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611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二 专题一 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资料卡片】关于古代中国的基本知识: 三个社会形态: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的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阶级社会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2.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 (1)夏朝(前2070年-前1600年,大约5个世纪400多年)建立 (2)商朝(前1600年-前1046年,大约5个世纪400多年)发展 (3)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大约280多年) 强盛 (4)春秋(前770年-

2、前476年,大约近300多年) 衰亡3.封建社会:前221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时 期时 间特 征备注战国前475前221年封建社会形成(确立)属于先秦史秦汉前221220年封建社会大一统初步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隋唐589907年封建社会的繁荣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明 清(鸦片战争前)13681840年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可以分为六个发展阶段: (一) 农业技术的萌芽时期: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以前)中国农业大约起源于一万年前。

3、它是在采集和渔猎经济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产生,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 农业技术的初步形成时期:夏、商、周(约公元前2100-公元前771年)这一时期,中国发明了金属冶炼技术,青铜农具开始应用于农业生产。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农业技术有了初步的发展。(三) 精耕细作的发生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221年)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炼铁技术的发明标志着新的生产力登上了历史舞台,铁农具和畜力的利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四) 北方旱地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时期:秦、汉至南北朝(公元前221-公元589年)这是中国北方地区旱地农业技术成熟时期。耕、耙、耱

4、配套技术形成。多种大型复杂的农具先后发明的运用。著名农学家贾思勰写作大型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五)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的形成时期:隋、唐、宋、元(公元581-公元1368年)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南方水田技术配套技术形成。水田专用农具发明与普及。棉花在中国逐渐推广。出现众多农书。土地利用方式增多。南北方农业同时获得大发展。(六) 精耕细作的深入发展时期:明朝至清前中期(公元1368-公元1840年)这一时期中国普遍出现人多地少的矛盾,农业生产向进一步精耕细作化发展。美洲新大陆的许多作物被引进中国,对中国的农作物结构发生重大影响。多种经营和多熟种植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

5、农业以高科技应用为基础,取得了更为辉煌的成就。中国以只占7的土地,养育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农业科技方面,中国发达国家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小。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已经从1949年20提高到4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转移过程、原因和影响:一、过程:1.东晋南朝:趋向平衡。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地区经历了从东晋南朝的政权更替。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2.隋唐五代: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但是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至

6、唐朝后期,已经出现了“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现象。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整个五代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日益成为全国经济的先进地区,人口数量超过了北方。3.两宋时期:最终完成。两宋时期,北方同样战乱频繁。北宋灭亡以后,南宋政权偏安于东南一隅,使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当时太湖流域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江南的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至元朝,为解决“南粮北运”问题,还大力兴办漕运和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足以说明南方经济的重要性。可见,南宋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的阶段。明清时期,南方经济中

7、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二、原因: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发生南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1.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为南方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环境。例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比较繁荣,但后来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影响,北方的社会安定受到了破坏;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两宋期间。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战争更是接连不断。2.北方大量劳动人民为了躲避战乱而南迁,充实了南方的劳动力,并且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例如从西晋末年到南朝开始,北方南迁的农民达九十万之多,占北方总人数的八分之一。这就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南迁的北方人民还给南方带来了中原先进

8、的生产技术。南方地区从火耕水耨的原始耕作方法,发展到用粪来作肥料。牛耕得到推广。3.政治中心的南移 (如南朝、南宋)或者东移(如明朝和清朝),加快了南方的开发。南方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统治者在楚州“筑白水塘以溉田”;吴越兴修了许多水利设施,例如著名的捍海石塘等。4.南方自然条件好,适合农业发展,而且对外贸易条件比北方优越。三、影响: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一些有海港的城市利用海上交通和河运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9、,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交流。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致使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3.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状元的变化。自唐至明清,状元籍贯地理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唐宋两代来自北方的状元共68名,占全国总额的61,北方籍状元占明显优势。元明清三代状元籍贯的地理分布与前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时期全国共有状元194名,其中来自北方的仅26名,占全国总额的13.4;南方状元则有168名

