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抗日战争的4个关键点(1)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3)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4)四种战术:持久战、阵地战、游击战、运动战。2有关解放战争的4个关键点(1)一个目标:和平民主。(2)两次谈判:重庆谈判、北平谈判。(3)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4)四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 课题(一)抗日战争回扣教材知识一、日本侵华1局部侵华(1)表现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军自毁沈阳附近柳条湖铁路一段,诬指为中国军队破坏,旋即攻占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中国军民奋起反
2、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于长春建立伪满洲国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28日,日军袭击上海,蔡廷锴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华北事变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变,威逼平津,阴谋策动华北自治(2)影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和高涨,国共由对峙逐步走向合作抗日。2全面侵华(1)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战开始。(2)扩大:日军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3侵华罪行野蛮的军事进攻先后制造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屠杀和平居民制造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
3、案细菌战和毒气战在中国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试验以华治华扶植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等傀儡政权经济掠夺野蛮掠夺农业、工矿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劳动力奴化教育推行愚民政策和民族同化政策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建立原因(1)日本大举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中国共产党的推动。(3)国民党对日态度的转变。(4)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2建立过程1935年在长征途中的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4、,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1937年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要抵抗暴力,实行自卫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3历史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全民族抗战,为抗战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三、全面抗日战争1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的抗战(1)防御阶段的四大会战(1937年8月1938年10月)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虽以中国战败而告终,但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为中国民族工业内迁争取了
5、时间,对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太原会战(1937年9月11月)国共联合作战。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徐州会战(1938年1月5月)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钳制和消耗了日军有生力量,为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武汉会战(1938年6月10月)苏联空军参战,消耗了大量日军。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2)相持阶段的抗战(1938年10月1945年8月)正面战场国民政府组织多次会战,粉碎了日军消灭国民政府的企图。其中在1940年枣宜会战中,国民党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壮烈殉国游击
6、区抗战国民党还建立敌后游击区,极大消耗日军力量,有力配合正面战场中国远征军1942年起,中国政府派遣远征军入缅甸,配合盟军同日军作战(3)评价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承担了抗战初期的主要任务,较积极地抗战。中国“以空间换时间”,击破了日本“速决战”的战略企图,使抗战进入对中国有利的“持久战”。鼓舞了民心士气。为敌后战场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支援了敌后战场的游击战。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争取了国际的同情和支持。2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1)概况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八路军115师创建了第一块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此后,120师和129师相继创建了晋西北、晋冀豫、冀鲁豫等根据地。新四军建立
7、了皖中、淮南、苏北等抗日根据地。百团大战:(1940年8月12月),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少数民族抗日武装斗争: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2)评价: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防御。相持阶段到来后,逐渐成为抗日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3抗战胜利及意义(1)中共七大:1945年春,中共七大提出“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会议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为争取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基础。(2)抗战胜利194
8、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正式签署投降书,抗战结束;9月3日,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这一天被定为中国抗战胜利日。1945年10月,中国从日本手里收回台湾。(3)抗战胜利的意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壮大人民革命武装力量,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重大贡献。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中华民族由衰亡到复兴的转折点。进补课程知识一、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和作用1抗日战
