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过关检测(三) (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郑州高三质检)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之后,现代国际体系塑造出中国这一现代概念,她需要以一国的身份参与世界各国事务,而不再是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领导无边无际的天下。由此,中国在外来军事挑战下,开始向近现代社会艰难转型。”下列能够体现晚清逐渐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的是()A承认租界管理本国侨民B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C互派公使进驻对方国都 D甲午战后放弃宗藩朝鲜解析:选C。租界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不能体现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A项错误;允许西方来华传教游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属
2、于中国融入近现代国际体系,故B项错误;互派公使是近现代正常的国际外交行为,故C项正确;中国放弃宗藩朝鲜是中国实力衰落的表现,不能体现出晚清政府融入了近现代外交体系,故D项错误。2(2019乐山高三调研)清人戴鸿慈在日记中说:“观(伦敦)博物院。陈设者率以国分室。中国室内,则有内廷玉玺两方存焉。吾国宫内宝物流出外间者不少,此其一也。若扣其所从来,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B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C打开了近代西学思潮的闸门D标志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起步解析:选B。“陈设者率以国分室。固亦凡国民所铭心刻骨、永不能忘之一纪念物也”体现了
3、近代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掠夺,因此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刺激了国人的近代民族意识,选择B项符合题意。3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中日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C。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使“盛世”转为“救亡”的关键在于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使中国人彻底惊醒,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故答案为C。4(2019临沂高三质检)“太
4、平军的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除了100年后中国借来并加以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外,那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A具有落后性局限性B对基督教义进行了中国化诠释C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D是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解析:选B。材料中没有批评太平天国运动移植西方思想的落后性,故A项错误;材料中“基督教是专为战斗行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东西方特异的混合体”说明是从中国化的角度对基督教进行解释,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故D项错误。5(2019渭南质
5、检)美国报纸对甲午战争的报道:日本在朝鲜的作为将有利于整个世界,日本一旦失败,将令朝鲜重回中国野蛮的统治;美国公众毫无疑问地同情日本,认为日本代表着亚洲的光荣与进步。这表明当时()A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B美国政府支持日本侵略朝鲜C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D中国在舆论上没有开展宣传解析:选A。材料反映美国报纸对中日甲午战争的看法,认为日本的作为代表亚洲的进步,说明日本得到美国的舆论支持,故A项正确;报纸的报道不能说明美国政府的支持,故B项错误;日本与美国在利益上是一致的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材料与中国开展舆论宣传无关,故D项错误。6(2019渭南质检)驴背集中载“京畿东南各属,一倡百和,从
6、者如归。城市乡镇,遍设神坛,坛旁刀戟林立”,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热情。对这一现象表述正确的是()A促使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B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反清斗争C表达了中国近代化的诉求D反映了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危机加剧解析:选D。据材料“京畿东南各属遍设神坛”可判断应该是晚清时期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扩大,激发了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反帝爱国热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故B项错误;题干现象反映出义和团对外反侵略的诉求,与对内近代化的诉求无关,故C项错误;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出当时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的加剧
7、,故D项正确。7(2019天星教育高三联考)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室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这种现象发生在()A鸦片战争时期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解析:选D。材料大意是,清政府宣战,地方督抚以“矫诏”和“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为理由,拒绝奉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地方督抚反对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故选D。81901年,清政府下诏
8、实施新政,慈禧太后在上谕中说:“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指辛丑之变)。”上谕表明清政府()A对积贫积弱局面进行了理性的反思B.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主动推进改革C推行新政旨在应对空前的政治危机D.实行政策调整以平息民主革命浪潮解析:选C。根据材料和史实不难得知,清王朝的改革是面对空前严重统治危机的无奈和必须之举而非进行理性反思的结果,故A项错误;清王朝的改革属于被动的自救之举而非主动之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可知,清王朝推行的新政是旨在应对空前的政治危机,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民主革命浪潮的提及,故D项错误。9张季子九录文录认为,“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
9、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下列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A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B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解析:选B。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信息可知,辛亥革命与以往的革命不同,它不是改朝换代,而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项正确;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内容过于宽泛,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名存实亡,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未真正实施,并没有真正实
10、现人民当家做主,故D项错误。10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这反映了辛亥革命()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 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 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解析:选B。辛亥革命“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爆发,条件不够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许多参与者受到民族主义思想的鼓动,“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具有盲目性,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民众缺乏思想准备的局限性,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C项
