不充分,但清王朝已经一触即溃的情况下,革命党人前仆后继,背水一战,以退求全的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首创伟业,可谓20世纪中国式的光荣革命。”对此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10、)A称辛亥革命为“光荣革命”,是因为它结束了封建制度B辛亥革命使国人看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一线曙光C“一触即溃”表现为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的统治迅速土崩瓦解D“以退求全”是因为革命党人痛感社会觉醒和革命武装的严重不足解析:选A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封建帝制,并没有结束封建制度,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三项表述均符合史实。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命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麟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

11、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两千多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随着帝制的取消,附生于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次第扫除,例如世袭制度、太监制度等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材料三 清国革命领袖孙中山身材纤细、体形矮小,具有学者风度。多少年来,他一直都是满清王朝统治者们的眼中钉、肉中刺。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某个时候开始,他的头颅就被大清政府重金悬赏,然而他却能

12、一次次逃脱大清政府编织的追捕网,并且悄无声息地周游世界,积极从事革命宣传,指望有朝一日能够实现他的梦想,建立一个共和制的新中国。 摘自1911年10月14日的纽约时报(1)依据材料一分析,“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有什么特点?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是什么?(8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8分)(3)纽约时报记者对孙中山革命持什么态度?你从材料三中获得什么感悟?(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在一起”说明其特点;原因结合当时中国深重民族危机的历史背景回答。第(2)问,实际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中的信息

13、提炼概括。第(3)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不难看出作者持赞赏的态度;感悟着重从孙中山的革命精神的角度说明。答案:(1)特点: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原因: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2)政治: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扫除了与帝制相关的各种丑恶制度。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态度:赞赏。感悟:孙中山先生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革命宣传,为建立民主富强的国家进行不懈的追求,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 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

14、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说明:可以针对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12分)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改良和革命之间相互促进,最终都会推动民族复兴,或者可以理解为改良和革命是推动民族复兴的手段;可以进行补充、修改、否定或者提出新的观点:一方面是推动民族复兴的多元化,从客观而言,民族危机(列强的侵华)会推动民族复兴,那么材料只是涉及改良和革命是不足的;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否能起到推动民族复兴的作用,值得商榷,甚至是怀疑。只要观点明确,围绕观点充分论述即可。答案:示例1:赞同材料中的观点:民族复兴是指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与改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示例2: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 示例3: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论述略)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