10、,占86.6,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了绝对优势。4、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5.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基础知识梳理】考点一:“神农”的传说(中国早期农业的起源)1.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1)时间: (2)地点: (3)农作物:2.神农氏(炎帝)的传说(1)创制原始农具 (2)教导民众种植农作物 (3)尝百草3.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11、。4.农耕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古代的重大发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考点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农具的革新和耕作技术的进步)1.耕作技术的进步(1)“刀耕火种”:含义:利用“火耕” 手段拓荒营田,耕种前有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存在时间:原始社会至西汉时期作用:没有剩余粮食,无法摆脱贫困。(2)铁犁牛耕:存在时间:春秋战国出现至今改进:西汉时“二牛抬杠”,东汉改为“一牛挽犁” ,便于牛耕的普及。作用:积极:消极:2.农具的进步(1)刀耕火种时期: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耜、耒耜)夏商周青铜农具(青铜铲)(2)铁犁牛耕时期:铁制农具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如:

12、)汉代:数量超过前代(如: )唐代:犁的结构更为完备(如: )考点三:大禹和他的继承人(古代水利事业)1.水利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和原因(1)地位:(2)原因:2.发展历程及表现(1)治水英雄:大禹治水;东汉王景治黄河(2)水利著作: (3)水利工程:战国:都江堰、郑国渠;汉代:井渠(4)灌溉工具:曹魏: 隋唐五代: 宋: 明清:考点四:贫者无立锥之地(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历朝历代的土地制度:商周:井田制;战国时期: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前唐:均田制2.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1)根本原因:(2)危害:(3)抑制兼并的措施:北魏的均田制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的方田均税法 明朝张居正的一条鞭法(4

13、)结果:考点五:沉重的赋税和力役(赋役制度)1.赋税:(1)主要形式:(2)评价:2.徭役:(1)含义:(2)评价:【课堂讨论】1.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时间所有制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2.井田制(1)性质:奴隶社会的一种国有土地制度。(2)内容:所有者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使用者周王把土地赐给诸侯臣下,授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义务向周王交纳一定贡赋劳动者奴隶 劳动方式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井田特点沟洫纵横,如同井字,称为井田(3)发展过程: 开始:商 盛行:西周 瓦解:春秋 废除:战国(4)性质: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5)瓦解:铁、牛使用 私田增多 出现新

14、封建剥削方式 井田制瓦解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6)井田制和分封制的关系: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制度,分封制是政治制度,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井田制规定了奴隶制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使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西周走强盛。3.均田制:(1)存在时间:(2)出现的前提条件:(3)内容:(4)影响:(5)瓦解:【课堂讨论】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资料卡片】手工业: 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

15、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陆路“丝绸之路”: 目的: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准备联络被匈奴从河西赶到西域的大月氏人,共同夹击匈奴。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张骞,毅然应募。 经过:公元前138年,他带着百余名随从从长安西行,在途中被匈奴人捉住,扣留了11年。他不忘使命,设法逃脱,辗转到达大月氏。那时大月氏西迁已久,无意再与匈奴打仗。张骞返回长安,身边只有在西域娶的胡妻和一位随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的见闻,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于是张骞率领使团,带着上万头牛羊和大量丝绸,访问西域的许多国家。

16、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曰趋频繁。 西域都护的设立: 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班超经营西域: 公元73年,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控制,被东汉任命为西域都护,他在西域经营30年,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班超曾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使臣来到洛阳,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直接交往。路线简略: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境内)、通往中亚(安息古波斯)、西亚,直到欧洲(大秦古罗马)。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

17、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 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路线: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中国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中国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基础知识梳理】考点一:家庭手工业和田庄手

18、工业(民营手工业)1.自然经济(1)含义:(2)特点:(3)地位: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 基础之上的。 在古代社会长期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只是从属和补充。(4)弊端:(5)组成社会的经济单位: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奴隶社会:庄园;封建社会:农民家庭;封建庄园2.家庭手工业:(1)手工业和农业的关系:(2)产品去向:(3)影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3.田庄手工业:(1)田庄:时间: 原因: 性质:(2)生产经营活动:农作物栽培、养殖、酿造、加工、纺织等(3)地位:考点二:“工官”和“匠户”(官营手工业)1.“工官”(1)含义:(2)官办行

