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9 ,大小:1.95MB ,
资源ID:1166282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6628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民版讲义:必修一 专题一 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WORD版含答案.doc

1、必修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形成体系把握要点1有关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4个关键点(1)三种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2)两对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互为表里关系,大宗和小宗的相对关系。(3)三个表现:宗族生活政治化,政治生活等级化,等级观念生活化。(4)两个结合:血缘和政治相结合,王权和族权相结合。2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5个关键点(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2)一个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4)两层官制: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5)四个统一: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

2、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 课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回扣教材知识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夏朝国家出现,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2商朝王权承袭沿用夏朝的王位世袭制;王位传承方式有父子相传和兄终弟及政治特点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行政管理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二、西周的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分封制即古汉语“封建”(封邦建国)的原始含义,商朝已有分封。在周朝时期,是周王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前提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口划分

3、给诸侯的社会制度。2目的:对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3概况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义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诸侯权利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并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统治权初期封国鲁、齐、燕、卫、宋、晋、楚等等级序列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作用(1)进步性稳定了统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逐渐凝聚成华夏的国家意识)。打破了夏商的部落国家和方国联盟状态,国家政权由松散走向严密,是一种制度创新。(2)局限性: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

4、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三、西周的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含义: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2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规定宗族内的嫡庶系统,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4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合一,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5作用(1)有利于凝聚亲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2)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关系,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四、西周的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

5、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内容礼乐制度要求不同等级都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实质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影响维护了西周政治稳定,保证了西周社会的和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进补课程知识一、“家国同构”1含义: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2评价(1)由于古代中国经济中一直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6、所以与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家族制度深深根植于中国数千年的社会结构之中,家族结构扩大至国家结构。(2)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家庭家族国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模式是儒家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渊源。古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反映了“家”与“国”之间这种同质联系。二、分封制和宗法制的比较分封制宗法制目的加强有效统治调节内部纷争范围国家内部宗族内部性质贵族分权制贵族继承制标准按照血缘和功劳大小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年龄的大小等级四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两级(大宗、小宗)天子地位天下共主天下大宗二者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分封的依据,二者互为表里、

7、相辅相成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迷信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密切结合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探究重难知识一、分封制的特点材料解读根据图片中康叔、召公奭、姜尚、微子等人的身份,可知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根据图片中封国、主要同姓诸侯的地域分布,可知分封区域集中在北方黄河流域,同姓多分布于富饶之地或战略要地。史论形成分封制

8、的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但以同姓亲族为主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利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二、分封制的影响材料一不过应该注意到,周天子当时并没有真正的统治权,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之一邦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材料二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

9、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曹兵武分封制度与华夏传统的普世化问题据上述材料概括分封制的历史影响。信息获取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用盟约维持关系”“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反映出分封制下周天子和诸侯之间的关系相对松散,没有形成严密的从属关系,说明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正是分封制走向瓦解、诸侯割据混战的重要根源,这一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二说明分封制传播了中原先进文化,对华夏国家意识的形成以及文化认同起了重要作用。史论形成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1)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分封制消亡。但后世许多封建王朝也实行过分封制,例如西

10、汉、西晋、明代等,大多时候分封制只是郡县制的补充。(2)分封制使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国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3)分封制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传统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如我国各省份的简称有些就来源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名称:山西简称“晋”,山东简称“鲁”等。(4)分封制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如中国的很多姓氏来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齐、鲁、赵、燕、晋、秦、楚等;战国时秦国与晋国曾联姻,后世就以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三、宗法制的特点材料解读(1)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宗法制的体系由大宗和小

11、宗构成,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严格等级秩序。(4)宗法制与分封制紧密结合,互为表里。(5)族权与政权结合,家国同构。史论形成宗法制的特点(1)宗法制确立了以嫡长子继承原则和宗主独尊地位为核心的族权体系。(2)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基本原则是维护嫡长子不可更易的独尊地位。(3)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使族权与政权合而为一的族制系统和等级制度(家国一体)。(4)宗法制和分封制所确立的等级制度,都以维护周天子至高至尊的最高统治地位为最终目的。四、宗法制的影响观点一(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

12、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摘编自张荫麟中国史纲观点二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的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使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摘编自石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解

13、读观点一阐述了宗法制对国家政治体制的影响。信息“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对立统一”“亲贵合一、家国一体”,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观点二为后世历史评论,主要说明了宗法制对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度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导致中国封建政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史论形成宗法制的影响(1)对西周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2)对封建政治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继承制原则