9、争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担当了主要的抗战任务,多次组织大规模会战,歼灭了大量日军,粉碎了敌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正面战场在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展开。没有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的迅猛发展。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牵制了大量日军,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在正面战场节节溃败的形势下,敌后战场的抗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也使抗日战争很快进入战略相持阶段。2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调整侵华方针,也由于国民党的阶级属性所决定,国民党的反共倾向日益增长,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正面战场的作用大大减弱。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方针,广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10、抗日力量逐步发展壮大,使敌后战场逐步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战的国际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连为一体,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努力之下,根据地渡过严重困难时期。从1944年起,尽管正面战场出现大溃败局面,而敌后战场却开始了局部反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抗击了侵华的大部分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抗日战争的胜利有决定意义。3由于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决定了两党在抗战中执行不同的抗战路线;国共双方的军事力量和政策的不同,决定了两个战场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不同。总之,两个战场的出现是由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这两个战场相互依存,互
11、相配合,贯穿始终,共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最早抗战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战的旗帜,成为中国人民奋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最早宣传者、动员者和抗击者组织抗战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团结凝聚全民族抗战力量的杰出组织者、鼓舞者和坚强政治核心领导抗战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成为抗日战争正确战略的提出者、指导者和引领者艰苦抗战中国共产党领导开辟了广大敌后战场和建立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党领导的人民武装逐步成为整个抗战的有生力量、中坚力量和主要力量胜利抗战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抗日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12、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尽了最大努力、付出了最大牺牲、发挥了关键作用三、抗战时期中国的废约外交1背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英加强与中国合作。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26国在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同时,美英加大对华援助力度,中国与美英关系日益密切。2过程(1)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对德、意、日宣战,并宣布取消与之有关的不平等条约,废约行动正式开启。美国出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日士气以及对日政治斗争的需要,开始考虑提前废约,并与英国进行磋商。而英国驻华大使薛穆建议本国“应该立即行动,干净彻底地废除不平等条约”。(2)1943年1月11日,中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
13、约。同日,中英在重庆签署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新约规定废除的英美在华特权有:领事裁判权、通商口岸特别法庭权、使馆区及一些铁路沿线的驻兵权、沿海贸易与内河航行权、外人引渡权、英籍海关税务司权等,同时宣布废除辛丑条约,将天津、广州的英租界及北平使馆区的各种权益归还中国。3评价:中美、中英新约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与美英建立了国际法意义上的平等互惠关系,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推动了盟国间的合作,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四、“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爆发后,我党就逐步确立了“双减双交”政策。洛川会议上,我党第一次用纲领的形式正式确定了“双减双交”政策
14、为我党在抗战时期的基本土地政策。这与国共十年对峙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有着不同的性质。1特点(1)这一政策是在日本全面侵华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以抗日救国纲领的形式提出的,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2)制定这一政策的基本目的是为了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体现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3)这一政策虽具有改良性和不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制度,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是抗战时期最符合实际的进步性土地政策。2评价:它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它使解放区的土地占有关系和阶级结构发生了有利于革命的变化,为以后的民主革命准备了阶级和物质条件;它联合了地主阶
15、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根据地,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探究重难知识一、日本侵华的罪行材料解读日本侵略者在占领区推行奴化教育。在学校教育方面,日伪政权在东北沦陷区加大初等教育阶段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目的在于从小就向青少年灌输奴化思想。日伪出版的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大东亚新秩序”等谬论为基本思想,企图泯灭中国人的国家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他们统治下的“顺民”。日语被定为必修课。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不得使用“中华”字样。日本侵略者企图以此消磨、摧残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反抗意志,实现其同化政策。史论形成日军对华殖民统治的特点及危害1特点(1)政治上,日军利用汉奸扶植傀儡政
16、权,对沦陷区进行殖民统治,实行所谓的“以华制华”政策。对沦陷区人民实行疯狂迫害:在东北,日军进行“讨伐”和“治安肃正”;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2)经济上,日本侵略者在农业、工矿运输业、金融业等方面,大肆榨取中国的资财和掠夺劳动力。(3)思想文化方面,日本侵略者通过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蒙蔽、麻醉和腐蚀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推行奴化教育和愚民政策。2危害(1)践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攫取了沦陷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特权。(2)剥夺了中国许多无辜百姓的生存权,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二、抗日战争的特点材料一争取抗
17、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材料二“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持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用处。”“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要同他讲和。”蒋百里论抗战材料三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至少在亚洲的环境中,蒋介石领导下的统一的中国表现出战时所能期望的民主。整个1938年,中
18、国人民的英勇抵抗赢得了美国和英国的敬佩。美费正清、费维恺编剑桥中华民国史问题据上述材料归纳抗日战争的特点。信息获取材料一中“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体现了抗日战争的民族性,揭示出抗日战争是一场广泛的民族战争。材料二信息“持之以久”和“一线”“二线”相配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持久、两个战场相配合的特点。材料三表明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为取得更多的国际援助奠定了基础,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誉。史论形成抗日战争的特点规模大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战略地位(双重性)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全民性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以国共
