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教版精练: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65963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教版精练: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教版精练: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教版精练: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教版精练: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教版精练: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教版精练: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复习人教版精练: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1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A强化血缘宗法B维护尊卑关系C凸显宗教信仰 D加强文化认同解析:选D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关系,说明周王在弱化血缘宗法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表现的是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没有提及尊卑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西周时期的宗教信仰,故C项错误;经过周王改造之后的神成了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其目的在于加强西周各个部族之间的联系,并加强文化认同,故D项正确。2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

2、,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据,又规定受封诸侯的一系列义务,并载之文告。周天子这一做法旨在()A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B鼓励诸侯积极开疆拓土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解析:选C材料主要论述西周时期周天子对各地诸侯进行分封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没有涉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周天子的授土授民仪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显示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即隶属关系,而不是鼓励诸侯开疆拓土,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所示仅是一种仪式,起不到加强管理地方的作用,故D项错误。3礼记乐记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这主要反映了()

3、A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 B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性C早期文化充满神秘色彩 D百家思想的趋同与融合解析:选A根据题目中“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由天作,礼以地制”,得出追求秩序与和谐的统一,故A项正确;礼乐制度不属于封建等级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早期文化的神秘色彩和百家思想的融合,故C、D两项错误。4秦汉时期,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一身二任,既为监察长官,又为丞相助手,从属于丞相。魏晋时期,统治者则使御史台超然于行政之外,构成新的监察体制。这一变化()A实现专制下的权力转移 B有效地制约了丞相的专权C旨在强化君主专制权威 D体现以小制大的治理模式解析:选C材料表明魏晋时期的监察

4、机构更具有独立性和体系性,由于监察体制是君主专制的附庸,监察体制的完善本质上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故选C项;权力转移只是表象,排除A项;“有效”说法夸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独立、制衡的分权理念,排除D项。5(2019聊城模拟)历史学家吕思勉说,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反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封建的四次反动”应包括()A秦朝的焚书坑儒 B明朝的特务统治C唐朝设置节度使 D汉初分封同姓王解析:选D据材料“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说明“封建”是指分封制,汉初封王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王,故D项正确。A、B、C三项皆不符合题意。6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

5、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原因是它们()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解析:选D“世家子弟”只符合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考试成绩”是科举制的标准,故B项错误。“才德具体化”只符合察举制,故C项错误。察举制下选官权掌握在地方官手中,其推荐的大多数是其子弟、亲戚、门徒等,容易结党营私;九品中正制下,荐举者只从世家大族中推荐人选,不利于人才选拔。由此可见,两种选官制度走向其初衷的反面,共同的原因是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故D项正确。7唐中宗任

6、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C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知三省六部制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8“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这段话反映了()A宗

7、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唐朝地方藩镇割据,内部亲属盘踞政权,与宗法血缘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D项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代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题目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与君主专制无关,故C项错误。9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这一做法()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 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 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解析:选C在州县之上设置新的行政机构“路”显然是扩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故A项

8、错误;“路”是新设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方面必然相对较少,有利于收统摄管理之功效,故C项正确;设置新的行政机构并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10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A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B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解析:选A选后妃、驸马逐渐走向平民化有利于减少外戚干政等现象出

9、现,推动官僚政治理性化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推动政治进步,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做法是君主权力增强的表现,故C项错误;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属于人治,故D项错误。11明神宗改变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以内阁监控六部,六部监控部院,部院监控地方抚按,最后使“部权尽归内阁”。这主要表明()A内阁替代丞相成为中央行政机构B地方权力逐级归于内阁掌控C六部摆脱皇权听命于内阁D部分皇权转移到了内阁手中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明神宗对国家机构的运作机制调整后,内阁达到了监督六部、部院和地方抚按的作用,这意味着部分皇权被转移到了内阁手里,故选D项。明太祖后已无丞相,明代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故A项不符

10、合史实;B项属于以偏概全,不符合材料原意,故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12明清时期,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始终受到城隍老爷的“监察”,成为定制,于是,城隍监察百官与司民之神权,便正式确立。这反映出明清时期()A监察制度更加完善 B专制统治得到加强C民间信仰发生变化 D封建迷信甚嚣尘上解析:选B据材料“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可知是思想的控制而不是政治上的监察制度,故A项错误;据材料“各级官吏莅位与离任之时,都要先祭告于城隍”可知君主借助神权监控官吏,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民间信仰城隍发生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城隍监察百官”说明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迷信,故D项错误。

11、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郑州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是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内与皇帝参决军国大事,外则总领朝政百官,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在宫廷内任用尚书、侍中等官员作为自己的助手,组成内朝,发布一切政令。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为尚书令(正一品)、左右仆射(从二品)、纳言(正三品)、内史令(正三品),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大力推行人才选拔上的变革,使宰相的人数突破三省长官的范围,大量增加。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

12、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浅析中国宰相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二据皇明祖训记载,朱元璋说:“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在问文学中,他进一步说,丞相“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而致是欤?抑君怠政而有此欤?”明史辑要材料三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军机大臣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军国大政,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13、识,概述中国古代相权的发展趋势及原因。(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相权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双向作用。(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秦统一全国后,正式确立了宰相制度,丞相即宰相综理朝政。汉武帝时期组成内朝隋朝采用了三省制度,三省长官均是宰相职务。唐代宰相的人数大量增加”,分析出宰相由一个变成三个到唐朝的多个,得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根据材料一“北宋前期,中书令,侍中,及丞郎以上至三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并为正宰相。并将门下、尚书两省置于外朝,尚书令、侍中没有特招不干预政事”,分析出宰相逐步变成有名无实,不参与具体政事,得出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

14、根据材料三“军机处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与丞相职务不同的是,此为没有任何品阶的非定制职衔,也无俸禄”,得出清朝类似宰相的军机处非制度赋权而是临时非法定机构,是为皇帝服务的私人秘书处,得出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第二小问,根据所学历代封建王朝皇帝为了进一步强化皇权,不断通过分化事权或者另立机构的方式削弱相权,得出相权不断下降的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第(2)问,要一分为二的作答:从制度建设、牵制皇权、稳定政局、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等方面分析其积极作用,从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政局动荡等角度分析其消极作用。答案

15、:(1)趋势: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相权由实到虚,地位下降;由合法独立权力变为皇权附庸。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2)作用:积极:有利于官僚政治的建立和完善,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完善具有重大意义;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平衡统治集团内部权力,有利于国家政局稳定,政治清明;辅佐皇帝决策机要,对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具有重大作用。消极: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加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造成政治动荡,一定程度上削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4(2019山西名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秦朝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授爵制汉朝中

16、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宋朝二府三司制集中军、政、财设通判、转运使科举制元朝中书省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 清朝 南书房军机处 八股取士 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选取一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即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也可以。答案:示例:论题:中央集权逐步强化。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