14、。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3)对社会习俗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以及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4)对思想观念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美德。宗法制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阻碍民族进

15、步和发展的瓶颈。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转换知识的角度命题1(2018全国卷)据史记记载,商汤见野外有人捕猎鸟兽,张设的罗网四面密实,认为这样便将鸟兽杀绝了,“乃去其三面”,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最终推翻夏桀,创立商朝。这一记载意在说明()A商汤成功缘于他的仁德之心B捕猎是夏商时主要经济活动C商朝已经注重生态环境保护D资源争夺是夏商更替的主因解析:选A材料中,商汤将意在将鸟兽赶尽杀绝的罗网“去其三面”,即放鸟兽一条生路,体现了他的仁德之心,因此获得诸侯的拥护,得以灭夏建商。再根据设问“意在说明”,联想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16、之变”,即说明历史兴衰的规律,以警示后代统治者,故A项正确。夏商时期农业已经有所发展,所以捕猎不再是主要经济活动,故B项错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虽然符合材料内容,但不是史记中这一记载的本意,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资源争夺,故D项错误。2(2017全国卷)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解析:选A根据材料“河南”“山东”“北京”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王分封王族成员,使得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有了

17、共同的文化底蕴,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的形成,故A项正确。周不存在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C项错在“直接控制”;材料并未体现“世袭特权”,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3(2016全国卷)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选B题干反映的是西周青铜器上的铭文字数、格式和内容情况。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意味着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项正确。周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与商代一样,都

18、是“金文”,并没有创造出全新的文字体系,故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故排除C项。商周青铜器多用于祭祀,题干信息不能说明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故排除D项。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内容、特点、作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传统考查角度,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社会背景下,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在文化认同和历史传承方面的影响等成为近两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多元角度理解历史问题,应特别注意从对地方有效管理、文化传播和民族融合的角度分析分封制对我国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疆域奠定的作用,从中华民族早期文明奠基的角度分析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对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组织、思想文化的影响。从延伸知

19、识的长度命题4(2018浙江4月选考)有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国家时注意到:周“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这表明()A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B素养不同的人享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C以分封制构架国家垂直管理地方形式D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解析:选D官僚体制开始于秦朝,周实行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分封对象的素养差异,故B项错误;垂直管理地方形式开始于秦朝的郡县制,周实行地方分权,故C项错误;分封对象包括“昆弟甥舅”,可见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故D项正确。5(2013全国卷)在周代分封制下

20、,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选C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秦国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分封制难以维系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被破坏,故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秦君王墓葬规模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表明分封制瓦解,君主集权加强,C项符合题意,故选之;D项过于绝对,故排除。厘清血缘政治、宗

21、法制、官僚政治的来龙去脉(1)宗法制形成于西周时期,是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权力继承制度。而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种依血缘亲疏来传承权力的运作机制早在夏商时期就已确立。(2)夏商周政治中已经初步具备官僚制度的早期发展模式,尽管它们与后代官僚制度差异明显,但商周政治体制的若干制度因素,其实已经开了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先声。春秋战国时期官僚政治开始形成,当然这个形成的过程在各个诸侯国的进程是不一致的。特别是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家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对农民的统治,扫除旧贵族势力的羁绊,进行激烈的兼并战争,都加强了国家机器,初步形成了以王为首的封建官僚政治。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使早期官僚制度渐渐脱离

22、了贵族政治的羁绊。 从探索知识的深度命题6(2017海南高考)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辉县琉璃阁发掘了一座春秋时期的诸侯墓,出土了只有周天子才能使用的九鼎。这反映了()A宗法制度的瓦解B分封制度的崩溃C等级制度的颠覆 D礼乐制度的破坏解析:选D宗法制度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度,主要涉及继承问题,属于家族内部层面,而题干材料主要涉及的是礼器的使用,故A项错误;分封制度强调的是封邦建国,属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制度,而材料只是涉及礼器的使用,属于社会礼仪规范层面,故B项错误;自商周以来,古代中国社会一直存在等级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诸侯使用只有周天子才能享有的九鼎,诸侯的僭越破坏了礼乐制度对贵族日常行为礼仪的规

23、范,故D项正确。7(2016江苏高考)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 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 D宗法观念解析:选D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题干中的“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是受到嫡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体现的是宗法观念,故选D项。 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方法和原则。第6题通过春秋时期诸侯墓葬中鼎的数量折射出礼乐制度的瓦解,第7题通过传统谚语折射出宗法制的深远影响,从中都可以看出政治制度与文化观念之间(或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商朝分封方国首领为侯、伯,方国依旧自然分布在