19、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复杂性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敌后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又相互摩擦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全局性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弱胜强是中国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材料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
20、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解读日本认为中国在国民革命失败后陷入内战纷争,忽视了中国人民的再次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凭借其强大军事实力,能在短时间内灭亡中国,而忽视了中国人民在民族危亡之时刻所迸发出的强大力量和顽强斗志。史论形成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国际因素1942年,
21、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2016江苏高考)1938年1月,国民政府为管理全国经济事务,将实业部改组为经济部,其职权范围包括了战时主要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下属机构众多。经济部的设立()A适应了战争持久化的需要B标志着工作重心转向经济领域C提高了后方百姓生活水平D导致抗战时期行政效率的低下解析:选A本题题眼在于时间:1938年。抗战初期,国民政府抗战态度比较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持久抗战的需要,材料中所述正是国民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之一,A项正确。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政府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B项。C、D两项材料未涉及。2(2
22、015全国卷)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解析:选B本题关键信息是“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
23、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B项。题后启智常规角度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创新角度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军事备战,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调整经济管理体制适应抗战需要技法点拨解题的关键是要突破思维定势,充分依托材料,进行多角度分析概括。如果考生在解答本题时囿于教材的固化认识,往往会偏离材料的主旨。只有从材料出发,客观分析,辩证理解,才能破解新情境,筛出正确选项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6全国卷)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
24、盾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材料。1943年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民党实行一党专制,为维护其专制独裁统治,除了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等党派实行压制外,国民党还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进行文化“围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进步书刊进行严密审查和检扣,将全国文化出版纳入其一党管制之下,题干中“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对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统治不利,因此被禁止刊载,故选D项。国民党这种做法会激化和其他党派的矛盾,也不利于其形象的塑造,故A、B两项错误。抗战时期,国共合作,在抗日民族
25、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故C项错误。4(2014全国卷)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中国代表要求各国帮助中国抗击日本侵略,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所体现的目的,而是为实现目的提出的依据;材料中并没有批评列强的信息,C项错误;原有的世界格
26、局早已被打破,D项错误。 本讲所涉及大部分新课标全国卷试题的材料、结论在教材中是找不到的,如国民党在国统区维护一党专制的措施、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为争取外援所作的外交努力,这一方面需要在备考时对教材进行补遗,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新问题的能力。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5(2018全国卷)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
27、抗日根据地()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解析:选A根据材料叙述可知,抗日根据地一个备受欺凌的农民,在得到了尊严、权利之后,就会“具有奋斗目标”,这说明其抗日热情因自身处境的改变而得到激发,A项正确。材料中的“减租减息”说明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当时尚未完成;题干材料所述情况出现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所以不能排除国民党的影响,故B、C、D三项错误。6(2017全国卷)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
28、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解析:选B由材料信息“共同利害”“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等可知,中国共产党此举旨在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措施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不是进行“革命”,A项错误,排除;此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排除C项;材料与“反抗国民党政府”无关,排除D项。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日本侵华、民族危亡之际,全国军民、社会各阶层上下一心,团结一
29、致,共御外辱,反映了全国人民对民族独立、自由平等的不懈追求,切合了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点主题。针对此类问题,一是要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十八大报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做题过程中要思考三个层面:是什么材料体现了哪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材料强调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材料强调这些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什么影响。明确这些可迅速确定命题意图,快速准确作答。 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中国的一日:1936年5月21日记载:上海租界的小巡捕今天开会新学到的第一件事是认识了一
30、种花樱花,这种花他之前从没见过,可是碧眼黄发的洋大人告诉他,一旦看到门前挂着类似图案木板的住宅,一定要多加留意,特别保护。这反映了()A租界注重保护各国侨民 B日本侵华势力日益增强C日本攫取了领事裁判权 D侵华列强利益日趋一致解析:选B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可见带有樱花图案的住宅是日本人的住宅,租界对日本人的住宅予以特别保护,从侧面反映出日本侵华势力日益增强,故选B项。2(2019太原一模)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委员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这些举动()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B推动了全国性
