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0河南天一大联考)材料一战爆发后,袁世凯政府对此采取的是“局外中立”的外交政策。1914年8月6日,以大总统令的形式颁布的局外中立条规是以1907年世界各国在海牙所画押之陆战中立条约和海战中立条约为依据的。“政府即颁中立条规,宣告中国对于此次战争,恪守中立。对于德奥方面与联军方面毫无偏袒。一切事宜,均按国际公法办理”,“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各交战国之军队、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其有违背前项规定者,应听中国官员卸去武装,并约束扣留至战事完毕时为止”。摘编自李志学“一战”对德外交与中国加入国际
2、体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初期袁世凯政府“中立”政策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一战初期袁世凯政府采取的“中立”政策。解析:(1)根据“是以1907年世界各国在海牙所画押之陆战中立条约和海战中立条约为依据的”“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各交战国之军队、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等内容,从法律依据、预防性和主权性等方面分析。(2)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应从正反两方面评价袁世凯政府的“中立”政策,既要看到积极性,又要看到消极性。答案:(1)特点:以国际公法为依据;具有阻止战争向中国蔓延的预防性;体现了维护中国领土、领海的主权性。
3、(2)简评:促进了近代中国外交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但不利于中国在世界大变局中国际地位的改变。2(2020十堰月考)材料传统国际法将战争看作是推行国家政策、解决国际争端的合法手段。进入20世纪,这种传统观念逐步被否定。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各缔约国要“承担不从事战争之义务”。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明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追求。二战后,联合国宪章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为联合国的首要宗旨。1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的关于侵略定义的决议为制止侵略提供了法律武器。根据现代国际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法主要包括谈判与协调,斡旋与
4、调停,调查与调解,仲裁,司法解决,通过联合国、区域组织以及区域办法解决,等等。但国际法依然不断地经受着挑战与考验。爱好和平的世界人民期待着国际法效力的加强、联合国权威的提高。而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摘编自杨和平20世纪:战争、和平与国际法等(1)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国际法解决战争问题的措施有什么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国际法规推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解析:(1)特点,据材料“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明确表达了世界各国力求避免战争的共同追求”“1919年,国际联盟盟约提出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二战后,联合国宪章1970年的国际法原则宣言”“根据现代国
5、际法,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方法主要包括谈判与协调,斡旋与调停区域组织以及区域办法解决,等等”从措施涉及的范围、具体内容及方式等方面概括。(2)机遇,据材料“通过联合国、区域组织以及区域办法解决,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挑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答案:(1)特点:由具体领域扩展到全方面;否定了“战争权”的合法性;渐进性与动态发展;解决国家争端方式多样化。(2)机遇:联合国的建立;区域性组织的推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不断增长。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南北发展不平衡;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
6、冷战思维;联合国制裁能力有限;难民问题。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德国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后,欧洲紧张局势不断加剧,英法两国酝酿对德实行经济封锁。英国成立经济作战部,开始从陆地到海洋,从武器、军备到石油、机械甚至牲畜,对德全面经济封锁。1939年11月,英法成立经济协调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共同派代表团到海外进行采购军火和战略原料的谈判,试图以优惠购买政策阻止战略物资流入德国。英法两国海军对中立国港口向德国转运的货物进行检查,扣留数百艘德国在海外的商船。为了切断对方和保护自己的经济供应线,敌对双方在北海和北大西洋多次展开海战。截止到1940年4月,英法击沉德国潜艇及其他舰只多艘。经济封锁使德国的
7、进口额下降到战前的43%。摘编自(英)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英法对德施行经济封锁的措施。(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法对德采取经济封锁的作用。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构建设问与材料信息之间的对应性联系,增强问题思考的针对性。第(1)问,考查的是经济封锁的具体措施,需要结合材料中英法两国分别采取的具体行动进行概括,其中既包含机构的创设,也包括通过经济和军事手段对德国的限制和打击。第(2)问,可以从经济、军事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成立专门机构领导协调;以经济手段阻止德国获取战略物资;以军事手段切断德国的海上运输线。(2)减少了德国的战略资源供应;消灭了德国部分海
8、军力量。4(2020铜仁一中二模)材料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但不承担直接参战的义务。中国则承诺不与第三国缔结共同反苏的协定。依约,苏联同样允诺不与日本签订任何条约。1941年4月13日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在这以后,苏联对华军事援助逐渐减少以至完全停止。从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同时,苏军储备作战物资,改善交通,准备与日本一战。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摘编自赵士国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政策解读(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出兵中国东北的