24、原地;西周封邦建国,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这种“分封”的变化()A形成了君主专制的统治秩序B确立了血缘情感统治的主要方式C实现了中央对土地的直接控制D破坏了原有的社会血缘组织结构解析:选D根据所学,君主专制形成于秦朝,故A项错误;西周分封制是血缘关系与政治等级相结合的统治方式,故B项错误;郡县制下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C项错误;“特别设计了统治集团控制军事要地和经济富庶地区”说明打破了原有方国之下的血缘组织关系,故D项正确。2(2019德州期中)周人将夏、商、周三代易姓受命的变革原因归结为“德”,认为夏、商亡于“不敬厥德”,提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该做法()A解释

25、了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因B反映出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C有助于统治阶级的自我约束D形成了亲疏有别的等级秩序解析:选C周人将夏商周改朝换代的原因归结为德政,有利于在周代德政的实施,约束了统治阶级的行为,故选C项。3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解析:选C材料中“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达到民众之中,此举表明西周分封制中

26、孕育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达到地方民众,并不能说明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使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诸侯割据,故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D项错误。4公元前705年,周桓王带兵攻打郑国被打败,并被射中肩膀。有人劝郑庄公乘胜追击,庄公夜间却派大员去慰劳桓王,并探问伤势。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法制成为执政的基础B宗法关系有利于调和冲突C宗法制受到了严重挑战D分封关系已难以维系统治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郑庄公以诸侯身份射伤周天子,但是“庄公夜间却派大员去慰劳桓王,并探问伤势”可知,在宗法制的

27、规定下,以臣子之礼探问周天子,缓和了关系,体现了宗法制调和冲突的作用,故B项正确。5如图为2018年入选国家宝藏的两件青铜器商代皿天全方罍和西周大克鼎,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以上文物信息反映出()A中国先民敬重宗室血脉之情B商周时期“家国一体”的特色C先秦时期礼乐等级制度盛行D分封制下周王与诸侯的关系解析:选A由材料“它们分别是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大贵族克为祭祀祖父而铸造”,可知古人对宗法血缘的敬重之情,故A项正确;B、C、D三项并非材料主旨,均排除。6(2019湖北四地七校联考)公元前6世纪末,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其家城墙超出周朝的规格,鲁定

28、公带军队去“堕三都”,但没成功。晋献公时为保太子位,不许群公子住国内,晋国没有了“公族”,而代替公族的卿族兴起;此后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这两件事一定程度上()A说明了分封制度弊端初显B维护了奴隶主贵族利益C表明了礼乐制度荡然无存D反映了新兴势力的上升解析:选D材料“堕三都,但没成功”和“大权长期为卿族掌握,晋后来被赵、韩、魏三家所分”体现了新兴势力的上升,故D项正确。课题(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回扣教材知识一、时代背景1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人民渴望统一与政治稳定。2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政治、经济

29、、军事实力日益强大。3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二、基本内容1权力中心皇帝制度(1)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皇帝”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2)特点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皇权至上: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权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等。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职责三公: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

30、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九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特点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作用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大事,供皇帝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3.地方制度郡县制(1)渊源: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立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2)实施:把全国分为36郡(后增至40余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3)内容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县长均由

31、皇帝直接任命。(4)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贵族政治被官僚政治取代(世官制流官制,血缘国家地缘国家)。基层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国家因而掌握稳定的赋税、徭役与兵源。4法律制度:秦律细密严苛。三、深远影响积极影响疆域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初步奠定了祖国的疆域政治有利于集中力量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专制王朝所沿用,成为中国专制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经济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使中国产生了高于

32、同一时期其他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民族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化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等消极影响政治君主个人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国家政策,容易造成决策的随意和行政的专断,极易出现暴政、腐败现象经济在明清时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思想上独尊一家,禁锢了人们的头脑,压抑了人性及其创造力,阻碍了中国民主政治和科技文化的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容易助长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加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使人民处境日益恶劣,阶级矛盾尖锐进补课程知识一、“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1“专制

33、主义”:与民主政体相对立,是一种决策方式,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3“中央集权”与“专制主义”相辅相成,二者的结合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目的是保证中央政府和君主的绝对权威。二、西周与秦朝政治制度的比较西周秦朝中央政治体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以皇权为中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地方政治体制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