31、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解析:选D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是在甲午战争后,故A项错误;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就已经兴起,且当时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是社会自发力量与中国共产党,不是国民政府,故B项错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是华北事变后,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国民党与国民政府打着民族复兴旗号,有利于激发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故D项正确。31938年,国民党制定的抗战建国纲领中关于经济纲领的主题是以“实行计划经济”保证军需民用,在某些与战时经济关系极为密切的部门,如银行、外汇、物价等方面采取统制措施。上述精神
32、的贯彻()A为民族资本创造了宽松环境B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不利于抗日根据地经济发展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解析:选D国民政府面对日本全面侵略,采用计划经济手段对与战时经济关系密切的部门实施统制,有利于动员全民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抗战,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D项正确。A、B两项与史实不符;该精神对抗日根据地经济并不能产生太大影响,C项错误。4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对于党务报告之决议案指出:“今后本党应力求在乡村社会力量之发展。过去本党组织仅偏重城市而忽略乡村,致广大农民群众易为异说所乘,今后亟应以乡村为发展组织与宣传之主要对象,于乡村社会中深植本党之势力,而使违犯
33、主义之思想无从流布于社会。”决议表明国民党()A调整作战方针应对抗战形势变化B在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立场上倒退C改变了忽视人民抗战力量的立场D对敌后战场的作用给予充分肯定解析:选B国民党把共产党的主张列为“异说”,是对国共合作的一种破坏、倒退,故B项正确。5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C配合了国民党徐州会战的进行D打通了海外援华的物资通道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国民党司令
34、长官卫立煌写给朱德的信,并提到“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有力地支持了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抗战,故B项正确。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是在1942年到1944年,与材料时间1940年不符,排除A项。徐州会战发生在1938年,且没有日方为“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的内容,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基本上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海外援华物资通道的打通主要得益于国民党,排除D项。61943:中国在十字路口中记载:“1944年,蒋的部队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史迪威将军的撤换引发了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知识分子在重组的民盟下开始活动,提出建立民主联
35、合政府的号召;敌后战场转入反攻。”这主要反映出1944年()A国民政府统治离心已见端倪B日军持续进攻战略效果明显C敌后根据地合法地位得到认可D民主党派已支持中共的主张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蒋的部队在日军一号作战攻势面前节节败退”“史迪威将军的撤换引发了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得出国民政府统治离心已见端倪,故A项正确。课题(二)解放战争回扣教材知识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重庆谈判(1945年8月10月)(1)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2)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2政协会议:
36、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二、人民解放战争1爆发原因主要矛盾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党性质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坚持一党独裁专政;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劳动人民的利益,决心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国际环境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企图控制中国,扶蒋反共军事力量国共双方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2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3基本进程阶段基本进程成果战略防御前8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后4个月,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反攻1947年6月,
37、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及平津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最后胜利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1949年春,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恢复和发展生产上来。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国民党拒绝签字。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4胜利意义国内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
38、解放战争的士气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进补课程知识一、第二条战线1概念: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他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集团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它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的第一战线而言的,故称第二条战线。2形成原因:国民政府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美国的大量物资和贷款;对国统区人民实行横征暴敛,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下降。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制造了一系列反对民主和团结的暴行,血的事实使广大爱国学生和民主人士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反对国民党统治的
39、道路。3主要事件: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台湾人民“二二八起义”。4历史意义:国统区的民主运动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反击蒋介石军队进攻的战争(第一战线),标志着新的人民革命高潮即将到来,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国人民的政治包围之中。二、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的特点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全面抗日战争,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三大战役战略决
