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3 ,大小:69.50KB ,
资源ID:1165856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6585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2版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八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2版高三历史通史版一轮复习作业提升练:八 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 WORD版含解析.doc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八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1云南师大附中模拟)宋以前,孟子的学说不被官方重视;王安石变法时,其书由子部升为经部,成为科考内容,而司马光等指责其语有失“天理”;明太祖废除孟子遭一些士大夫冒死抵制,遂命人大幅删除,并规定科考不得命答被删内容。上述争议表明()A.宋明理学否定了孟子的主张B.孟子学说有强烈的时代特征C.统治者内部话语权争夺激烈D.孟子的主张不适应现实政治【解析】选C。从材料可知,改革派王

2、安石因变法需要接受孟子思想(尤其是“权变”思想),重视孟子,树立孔孟之道的权威,并在有宋一代得到推崇;但到明朝,皇帝和保皇派(顽固派)反对孟子威胁君主专制的“民贵君轻”学说,担心其成为造反理论依据,因而上述争议表面上是统治者内部学术之争,实则为政治立场、利益需求之争,符合“阶级分析法”原理,故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理学与孟子学说的关系,且理学家并不全盘否定孟子学说,故A错误;材料只能反映孟子学说被利用,故B错误;王安石变法就利用了孟子学说,故D错误。【加固训练】(2020南通模拟)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

3、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A.六部成为皇帝的顾问机构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解析】选D。据材料“绳愆纠缪”可知,意思为“改正过失,纠正错误”;据材料“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可知,明代仁宗皇帝是要求他们三人帮助皇帝来监督官员,以纠正官员的错误及过失,由此判断D正确;据所学可知,六部是掌握实权的行政机关,而不是皇帝的顾问机构,A错误;据所学可知,早在秦朝就已经设立了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户、兵、刑、工其他部门,更没有体现各部权力制衡,C错误。2.不同史籍关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的生死”这一事件的历史叙

4、述:记述出处“建文君欲出迎,左右悉散,惟内侍数人而已,乃叹曰:我何面目相见耶!遂阖宫自焚。”明成祖实录“先,(胡)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朱棣)分遣内臣(太监)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始疑释。”明史胡濙传张居正曾说:正统年间,有一老僧在云南驿站壁上题诗一首,有“沦落江湖数十秋”之句,后御史查验后才知是建文帝。明神宗实录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建文帝曾经在云南为僧B.朱棣与建文帝战于南京C.郑和找到了建文帝下落D.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失位【解析】选D。根据明成祖实录明史胡濙传等材料所述,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帝位,建文帝失位,故答案为D。只有一则史料说明建文帝曾经在云南为僧,根据“

5、孤证不立”的原则,排除A。材料没有提及朱棣与建文帝战于南京、郑和找到了建文帝下落,故排除B、C。3.明太祖曾指出:“圣人之治天下,四海之内,皆为赤子,所以广一视同仁之心。朕君主华夷,抚御之道,远迩无间。”(明太祖实录)明成祖朱棣也认为:“人性之善,蛮夷与中国无异夫好善恶恶,人情所同,岂间于华夷。”(明太宗实录)以下对史料的解读最为准确的是()A.古代史料中关于“夷夏之防”记载有失公允B.明史籍中关于民族关系缓和的记载较为真实C.两部实录均意识到中原民族与夷族并无区别D.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仍需其他史料加以印证【解析】选D。明朝是一个漫长的封建王朝,其“明朝统治者的民族观”不能因两位皇帝的观点以偏

6、概全,故D正确。【加固训练】(2020南京模拟)清史稿职官志一载:“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而军国机要综归内阁,犹为重寄。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由此可知()A.清初开始设立内阁制B.翰林院成为中枢权力机关C.军机处逐步取代内阁D.内阁职权变化折射皇权加强【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改内阁,分其职”“复分其职”可知,内阁职权的变化折射出皇权的加强,故选D;明朝开始设立内阁制,而不是清朝开始设立内阁,排除A;明太祖废弃了宰相制,设六部直属皇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实权,而翰林院来自于“改