34、的条件下实行郡县制,按地域划分选官制度形成了建立在宗法制上的世卿世禄制度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政治特点奴隶制的贵族政治封建的官僚政治探究重难知识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材料一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主管监察。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材料二九卿有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御用车马;廷尉,掌刑法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少

35、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皇帝的生活供应。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以上均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问题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信息获取依据材料一中丞相“助理万机”、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以及材料二中诸卿的具体职能及材料二中关键信息“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可知中枢权力体系的运行特点是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依据材料一中“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等可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依据材料二中九卿的职责,可知诸卿中奉常、宗正等官职就是为

36、皇室专设,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体现了“国”与“家”同治,即家国一体。史论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官僚政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袭,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皇权独尊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和皇位世袭;“家国同治”;皇帝称号和使用的物品都具有专一性高度集权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官员以皇权为中心,各司其职、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两对矛盾始终贯穿两对矛盾:一是中央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家国同治诸卿中奉常、郎中令、宗正、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帝专设的,是为皇家服务的。“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二、从贵族政治向

37、官僚政治的转变材料一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摘编自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摘编自文史纵横 2009年第3期解读材料一以第二个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

38、:第一层是秦朝完成制度重建背景的阐释,即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瓦解;第二层是观点的陈述,作者提出了其核心观点秦朝完成了“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即从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材料二以省略号为界分为两层:第一层点出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原因、背景,第二层则指出官僚政治的性质和意义所在。史论形成1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的比较贵族政治官僚政治权力来源“世卿世禄”由皇帝授予权力运作自主性,可以决定治下的一切事件受制于皇帝及其代理者;很难发挥自己的才干和主动性权力机构比较简单,没有叠床架屋的情形多个机构的相互制约、相互监视,政府机关庞大臃肿和运转不灵收入来源来源于他的领地来源于俸禄;贪污受贿官吏选拔由“世卿

39、世禄”制产生由皇帝任免,由察举、科举制等办法产生2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1)转变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2)历史作用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掠夺,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

40、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侵扰。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 三、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比较材料解读地方官制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史论形成比较分封制和郡县制分封制郡县制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官吏权力王位世袭,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由皇帝和朝廷任免调动,不能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

41、政权,拥有土地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实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研高考知命题趋向从延伸知识的长度命题1(2017浙江4月选考)谈到西汉的政权建设,史家常以“汉承秦制”作论。下列项中能体现该论断的是()A皇帝制与郡县制B郡县制与刺史制C皇帝制与封国制 D丞相制与刺史制解析:选A“汉承秦制”是指汉朝沿用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沿用秦朝的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故A项正确;刺史制是汉朝才开始实行的,故B项错误;封国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刺史制度是汉朝才开始实行的,故D项错误。2(2016上海高考)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

42、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解析:选B材料“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对于是否实行分封制争论不休,因此省略处应填入取代分封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A项错误;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故B项正确;郡国并行出现在汉初,行省制度出现在元朝,不是直接取代分封制,故C、D两项错误。 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框架。以上两题考查秦朝的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对西汉及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强调了秦朝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从拓展知识的宽度命题3(2015江苏高考)据秦琅

43、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史料运用的基本原则。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运用史料时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知,故C项正确。淮南子仅叙述了颛顼帝、大禹、纣时国土达到的地区,无法体现以传说贬抑秦始皇,故A项错误。B项陈述了“差异”,没有说明题目主旨,故

44、排除。石刻与文献记载的差异明显,无法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故D项错误。史料真伪的辨别辨伪:就是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考辨历史文献中的伪书和伪文,以获取真实可靠的史料。要考辨真伪就一定要有证据,证据一般有三种类型。即书证、物证和理证。书证,是指各种书籍文献;物证,是指实物或遗迹;理证,是指利用常识和推理证明。要辨伪必须全面收集各种材料,认真分析,辨定真伪,只有真实可靠的材料才能用为证据。 练模拟悉命题热点1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45、”这说明当时()A朝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 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解析:选C题干未提及朝议制,且应该是皇权而非王权,故A项错误;君主权威源于皇帝制度,故B项错误;据“赖宗庙之灵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可推知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宗庙对皇权的作用,而非宗庙祭祀这一形式,故D项错误。2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社会秩序比较稳定B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已经确立官僚政治D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解析:选C本题材料强调的是当时

46、官员因“不胜任”的失职行为将被免职。根据所学知识,秦朝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中央对地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这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3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解析:选C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加练42题