40、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工作中心从农村转到城市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双减双交”政策),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探究重难知识一、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的利器土地改革 材料中国共产党不是以空话,而是以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的事实,使他们迅速看清是谁代表着他们的利益,应该跟着谁走。中国革命的军事斗争同土地制度的改革是不能分开的没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没有广大农民的全力支持,军事斗争也会失去力量源泉而不可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解读材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满足农民阶级的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41、,实行耕者有其田,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史论形成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影响军事上土地改革促进了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土地改革大大提高了农村的粮食产量,调动了农民参军参战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财力和人力基础政治上巩固了共产党在解放区的领导地位。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农民真诚的拥护,在一个农民占绝对优势的国家,其意义无比巨大经济上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改革让农民当家作主,改变了农村的阶级关系,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关系上改变了两千多年来农村的社会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终于被废除,农民真正成为
42、土地和农村的主人,农村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心之争材料一这位在重庆上飞机时只有油条吃的接收大员,到了北平,一下飞机立即被接去大吃二喝。看着鱼翅端上桌,金专员惊喜之余,心里还来了首四句联:“登机吃油条,下机吃鱼翅,日本不投降,怎能有此事?”不消多等,从“吃油条”变成“搬金条”的接收大员就伙同老北平汉奸开始强占民宅,或逼人贱卖或接管、转卖日本人的房子及其被没收的珠宝财物。不多久,接收大员也弄了三个女人,有戏仔,也有良家妇女。长篇小说五子登科材料二(1949年)当三野主力九兵团第二十七军、二十三军及二十军5月27日夜里攻入上海市城区,十万大军全部露宿街头。这使国内广大人民及海外各国对
43、正确认识即将诞生的人民共和国,不得不刮目相看。年轻的民族资本家荣毅仁当时正准备从上海迁往香港,亲眼目睹大军睡马路,遂改变决定留下来参加新中国建设。红色记忆揭秘问题据上述材料归纳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失败而共产党胜利的原因。信息获取材料一中关键信息“登机吃油条,下机吃鱼翅”“搬金条”“强占民宅”“弄了三个女人”,反映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贪污、腐化现象,这导致国民党迅速失去民心。材料二为陈述型材料,重在分层次明确史实,得出正确的史论与史识。“解放军夜入上海,露宿街头”和“荣毅仁放弃去香港,留在大陆”是两个史实,而“解放军严明的纪律,赢得了民心”是由两个史实得出的史论。由材料我们可知“得民心者得天
44、下”,失去民心是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人民群众的支持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史论形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1)从国民党方面说:政治孤立,失去民心;经济崩溃,物价暴涨;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横行,统治腐败;美援断绝,蒋桂分裂。(2)从共产党方面说灵魂: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物的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道路: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基础:广大工农群众的支持。中坚力量:有一支人民的革命军队,坚持武装斗争。保障: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奋斗。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延伸知识的长度
45、命题1(2018江苏高考)下面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A全面内战爆发时B战略反攻开始前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以看出,人民解放军的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地位开始于1948年11月,当时处于战略决战时期,因此应为三大战役进行中,C项正确。全面内战爆发于1946年6月,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6月,当时国民党兵力明显占据优势,A、B两项错误。渡江战役开始于1949年4月,这一时期共产党兵力早已超过国民党,D项错误。 题干材料展示了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1月国共双方力量的对比,由此强化考生全面掌握解放战争
46、不同时期的特征和态势。对于柱状图类试题,解题关键是上下左右看趋势,即看趋势比差距,重趋势轻数字,趋势中重拐点。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2(2017全国卷)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要求英、美、法迅速撤离”可知,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是对中国主权的维护和
47、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B项正确。A、D两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材料信息并未表明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项错误,排除。3(2016 天津高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这一声明()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特征准确理解材料。由“
48、1947年”可知当时处于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再次对峙,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可知,中国共产党认为国民党政府的上述行为是在出卖国家利益,故选D项;A、B、C三项均是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的,与材料时间不符。 以上两题通过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和立场的情境设计,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外交领域探索和实践的知识。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拒绝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帝国主义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渡江战役中解放军反击英国军舰对中国内政
49、的干涉,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的坚定决心,对学生是无声胜有声的感染和激励。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4(2017全国卷)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解析:选D由材料信息“群众组织”“404万人”“27%”“村村有党员”等,并联系抗日战争前后的史实可知,此时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较抗日战争之前有显著提升,D
50、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A项;B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时间不符,排除;抗战胜利后,国共内战,统一战线的范围缩小,C项错误。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解放战争时期,党的群众观的确立以及在此理论指导下的群众路线活动,支援和配合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场上的军事行动,为军事上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普通农民积极参军参战,为军队提供了大量兵源。(2)各地农民为部队送粮食、被服,救伤员等,为战争提供了物质保障。(3)国统区的普通民众开辟配合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分散了蒋介石的兵力和精力。(4)民族资产阶级和民主党派全部