11、错误;革命党人以反满为口号发动民众参与,不是材料强调的内容,故D项错误。11吴晓波在跌荡一百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A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C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解析:选C。本题属于程度选择题,材料中既强调了学生的先锋作用,也肯定了商业团体及工人的作用,A、B项只能体现部分信息,故A、B项错误;C项准确揭示
12、了五四运动的性质,故C项正确;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于1840年鸦片战争,故D项错误。12(2019宜宾测试)有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开创了一种新的现代文明以挽救中国。在此,他揭示了()A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中国主力军B科学和民主成为五四精神的核心C爱国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逐步结合D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完全融合解析:选C。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但并未开创现代文明,且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中国主力军说法有误,故A项错误;科学和民主是五四精神的核心表述正确,但并不是开创,新文化运动已经在强调民主和科学了,故B项错误;五四运动的实践使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看到改造中国的新途径,以李大钊、陈独秀
13、为代表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深入到工人中间,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宣传,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故C项正确;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完全融合表述有误,且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福州质检)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69年明治政府向美国、荷兰等国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1880年井上馨出任外务卿后,把修约的重点放在治外法权上,关税仅是修改现行税率。井上因过度对外妥协,遭到民权人士的反对而下台。1888年新任外相大隈重信则采取较强硬的外交策略,以美、德、俄作为修约谈判的突破口,提出在与美、俄等国签订
14、新约的5年后,废除领事裁判权,得到美德俄国的同意。19世纪90年代,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英国对日政策发生根本性变化。1894年7月日本同英国签订了通商航海条约,废除了领事裁判权,并部分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此后,其他列强先后同日本签订了类似的条约。1910年日本向各国发出修约通知,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税协定权。至此,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宣告完成。摘编自牛淑萍近代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述论等材料二清政府在要求修约收回权益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但进展甚微。1917年8月,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中国与德奥两国订立的所有旧条约一律废止。191
15、9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第一次系统地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的要求。1925年五卅反帝运动发生后,北京政府发起“修约”运动,向各国驻华公使团提交了要求修改不平等条约的照会。1927年1月,武汉国民政府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实现了关税自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正式对德、意、日宣战,同时宣布废止中德、中意、中日间所有旧条约。1943年,中国同英、美等签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之后陆续与其他在华享有各种特权的国家签订了类似的条约。至此,一百年来中国与西方国家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皆告废止。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
16、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日两国在修约历程中的相似之处。(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日本相比,中国的修约历程有何特点?分析两者不同的原因。(10分)(3)纵观中日两国修约过程,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启示?(6分)解析:(1)相似之处,据材料一“1869年明治政府向美国、荷兰等国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与材料二中相关信息归纳即可。(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1869年明治政府向美国、荷兰等国提出了修约要求,但遭到拒绝”“1911年美国带头与日本签订新条约,随后有关国家也纷纷与日本签订条约,表示放弃关税协定权。至此,日本修改不平等条约的任务宣告完成”、材料二“清政府在要求修
17、约收回权益方面也做了一些事情,但进展甚微。1917年8月,北京政府对德奥宣战,并宣布中国与德奥两国订立的所有旧条约一律废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和所学归纳即可。(3)启示,修约属于外交问题,外交事务的出发点是国家力量和国家利益,结合材料一、二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发展是硬道理,实力是对外交涉的基础,重视外交政策和策略等方面回答。答案:(1)相似之处:长期性(几代人和数届政府不断努力的结果);民众和政府相辅相成;利用有利的国际形势和列强之间矛盾;经历了从集体谈判到国别交涉的过程。(答出其中三点即可)(2)特点:起步较晚;过程漫长;阶段性明显(从修约到废约)。(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8、)原因:修约的前提不同(近代中国长期未能实现真正的统一);不平等条约体制不同(中国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更强);国力的差别(中国长期贫弱);国际形势的不同(中国是列强争夺的重点)。(答出其中三点即可)(3)启示:发展是硬道理,实力是对外交涉的基础;重视外交政策和策略,争取最大的外交成果;充分掌握和运用国际法理论, 才能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4(2019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我们试回溯一下近百年的历次重大政治改革运动,哪一次
19、不是爱国与革新相结合的?尽管随着时代的推移,革新的口号和程度不一样,性质上也有所不同,却都和学习外国有关,它的进程充分地表达了这个历史逻辑。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所述“历史逻辑”的合理性。(12分)解析:本题是较为典型的观点分析题。首先注意对材料进行准确解读,把握作者提出的“历史逻辑”的概念和内涵: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必须把救亡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结合起来。题目要求论证该“历史逻辑”,需结合所学知识,从“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以及“历次重大政治改革运动,哪一次不是爱国与革新相结合的”两个角度进行论证。答案:“历史逻辑”: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必须把救亡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结合起来。论证角度一,近代中国的政治改革运动,往往爱国与革新相结合。比如戊戌变法,主张制度变革,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等,其结果都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答其他政治改革运动言之有理亦可)论证角度二,在抵抗外国侵略的基本要求下,没有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则无法取得成功,比如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反抗侵略的同时盲目排斥西方工业文明,违逆了时代发展的潮流。(从其他角度进行论证,言之有理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