9、背景。(2)根据材料,概括19371945年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并指出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解析:(1)背景,根据材料“1945年2月起,苏联秘密从欧洲战场抽调大量军队,增兵远东”“4月,苏联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局、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合作和法西斯国家失败在即等方面分析。(2)演变,根据材料“1937年8月21日,中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以条约形式确定援华制日政策”“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向日本关东军发动突然袭击”即可概括出苏联对日政策的演变。因素,根据材料前面的分析,再结
10、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国家利益、国际形势及意识形态等。答案:(1)背景:日本在亚洲战场日益陷于困境;雅尔塔会议的决议;对德战争已获得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2)演变:由援华制日到对日中立再到对日作战。因素:国际形势,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等。5(2020广安诊断性测试)材料二战后,根据一系列国际文件(包括: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文书和莫斯科外长会议决议等)授权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设立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了国际军事审判。审判后期,围绕对战犯的量刑问题,法官们发生了激烈的争辩。印度法官以“慈悲”为怀和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等原因主张无罪释放全部甲
11、级战犯;澳大利亚、法国等法官因其母国废除了死刑,故不主张对被告处以死刑。还有的则以人道主义为由,反对处死罪大恶极的战犯。中国法官梅汝璈用充分的证据证实了日军的暴行,如在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就使用了砍头、挖心、水溺、火烧、砍四肢、割生殖器等令人发指的暴行鉴于此,梅汝璈主张对日军首恶必须处以死刑。在梅先生的慷慨陈词和据理力争下,11名法官就死刑问题进行表决,结果以6票对5票的微弱优势,把土肥原贤二等7名日本主要战犯送上了绞刑架。附:波茨坦公告第十条:“吾人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其国家,但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处以法律之裁判”摘编自余先予等东京审判、梅汝璈东京审判亲历记(1)根据材料概括指
12、出对甲级战犯是否判处死刑的不同理由。(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东京审判的积极意义。解析:(1)反对判处死刑的理由,据材料“以慈悲为怀和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等原因主张无罪释放”“因其母国废除了死刑,故不主张对被告处以死刑”“以人道主义为由,反对处死罪大恶极的战犯”得出。赞成判处死刑的理由,法理依据:据材料“波茨坦公告但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处以法律之裁判”得出;事实依据:据材料“梅汝璈用充分的证据证实了日军的暴行”得出。(2)据材料“波茨坦公告但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处以法律之裁判”“用充分的证据证实了日军的暴行对日军首恶必须处以死刑”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
13、答。答案:(1)反对判处死刑理由:国家犯罪不应追究个人责任;母国废除了死刑;人道主义思想。主张判处死刑理由:法理依据一系列的国际文件规定,对于战罪人犯将处以法律之裁判;事实依据日本侵略的事实和大量的证词、证人、证据充分证实了日军的暴行。(2)意义:从法律上认定了日本发动的对外战争的侵略性和非正义性;确立了策划和发动侵略战争是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参与战争犯罪的人要对侵略战争负责的国际准则;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世界和平。6(2020珠海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海湾战争双方的战争准备和攻防作战不仅改变了战场环境的景观,也给环境带来了剧痛。在海湾战争中,双方从“沙漠风暴”行动起,都袭击了石
14、油设施并造成了石油泄漏,美军空袭造成了数百万桶石油的泄漏;对海湾及沿岸生态环境的更大威胁来自伊拉克军的故意泄油行动。此外,美军对伊拉克28家炼油厂进行了轰炸。伊军则开始有选择地点燃科威特油井,以浓烟掩护其地面目标。大火产生的烟云面积达到1.5万平方千米,遮天蔽日并向东南缓缓移动,烟云降低了海湾地区的气温,造成了农业减产。海湾战争中美军3 500辆坦克、2 500辆装甲车和1 700件大型武器参与军事行动,大规模的兵力调动直接破坏了车队所到之处的沙漠地表;伊军则着手准备地面防御工事和雷区。更引人关注的是贫铀弹,贫铀是浓缩天然铀的过程中产生的伴生品,具有重金属毒性和放射性。美国空军在海湾战争中共发
15、射94万发贫铀炮弹,战后美军档案称科威特和伊拉克战场至少有40吨放射性尘埃。国际红十字组织一方的研究,以在战场生活的平民为对象,通过绝症患病率的增加和婴儿先天缺陷率的上升,表明贫铀的辐射性并不容忽视。摘编自贾珺高技术条件下的人类、战争与环境以 1991 年海湾战争为例(1)根据材料,说明海湾战争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结合战争与环境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解析:(1)根据材料“都袭击了石油设施并造成了石油泄漏对海湾及沿岸生态环境的更大威胁来自伊拉克军的故意泄油行动”“伊军则开始有选择地点燃科威特油井,以浓烟掩护其地面目标烟云降低了海湾地区的气温,造成了农业减产”“大规模的兵力调动直接破坏了车队所到之处的沙漠地表;伊军则着手准备地面防御工事和雷区”“更引人关注的是贫铀弹战后美军档案称科威特和伊拉克战场至少有40吨放射性尘埃”等信息说明。(2)根据材料“不仅改变了战场环境的景观,也给环境带来了剧痛”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答案:(1)影响:造成海洋污染;造成大气污染;造成陆地污染;造成辐射污染。(2)启示:战争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也应当呼吁和平;战争涉及国际利益,也涉及全人类的共同命运,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国家利益和人类命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