51、倒向共产党一边,使国民党在政治战线上几乎完败。 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抗战即将胜利之时,毛泽东发文谈道: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毛泽东的上述言论表明()A中国共产党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B国民党窃取了抗战胜利果实C蒋介石在抗战后期已经放弃了抗战D中国主要矛盾由外向内转变解析:选D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合作在抗战后的1946年由于国民党撕毁政协协议而破裂,故A项错误;材料中抗战并未结束,故B项错误;蒋介石在抗战后期是消极抗日,但不是放弃抗战,故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毛泽东
52、对国民党的态度,表明当时抗战胜利在即,主要矛盾即将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2蒋介石认为中共某一军事举动“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在战略上对于国民政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顾虑”。此军事举动()A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 B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C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解析:选A根据“东可威胁京畿(指南京),西可威胁武汉,南可阻碍长江运输”可判断该军事行动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A项正确;辽沈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故B项错误;淮海战役解放了长江以北地区,故C项错误;南京解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统治,故D项错误。3(2
53、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声明:“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目前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他求。”这反映了他()A不甘心放弃仍试图影响政局B害怕失败想推脱战争责任C准备改组政府放弃一党专政D尽快结束战争以争取和平解析:选A材料“中华民国的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说明蒋介石仍然坚持一党专政,坚持国民党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41949年1月15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关于野
54、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把原西北野战军改编为“第一野战军”,把原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把原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把原东北野战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中央军委的这一决定()A旨在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消灭国民党主力部队B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解放全中国的战略需求C落实了七届二中全会夺取全国胜利的总方针D印证了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解析:选B材料只是更改“野战军番号”,未涉及集中各区优势兵力,故A项错误;野战军番号由“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分别更改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体现了突破地域限制,故B项正确;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召开,时间上不符,故C项
55、错误;中国共产党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决心,是在1949年4月渡江战役后,故D项错误。加练42题强论证能力材料新华社1月12日新媒体专电:从今年春季开始,中国历史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的表述改为14年抗战。消息传来,中国抗战史学界深感欣慰。“终于改写了!”中国近现代史料学会副会长王建学说,许多抗战历史研究者,为此已经呼吁了几十年。在王建学看来,中国教科书将抗战史从8年抗战修改为14年抗战,是尊重历史、还原历史,恢复了历史的本来面貌,值得点赞。“这意味着14年抗战的提法,已经从学术观点上升为全民共识。”王建学说,这样能让人们更清晰地知道,卢沟桥事变、南京大屠杀、731部队都是从何而来
56、。根据教育部的安排,这一修改要求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从此,14年抗战将是历史教学的权威表述。”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秘书长李蓉研究员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审判日本侵华战犯的判决书中明确指出:我们认定对华战争自1931年以后是侵略战争。摘编自中国抗战史修订为14年意味着什么问题解读材料,就“8年抗战的表述改为14年抗战”确定一个论题,并联系相关史实加以论证。点拨针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8年抗战”的说法一直在史学界占主导地位,认为抗战起点在七七事变,而随着对“全球视野下中国历史”的研究深入,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被日益认知,且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
57、始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故“14年抗战”的说法日益成为史学界主流,认为抗战起点在九一八事变。参考答案论题(一):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七七事变。论证: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七七事变爆发之后,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抵抗;蒋介石也很快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件”的谈话。自此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中国在东方开辟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是中国8年抗日战争时期的正式开端。论题(二):抗日战争的起点应定在九一
58、八事变。论证: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随着东北沦陷,日本在东北进行殖民统治。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即开始抗日斗争;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游击队(后改为抗日联军),在东北抗战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东北抗战亦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使中国成为最早的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七七事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东方新的爆发点,而非开始,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虽从此开始,但不能称之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因此,九一八事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开始。综合过关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3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向中共满洲省委发出关于满洲士兵工作