19、业:(3)职能:(4)事例:(5)特点:特殊行业的垄断性:最有利可图行业,收归官办,由政府垄断。 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皇家工场专门负责制造官家专用和皇帝私用的物品,除皇帝特赐,平民不得使用。 不计成本和奢侈性:其经营对民间市场没有影响,对朝廷财政是一大支出。 技术工艺的高超性: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各种行业的封闭性:新技艺的服务对象、传承是封闭性的。 劳动者缺少积极性:工匠编入“匠户”,职业由子孙世代继承。 (6)评价:(奢侈性、特殊性、封闭性)2.“匠户”(1)含义:(2)发展历程:唐:工匠定期服役 宋:官府强制役使 元:工匠入籍称为“匠籍”,由专门机构直接管理,不得脱籍改业,必须

20、世代相袭,承担指定工艺明:匠户制度改为轮班轮作,服役以外的时间可以自制成品进入市场销售 ,成为半自由的手工业者。 清:顺治帝废除“匠籍”。(3)评价:考点三:三大手工业的发展历程时间纺织业(丝纺和棉纺)冶金业(冶铜和冶铁)陶瓷业(制陶和制瓷)原始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出现人工育蚕和丝织技术。出土小件铜器,只是小件工具或生活用具,而不是主要的盛产工具。彩陶表现处相当高的工艺水品。(原始青瓷)商周在经济生活中已经相当重要。商代:出土地点分布相当广泛生产规模已经相当大。西周:作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利和秩序;铸造工艺已经达到很高水平。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春秋战国春秋晚期出现

21、最早人工冶炼铁器;战国出现炼钢和淬火工艺秦汉汉代: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汉武帝:铁业官营制度燃料:供风形式:东汉末期出土青瓷器唐代官营纺织业有相当大的规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南青北白釉下彩绘唐三彩时间纺织业(丝纺和棉纺)冶金业(冶铜和冶铁)陶瓷业(制陶和制瓷)魏晋南北朝灌钢法宋代有了更大发展。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品也有了新的提高。北宋有了以煤作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炭作燃料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创造新式纺车,推广传授纺织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清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纺织业中出现资本主义

22、萌芽。康熙: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烧制技术登峰造极考点四: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1.2.3.4.5.6.【课堂讨论】1.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原始社会晚期(2)发展:春秋战国明代中后期2.三种主要经营形态的比较 三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资料卡片】商业贸易: 商业贸易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一个方面,与工农业生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是工农业生产发展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进步。 历史上的商业贸易现象包括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发展等方面。 城市:古代的“城”是统治者

23、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在古代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市:城市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草市: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夜市:指城市中的市在时间上继续延长到夜间贸易;晓市,也称小市,就是拂晓前进行交易的市场,到了天明,市场就散了。徽商: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而非所有安徽籍商人。徽商又称 “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徽州,今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商是中国十大商帮之一,鼎盛时期徽商曾经占有全国总资产的4/7,亦儒亦商,

24、辛勤力耕,赢得了“徽骆驼”的美称。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清朝后期,随着封建经济的瓦解,徽商逐渐衰亡。特点:1、遍布全国,与晋商齐名,到处有徽商足迹。 2、经营品种广泛,盐、棉(布)、粮食、典当、文具笔墨(文房四宝)。 3、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小本经营、由小到大。 4、资本雄厚。如休宁人汪福光在江淮从事贩盐,拥有船只千艘,所销之盐占淮盐的1/2以上。 清乾隆末年,关税盈余每年85万两银子,而出口商品中徽商的茶叶为第一位。 扬州从事盐业的徽商拥有资本四千万两银子,而当时清 朝的国库存银

25、仅7000万两。 5、经营之道。信守的经营理念是“讲道义、重诚信”“诚信为本、以义取利”,在市场上取得良好信誉。 6、获利致富后回报家乡,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慈善事业。1805年黄河淮河大水,扬州徽商捐大米6万石,200万两银子。晋商: 通常意义的晋商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晋商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等。特点:明清时代的晋商,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封建政府把他们作为政府推行财政政策和提供军协饷供应的工具; 二是商人与封建政府之间有着不一般的相互结托关系; 三是利润的封建化。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捐输

