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必修二第21课学案一 考试大纲1、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二 复习指导1、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分析其历史意义和根本缺陷,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为什么会导致苏联解体。在此基础上,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结合苏中两国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分析二者失败和成功的原因,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三 重难点解析1、二战后苏联领导人的改革有何共同的背景?改革的侧重点有何不同?(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如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战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2)侧重点:赫
2、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戈尔巴乔夫则先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后又很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2、如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作用?(1)积极方面:对苏联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苏联社会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为以后苏联政府的改革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更加全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各国的改革。(2)消极方面: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框,改革成效不大。改革引起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国际上掀起反社会主义浪潮。3、二战后苏联的改革各有何缺失?有何经验教训?
3、(1)缺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添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四 典题解析例1、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
4、,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本题利用苏联政府的五年计划报告书设置新情境,考查了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相应措施。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应该选择D项。例2、从1953年到1964年间,苏联的钢产量从3810万吨增加为8500万吨,煤产量从3.2亿吨增加为5.5亿吨,石油产量从5280万吨增加为2.23亿吨,工人的
5、生活得到改善,平均月工资从1955年的76.2卢布上升到1965年的104.2卢布。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改革( )DA把农业作为经济改革的重点 B以发展工业尤其重工业为重点 C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D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作用。根据题干中“从1953年到1964年间”分析,处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这一时期赫鲁晓夫对工业、农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实验,他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材料主要反映工业的发展,A不选;B项
6、应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C项不符合史实。五 课堂检测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又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窗,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了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 )A敢于揭露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开展大规模的种植玉米运动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 彻底突破了斯大林模式A B. C D 2、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
7、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A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3、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B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措施激进 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 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4、“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
8、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B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5、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毹(sh)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 )C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6、“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
9、家中。但“最发达”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上述材料表明( )B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腐败”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A B C D 7、某日苏联举行国庆游行,沿着大街开来了炮兵、机械化步兵、坦克、自行火炮、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破坏力一个比一个大;队列末尾却是两个带公文包的矮子。在看台上的勃列日涅夫惊讶地说:“这两个人破坏力比核导弹还大!他们是什么人?”苏联总理说:“他们是
10、国家计委的”该笑话暗示( )BA. 苏联的武器种类多 B.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一塌糊涂 C.苏联的综合国力强 D.勃列日涅夫的精明 8、20世纪中期,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最终结果都失败了。其失败的最主要原因都是 ( )AA没有改变原有的经济体制 B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C与美国争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D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遭到人民强烈反对 9、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曾说:“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白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以下符合材料
11、观点的是( )AA美苏争霸,苏联解体 B1990年两德统一 C“日不落帝国”建立 D1989年东欧剧变 10、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 )B年份(年) 19761980 19811985 19861990 1990社会总产值 42 33 18 -2国民收入 43 32 10 -4劳动生产率 33 31 -3A 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 11、一位前苏共党员私下心情沉重地告诉一位作家:苏共在有约35万名党员的时候夺得政权,在有约550万名党员时打败希特勒,在有近2000万党员时丧失政权下列理解符合题意的是( )DA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B二战期间苏联人民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法西斯国家 C苏联改革失败,加速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D一个政党强大与否的标准与人数无关 12、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的多,越来越落在他们后面”这种现象的主要决定性原因是 ( )BA经济基础落弱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C东欧剧变的直接冲击 D西方国家长期经济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