59、的指示,指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建立游击队和开辟游击区”。这表明中国共产党()A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B积极组织抗日活动C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D实行全面抗战路线解析:选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逐渐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时间可知,指示发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中央主张在东北建立游击队和开辟游击区,这是组织抗日活动的体现,故B项正确;1937年,八路军115师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故C项错误;1937年9月,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2丹麦作家何铭生认为:“在
60、1937年初之前,城市战对于世人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但是这年秋天在上海进行的战役改变了这一切。”这次战役()A使东三省逐步沦陷B是国共两党携手抗战的成果C是正面战场的胜利D宣告日本速战速决计划破产解析:选D时间是1937年秋天,地点在上海,结合所学可知该战役为淞沪会战,故A项错误;淞沪会战没有共产党的参与,故B项错误;会战失败,故C项错误;淞沪会战使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故D项正确。3如图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些书籍。这表明()A国共两党共同制定了持久抗战方针B持久抗战得到国共高层认同C国民党重视对持久抗战的理论研究D中国共产党率先提出持久抗战战略解析:选B中国共产党制
61、定了持久抗战方针,影响到国民党,故A项错误;材料“毛泽东论持久战”“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怎样进行持久抗战”反映出持久抗战得到国共高层认同,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国民党借鉴了中国共产党持久抗战的理论,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推断“毛泽东论持久战”“陈诚将军持久抗战论”“怎样进行持久抗战”出现的先后,故D项错误。4(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41年底,第三次长沙会战爆发,中国长沙守军顽强坚守,不断挫败日军进攻。在多处给予来犯日军重大打击,最终来犯之敌狼狈逃窜,日寇重新退过新墙河,恢复战前态势。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中国军队的此次作战()A全面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守态势B粉碎
62、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C提升了国人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D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解析:选C“全面扭转了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守态势”表述过于夸大,故A项错误;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迅速灭亡中国的计划,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此次会战为长沙数次会战以来首次全面胜利”,长沙会战的胜利极大提升了国人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胜利的信心,故C项正确;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D项错误。51944年11月,美国皇冠杂志说:“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缅北战役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是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的。”材料中的“缅北战役”()A重新打通了西南的国际交通线B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63、C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D使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解析:选A缅北滇西战役是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美、英军的协同下,在缅甸北部和云南省西部对日军缅甸方面军的进攻战役,毙伤日军25 000余人,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故选A项;1937年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B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狂妄计划是1937年的淞沪会战,排除C项;1938年10月起,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排除D项。61937年8月,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共3万余人;到1940年8月,八路军在百团大战中出动的兵力即达40万。1945年8月,抗战结束时八路军更是发展壮大到96万人。造成这
64、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战争路线B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C国民党逐渐失去了民心D中国共产党满足广大农民要求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19371945年八路军兵力不断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人民进行抗战,坚持人民战争路线,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与八路军兵力不断增加无直接因果关系;C项错误,依据所学史实可知,国民党逐渐失去民心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溃败的原因;D项错误,八路军兵员并不只来源于农民,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中国共产党满足广大农民要求并非八路军兵力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7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关于重庆谈判文中指出:“太行山、太岳
65、山、中条山的中间,有个脚盆就是上党区。在那个脚盆里,有鱼有肉,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由此可见,当时()A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 B国民党丧失了军心民心C暴力革命观念深入人心 D美国大力支持国民政府解析:选A材料“阎锡山派了十三个师去抢。我们的方针也是老早定了的,就是针锋相对,寸土必争”说明中国布满国共内战阴霾,故选A项;B、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81945年重庆谈判后,中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有学者指出这个通常被称为“双十协定”的文件并不具有“协定”的性质,其实称“会谈纪要”更为准确,这是因为()A国共双方都缺乏诚意
66、 B国共实力悬殊地位不平等C美苏暗中支持国民党 D解放区问题没有达成共识解析:选D在重庆谈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为了维护战后和平,构建联合民主政府,作出了一些让步,因而不能说明国共双方都缺乏诚意,故A项错误;重庆谈判时国共实力存在一定悬殊,但这并不是“双十协定”称“会谈纪要”的原因,故B项错误;美苏对重庆谈判均持支持态度,两国并无暗中支持国民党,故C项错误;在“双十协定”中对核心问题即解放区政权的合法问题没有达成共识,因而不能称之为协定,故D项正确。9“1948年12月,外公所在的人民解放军第九纵队73团第二连奉命从山东泰安出发,经临沂,到达碾庄,参加战役村东外是一片很大的平原,村中的房屋在战斗
67、中不是烧毁,就是东倒西歪,遍地是敌人的大炮武器和弹药。”据材料可知,作者外公当时参加的战役是()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解析:选B辽沈战役的作战地点是东北三省,故A项错误;淮海战役中的“碾庄战役”消灭黄百韬部,故B项正确;平津战役的作战地点是北平、天津、新保安,故C项错误;渡江战役剑指南京,故D项错误。10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被称作“解放区”;随后长达5年的国共内战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区域亦被称作解放区。材料中两个“解放区”的含义分别是()A武装割据,人民主权 B民主独立,思想解放C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民族解放,民主自由解析:选D摆脱日本殖民统治即