47、强论证能力材料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问题解读材料,以“郡县制的历史作用”确定一个论题,并联系相关史实加以论述。点拨针对郡县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主流观点认为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

48、从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的角度分析,郡县制的实施,虽增加了中央管理的力度,但地方政府官员手上并无实质的权力,所有官员都只是皇帝思想的执行者,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参考答案论题(一):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阐述: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发育与成长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由此促进了国家统一、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郡县制为实现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能够有效地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全国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或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战争。郡县制为国家治理由贵族政治模式向官僚政治模式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9、制、户籍制、监察制、考课制、俸禄制等等各项制度,也随着郡县制的全面推行与不断完善而都有了长足的发展。郡县制为新型土地占有关系的形成和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稳定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论题(二):郡县制的推行对中国历史造成了消极影响。阐述:郡县制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充当了“基石”的角色,没有郡县制就很难建设中央集权,更无法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的政治局面。郡县制紧紧围绕以君主专制为内核的中央王室即中央政府这个政治中心运转,很容易形成“内重外轻”的模式,从而导致闭关自守、积贫积弱的格局。郡县制下,逼迫官员只顾上面脸色、不向下面负责,短期化、形式主义、官官相护逐成致命缺陷。综合过关检测 (时间:45分钟满分:

50、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占卜在商朝占有重要地位,商王事无大小,都要占卜。到了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是不可靠的,民心向背才是根本。这一变化()A适应了王权统治的需要B提高了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C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思想D使王权摆脱了宗教神权控制解析:选A商朝弥漫着神权色彩,而商朝的灭亡使西周意识到“天命靡常”,看到了民众的力量,因此才会有早期的民本思想,借此巩固王权,故A项正确;西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地位,不会提升下层民众的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据材料“民心向背才是根本”可知是民本思想,而主权在民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西周时期产生了早期的民

51、本思想,借此巩固王权统治,而非强调摆脱宗教神权的控制,故D项错误。2晋文公刚即位就启用贵族分任内外诸官,“昭旧族胥、籍、狐、箕、栾、郐、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诸(同姓)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这一做法()A反映出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表明当时选官唯看家族声望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D说明血缘亲疏决定贵族等级解析:选C材料说明晋国旧姓掌握近官,同姓掌握中官,异姓控制远官,显然对于不同族姓分封官员不同,这样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是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封,不是分封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选官唯看家族声望是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

52、没有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分封,故D项错误。3(2019山西晋中适应性调研)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A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C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D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解析:选D“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均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强调中央对地方加强统治,故B项错误;“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政府无法有效地对众人口进行控制,故C项错误;“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

53、、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可见分封制所酝酿出的思想观念成为后世一统天下的文化基础,故D项正确。4(2019佛山一模)西周时期,很少有个体脱离宗族的现象,宗族内部一定程度上实行“异居而同财”。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由此可知()A生产力进步为新的经营方式提供了条件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C统治者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D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D“新的经营方式”为小农经济,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生产力有了提高导致宗族实体的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据材料“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而不是

54、为增加收入而强制要求民间分家,故C项错误;据材料“春秋时期宗族实体逐步解体,统治者鼓励人们进行商品交换以促进农业生产”可以得出宗法制的瓦解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5中国人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A汉字起源与宗法制密切相关B西周分封制度影响深远C宗法观念成为传统文化核心D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解析:选D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图画文字,而那个时候没有宗法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排除B项;宗法观念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非核心部分,排除C项;材料中“表”“堂”“

55、外”亲”“干”“继”“曾”“元”等等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反映了对血缘关系的详细界定,故选D项。6(2019辽南协作校一模)周礼规定:“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飨燕(注:燕同宴)之礼,亲四方宾客。”这说明西周的礼仪制度()A具有区分贵族等级的功能B秉持稳定社会秩序的宗旨C强调生活良俗的教育 D注重仁爱心地的培养解析:选B据材料“亲宗族兄弟亲四方宾客”可知,借助礼乐制度来凝聚宗族,防止纷争,维护社会秩序,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7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材料主要表明当时()A“礼崩乐坏”局面开始出现B诸侯

