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检测(十三)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鸦片战争前,离福州很近的崇安武夷茶最受外商欢迎,广东的“土丝”和长江三角洲的“湖丝”是中国生丝出口大宗,印度棉花的使用者主要是江浙等地的织户。据此判断鸦片战争后英国迫使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的初衷是()A掠夺中国市场的原料 B为英国商品寻找市场C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适应英国工业革命的需要解析:选C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要求中国开放五口通商,既是为了向中国输出棉花,又是为了便于进口中国的茶叶和丝织品,所以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故C项正确;A、B两项不全面,故排除;适应英国工业革命是其根本目的,故D项错
2、误。2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 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解析:选D据材料清政府的表现可知清政府仍然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与外国交往,而英法等国是按照国际惯例和清政府进行交流,清政府在谈判时首先考虑的是维护天朝颜面和传统交往规制,而不是维护国家主权,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3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
3、。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中国()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解析:选D洋务运动期间中国开始了军事近代化进程,故A项错误;甲午战前中国通过洋务运动近代化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故B项错误;甲午战后实业救国思潮并未成为主要思潮,故C项错误;甲午战后中国学习西方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戊戌变法,故D项正确。4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
4、出()A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B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C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解析:选B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清王朝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致使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刺激了广大中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爱国救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很容易推断,“主权”早已在材料中的第一阶段(1875年至1894年)就被引入中国,而且这也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故D项错误。51901年3月,鉴于总理衙门的法定地位不强,衙署和编制过于简单,根据驻北京外交使团的照会,李鸿章提出改总
5、理衙门为外务部,“冠于六部之首”。这反映了清政府()A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 B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C吸取了义和团事件的教训 D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解析:选B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清政府由被动外交转为主动外交,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中总理衙门到外务部权力地位的变化可知,清政府进一步向近代外交转变,故B项正确;义和团事件属于农民起义,不属于外交事务,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与列强开始了平等交往,故D项错误。6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的结果是()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C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内地D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解析:选B从图
6、片中可知有八个国家“惩罚”清政府,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力,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故B项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内地,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内容,不是八国联军侵华导致的后果,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0分)7(2017江苏高考)民国年间,许多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思考国家的发展道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在这个情势下,亚洲人民只有三条道路可走。其一,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代表是日本,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是值得我们赞美的
7、;其二,是因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代表是印度;其三,是凭着自己的天才,另去创造一条新道路。彷徨于这两条歧路之间,而又未能另自创出一条新道路者,则有我们的中国。帝国主义在我国所发生的不幸结果,我们都已知道。远者如鸦片战争及它的结果,近者如英国强占威海卫,俄国强占大连湾,德国强占胶州湾。在这丑恶的两条道路外,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摘编自陈衡哲西洋史(1924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说明日本和印度所走的是什么道路,指出二者走上不同道路的共同背景。(8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就材料中作者提出的中国
8、“道路”问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1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肯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等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沦为列强的奴属”等信息回答。第(2)问,本题对中国“道路”问题的探索,体现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符合当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后期,随着列强侵略的加深,中国人民深入探索救国道路指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而掀起的维新变法运动。回答时要按照题目要求,写成小论文,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答案:(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2)略。