7、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排除B;取代内阁与材料中“至本章归内阁”不符,排除C。4.(2021黔南模拟)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朝廷规定:自王以下满、汉文武大臣,都不准到军机处找军机大臣谈话,“违者重处不赦”。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军机泄露B.维护君主权威C.提高行政效率D.减少决策失误【解析】选B。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防止军机泄露、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均是目的,但均不是根本目的,只有维护君主权威才是“根本目的”,B正确。5.明朝在中央各部均设六科给事中,除对六部进行科抄、科参(均指稽察各部事务)外,还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据此

8、可知()A.内阁学士形同虚设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C.皇帝直接掌管六部D.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解析】选B。依据材料“具有侍从、规谏、封驳(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等职能”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六科给事中具有规谏和封驳之权,皇帝诏令如有失可封还,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因此B正确。A、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职能,并未涉及内阁学士及六部;D错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不是明朝六科给事中设立的影响,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设置能够对皇权形成一定程度的制约,并非重在体现皇权专制的强化。故正确答案为B。6.秦汉至清,我国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明以

9、前称御史台)“三法司”的中央司法体系。如明清实行“三司会审”,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反映了()A.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B.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C.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D.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解析】选D。材料讲述的是从秦汉至清朝司法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即反映了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故D正确。7.(2021昆明模拟)长期以来,中原王朝在西南各民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清雍正时起,中央政府逐步取消土司制度,改派流官、清查户口、核实赋税等。这一举措旨在 ()A.维护华夷秩序B.完全控制西南C.消除民族差异D.增加财政收入 【解析】选B。清政府的改土归流政策,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有助

10、于消除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这一举措有利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融,A、C错误;清查户口和核实赋税的目的在于强化基层治理,进而维护中央集权,D错误。8.(2021云南师大附中模拟)1677 年,康熙宣布将“唐虞三代文明之盛世”作为朝廷发展目标,以“崇儒重道”治天下;他与其后继者续修了明朝中期开建且包含多位少数民族王朝帝王在内的历代帝王庙。这表明清政府()A.旨在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B.重视中华文化统一与认同C.将理学、心学作为官方哲学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解析】选B。材料的主旨是康熙及其继承者把儒家所提倡的上古、夏商周三代理想社会作为发展目标,重视且运用儒

11、家提倡的道统思想治国,还认可皇帝制度,表明清政府视自己为统一中华文明的传承者,B正确;对华夏文化思想和皇帝制度的认可和实践主要有利于缓和满族与其他民族的矛盾,而非阶级矛盾,排除A;清政府把唐虞三代文明之盛世作为朝廷发展目标,以“崇儒重道”治天下,反映了理学但未反映心学思想,排除C;材料没有强化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信息,排除D。9.史载,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以来,以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为中心的三角洲地区,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农家正业,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一变化出现的原因是()A.资本主义萌芽的推动B.农业经济的日益发展C.自然经济解体的影响D.民营手工业占主

12、导地位【解析】选B。中国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处于长期缓慢发展状态,并未对中国的社会转型产生更多的影响,故A错误;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使得粮食作物种植不断减少,经济作物种植增多,家庭手工业的地位不断提高,故B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近代,时间不符题目,故C错误;题目中涉及的是家庭手工业,不是民营手工业,故D错误。【易错提醒】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户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逐渐减少,种植经济作物增多,甚至家庭手工业开始成为正业。但这并不能归因于自然经济的解体。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由于外来商品涌入,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分离,并且成为历史发展趋势。10.明代谢杰在虔台倭

13、纂中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禁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入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其意在说明()A.海禁政策并非长治久安之策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保障国家安全C.明代对世界形势的了解片面D.对外贸易并非明朝发展必然需求【解析】选A。材料“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说明海禁政策是引发倭寇危害的因素之一,并不是一项长治久安的政策,故选A;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不是保障国家安全的积极影响,排除B;C、D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拓展延伸】17世纪,中国仍是传统的