56、国争霸战争接连不断C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D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礼崩乐坏”的现象,但不能表明是开始出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故B项错误;材料的意思是郑庄公不履行诸侯的义务,还打伤周天子,说明天子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表明国家政治秩序受到严重挑战,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8周代有谥法之制,贵族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平事迹,给其拟定一称号,如周武王、鲁哀公等。嬴政成为皇帝后,不准臣议君,废除了谥法。嬴政此举意在()A维护皇权独尊 B废除宗法制度C削弱贵族政治 D强化政权合法性解析:选A根据材料“嬴政成为皇帝后,不准臣议君,废除了谥法”可知,

57、嬴政废除谥法就是为了凸显皇权至上,故A项正确。9(2019桂林期末)文献里关于秦朝“三公九卿”官员的事迹,只有丞相、御史大夫及九卿参与国家事务的记载。另据考证,秦朝时期太尉一职并没有具体的人员担任。对此现象符合史实的解释是()A巩固君主专制集权需要 B太尉一职实为后人杜撰C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 D秦朝中央官制变动频繁解析:选A秦朝皇权至上,太尉虚设,是巩固专制集权的表现,故A项正确;太尉是秦朝设置的重要中央官职,故B项错误;秦朝虚设太尉不能说明秦朝政局保持稳定太平,故C项错误;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基本稳定,故D项错误。10剑桥中国史载:“对帝国而言并不是新东西,也不是起源于秦。

58、但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材料评说的制度应是()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解析:选C分封制是“立列国”,与材料中“断然摒弃了必然引起间接统治的重立列国的思想”不符,故A项错误;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与材料中“重立列国的思想”的地方制度不符,故B项错误;“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实行于西汉初年,与材料中“公元前221年的改革”的秦朝不符,故D项错误。11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

59、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A废除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C建立皇帝制度 D开创统一格局解析:选D秦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使国家走向了统一,“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说明秦朝开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格局,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废除分封制的意义,故A项错误;郡县制和皇帝制度属于秦朝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材料中国家统一的信息,故B、C两项错误。1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

60、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治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解析:选A据材料可知秦朝用官僚政治取代原来的贵族政治,这种政治制度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之上,通过法律等手段使国家的管理趋向制度化,故A项正确;B、C、D三项皆不符合题意,排除。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材料二

61、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

62、县制的历史影响。(15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得出武王伐纣,西周建立;根据材料一中“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得出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结合所学可知井田制的实施及宗法制的影响。第(2)问,分封制的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得出,分封制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结合所学可知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郡县制的历史影响,根据材料二“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得

63、出,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答案:(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2)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有利于中央集权;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4(2019济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杜牧阿房宫赋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

64、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司马迁史记“(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上(始皇)崩,雲其作者”;“(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戍卒陈胜等反”,“三年二世自杀”,“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自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考古队对阿房宫的主要建筑前殿遗址进行发掘,勘探面积35万平方米,在其夯土台基及附近未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墙、殿址、壁柱、明柱、柱础石、廊道和排水设施等相关遗迹,未发现相应的砖瓦、瓦当等建筑材料,也未发现在当时被大火焚烧过的痕迹。而在秦都咸阳

65、的宫殿建筑考古中则有被大火焚烧的痕迹对秦阿房宫的叙述在诗人笔下、历史文献和考古学上存在着巨大差异,综合所给材料提出你的观点,并运用史学研究的方法加以阐释。(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2分)解析:根据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以看出,杜牧认为阿房宫规模宏大,是毁于项羽的战火。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知,司马迁也认为项羽确曾“烧秦宫室”,但不能肯定烧毁的就是阿房宫。李毓芳阿房宫前殿遗址的考古收获和研究认为秦阿房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也非毁于项羽的战火。通过对不同史料的分析得出,对秦阿房宫

66、的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驳和印证。答案:示例:观点:秦阿房宫确曾兴建,但未建成,更非毁于项羽的战火,杜牧的记述系对历史的误传。阐释:史记中有秦阿房宫在渭南兴建的大量记载,当代考古也出土了其夯土台基的建筑遗址;但据史记记载,自开建到废停仅历时5年,杜牧笔下规模宏大的阿房宫很难建成,而对其宫殿建筑、建筑材料等相关遗存的考古结果也予以印证;史记记载项羽确曾“烧秦宫室”,但对阿房宫遗址和秦都咸阳宫殿遗址的考古结果证明,项羽烧毁的是秦都咸阳的宫殿,而非渭南的阿房宫。而杜牧诗作的主要目的应是讽谏晚唐颓弊,并非对历史真实的客观记述。因此,对秦阿房宫的真实认识不能限于文学记述,必须经过文献资料与现代考古互相辩驳和印证。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