68、为民族解放,摆脱国民党独裁的统治,即为民主自由,故D项正确。11下表为1949年美国时代周刊有关中国的政治类报道的倾向性统计表,这主要反映出()日期主要内容倾向性1949.1.10蒋介石期待和平1949.1.10共产党将进入北平,如何治理北平1949.1.24在和平解决北平问题上,共产党设定期限1949.4.18国共两党和谈失败1949.4.25共产党放弃和平,选择战争1949.6.27共产党推行民主政治1949.7.18美国对蒋介石失去信心(注:国民党正面报道;共产党负面报道;共产党正面报道)A美国对蒋介石逐渐丧失信心B解放战争胜利开展C意识形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D美国放弃扶蒋反共解析:选C材
69、料主要反映美国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政治类报道的倾向性,美国对蒋介石逐渐丧失信心只是材料的部分信息,故A项错误;解放战争胜利开展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根据统计表可知时代周刊对中国共产党的报道以负面为主,说明意识形态影响报道的客观性,故C项正确;美国并未放弃扶蒋反共,即使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放弃,故D项错误。12“人民解放军将在已有的胜利基础上站在国防的最前线,经济建设的最前线。”“你们现在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此命令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A从民主革命转向恢复生产发展经济B从领导工人运动转向工农武装割据C从反抗外敌入侵转向根据地的建设D从争取民族独立转向社会主义改造
70、解析:选A据材料“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说明民主革命转向,由材料“经济建设的最前线”和“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表明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故A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时期的人民军队为中国工农红军而不是材料中的“人民解放军”,故B项错误;反抗外敌入侵指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此时人民军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而不是人民解放军,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之前日本已经投降,此时没有争取民族独立的任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反法西斯纪念日统计表纪念日 时间及设立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每年1月27日,联合国2005年设立 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3日,全
71、国人大常委会2014年设立 日本广岛核爆炸遇难者纪念日 日本政府每年8月6日举行 诺曼底登陆纪念日旨在纪念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 欧洲胜利纪念日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英国、法国、奥地利、波兰等国家以5月8日为纪念日 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由于时差的关系,“德国无条件投降书”签订的时候,前苏联已经到了5月9日,因此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都以5月9日为纪念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每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2015年设立 材料二在历史教科书中,1983年之前一般没有涉及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用问题。1983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大学历史
72、专业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主编中国现代史:下册,开始正面提到了这种作用:“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斗争得到了世界人民的支持,同时,中国人民也对世界人民的解放斗争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长期斗争及其胜利,大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影响和推动了各国特别是被压迫民族的进步。”在今年的抗战胜利纪念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它从战争进程的角度点明了中国的作用,对于提升抗日战争的意义是有益的。 李良玉正确的历史观念与完整的历史书写关于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73、,指出七种纪念日设立的共同之处。 (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抗日战争研究变化的原因,并说明中国设立的两个纪念日的意义。(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设立的纪念日及纪念日设立的时间和目的等可以总结出其共同点:缅怀反法西斯战争业绩,以史为鉴;警惕法西斯主义,珍爱和平;凸显人性,尊重生命;各自政府均有特定的政治考量。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能够重新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作用是与当时的国内环境即阶段特征密不可分的,如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推行改革开放,思想文化方面重新提出双百方针,两岸关系改善等;第二小问,从
74、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和纪念南京大屠杀两个角度来思考其意义,如强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推动了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呼吁各方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捍卫正义良知,开创未来。答案:(1)共同:缅怀反法西斯战争业绩,以史为鉴;警惕法西斯主义,珍爱和平;凸显人性,尊重生命;各自政府均有特定的政治考量。 (2)原因:政治上拨乱反正;经济上推行改革开放;思想文化方面重新提出双百方针;两岸关系改善。意义:强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推动了全球的民族解放运动;呼吁各方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捍卫正义良知,开创未来。14(201
75、9蚌埠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1年10月4日,大清颁布正式国歌巩金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1926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决定把国民革命歌(原为国民革命军军歌)定为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1949年9月,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代国歌,后定为正式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76、,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对上表中国歌变迁进行历史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12分)解析:巩金瓯反映了清朝的专制政策,国民革命歌反映了国民大革命时期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义勇军进行曲反映了中华民族英勇反抗外来侵略,这三首国歌体现了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环境和时代特征,故可从国歌变迁反映时代特征的角度拟定,并结合辛亥革命前后、国民革命和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答案:论点:国歌变迁带有显著的时代印记。解读:1911年,清政府为适应外交需要而定国歌。歌词中体现出君权神授等思想,试图继续维护清朝统治。不久武昌起义爆发,这首国歌未能真正发挥作用。1926年,国民革命运动深入发展。革命主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军阀的统治,歌词表达了国民革命军将士致力于国民革命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歌词呼吁全民族团结一致,不畏牺牲抵御外侮,激发国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建国后,使用其作为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