14、封建社会,政府仍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闭关锁国,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转型。而同期,英国逐步向近代社会过渡,政府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积极保护对外贸易。二者出现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经济结构的差异,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较为发达。11.明代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按册纳税,通过黄册、鱼鳞册的编制,使民田得以典卖、继承、赠予等方式流转,“田宅无分界,人人得以自买自卖”。这一规定()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B.是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集中体现C.有效解决了当时的人地矛盾D.为资本主义萌芽提供了资金【解析】选A。“法律规定民间典卖土地,自行立契”可得出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权属,故A正确

15、。12.(2021铜仁模拟)明代末年,都城北京出现了水工、棚匠、厨工等“十作”“三十六行”,南方苏州有了供人洗澡的“香水行”,杭州则开设了许多家茶馆,北方开封还有专为丧仪服务的冥衣铺,真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这说明当时()A.社会逐利观念盛行B.城市经济功能充满活力C.南北商业发展趋向平衡D.雇佣关系已经普及【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明末城市手工业分类细致,商品经济发展,说明当时城市经济功能充满活力,故B正确;材料主题是手工业分工细致,并未提及当时人们的观念以及逐利行为,排除A;C不符合史实,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心所在,排除C;材料中并未体现出雇佣关系,而且“普及”表述绝对

16、,排除D。二、非选择题(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苏州“商贾并辏,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扬(州)俗尚侈,蠹之自商始。”湖丝集散地南浔镇“拥资则富屋宅,买爵则盛舆服,钲鼓鸣笳用为长乐,盖有僭逾之风焉。”濮绸产地濮院镇和吴江的迎神赛会“穷极人间之巧,靡费各数千金”。湖州“自有诸大宦豪,一变而侈靡无算,中人家仿之,甚至立破(破产),历历可数”。摘编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材料二晚明陆楫认为“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其地奢,则其民

17、必易为生”。康熙以“江苏习尚华奢,避末者多,力田者寡”上谕江宁巡抚汤斌:“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汤斌令胥吏等人“不许著花缎貂帽缎靴”“寻常宴会不过五簋”“酒船妓乐高果看席及丧殡戏乐,概行禁止”,导致百姓怨望。一向主张“黜奢贱末,专力于本”的雍正也提出批评:“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养赡多人;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者;倘禁之骤急,恐不能别寻生理。”乾隆年间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摘编自高玉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江南奢侈风气的特点并分析其

18、原因。(12分)(2)概括材料二中对待奢侈风气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13分)【解析】第(1)题第一问,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然后再对材料内容进行解读,提取特点;第二问,仔细阅读材料,从经济、社会风气等角度切入,分析原因。第(2)题第一问态度,分析材料,可以看出对奢侈风气的不同态度;第二问评价,结合材料,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考虑。答案:(1)特点:江南各地普遍盛行;涉及衣食住行以及节俗活动等多个方面;苏州成为时尚的中心;逾越等级礼制。(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点即可)原因:江南地区工商业的繁荣,市镇兴盛;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商人的带动;相互攀比的风气。(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3

19、点即可)(2)态度及评价:陆楫和顾公燮都肯定奢侈风气的积极作用,认为富裕带来奢侈,奢侈带动消费,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不利于奢侈风气的扭转。二人看法有一定的进步性,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康熙、雍正、汤斌等主张崇俭去奢专力于本,是对待奢侈风气的传统态度,有利于社会稳定,维护统治,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但雍正也注意到禁奢影响百姓生计,反对一概骤然禁止。(13分)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军功授爵制汉朝中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察举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科举制宋朝二府三司制集中军、政、

20、财权,设通判、转运使科举制元朝中书省行省制度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八股取士清朝南书房、军机处八股取士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从“中央官制”“地方管理”“选官制度”三个方面叙述了从秦朝到清朝的发展变化。从这个发展变化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个明显的规律,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在叙述过程中,只要把每一个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如何强化的史实说清楚即可,也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如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等内容重点阐述也可以。答案:示例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2分)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行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10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