26、助饷。2、购置土地。3、转化为高利贷资本。这是一种古老的生息资本,是为榨取高额利息而放贷放给他人使用的资本,其形式繁多,有印子钱、驴打滚、典当、放青苗等。4、窖藏。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其地燥,故不腐,其土坚,故不崩。如山西祁县富商渠源祯,人称“旺财主”,资产三四百万两,他认为获取高额利润后,再投资不如窖藏保险,竟从其办的票号中抽出大量股金窖藏起来,估计藏银达百万两以上。辛亥革命后,阎锡山一次就向渠氏“借银”30万两。5、作为宗族活动和封建慈善事业开支。6、奢侈消费。 总之,明清晋商资本的运转方式,是与封建地主制经济结构完全协调的,是封建地主制经济的一个环节,是为封建地主制经济服务的。【基础知识梳

27、理】考点一:富商大贾周流天下1.远古时代:出现早期的商业交换2.商代:有了初步发展3.西周:货币需求量增加,出现骨贝、铜贝4.春秋战国:商业得到良好的发展条件,出现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5.汉代:商运活跃6.唐代:水路商运发达,商船规模宏大;陆路商运也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生意兴隆。7.宋元:海外商运发展迅速,商品远销亚洲、东欧和北非;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益州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8.明清: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考点二:“市”的发展1.秦代: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2.汉代: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

28、的管理机构,且管理相当严格。(长安“九市”)3.南北朝: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并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5.宋代:突破了原先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形成了繁荣的商业街;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6.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考点三:商业都会的崛起1.战国: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都会如: )2.汉代:都市因商业的集中形成繁荣景象。(都会如: )3.新(王莽执政):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控制市场物价,以繁荣的“市”为重要标志的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形成。(都会如:

29、 )4.唐代:长安的市已经有定时而聚的古老形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洛阳市的规模远远超过长安。(都会如:北方 南方 ) 5.宋代:都市商业繁荣。商贾云集,百货杂陈,部门齐全,夜市、晓市、庙会集市类型各异。(都会如: )6.清代:商业市镇兴起(如:苏州、吴江县的盛泽镇、湖北的汉口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考点四: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1.2.3.4.5.6.【课堂讨论】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资料卡片】【基础知识梳理】考点一:重农抑商1.时间:商鞅变法确定2.含义:强调要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

30、手工业的发展,是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3.目的:(1)经济: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2)政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君主统治的需要(3)文化:安定人心。4.原因:(1)根本:它是自然经济的反映,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必然产物。(2)重农: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是封建国家赋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能为人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有利于国家安定和社会的稳定。(3)抑商:工商业不能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发展又会加强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商品交换不发达,拥有的货币、店铺和作坊

31、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5.演变过程:(1)战国:确定重农抑商的原则(2)秦代: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为经济秩序的稳定提供了条件;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相当全面、具体和严密。(3)汉代:汉初: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一入市籍不得为官;对商人征收重税(流通税 和营业税 )。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开始实行盐铁官营制度。(4)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市的交易时间受到限制。(5)中唐以来:有所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和官商分利的政策是商人的地位有所提高。(6)宋元:对市的管理有所放松,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在受官府的直接监管,(7)明清:对海外贸易加

32、以限制,实行“海禁”政策。6.评价:(1)积极:有力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2)消极:是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的发育,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考点二:“海禁”政策1.含义:2.发展历程:明代开始,清代沿袭,鸦片战争时结束3.原因:(1)根本:(2)具体:明代清代(3)思想:4.目的:根本:直接:5.表现:明代:朱元璋“通番禁令”清代:顺治帝“禁海令”,“迁海令”6.影响:考点三:资本主义萌芽1.含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雏形三个基本要素:2.产生时间:3.产生地点:4.

33、标志:5.特点:(1)(2)(3)6.产生条件:7.缓慢原因:(1)根本原因(2)主要原因:(3)具体原因: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课堂讨论】1.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和秦汉时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明清时期却阻碍了社会进步,如何理解?2.重农抑商政策为什么竟然使农民越来越贫困而商人越来越富足?3.“市籍”4.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5.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原因。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7.古代中国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的状况时期发展状况原因西汉逐渐发展唐继续发展两宋繁荣元清逐渐萎缩8.清代短暂的开放。9.对“海禁”政策的认识。10.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对比时期目的原因内容影响相同点不同点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